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与血浆脑钠肽(BNP)的关系。方法21例CHF合并室内阻滞患者行CRT,其中5例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包括2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房室结射频消融术+CRT—D治疗。观察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1、2年的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NP水平。结果21例患者中的16例存活患者于植入CRT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P〈0.05);LVEDD、LVESD、LVEF均明显改善(P〈0.05);血浆BNP均明显降低(P〈0.01)。5例死亡患者以上指标无改善。植入CRT前血浆BNP水平小于3000pg/ml者(BNP—L组)与人于3000pg/ml者(BNP—H组)相比,CRT治疗3个月时两组LVEDD、LVESD、LVEF均明显改善(P〈0.05),但12个月时BNP—I。组的心功能指标仍进一步改善,而BNP—H组与CRT治疗前的心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的24个月内,BNP—L组中只有1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而BNP—H组中有3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1例为心脏性猝死。结论植入CRT后心功能指标在早期即得到改善的患者,其2年预后较好;植入CRT前血浆BNP水平可反映植入CRT后的心功能变化趋势;植入CRT后3个月时BNP水平不下降的患者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稳定型冠心病(SCHD)患者静脉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中远期住院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88例老年SCHD患者,均经冠脉造影(CAG)证实。按所测定的静脉BNP浓度分为BNP≥108pg/ml组(44例)和BNP〈108pg/ml组(44例)。随访两组5年的死亡、非致死性ACS、再次PCI等心血管原因和非心血管原因住院事件,并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62.7月,高水平BNP组的全因住院事件率显著高于低水平BNP组E62.1%(141/227)比37.9%(86/227),P=0.041],非心血管原因住院率非常显著高于低水平BNP组E39.2%(89/227)比16.3%(37/227),P=0.010]。结论:老年稳定型冠心病中基线B型利钠肽水平较高者的远期住院事件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血浆脑钠尿肽(BNP)联合TIMI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价值。方法集中检测连续收入院且随访资料齐全的63例AMI患者血浆BNP,按TIMI危险评分的多个临床资料分析记分,将患者分成不同的危险层次,分析患者BNP水平及TIMI危险评分与患者3个月随访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15例复合心血管事件中BNP≥137 pg/ml者占11例,随着BNP水平增高,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增多,且随着TIMI危险评分值增加而逐渐升高。结论BNP水平和TIMI危险评分越高,临床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松美 《山东医药》2009,49(49):36-37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心力衰竭患者120例,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30例、Ⅲ级42例、Ⅳ级48例。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同时给予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另选择健康查体者11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心衰组BNP、LVEDD及LVEF分别为(456.43±202.70)pg/ml、(59.24±9.20)mm、(32.26±7.18)%,对照组分别为(25.23±7.30)pg/ml、(41.56±6.74)mm、(58.85±9.75)%。心衰NYHA心功能Ⅱ、Ⅲ、Ⅳ级患者BNP水平分别为(188.32±66.36)、(432.26±102.82)、(1236.31±620.58)pg/ml。两组BNP、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间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血浆BNP浓度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和B型钠尿肽(BNP)联合检测对缺血型心力衰竭(心衰)诊断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并测定98例缺血型心衰的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及95例冠心病无心衰患者血清cTnI、CRP和血浆BNP等指标,并进行比较,随访观察患者近期心脏事件再发生情况。结果心衰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组血清cTnI、CRP和血浆BNP水平与无心衰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越差,其浓度越高( P均<0.05)。发生心脏事件组患者出院时血清cTnI、CRP和血浆BNP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组( P均<0.05)。结论血清cTnI、CRP和血浆BNP在心衰患者中明显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对心衰患者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观察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老年CAPD患者血浆BNP变化,并判断其对心脏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腹膜透析门诊随访的90例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血浆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其BNP的水平,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l)等指标。依据NYHA分级方案对心衰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探讨BNP水平与心功能LVEF、LVMI等之间的关系。结果(1)腹膜透析患者C组的BNP巾位数(908pg/ml)高于B组(290pg/ml)和A组(195.5pg/ml),(P〈0.05)。(2)相关性分析提示BNP与LVMI呈正相关(r=0.3153,P〈0.05),BNP与LVEF呈负相关(r=-0.4756,P〈0.05)。(3)ROC曲线分析发现BNP诊断CAPD患者心衰的诊断界值(cutoff值)为224pg/ml,其诊断心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78.9%。结论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血浆BNP水平随着心功能的减退逐渐增高,血浆BNP的浓度与心室重塑以及左心室功能密切相关,其心衰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作为初步评价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心功能,客观性预测临床心衰发生的实验室指标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浆脑钠肽(BNP)对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慢性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2014年~2016年我院CHF患者122例,根据LVEF,患者被分为LVEF减低心衰(HFrEF)组(LVEF≤40%,41例)、中间值LVEF心衰(HFmEF)组(40%LVEF50%,40例)和HFpEF组(LVEF≥50%,41例)。收集、测量比较三组临床资料、血浆BNP水平等指标;ROC曲线分析血浆BNP预测CHF患者短期主要不良终点事件(SMAE)的界值和价值;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测上述三组SMAE的危险因素。结果:LVEDd:HFpEF组HFmEF组HFrEF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01。HFpEF组、HFmEF组LAD显著大于HFrEF组,P均0.05。与HFpEF组比较,HFmEF组和HFrEF组的血浆BNP[(789.39±455.62)pg/ml比(1143.40±567.99)pg/ml比(2341.51±1029.99)pg/ml]水平显著升高,且HFrEF组的显著高于HFmEF组,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是HFmEF、HFrEF患者SMA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6,1.001,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BNP预测CHF患者SMAE的AUC=0.818,界值为1415p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6%和72.7%。三组间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2个月随访期内的再住院及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328。结论:血浆BNP对HFmEF和HFrEF患者的短期再入院和死亡事件有良好的预测价值,但不能预测HFpEF患者的终点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在判定急性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病情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以急性心源性呼吸困难为主诉的患者127例,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BNP水平,同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左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住院期间及发病30、90d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采用直线相关及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血浆BNP水平与LV、LVEF及MACE的相关性。结果血浆BNP水平与患者年龄、LV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均〈0.05);BNP水平是独立于年龄、LVEF等危险因素之外的心功能不全预后因素,其与30d和90d的MACE发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r=0.674、0.787,P〈0.01)。结论根据血浆BNP水平可对急性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与BNP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80例CHF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Ⅰ/Ⅱ、Ⅲ、Ⅳ级3组,比较各组CA125水平,分析CA125与B型钠尿肽(BN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随访1~6个月,以死亡或再住院为终点事件。结果血清CA125含量随心衰分级增高而增高,与BNP正相关,与LVEF负相关,与LVEDD、LA无相关性。随访1~6个月,心衰患者再住院率随CA125水平增高而增高。结论CHF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有关,是诊断和评价慢性心功能不全及预后的又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BNP测定在判断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0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测定其血浆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随访观察患者出院后30d和3个月严重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浆BNP水平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BNP诊断心衰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91.3%,且与LVEF、6MWT距离呈显著负相关,与NYHA心功能分级及MACE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BNP与LVEF、NYHA心功能分级及6MWT距离均密切相关,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且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的因素。方法对136例心力衰竭患者病因、病程、年龄、临床因素、血流动力、生化、并发症、治疗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有意义的单因素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性别、病因、年龄、入院时症状、入院时体征、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左室舒张末期短轴长度(LVDD)、左室收缩末期短轴长度(LD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心率变异性、血清脑纳肽(BNP)、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血肌酐(Cr)、血糖、出院前6min步行试验、出院后服用血管转换酶抑制剂(ACEI)、出院后服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衰患者再住院有显著影响。再经COX回归多因素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病因、年龄、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LVEF值、LVDD、LDSD、BNP、Cr、血糖、出院前6min步行试验10项因素,对心衰患者再住院有显著影响。结论136例患者中位再住院时间为2个月(0.25~13.10个月)。经COX回归多因素综合分析,病因、年龄、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LVEF值、LVDD、LDSD、BNP、Cr、血糖、出院前6min步行试验10项为影响再住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作为试验组,测定其血浆BNP和NO、MMP-2含量,同时经心超测量测定LVEDd和LVEF,进行MMPs与BNP,LVEDd和LVEF相关性分析。实验组经缬沙坦80mg/d治疗3周后,重复检测上述指标作治疗前后对比。此外选取心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清NO含量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血清BNP和MMP-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MMP-2与BNP、左心室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实验组经3周缬沙坦治疗后,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血清BNP和MMP-2浓度显著降低。结论血清MMPs可能参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左心室重塑,缬沙坦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室重塑可能与其抑制MMPs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浓度的变化及坎地沙坦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 ①选择心衰组76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18例、Ⅲ级16例、Ⅳ级42例;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间血浆脑钠肽的变化.②将心衰患者按左心室射血分数分成A组(<50%组)和B组(≥50%组),比较两组血浆脑钠肽值.③将42例Ⅳ级心功能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坎地沙坦治疗,12周后观察血浆脑钠肽浓度变化.结果 ①血浆脑钠肽在心功能正常组和NYHA心功能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的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比较有明显增高(P<0.01).③坎地沙坦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比较,血浆脑钠肽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浓度均显著增高,并随心功能级别的增高、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水平明显增高.坎地沙坦能显著降低严重心衰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红细胞压积(HCT)与脑钠肽(BNP)的关系。方法:入选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非瓣膜性慢性心衰的患者110例,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成3组:LVEF〈40%组(心衰Ⅰ组,37例)、40%≤LVEF〈50%组(心衰Ⅱ组,34例)和LVEF≥50%组(心衰Ⅲ组,39例)(舒张性心衰);另选30例LVEF〉50%且无心衰症状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HCT和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患者比较,慢性心衰Ⅲ、Ⅱ、Ⅰ组患者随着LVEF水平降低,HCT[(41.1±2.7)%比(35.4±3.7)%比(32.9±1.5)%比(29.8±4.2)%]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BNP[(182.3±86.8)pg/ml比(652.8±151.3)pg/ml比(874.2±201.8)pg/ml比(1342.2±325.1)pg/m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CT与BNP呈负相关(R2=0.6716,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细胞压积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有关,与脑钠肽呈负相关,血红细胞压积可以作为心衰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探讨其与血浆B型利钠肽(BNP)的相关性,观察应用心脉隆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0年10月至2013年3月我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例(常规应用传统抗心力衰竭药物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和对照组47例(常规应用传统抗心力衰竭药物),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大小,评价BNP与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治疗2周后LVEF均较前提高,LVDd及血浆BNP均较前下降,观察组有效率为91.84%,对照组有效率为78.72%,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与LVDd大小呈正相关(r=0.536,P<0.05),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r=-0.619,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是评价心力衰竭的良好指标,可作为心力衰竭治疗后疗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心脉隆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老年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心功能状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62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的老年CHF患者,均行血浆BNP、肾功、血脂指标及心脏功能检查。比较不同BNP水平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结果根据血浆BNP水平分为两组,A组BNP≤400 pg/ml,B组BNP〉400 pg/ml。与A组比较,B组房颤、陈旧性心肌梗死及死亡患者比例增加,尿素氮、肌酐、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P〈0.05或〈0.01)。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患者的血浆BNP水平〉Ⅲ级〉Ⅱ级,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血浆BNP水平是判定老年CHF患者心功能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 260米以上)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TNF-α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5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心衰组,同期选择3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美国博适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诊断仪检测血浆BNP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TNFα-水平、ELISA法测定CRP水平,同时行心脏超声检查。20例NYHAⅡ~Ⅳ级患者,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平均3个月后再次接受上述检查并留取血标本。结果(1)心衰组患者血浆BNP、CRP、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2)NYHAⅡ~Ⅳ级患者血浆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3)心衰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在NYHA不同级别之间差异显著,与NYHA呈正相关(r=0.458,P<0.01),与LVEF呈负相关(F=-0.715,P<0.01)。结论血浆BNP、CRP、TNF-α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病过程,监测上述指标,可预测心力衰竭患者远期NYHA恢复情况,也可作为疗效观察及判定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对难治性心力衰竭(CHF)患者BNP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入院后常规给予吸氧、镇静、强心、利尿剂等治疗,并根据血压、心率等情况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并给予病因治疗,抗感染控制血糖血脂,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治疗组给予乌拉地尔起始剂量4—6μg·kg^-1·min^-1泵入,以后根据血压及病情调整剂量。对照组患者给予硝普钠,起始剂量0.5μg·kg^-1·min^-1,同样根据血压等情况逐渐加量,不超过10μg·kg^-1·min^-1,两组均持续静点2~3d。治疗前、后测定BNP、心功能分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NP、LVEF间差并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NP间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治疗组有4例出现头晕、恶心,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改变。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乌拉地尔治疗可以更明显的改善心功能,BNP检测既可反映CHF的严重程度,在反映药物疗效方面也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杜景柏  杨磊  罗朝军  周颖  郭颖  李成祥 《内科》2008,3(2):168-169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与脑利钠肽(BNP)的关系。方法测定11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测定血清T3和BNP浓度。其中伴低T3血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低T3组)和正常血T3的慢性心衰患者54例(正常T3组),观察两组BNP水平及6月内的再住院率。结果低T3组的心衰患者血清BNP水平均较正常T3组相同心功能级别者显著升高。低血T3组与正常血T3组心功能Ⅱ级、Ⅲ级、Ⅳ级的比较,BNP(pg/ml)分别为:280.4±80.2vs150±55.6,380±113.2vs300±63.5,570±133.3VS450.2±100.9,P〈0.01,低T3组再住院率高。结论慢性心衰伴低T3患者,血清BNP升高更明显,再住院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