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苦参素联合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对肝纤维化与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 将52例慢性乙肝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接受干扰素α-2b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接受苦参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改善、HBeAg、HBsAg以及HBV-DNA阴转、CD4+、CD8+以及NK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但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HBeAg、HBsAg以及HBV-DNA阴转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CD4-T及NK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CD4 +/CD8+比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苦参素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药物配伍合理,疗效肯定,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肝纤维化以及细胞免疫状态,减轻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方法]对10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在保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子拉米夫定(A组)100mg/d,阿德福韦酯(B组)10mg/d,恩替卡韦(C组)0.5mg/d口服,疗程为48周。同时设立保守治疗组(D组),观察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变化、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HBV-DNA定量、HBeAg阴转、HBeAg/HBeAb转换情祝。[结果]通过抗病毒治疗,A、B、C3组患者无一例死亡,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PTA均有明显改善;HBeAg血清转换率3组分别为22.2%、14.8%、25.9%;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阴转率3组分别为51.9%,40.7%,7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疗效最差,死亡3例。抗病毒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应行抗病毒治疗,可首先选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为防止应用拉米夫定病毒变异,可在病情好转后改用阿德福韦酯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3.
阿德福韦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肝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分为治疗组(阿德福韦联合苦参素)和对照组(阿德福韦),每组60例患者,疗程1年半. [结果]两组治疗3,6,12,月后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分别为78.3%、85.0%、91.6%、和66.6%、78.3%、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6.7%、73.3%、85.0%、和55.O%、81.6%、7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疗程结束(18个月)后,两组AL T复常率分别为93.3%和55.0%;HBV-DNA阴转率分别为76.6%和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应答率分别为78.3%和46.6%;持续应答率分别为66.6%和30.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德福韦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较好,且疗程结束后持续应答率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64例HBsAg阳性者定期随访2年,仅20例HBsAg阴转(31.25%),其中9例检出抗-HBs(45%),表明在HBsAg消失和抗-HBs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窗户期”。51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有10例肝炎急性发作(19.61%);13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有5例于6月时肝功能恢复正常、6例SGPT反复异常和2例持续SGPT升高。调查结果显示,首次血清HBsAg滴度高低和e系统的检出是影响HBsAg阴转的重要因素(P<0.05),而乙型肝炎患者与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阴转率无显著差异(P>0.05);应用丙种球蛋白和中西药治疗患者均未能促进HBsAg阴转(P>0.05),提示HBsAg有自然阴转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IFN对慢性乙肝患者PBMC内HBV-DNA的阴转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水清  王瑜  王健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819-1822
[目的]探讨IFN-α2b对慢性乙肝患者HBV-DNA的阴转作用。[方法]选择典型慢性乙肝患者160例,其中慢性乙肝轻度93例、中度67例。随机分为IFN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用PCR法动态检测患者HBV-DNA载量;动态复查肝功能。[结果]IFN-α2b治疗3个疗程后,慢性乙肝轻度患者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PBMC内、血清中HBV-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者(P﹤0.01);慢性乙肝中度IFN-α2b治疗者与常规亚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肝轻、中度患者IFN-α治疗后,ALT降低值、AST降低值、AST/ALT均优于常规组(P﹤0.01~P﹤0.05)。[结论]IFN-α2b对PBMC、血清HBV-DNA和HBeAg均有较好阴转效果,并能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苦参素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效果.方法将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配对设计分为2组,治疗组用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江苏连云港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0ml(0.6g),1次/日,静脉滴注,疗程1个月,以后改苦参素胶囊口服,3次/日,300mg/次,疗程5个月.对照组运德素(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5×106U,肌内注射,1次/d,治疗2w,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6个月.随访6个月,分别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6个月时抽血,并观察HBV-DNA复制情况,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HBV-DNA阴转率35.90%和对照组38.4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HBeAg阴转率25.64%和对照组23.0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后6个月,治疗组HBV-DNA阴转率33.3%和对照组33.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HBeAg阴转率23.08%和对照组25.6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时,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4.38%及40.63%.停药6个月时,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两组分别为28.13%及31.2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时和停药6个月时,两组治疗后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时和停药6个月时,两组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有较高的对病毒的抑制效果,且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阳晋  赵连三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552-2553
[目的]报道4例HBeAg(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1年内出现HBsAg阴转.[方法]对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或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恩替卡韦序贯疗法进行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其生化学、病毒学、及血清学指标.[结果]4例患者均于治疗1年内出现血清HBV DNA阴转、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和HBsAg阴转,且有一例出现HBsAg/抗-HBs血清学转换;经随访3~9月,上述检测结果均保持稳定.[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地抑制HBV复制,有的患者可望获得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和HBsAg阴转,甚至抗-HBs阳转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有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HBV感染者发生HBsAg阴转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推进慢性乙肝患者的社区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的有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HBV感染者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HBeAg、ALT等与HBsAg阴转的相关性,并对仅HBsAg阴转者与HBsAg转换者的有关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2010年观察慢性HBV感染者1 818例,随访到2014年,有72例发生HBsAg阴转,发生率为1.4/100人年。使用干扰素药物感染者的HBsAg阴转率(1.1/100人年)低于服用核苷类药物者(1.4/100人年)(P0.05);基线HBeAg阳性者未发生HBsAg阴转;基线ALT40 U/L感染者HBsAg阴转率(1.6/100人年)高于基线ALT≥40 U/L者(0.8/100人年)(P0.05);50.7%的HBsAg阴转者发生了HBsAg血清学转换。结论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HBsAg阴转率较低,近半数对象发生了HBsAg转换,感染者ALT基线正常、HBeAg阴性是慢性HBV感染者发生HBsAg阴转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苦参素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片,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苦参素胶囊,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阴转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阴转率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II型前胶原(PCIII)、IV型胶原(CIV)、透明质酸酶(HA)和层粘连蛋白(LN)4项血清肝脏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HBe 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实验组患者HBs 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肝脏纤维化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且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素胶囊与恩替卡韦联合治疗慢性乙肝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显著改善肝纤维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顾晓红 《现代保健》2010,(27):90-91
目的研究抗病毒联合特异性免疫调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互补作用。方法患者随机分为特异性免疫、抗病毒联合治疗组与单用抗病毒治疗组,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观察ALT、AST、TBIL及病毒标志物的变化。结果特异性免疫与抗病毒联合治疗组的HBVDNA、HbeAg阴转率及抗Hbe阳转率较单用抗病毒治疗组高。两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46.7%,30%;HBeAg阴转率分别为43.3%,26.6%(P〈0.05);抗HBe阳转率分别为23.3%,16.6%(P〈0.05);ALT的复常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与抗病毒联合治疗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高的HBVDNA,HBeAg阴转率及抗Hbe的阳转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例讨赛若金联合苦参素冶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3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赛若金300万u肌内注射,1次/2d;同时,联合应用苦参素600mg肌内注射,1次/d。对照组除了不应用苦参素外,其余用药同治疗组。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肝功能比较,差异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赛若金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乙型肝炎标志物转阴率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西利宾胺在肺结核治疗中护肝疗效。方法采用西利宾胺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短化方案治疗608例单纯菌阳肺结核(治疗组),并以同期短化治疗的552例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初、复治菌阳肺结核患者肝功损害率分别为2.35%、5.10%,对照组分别为4.19%、18.18%,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初治单纯肺结核时,无需常规加用护肝药,复治治疗则需考虑联用护肝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拉米夫定耐药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效果提供理论指导与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对拉米夫定耐药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HBV-DNA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HBsAg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0和42.86%,观察组患者的HBsAg和HBeAg阴转率分别为9.38%和91.67%,观察组患者的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对患者均起到了治疗的作用,联合治疗比单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效果更好,能更好、更快提高患者HBeAg和HBsAg的阴转率。  相似文献   

14.
夏华  李可军  那妍  娄宪芝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39-2340,2343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对照组51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mg,每日1次,疗程48周;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1次,疗程48周。观察两组治疗12、24、36、48周时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24、36、48周时,两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服药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张国顺  马利转  张超  王玉兰  徐晓平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095-3096,3102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丹参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作用。[方法]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105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生长抑素组、丹参组、联合组(生长抑素+丹参),分别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生长抑素组、丹参组及联合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ALT、AST、TBIL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生长抑素组、丹参组及联合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HBV-DNA定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和丹参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急性胰腺炎(AP)有协同作用,疗效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和分析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到2013年2月收治的8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其中观察组43例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肝功能相比治疗前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患者肝功能的好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阴转率较治疗前相比具有好转,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的血清HBV-DNA阴转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9个月和12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阴转率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出现YMDD变异的临床处理.方法 采取不同措施对乙肝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出现YMDD变异的患者进行临床处理,将患者分成三组,第一组应用干扰素交替使用(干扰素组),第二组应用苦参素治疗(苦参素组),第三组应用阿德福韦酯交替治疗(阿德福韦酯组).对以上三组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定期复查肝功能、HBVM、HBV-DNA,超声总结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对三组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最佳方案.结果 干扰素组治疗6个月时,DNA阴转率36.6%,转氨酶复常率40.0%.苦参素组治疗6个月时,DNA阴转率20.0%,转氨酶复常率33.3%.阿德福韦酯组治疗6个月时,DNA阴转率70.0%,转氨酶复常率65.0%.结论 交替应用阿德福韦醋治疗YMDD变异的慢性乙肝患者显效快,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及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和抗病毒效果。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加苦参素治疗,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分别检测ALT、TBIL、HBV DNA、HBV-M、血生化指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在治疗72周、96周分别为90.3%、91.9%;对照组分别为74.2%、72.6%,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在治疗24周、48周、72周、96周分别为25.8%、37.1%、41.9%、43.5%;对照组分别为9.7%、19.4%、19.4%、24.2%,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和TBIL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可显著提高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和长期的抗病毒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在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中给予抗病毒及护肝治疗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病毒及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甘草酸二铵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炎症反应及肝功能指标;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8,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15d及30d时的ALT、AST及T-Bil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和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抗病毒及抗结核的基础上加以甘草酸二铵进行肝脏保护,能够显著缓解抗结核药物对肝脏的损害,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攀  汪明慧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177-117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9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小板聚集率和凝血指标。[结果]治疗组再闭塞率低于对照组,90d时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凝血指标的变化两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优于单纯应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