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波治疗食管息肉引起食管气管瘘一例曲淑敏刘勇患者男,53岁。因间歇性上腹部疼痛8年经纤维胃镜检查为食管息肉。于1992年7月28日入院。全身状况良好,入院当日行微波治疗,将纤维胃镜自口腔插入食管,至距门齿25~28cm处发现食管左侧壁有一1cm×1.... 相似文献
2.
食管和下咽部纤维血管性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5,(5)
食管和下咽部良性息肉罕见,症状长期含糊不清,往往漏诊,其体积可达很大,有时返流阻塞喉腔,导致窒息,威胁生命,应提高警惕。例1,女,59岁。因暖气后立即发生急性气硬感,但当一由样团块呕至口腔咬于齿间时,呼吸窘迫完全消失。用丝线穿过团块以防缩回,来院急诊。内窥镜检查见一细茎从日内肿物沿着左侧咽壁和构会民皱级向下伸展,附着在环烟肌下的食管粘膜上。食管X线片和头颈部CT显示口内肿物与上颈段食管长出的细长望相连。行气管切开,切除口腔部分肿物。在咽例切开和食管切开直视下切除余下部分。息肉大/J‘5XZcm,病理报告… 相似文献
3.
食管巨型锐利性异物临床上并非罕见病例,用常规方法取出,常易损伤食管,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而开胸、颈侧进路取异物又绝非上策。为此我们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种食管保护装置,或名为“食管保护器”,经食管镜用普通异物钳可顺利取出,10年来临床应用共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保护器制作方法及操作步骤取带有直槽窝形1.0cm×8.0cm×0.2cm无毒性塑料片一块(也可根据异物形态的要求而定),周边和四角用砂纸磨光,以免划伤食管。用长45cm直径1.5mm钢丝固定在塑料片的一端,钢丝的另一端扭成小圆圈便于手持操作(图1)。手术… 相似文献
4.
5.
患者,男,27岁,因反复嗳气、咽部异物感1个月入消化科。胃镜检查见贲门息肉,慢性胃窦炎。病理活检:(贲门)鳞状上皮显著增生。胃镜下行贲门息肉电凝切除术。术后行电子喉镜检查咽喉部未见肿物,胸部CT示左心房水平以上食管壁增厚,腔内内容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咽喉反流和胃食管反流与声带息肉发病的关系.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期间就诊于南方医院的声带息肉患者32例,采用36通道ManoScan360TM固态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系统(high-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和Zephr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multichannel intralumminal impedance combined with pH-metry,MII-pH)便携系统进行监测,观察食管上、下括约肌压力、食管动力分段特点及咽喉反流、胃食管反流事件及反流物性质,并与16例健康成人对照组比较.结果 声带息肉组较对照组平均食管上括约肌松弛持续时间、松弛恢复时间、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均缩短,食团内压最大平均值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44、2.624、2.310和-2.397,P值均<0.05).声带息肉组咽喉反流发生率为40.6% (13/32),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50.0%(16/32).声带息肉组与对照组咽喉酸反流次数中位数(M[P25;P75])分别为0.5[0.0;3.5]和0.0[0.0;0.0]次,酸反流时间分别为0.1[0.0;1.7]和0.0[0.0;0.0]min,酸清除时间分别为3.5[0.0;53.5]和0.0[0.0;0.0]s,DeMeester评分分别为14.8[1.6;31.3]和1.8[1.1;4.1]分,总计液体反流次数分别为46.5[25.3;69.0]和32.5[20.0;36.3]次.声带息肉组咽喉酸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酸清除时间、DeMeester评分及总液体反流次数均较对照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481、2.767、2.767,2.344及1.980,P值均<0.05).结论 声带息肉部分患者存在食管上、下括约结构与功能障碍,存在咽喉反流和胃食管反流,反流事件以立位酸反流为主. 相似文献
7.
李春福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65,(2)
65-11-340.声带息肉及声带水肿之电烧灼大久保仁等日本气食会报,1964,15,№3,134~135(日文) 作者们应用改良之电烧灼器,治疗10例保守疗法无效之声带息肉和肥厚性声带炎及声带息肉摘除后 相似文献
8.
9.
对于声带小结和息肉,至今有三种认识: (1)声带小结、息肉和息肉样变性是同一病变过程的不同时期,由喉功能性疾患所引起的器质性病变(Paparella,1973);(2)归属于非特异性慢性喉炎(Ballenger,1977);及(3)声带小结是发声创伤的结果,而声带息肉属于肿瘤(Ballentyne,1978)。临床上区分三者有三种意见: (1)有蒂的为息肉,宽基的为小结,弥漫性的为息肉样变性(Epstein,1957)。(2)位于声带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宽基对称呈圆锥形或圆弧形与声带同色的为小结,涉及声带全长弥漫性肿胀的为息肉样变性,此外均为息肉;双侧性而比小结大、接触部分能移动,两侧大小不等的也列为息肉(马场,1966)。(3)小的为小结,大的为息肉,弥漫性的为息肉样变性(Arnold,1973)。若根据病理组织学表现区分:病变局限于上皮的为小结,病变在固有层以水肿为主的为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嗅裂息肉的起源部位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嗅觉恢复的情况,在鼻内窥镜下对31例(59侧)嗅裂息肉起源部位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嗅裂息肉69.5%(41侧)起源于后组筛窦,其中起源于后筛开口处者占39.0%(23侧),起源于后筛房内者占30.5%(18侧)。此外起源于中鼻甲内侧者占13.6%(8侧),蝶筛者占10.2%(6侧),上鼻甲息肉样变占6.7%(4侧)。介绍了不同起源的嗅裂息肉的处理方法。另外对这些患者经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的嗅觉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发现52.0%(26侧)3个月内嗅觉恢复满意,28.0%(14侧)术后嗅觉有好转。合并中鼻道息肉,或有全鼻窦炎的患者嗅觉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嗅裂息内的起源部位和功能性鼻内窥术后嗅觉恢复的情况,在鼻内窥镜下对31例嗅裂息肉起源部位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嗅 肉69.5%起源于后组筛窦,其中起源于后筛开口处者占39.0%,起源于后筛房内者占30.5%。此外起源于 鼻甲同侧乾占13.6,蝶筛者占10.2%,上鼻甲息肉样变占6.7%。 相似文献
12.
13.
大多数听神经瘤(NA),特别是巨大肿瘤,可选择经迷路进路(TI)手术,其优点已为House和Hitselberger等手术创导者所介绍。本文针对3cm以上直径的肿瘤加以讨论,因此型肿瘤推移或压迫距离内耳道仅1cm的脑干,故难於处理。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5岁,因误吸虾蛄后呼吸困难,喘鸣0min于2004年6月5日急诊入院。患者在30min前因误吸虾蛄,即发剧烈呛咳,咯血,呈鲜红色,量约30ml,持续5min后感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气急,以吸气明显,伴有喘呜音,声嘶,面色青紫,四肢冰冷,额部冒汗,烦燥。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12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20/82mmHg(1kPa=1.33mmHg)。 相似文献
15.
刘国春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0,(4)
咽后壁巨型脂肪瘤临床罕见。笔者曾收治1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73岁。鼻塞,口如含物,语言不清,鼾声隔室可闻,已10余年;咽有异物感2年;吞咽不畅4月余。曾于1989年4月3日以咽后壁肿物住北京某院耳鼻咽喉科,3次病检均为脂肪和纤维组织,诊断为脂肪瘤。1989年6月5日转入我院,检查:咽后壁及咽右侧壁粘膜下有一巨大半球形肿物,上至鼻咽,下达梨状窝,表面光滑,质中等硬, 相似文献
16.
王振亚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9,(2)
声带息肉和小结是上皮下组织的增生,所以分为息肉和小结是基于临床表现。声带息肉和小结的结构依赖于它们的病变大小、血管形成、血肿和其它退行性变化,没有喉科检查单从组织病理学来区分息肉和小结或许是不可能的。声带小结是双侧声带前三分之一和中三分之一交界处边缘上的对称性结节。声带息肉的大小不同,一般比声带小结大些。也是常常出现在声带的自由缘。它们通常呈灰白色,并且光滑,最近有人主张声带小结和息肉是同一病变过程的不 相似文献
17.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4,(2)
几乎全部的后鼻孔息肉都起源于鼻窦,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最多见。随着息肉的增大,通过上颌窦的天然开口突入中鼻道,在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鼻腔内向后伸展进入鼻咽。很大的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可能呈现为口咽部的团块。较少见的是蝶窦后鼻孔息肉和筛实后鼻孔息肉。蝶窦后鼻孔息肉通过蝶窦口进入蝶筛隐窝,再突出隐窝而达后鼻孔。至于筛窦后鼻孔息肉是起源于筛骨气房还是鼻腔仍在争论之中。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在全部鼻息肉患者中约有3N6杨为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变种。鼻阻塞是主要的症状。治疗时病人的年龄从青少年到70岁,多数病人都不到40… 相似文献
18.
张连山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7,(3)
无论内腔镜术者如何小心谨慎,食管镜检查合并穿孔的可能性永远存在,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些学者主张保守;但有些学者持有相反意见,主张充分引流及闭合食管穿孔。作者提出: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学者赞同食管大穿孔确诊后作手术引流及修复,但对小穿孔的处理意见仍存有分岐。作者认为:穿孔的处理需根据穿孔性质来决定。小穿孔有时只穿透粘膜下层,仅产生局限性蜂窝组织炎;而大穿孔可产生纵隔脓肿、水气胸或发展为脓胸。小而局限的穿孔可行保守治疗,采用禁食、输液及抗菌素,如有气体及嚥下液体外溢,则必须给予适当的肋间 相似文献
19.
洪剑霞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8,(3)
作者报导1964—1974年11年间大阪大学医学部耳鼻喉科门诊见到的1962例喉息肉临床统计情况。并以此与1952—1963年12年间遇到的喉息肉相比较,获得如下结果:最近11年间每年平均有178例喉息肉患者来诊,占总患者数的2.1%,比以前有增加倾向。男女之比为1.4:1。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