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苯二氮■类药物(BZD)在情感性精神病中的应用.随机抽取确诊为情感性精神病病例.调查BZD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连续使用BZD超过一个月.抑郁症或双相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相(下简称抑郁状态)25例、躁狂症或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相(下简称躁狂状态)10例.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情感性精神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BZD的比例较高,抑郁状态长期使用BZD多于燥狂状态。对抑郁状态伴随的睡眠障碍应充分治疗原发病,减少使用。BZD,以免产生药物依赖。  相似文献   

2.
熊嵘  李宇航  沈丽 《医学信息》2007,20(8):1465-1466
目的评价氯氮平、舒必利预防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疗效。方法我院94例频繁发作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舒必利、氯氮平(46例),碳酸锂组(48例),使用躁狂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疗效,随访4年左右。结果氯氮平、舒必列组和碳酸锂组用于预防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用于快速循环型的治疗差异显著。结论氯氮平、舒必利可用于预防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对快速循环型的预防治疗效果优于碳酸锂。  相似文献   

3.
正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慢性疾病,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躁狂、抑郁或混合发作,大多数患者首次起病表现为抑郁发作,部分患者在抗抑郁治疗后会出现轻躁狂或躁狂表现。一旦确诊双相障碍,患者必须尽快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目前,美国、加拿大、英国及我国的双相障碍防治指南都将药物治疗作为双相障碍的一线疗法。  相似文献   

4.
叶琳琳 《校园心理》2010,8(2):129-130
<正>双相情感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好发于青少年,女性多见。由于其具有显著的情感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交替发作的临床特征,既往又称之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临床上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并遵循长期治疗的原则,通过适当和规则的药物作用维持患者正常稳定的生活与工作。  相似文献   

5.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苯二氮(艹卓)类药物(BZD)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3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BZD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5%的病例使用BZD,以应用氯硝安定为多。结论 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并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率较高,使用时间较长,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BZD的依赖性,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住院精神病患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苯二氮卓类药物(BZD)使用情况。方法以2009年2月18日为时点调查日,调查我院全部住院精神病患者,用自编的调查表登记当日的诊断和使用BZD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共313例。结果使用BZD82例(26.2%),BZD使用频率依次为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使用BZD的时间:〈60天61例(74.4%),〉60天21例(25.6%)。结论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BZD使用基本合理,但也有少数不合理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情感性精神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347例情感性精神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情感性精神病起病高峰在16~30岁,男女之比为1:1.07,性别差异无显著性,但始发年龄和家族史方面存在差异.躁狂型和抑郁型始发年龄差异具显著性,先证者一、二级亲属患病率差异具显著性.结论支持情感性精神病可能具有遗传异质性,遗传机制具高度复杂性的推论.情感性精神病的预防应注重提高个体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尤其应关注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不同精神科疾病患者心肌酶及心电图情况,探讨心肌酶变化在不同精神科疾病患者诊断治疗方面的意义.方法:通过随机抽取既往1年住我院某病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抑郁发作患者病历,对其入院次日清晨心肌酶检测结果,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以及患者的心电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及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心肌酶及心率有不同程度升高,并与抑郁发作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酶的增高对于精神疾病诊断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抑郁发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燕桃  于欣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1):768-768,782
双相抑郁发生普遍,有的病程长,合并生活质量低和高自杀风险,应和躁狂一样积极处理。国外已证实拉莫三嗪对双相抑郁发作急性期治疗有效,不增加循环或转躁狂风险,有延缓双相抑郁复发的效果。有证据显示拉莫三嗪、卡马西平和丙戊酸钠都具备成为长效情感稳定剂预防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的潜能。尤其在预防双相抑郁复发方面拉莫三嗪有优势,但对躁狂急性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今年年内,北京市户籍的部分精神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将很可能由政府买单。该政策对疾病的种类和药物的类型进行了规定。痴呆、癫痫所致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持久的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中度及以上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缓伴发精神障碍等13种疾病在列。这些病人在使用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复诊精神病人BZD类药品的使用情况和疗效评定。方法 采用“一日统计学”对门诊复诊精神病人使用BZD类药品用量、药品使用频度等项目进行统计,对使用BZD类药品的复诊452例精神病患者.按照联合使用BZD类药品或未使用BZD类药品的使用标准随机分成两组,比较BZD类药品的疗效。结果 门诊复诊使用APD类和BZD类药品联合用药的精神病患者,使用BZD类药品的用量明显降低;两组疗效比较,联合使用药品治疗的疗效与单独使用APD类药品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且使用BZD类药品维持治疗的时间过长。结论 精神病患者并非必须使用BZD类药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在起效时间、疗效及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方面的差异。方法运用MECT合并药物治疗的3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的起效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指标与同期单纯药物治疗的32例患者进行比较并做回顾性分析。疗效评定依据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贝克躁狂量表(BRMS)评分。结果 MECT合并药物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治疗前BPRS和BRMS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t=1.345,P0.05和t=1.087,P0.05);治疗后1、2、3周、出院前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不同时点BPRS、BRM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P0.01)。MECT合并药物治疗组平均住院31.6天,单纯药物治疗组平均住院50.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6.0652,P0.01);合并药物治疗组平均治疗费4169.90元,单纯药物治疗组平均治疗费5556.06元,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4.790,P0.01)。结论 MECT合并药物治疗组较单纯药物组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疗效好,起效快,减少了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苯二氮革类药物(BZD)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3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BZD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5%的病例使用BZD,以应用氯硝安定为多。结论 苯二氮(?)类药物并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率较高,使用时间较长,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BZD的依赖性,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月后测定住院双相障碍患儿149例和50例正常青少年对照组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按照目前发作形式分为躁狂组49例、抑郁组80例和混合组20例,比较3组间临床特征及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水平。结果:躁狂组在总病程(F=8.237,P0.001)和本次病程(F=5.228,P0.05)的时间上低于抑郁组和混合组,躁狂组非核心家庭(离异、丧偶)的比例高于抑郁组和混合组(χ~2=6.200,P0.05);混合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高于躁狂组和抑郁组(χ~2=7.449,P0.05)。躁狂组、抑郁组和混合组治疗前后的T3、T4值及治疗后的FT4值低于对照组(F=49.214,27.303,12.882,P0.001);躁狂组在治疗前的FT3值高于其他3组(F=5.512,P0.001);躁狂组治疗后的TSH值高于抑郁组和对照组,并且混合组治疗后的TSH值高于对照组(F=8.7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双相障碍不同亚型存在不同的临床特征,在治疗前后与正常青少年的比较中具有不同的甲状腺素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调研,探讨当前躁狂发作不同亚型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在26个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多中心、横断面研究,376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入组。评估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量表,并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将所有样本分为6个亚型(Ⅰ型,轻躁狂;Ⅱ型,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Ⅲ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Ⅳ型,混合状态;Ⅴ型,复发性躁狂发作;Ⅵ型,缓解状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亚型发作的危险因素,并用Cox-Snell法和Nagelkerke法测定伪R~2。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相躁狂5种亚型,既往维持期未用药相对于规范用药均为危险因素(OR=4.05~7.09);单用抗抑郁药则为除Ⅴ型外其他亚型的危险因素(OR=4.1~5.24);既往12个月发作次数为除Ⅰ型外其他亚型的危险因素(OR=1.05~1.08);而对于Ⅱ、Ⅲ型来说,较早的首次发病年龄为危险因素(OR=0.96~0.99);此外,Ⅳ型的危险因素还有既往躁狂发作次数(OR=1.04)和既往抑郁发作次数(OR=1.05);而Ⅴ型的危险因素还有既往躁狂发作次数(OR=1.04)、既往存在精神疾病史(OR=1.71)及首发类型为躁狂/轻躁狂相(OR=1.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部分重复了上述结果。结论:不同躁狂发作亚型发作的危险因素有潜在差异,包括规范用药史、首次发作类型、首次发作年龄、既往12个月发作次数、既往躁狂/抑郁发作次数,既往精神疾病共病史等,可能有助于识别本次的躁狂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interpersonal and social-rhythm therapy,IPSRT)在中国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纳入34名非急性期的双相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每周1次,共12次的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个体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杨氏躁狂评定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干预效果,并在干预后对干预组患者进行质性访谈。结果:在接受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治疗后,干预组后测的抑郁(F=21.27,P<0.01)、躁狂(F=14.81,P<0.01)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F=8.65,P<0.01)量表分均显著低于该组前测分数;控制基线量表分后,干预组的抑郁(t=-4.24,P<0.01)、躁狂(t=-3.72,P<0.01)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t=-2.31,P<0.05)量表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共11名患者完成质性访谈,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对双相障碍患者在疾病健康教育、情绪症状管理、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稳定社会节奏和改变自我认知方...  相似文献   

17.
心境障碍 (mood disorders,MD)亦称情感障碍 (affectivedisorders,AD) ,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和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由于心境障碍病因尚未阐明 ,对该病的某些概念和更好的分类方法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因此 ,目前仍根据临床与精神病理学来划分 [1 ]。Kraepelin(1896 )将其称之为躁狂抑郁精神病 ,L eonhard(1975 )首先按情感的相位特征把情感障碍分为两大类 :即有躁狂又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双相情感障碍 ,反复出现躁狂或抑郁发作而无相反相位者称为单相情感障碍 [1 ]。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 DSM- 诊断标准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几个…  相似文献   

18.
碳酸锂是目前精神科临床常用的抗躁狂药物。口服易吸收,血浆浓度能在服药后1—3小时内达到高峰,并迅速分布在体液中。使用得当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服药过程中,除常见的轻微药物反应外,较大剂量可出现较重的中毒现象,我院在1991-1992年间,曾发生二例严重中毒病人。1病例例一:患者男,22岁,未婚,工人。情绪低沉、沉默少语数十日后,突然出现持续性兴奋话多、夜间不眠,住院诊断为躁狂抑郁牲精神病(躁狂症)。应用碳酸及和氛丙唤联合治疗,服药三周,当碳酸馊递增到2克/日时,病人出现兴奋躁动、吵闹不安,并迅速进入嗜睡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事件和精神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情感性障碍[1]。但有关独立性生活事件、非独立性生活事件与情感性障碍的关系,国内未见报道。我们对情感障碍和正常人作了病例对照研究。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及人组标准病例组:符合CCMD-I[2]诊断标准的情感性障碍患者3O例,排除器质性精神病,精神症状缓解能合作。其中躁狂相13例(43.3%)、抑郁相17例(56.7%);首次发作13例(4.3%)、复发17冽(5}7%);男性12例(41O%)、女性18例(6O0%);未婚7例(23.3%)、已婚21例O)o%)、离…  相似文献   

20.
高媛君 《医学信息》2007,20(4):667-668
目的分析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31例和双相抑郁28例为分析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者的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高,自杀行为及焦虑激越突出,治疗6周总有效率为67.7%。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为46.4%。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