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作用。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性和非梗阻两组,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校正的QT离散度。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倍他乐克,以12.5mg,2次/天起始,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在给药前、3个月和6个月后复查。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QT、QT离散度、校正的QT离散度均超过正常值(P<0.01);倍他乐克使两组的QT离散度明显缩短了,且梗阻组QT离散度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P<0.05)。结论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定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将其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QT间期离散度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与QT间期离散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血运重建(CRY)术前、术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方法20例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2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利用标准同步12导联心电图,对术前、术后1d、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QTd及QTcd进行测量计算。结果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PCI治疗与CABG术后的QTd及QTcd较术前均显著缩短(P〈0.01),两组QTd及QTcd缩短程度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仍存在存活冬眠心肌或顿抑心肌。血运重建后再灌注心肌可恢复电生理功能,且两种血运重建方法术后1个月内至少在改善心肌电活动程度和时间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陈允祥 《现代医院》2014,14(9):61-62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2例,均给予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口服治疗,经治疗后,复查Holter等相关检查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62例治疗有效,病情缓解,20例无效,有效率75.61%。治疗前后的最长QT间期的变化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的最短QT间期显著长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的QT离散度为(96±29)ms,治疗后的QT离散度为(64±17)ms,治疗后的QT离散度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4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轻微恶心欲呕的症状,2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发生率14.63%。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稳定患者的病情,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左心功能及QT离散度的关系,阐明在高血压治疗中逆转心肌肥厚的意义。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2例,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两组,其中左心室肥厚(LVH)组33例,非左心室肥厚(NLVH)组39例。比较两组超声心动图改变及QTcd结果。结果LVH组与NLVH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与NLVH组的A/E及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心肌质量(LVMW)与LVEF呈负相关(r=-0.76,P〈0.05),与QTcd呈正相关(r=0.77,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H与LVEF呈负相关,与QT离散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HC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2例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该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伴有临床症状;心电图的改变多种多样,以ST-T改变多见,超声心动图的改变具有诊断价值。42例HCM患者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为(18.33±3.8)mm,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为(10.77±2.95)mm,IVSTd/LVPwTd比值为1.74±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为(45.06±5.85)mm。梗阻性和非梗阻性HCM两组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LVPW△T%)均值较室间隔收缩期增厚率(IVS△T%)均值为大,梗阻性IVS△T%较非梗阻性更小(P〈0.05),梗阻性组IVSTd、ⅣsTd/LVPWTd比值、二尖瓣A波峰值与非梗阻洼相比更大(P〈0.05)。E/A比值在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1,而在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则〉1,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很好地识别HCM室壁异常增厚的特征,并能评价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结合临床、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可以对HCM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定肝硬化患者心电图P波离散度(Pd)、QT离散度(QTd)及JT离散度(JTd)数值,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按Child分级标准将6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B、c级三组,测量同步12导联心电图Pd、QTd和,rd数值变化以及与总胆红索、白蛋白的相关性,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组)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者占61.7%,高于对照组(36.7%,P〈0.05);Pd、QTd和,JTd数值高于对照组(P〈0.01);且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QTd和JTd与总胆红索呈正相关(P〈0.01),与白蛋白呈负相关(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着心电图的改变,Pd、QTd和JTd数值的变化可评价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并能了解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QTd),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川崎病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测量12导联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an)和心率,计算QTd和心率校正的QTd(QTcd),与健康小儿的QTd、QTcd。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KD患儿QTd、QTcd值分别是(37.2±5.3)ms,(61.5±7.1)ms;而健康小儿是(26.2±2.7)ms和(37.2±6.2)ms,两组比较,t值分别是7.98和11.24,P均〈0.001。结论KD患儿心电图QTd值增大,预示心肌受损、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卡维地洛对充血性心衰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卡维地洛对充血性心衰患者的干预治疗,观察QT离散度及其相关指标的变化,了解卡维地洛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为预防充血性心衰猝死提供参考。方法 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前者进行常规治疗,后者加入卡维地洛干预。观察RR间期,QRS间期,QT间期,JT间期及其离散度的变化,微机数理统计。结果 对照组常规治疗后,其RR、QRSd、QT、QTd、JT和JTd等均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卡维地洛干预,QRSd和QT间期无明显改变(P〉0.05),QTd、JT和JTd明显缩小(P〈0.05),心率显著减慢(P〈0.01),与对照组比较,QTd,JT,JTd等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单纯抗心力衰竭治疗可显著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未能改善其心肌电生理异常以至满意地降低其猝死率,而卡维地洛可有效地缩小心肌复极化离散程度而降低充血性心衰患者的猝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心肌酶、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意义。方法71例脑出血、78例脑梗死患者和57例健康老年人,分别测定各组心肌酶、QTd,并进行各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论脑出血组还是脑梗死组心肌酶谱显著升高、QTd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比较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病情轻度组比较,中、重度各指标均明显升高或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比较,重度AST、CK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意识障碍比较,意识障碍患者AST、LDH、CK、CK-MB、QTd均明显升高或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心肌酶、QT离散度有显著变化,二者的监测有利于脑卒中病情及心脏受累程度的全面评价,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倍他乐克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996年到2006年我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5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倍他乐克进行治疗为治疗组,有患者18例;一组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有患者17例。结果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显效有效10例,有效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0.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左室舒张未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EF)及心率值变化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 在常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后对扩张型心肌病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安搏维和倍他乐克联用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LVH)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每天给予安搏维150mg加倍他乐克口服;对照组单予安搏维口服。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用超声心动图测量患者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LVMI均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减少比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安搏维和倍他乐克联用比单用安搏维更能有效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3.
胡明  朱立光  桂春  雷蕾  邓燕 《现代保健》2011,(14):16-17
目的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功能的变化,探讨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功能与心肌糖原沉积的关系。方法24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周对照组(n=6)、4周糖尿病组(n=6)、12周对照组(n=6)和12周糖尿病组(n=6),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模型(55ms/kg)。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根据大鼠心肌糖原染色计算糖原容积分数。结果4周时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LVEDD指数和LVESD指数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减少(P〈0.05),心肌糖原沉积明显(P〈0.01);12周时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LVEDD指数和LVESD指数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减少(P〈0.05),心肌糖原沉积显著(P〈0.01)。相关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肌糖原沉积呈明显负相关(h=-0.803,P〈0.0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与心肌糖原沉积呈显著负相关(r2=-0.565,P〈0.01)。结论STZ腹腔注射后12周成功制作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的心功能变化和心肌糖原沉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终末形态变异(TQRSD)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预后的关系。方法:抽取123例AMI患者的首次心电图,根据有或无TQRSD变化分为TQRSD阳性和阴性2组,分析不同组别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心脏功能、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TQRSD阳性组CK峰值、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QT离散度、住院死亡率,均高于TQRSD阴性组(P〈0.05,P〈0.01);TQRSD阳性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TQRSD阴性组(P〈0.05)。结论:心电图TQRSD阳性可作为判断AMI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斑点技术对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运动特征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应用STI对14例不同类型(心尖肥厚型、非对称性肥厚型)HCM患者的左心室旋转和扭转运动进行评估,并与16例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左心室旋转和扭转运动在HCM患者心脏功能减退中的作用。结果:30例受检者中STI成功分析了29例患者的二维图形,成功率为96.67%。心尖肥厚组和非对称性肥厚组心肌整体扭转表现为逆时针扭转。非对称性肥厚组心尖部PAR和达峰时间、心底部PBR、左心室整体ptw和达峰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肥厚组心尖部PAR和达峰时间、左心室整体ptw和达峰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M患者组HTu值增加,UntwR值降低,HTU值与E/A值呈负相关(r=0.602,P〈0.05);HCM组患者PAR增加,Ptw增加,PAR与Ptw与LVEF呈正相关(r=0.592和0.586,P%0.05)。结论:通过STI技术可以精确的反应左心室的运动功能,各种类型的HCM患者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可能与左心室扭转、旋转功能的严重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凹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关系,分析QTd及QTcd评价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0例冠心病的患者,于冠脉造影术前行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比较不同的冠心病类型、病变冠脉支数及病变血管部位的QTd及QTcd的差异性。结果急性心梗患者的QTd及QTcd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的QTd及QTcd,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支病变患者的QTd及QTcd高于单支病变的患者(P〈0.05),三支或多支病变的患者高于双支病变的患者(P〈0.01)。LAD病变的QTd及QTcd高于RCA及LCX病变,LAD与RCA及LCX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CA与LCX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壁心梗患者的QTd及QTcd高于下后壁与侧壁,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Td及QTcd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指标,并与心肌缺血的程度及范围成正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超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012年笔者在进修学习期间收集的相关资料.通过彩超诊断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2例患者和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均通过彩超、心电图等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有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3例患者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12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都有异常。表现为对称性T渡倒置及R波增高;冠状动脉造影为阴性;彩超显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超操作简单、无创、安全、可重复检查,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凯时)对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均接受12导联常规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治疗组42例给予凯时治疗,10μg/d,连续14d;对照组42例,不用凯时,其余治疗与治疗组相同,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 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每5min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index)、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50瞄的百分比(PNN50)增加,QT离散度(QT—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SDNN、SDANN、SDNN—index增加,QT—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变异性各项指标及QT—d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DNN—index、rMSSD、PNN。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凯时治疗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临床特点和意义。方法选择门诊12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与同期非冠心病老人的常规心电图进行QTd测定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冠心病组的QTd均值为66.21±10.87ms;非冠心病组45.82±8.16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分析认为,老年冠心病患者QTd异常增大可能与其冠脉病变程度及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QT离散度影响。方法124例患者接受左氧氟沙星静脉注射治疗10-14 d,分别在治疗前、第5天、治疗后检测12导联心电图(EKG)和常规血液生化。结果接受左氧氟沙星静脉治疗的患者校正QT间期(QTc)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校正QT离散度(QTcd)延长明显。结论左氧氟沙星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中,未能引起QTc间期明显延长,但可能延长QTcd间期,有潜在致心律失常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