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中医脏腑实体说对中医脾的认识(即中医脾包括脾脏和胰腺)寻找一种更能反映脾不统血证实质的建模思路与方法。相关理论研究及实验论证结果表明破坏胰腺外分泌功能并利用脾脏抗体学说、脾内阻留学说与出血性疾病的关系来建立脾不统血证模型的思路方法较传统造模方法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2.
析中医“脾”解剖实体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脾"的说法早在<内经>中就已出现,但是由于长期封建社会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古代的解剖学未能得到较大发展,造成了关于"脾"一些概念上的混乱以及以讹传讹的发生.笔者通过对我国历代中医学文献中的考究,结合对照现代解剖学知识,认为中医学中的"脾"作为解剖单位来看,指的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并且历经了从胰、脾并列到单论脾脏,再到重视胰腺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脾”所具备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运化、主升、主统血。因此,“脾”主要指的还是胰、脾两脏。“脾主升”是强调“脾主运化”,能为头面和脏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得到足够的营养并保持位置固定。这其实是中医学对“脾”胰脏功能的描述。“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控制血液在血脉内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一理论虽然晚至元明时期才明确提出,但相关的认识则早已有之,不再赘述。这其实是中医学对于“脾”脾脏功能的描述。“脾”的结构虽然分属两脏,功能也不相同,但却殊途同归,共同为人体提供物质来源。同时,两脏的部位相邻也反映了人体在结构上的神奇之处。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学对中医脾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解剖、功能、中西医临床角度分析,认为西医之“胰”应与中医之“脾”相对应,中医学所论述的脾在形态、位置、色泽等方面,更接近于西医学脾、胰两脏的结合;在功能方面,脾“主运化,为仓廪之官”的功能和西医学胰的功能有密切联系。因而,中医学的脾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脾、胰二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古籍中罕有关于“胰腺”的明确记载,缺乏直观、系统的理论论述。本文试图通过对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医学典籍所记载内容的分析,结合现代解剖学相关理论,梳理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中医学对胰腺实体解剖的认识具有阶段性:①先秦两汉时期,存在胰腺实体解剖,但并非认为胰腺是脏器;②唐宋时期,胰腺实体解剖更加清晰,在医学上胰腺附属于脾,并非为独立的脏器;③明清时期,胰腺实体解剖明确,部分医家以独立脏器论之,出现“脾”、“胰”之争。中医学理论缺少对胰腺的单独论述,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多为“胰属脾”,线性归属以脾笼统代之略显单薄,不利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笔者认为胰腺藏象应独立于脾单独讨论,现代解剖学对胰腺命名同一,形态结构清楚,位置描述明确,可直接补充进中医学胰腺藏象(藏)理论中,为完善胰腺藏象理论搭建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胰腺纤维化是慢性胰腺炎常见的病理改变,目前西医对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探讨该病的中医药防治思路和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基于中医脾藏象理论,从病、证、治三个方面提出了胰腺纤维化当属中医脾病范畴,其病机主要责之脾气亏虚、脾不主运,治疗贵在运脾。  相似文献   

7.
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藏象”学说内容包括脏腑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形象,古代的解剖学是藏象理论形成的基础之一。关于五脏的形态结构,古代医籍均有描述,尽管所述形态、位置等与今之解剖学略有出入,尚欠精确,但就大多脏器而言中西所指皆为同一脏器。唯脾之形态众说不一,争议颇多。本文通过梳理有关脾的古代解剖学文献资料,旨在揭示中医脾的解剖形态学基础,为进而探讨中医脾藏象理论的形成和沿革提供文献依据。“脾”字的含义脾,从月,从卑。“月”古代又作“肉”字解;“卑”是会意字,由广、甲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其中“广”象左手,“甲”为士兵头上头盔,所以…  相似文献   

8.
脾的中西医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解剖形态、生理病理、病证学角度对中医脾与西医胃肠道、胰腺、脾脏进行比较。认为:中医脾的形态学基础是脾脏和胰腺,其最初的某些生理病理的认识不同程度源自解剖实体。然而,受中医学特殊的哲学观、方法论等因素影响,其后的发展使其逐渐演变成解剖属性、非解剖属性兼具的“混合体”。实体脏器——胃肠道的部分功能被纳入脾功能的范畴,使脾的功能实体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脾脏本身在中医藏象理论构筑中的作用被进一步弱化,而脾的功能似乎更多通过消化系统(主要指胃肠道及胰腺)得以体现。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中医之脾是“以现代医学中的胃肠道、胰腺的生理功能为基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假说。  相似文献   

9.
“脾主时”理论存在不同的观点,至今仍为藏象学说研究的热点。基于藏象时空观发现脾主时理论形成的思维方式为时空逻辑,认为不同脾主时的时间观均是基于脾属土居中央的空间观而形成,并发展出时空逻辑统一的脏时理论。以藏象时空观为指导,对脾属土居中央的方位特性进行溯源,结合四时五脏论、五时五脏论、六时六脏论、八时八脏论,探析不同时空逻辑下脾主时的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框架是科学理论体系传承、发展的核心内容,统编规划教材是当代中医药学术界理论共识的集合体,不同版本中医学教材的更替反映了当代中医理论体系动态历史演变过程。藏象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在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有着集中阐述。收集第一至第九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关于脾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纵向整理不同时期脾藏象理论框架及具体内容的差异、变迁,并阐述社会思想文化氛围、西医学知识成果的融入等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分析当代中医脾藏象理论框架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1.
脾脏是腹部内脏中最容易损伤的器官,以往的手术方法为脾切除,随着对脾脏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深人,诊断技术的发展,监测手段的进步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选择性脾保留手术已成为保脾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1998年1月-2005年1月,本院共行创伤性脾破裂脾保留手术7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笔者对中医藏象理论关于脾主运化功能提出一些看法,认为中医藏象理论关于脾主运化功能,实质上就是现代生物化学所指的酶。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脾破裂89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外伤性脾破裂治疗方法 ,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对本院外伤性脾脏破裂患者 8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组行脾脏切除术 5 8例 ,脾脏部分切除术 2 3例 ,脾脏修补术 8例 ,脾片大网膜移植术 8例。结果  89例患者全部治愈 ,未遗留后遗症。其中 3例切口脂肪液化 ,经更换敷料痊愈 ;1例切口裂开 ,经Ⅱ期缝合治愈 ;2例术后高热 ,经对症处理并加强抗炎治疗后治愈。住院时间 10~ 2 8d ,平均 15 .1d。结论 外伤性脾脏破裂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对于全身情况差、术中休克严重、多脏器损伤或明显腹腔污染者应选择全脾切除术 ;对生命体征平稳的脾脏外伤患者选择脾部分切除或脾脏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赵亮  尚东  马跃海  关溪  张起  白长川 《中医杂志》2023,64(16):1646-1650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明确胰腺的中医脏腑归属和生理特性,探索胰腺疾病的中医病位、病因及病机,从而为胰腺疾病的中医辨治提供思路和指导,是中医藏象学说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比较、分析胰腺与中医“脾脏”的古今解剖与生理功能论述,对胰腺的中英文名称进行溯源,提出“胰脾一体”的观点,即胰腺是中医“脾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脾脏”发挥生理功能的核心器官,基于此提出胰腺疾病可从“脾”论治,使用“运脾七法”治疗糖尿病,从脾痈论治急性胰腺炎,从湿热滞脾、因滞而虚辨治胰腺炎癌转化。  相似文献   

15.
中医藏象实质细胞生物学假说之一——“脾”与线粒体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 ,它提供机体所有生命活动和生化反应不可或缺的能量。线粒体的功能特点与被誉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并与中医“脾”有着多方面的共通之处。故以中医有关“脾”的主要功能论述为纲 ,阐述线粒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并结合现有研究以期证明脾的中医藏象实质有其细胞生物学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脾脏被认为是对健康生命无足轻重的器官,与阑尾、扁桃体一样,留之无用,去之有益,不仅在牌外伤理应切除,而且对于某些非创伤性疾病也行脾切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脾脏功能有了进一步了解,保留脾脏的意义才渐被人们所重视。脾脏除了我们所熟知的造血、破血、滤血、储血等功能外,尚有抗感染免疫功能和抗肿瘤免疫功能。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约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内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在最初的免疫功能中,抗原物质由脾脏巨噬细胞所处理,然后交于淋巴系统的免疫活性细胞处理。当这种抗原第…  相似文献   

17.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其理论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脾藏象理论的研究,不是缺乏理化指标,而是缺乏对理化指标的正确解读,缺乏发现相关指标隐性关联的方法,缺乏构建整体有机的脾藏象理论体系的思维方式。通过系统论的原理分析中医脾藏象理论的相关内容,探讨脾藏象内部深蕴的整体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层次性、自组织性等原则,从而揭示脾藏象理论与系统论思想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8.
中医理论体系在建构过程中受到哲学思想和社会人文背景的影响,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负载着多面的信息,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因此对概念的相关理论思想、综合背景的立体研究才更具意义。对于中医藏象理论中"脾"的特有概念在不同层面诠释不尽相同。故着眼藏象理论中的"脾",从脾的文字内涵、脾的古代哲学内涵、脾藏象文化内涵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医对照研究中发现,五脏中脾脏与西医同名器官差异最大,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之初借用了中医术语,而二者实际内涵差异很大.通过对《黄帝内经》等古典文献进行研究,发现中医脾脏解剖学上包括西医的Spleen和Pancreas,认为《黄帝内经》中的\"散膏\"就是Pancreas.研究脾脏功能演变过程,从《内经...  相似文献   

20.
脾为至阴 ,是《内经》有关脾胃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素问·金匮真言论》曰 :“腹为阴 ,阴中之至阴 ,脾也”;《素问·六节脏象论》曰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 ,仓禀之本 ,营之居也 ,名曰器 ,……此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脾为“至阴”说 ,目的在于用阴阳的概念来进一步说明脾脏的功能特性及其与它脏的关系 ,为诊治提供依据。历代医家对“至阴”的含义注释有二 :一是阴之极 ,至作最、极、甚、大解 ;二是达阴 ,至作到、达解。脾为至阴的理论是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依据主要有三。一是从其所处部位而论之。根据天人相应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