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成人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的治疗效果,为髁突骨折选择治疗方法的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48例(55侧)经闭合性治疗的成人髁突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及临床随访资料,包括咬合关系、面部对称性、最大开张口度、开口型、关节功能紊乱症状及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32个月。其中,囊内骨折9侧,髁颈部骨折21侧,髁颈下骨折19侧,矢状骨折6侧;6侧无移位,29侧轻度移位,20侧严重移位。43例患者颌间固定,5例弹性颅颌绷带固定。结果48例(55侧)患者中,17例患者(35%)张口受限、开张口型偏斜或关系不佳;仅5例患者(10%)需进一步治疗。影像学显示约30%患者髁突改建,其余患者髁突骨折错位愈合,出现髁突畸形、关节面变平或吸收、下颌支高度降低等表现。结论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预后临床效果总体良好,但难以恢复髁突正常形态;对髁突骨折伴脱位、双侧髁突骨折及骨折后下颌支高度降低超过5mm者建议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下颌髁突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特点。方法对近五年来我科收治的22例27侧下颌髁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曲面断层X线、二维CT和三维CT图像分析,并对治疗效果回访。结果20例27侧喙突上髁状头骨折5例,占25%,髁突颈部骨折11例占55%,乙状切际处骨折4例占20%,随访4~48个月,20例咬合关系均正常。结论下颌髁突骨折主要发生在髁状突颈部处,由于有翼外肌附着,常常发生移位,有效的治疗可获良好的治疗效果,二维CT和三维CT对诊断下颌髁突骨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结合功能性训练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不同类型髁突高位骨折36例(51侧) ,单侧21例 ,双侧15例.按Neff分类分为A型11侧、B型17侧、C型21侧、粉碎型2侧.选择牙弓夹板或牵引钉颌间牵引固定保守治疗6例(7侧);镙钉内固定治疗28例(42侧);摘除髁突治疗2例(2侧).术后2周开始下颌功能训练 ,包括张口、前伸和侧向运动训练.6个月后进行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及面神经功能的评估.结果 手术治疗共30例(44侧) ,创口延期愈合2例(2侧) ,其余均一期愈合 ;出现面神经颞支损伤19例 ,18例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1例未恢复.6个月后下颌运动评估 ,保守治疗的张口度正常6例 ,张口型正常5例 , 1例轻度偏斜 ,咬合关系正常6例;镙钉内固定治疗的28例张口度及咬合关系均正常 ,张口型2例轻度偏斜.摘除髁状突的张口度及咬合关系正常 ,但张口型均出现向患侧偏斜.结论 不同类型髁突高位骨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镙钉内固定能较好恢复下颌的运动功能和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堵梦雨  宋飞翔  张令达 《安徽医药》2018,22(11):2116-2118
目的 通过对不同类型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方式选择、术后随访及相关并发症等分析,以期为髁突骨折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治疗的髁突骨折病例22例(共24侧),术中采用耳屏前切口,颌后切口,应用长螺钉,微型钛板固定或直接游离摘除脱位的髁突头,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拍摄X线片或CT,对患者术后愈合情况、开口功能恢复、颞下颌关节及面神经症状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面部对称性、咬合功能及解剖结构稳定性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2)患者术前平均张口度(18.1±3.31) mm,术后复查张口度(37.4±2.89) mm,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6,P<0.001);(3)5例患者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其中高位骨折出现1例颧支功能障碍;中位骨折3例(颧支2例,颊支+颧支1例);低位骨折1例,为下颌缘支;5例患者面神经损伤均为暂时性,通过口服药物,3个月内面神经功能均得到恢复。结论针对不同髁突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严颖彬  穆洁  张兰成  刘浩  王志兴  张军  沈军  张萍 《天津医药》2016,44(10):1283-1286
目的 探讨包括囊内骨折在内的成人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手术疗效。 方法 32 例 33 侧髁突骨折中, 囊内骨折 6 例, 采用耳前入路和 2 枚 18 mm 的长螺钉固定; 髁颈骨折 6 例 7 侧, 采用颌后穿腮腺入路及 1 块小型板固定;髁颈下骨折 20 例, 采用环下颌角入路和 2 块接骨板固定。 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 13.5 个月 , 随访期末平均最大张口度 37.5 mm。 32 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和面部对称性。 7 例(21.9%)出现暂时性面神经瘫痪, 术后 3 个月均完全恢复, 1 例出现涎漏, 加压包扎后痊愈。 无永久性面瘫、髁头吸收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对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采用适宜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成年人下颌骨髁突骨折不同类型进行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方法:对4年来髁突骨折26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全部病例治疗前均为咬合错乱,开口受限Ⅱ~Ⅲ度,且正侧位轴向髁突移位,但≤30°,或髁突向下移位,但≤5 mm。按骨折类型分3类:囊内骨折;髁颈骨折;髁颈下骨折。每类分2型:单侧骨折和双侧骨折。同类型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闭合性治疗组和开放性治疗组。结果:开放性治疗后的双侧囊内骨折、单双侧髁颈骨折、双侧髁颈下骨折咬合功能疗效评估满意度高于闭合性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下颌骨髁突骨折伴有髁突移位者,开放性治疗有利于咬合功能的恢复,尤其是伴有双侧骨折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切口切开复位及颌间牵引外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2005年2月—2010年11月间,对18例有明显移位的髁状突骨折,采用经耳前、颌后或颌下小切口切开复位,并行牙弓夹板颌间牵引固定。术前、术后均行髁状突螺旋CT重建,了解髁状突骨折移位情况以及术后骨折复位固定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在术后3~4周去除颌间固定后,咬合关系恢复均良好,其中12例张口度基本正常,6例轻度张口受限;三个月后复查,仅1例轻度张口受限,其余张口度正常。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骨折对位愈合良好。结论小切口切开复位及颌间牵引固定术治疗髁状突骨折,具备复位好、创伤小、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和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颌骨高位髁突骨折的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3月到2007年5月本科收治的下颌骨高位髁突患者11例(18侧),其中男性9例(14侧),女性2例(4侧),平均年龄32.5岁(12~52岁)。所有患者都经CT检查明确诊断为囊内骨折或高位髁颈骨折,可同时伴发颏部骨折,但排除其余颌面部骨折。临床检查有咬合错乱患者8例,行牙弓夹板结扎,橡皮圈颌间弹性牵引1~2周恢复咬合关系后,保留牙弓夹板开始进软食,如咬合错乱复发可再行弹性牵引,伤后4周开始张口训练直至张口度基本正常为止。无咬合错乱患者3例,1~8.2个月(6~17个月),记录患者张口度、咬合关系等,摄片检查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咬合关系均在弹性牵引后2周内恢复;患者的咬合关系均保持稳定,随访期末平均张口度为3.1cm(2.4~4.0cm)。结论闭合性治疗是治疗高位髁突骨折的有效方法;通过积极有效的闭合性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咬合关系和张口度。  相似文献   

9.
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折类型特点与分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颞下颌关节强直(TMJA)的髁突骨折类型及病程特点,探讨各分类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31例42侧创伤性TMJA,按Sawhney分类分成4型.Ⅰ型和Ⅱ型强直分别行关节松解和融合骨切除术 关节盘复位术,Ⅲ型和Ⅳ型强直分别行全关节切除和全关节扩大切除术 颞肌筋膜瓣衬垫术、选择性下颌支后缘垂直骨牵引及颏成形术.术后复查9~54个月(平均30个月),评价治疗效果.回顾调查引起强直的髁突骨折类型和强直发生的过程.手术与CT及MRI对照观察早期骨化部位、关节盘移位和关节残余运动方式.结果 创伤性TMJA均继发于髁突矢状和粉碎性骨折,且关节盘发生移位者.Ⅰ型(纤维型)强直通常出现在伤后4~5个月,平均张口度18.3mm.术中探及的关节盘全部发生移位,早期强直骨化发生在无关节盘区域.随诊期内,2例(6.45%)复发,其他患者张口度均稳定维持在30mm以上.结论 髁实矢状和粉碎性骨折是最容易导致关节强直的骨折类型.关节盘移位是强直形成的重要因素.早期手术可以复位关节盘,避免后期强直时必须切除全关节.  相似文献   

10.
髁状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中常见的一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颌运动障碍,咬合关系紊乱,如处理不当,可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强直,颌骨发育期可发生颌骨发育障碍畸形。本文对我院1999~2001年间收治髁状突骨折21例(29侧)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2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男17例,女4例,男女之比为4.25:1;年龄9~54岁,平均38.5岁,男20岁以下、女18岁以下3例;单侧13例,双侧8例。 1.2 骨折分类 骨折按骨折线部位分四类,Ⅰ类:髁头矢状骨折5例;Ⅱ类:髁突颈部骨折18例;Ⅲ类:髁突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术后定期复查,观察术后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效果。术后随访,患者咬关系良好。开口度恢复满意,关节区无不适表现。结论根据患者髁状突骨折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耳周小切口穿腮腺径路行髁突颈部及基底部等中低位骨折手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38侧下颌骨髁突中低位骨折患者采用耳屏前或内,或绕耳垂小切口,穿经腮腺组织后行骨折段的解剖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到3年,从患者的外形、张口度、咬合功能、并发症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1例出现一侧暂时性面神经功能不全,1例出现涎瘘,其他患者均外形满意,咬合关系良好,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张口度最大者4.2cm,最小者3.3cm,术后CT示所有患者骨折段均完全解剖复位.结论 较之传统的手术径路,应用耳周小切口经腮腺径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具有切口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能达到直视下进行手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80例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临床患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发生特点。方法通过对80例髁状突骨折病历资料的调查,对髁状突骨折的发生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并伤、治疗及后遗症进行分析。结果髁状突骨折好发于20~30岁;男性多于女性,交通事故伤(52·5%)为主要致伤原因;髁状突骨折70%发生在髁颈部;40%合并颏部骨折;儿童髁状突骨折71·55%采用保守治疗,高位(囊内)骨折71·22%摘除骨折断端;3·75%继发关节强直。结论髁状突骨折好发于髁颈部,髁状突矢状骨折及髁颈部骨折伴骨折断端和关节盘移位严重的骨折处理不当易发生关节强直。  相似文献   

14.
孙明  律娜  肖雅  后军  薛浩伟  胡玉坤 《安徽医药》2019,40(4):396-398
目的 探讨髁突囊内骨折开放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7例35侧髁突囊内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开放手术,术后3个月行临床疗效及影像学评估。结果 35侧髁突囊内骨折中,26侧行骨折内固定治疗,9侧行骨折碎块摘除术。3个月后,患者临床治愈率达81.48%,髁突骨折侧的影像学治愈率达88.57%。结论 髁突囊内骨折的开放手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家武  李淑艳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9):1335-1337,I0002
目的 对全面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今后患者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全面部骨折患者30例,全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随访1~5年,包括门诊检查及电话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骨质重新愈合,无骨不连接现象;手术治疗患者功能、外形均得到较好的恢复;平均张口度在(34.5±3.7)mm,无颞颌关节功能异常患者.结论 手术治疗全面部骨折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髋臼骨折38例按照Letoumel和Judet分型方法进行分型。手术入路:经Kocher—Langenbeck切口30例,经髂腹股沟切口7例,采用联合切口1例。结果解剖复位(移位〈1mm)30例,满意复位(移位2—3mm)6例,不满意复位(移位〉3mm)2例。3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平均2.1年。按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31例,良5例,尚可1例,差1例,优良率81.5%。结论正确分析骨折移位和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路径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手术疗效与骨折复位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AO重建Y型钛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对21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采用早期开放复位.AO重建Y型钛钢板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时N为6个月~3年,优良率为95.2%。结论采用AO重建Y型钛钢板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坚强的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