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中西药物疗法及紫外线光疗治疗白癜风对患者白细胞介素-17( IL-17)、肿瘤坏死因子-γ( IFN-γ)及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影响。方法将240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接受中西药物疗法治疗,研究组接受联合紫外线光疗及中西药物疗法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IL-17、IFN-γ及Hcy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IL-17、IFN-γ及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IL-17、IFN-γ及Hcy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物及紫外线光疗联合疗法可有效地降低白癜风患者IL-17、IFN-γ及Hcy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纳洛酮分别联合更昔洛韦与病毒唑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病毒性脑炎患儿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给予所有患儿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给予纳洛酮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给予纳洛酮联合病毒唑治疗,治疗1周后评价2组患儿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前后抽取2组患儿静脉血,检测并评价血清IL-1、TNF-α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治疗后2组患儿血清IL-1、TNF-α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但试验组降幅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效果优于纳洛酮联合病毒唑治疗,且对血清IL-1、TNF-α水平下降幅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及观察脊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方法31例脊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为A组,31例脊椎骨折但无脊髓损伤患者为B组,31名健康人员为C组,将三组患者的血清IL-6、IL-10及TNF-α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A组的血清IL-6、IL-10及TNF-α水平高于B组及C组,B组则高于C组,三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椎骨折的患者血清IL及TNF-α呈现异常升高的情况,脊髓损伤的存在进一步提升了上述指标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醒脑通脉化瘀方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白介素-1β( 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依据2010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分析患者危险因素给予规范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合剂—醒脑通脉化瘀组方,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患者hs-CRP、IL-1β、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s-CRP、IL-1β、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通脉化瘀方可以明显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起到加强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IL-8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为群  赵明祥  刘芳 《贵州医药》2001,25(4):297-298
目的 动脉观察急性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8)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法测定6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TNF-α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尤以发病后3天血清TNF-α水平最高,发病后7天IL-8水平提高;随着病程的延长,TNF-α、IL-8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仍未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脑梗塞发病过程中存在TNF-α、IL-8参与的炎症/免疫反应。其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开腹胆囊切除术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血清C反应蛋白、IL-6、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结石性胆囊炎老年患者(年龄〉60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LC组,50例)及开腹切除术组(OC组,50例),均于术前1d及术后24h、48h、72h抽取肘静脉血2ml,分离血清检测C反应蛋白、IL-6、TNF-α含量。结果术后24h、48h、72h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IL-6、TNF-α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术后24h、48h、72hLC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IL-6、TNF-α含量均显著低于OC组(P〈0.01);术后72hLC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恢复到术前Id水平(P〉0.05),且下降的幅度较快(P〈0.01)。结论经腹腔镜、开腹胆囊切除术均可引起血清C反应蛋白、IL-6、TNF-α含量升高。LC与OC相比较,LC对于术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氯雷他定对变应性鼻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17(Th17)阳性率及白细胞介素( IL)-17及IL-23水平的影响。方法试验组为80例急性发作期变应性鼻炎患儿,每日给予氯雷他定糖浆5 mL,睡前口服,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为30例健康儿童,不予任何药物。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试验组治疗前、治疗后1,2周以及对照组的外周血Th17细胞阳性率及IL-17、IL-23水平。结果试验组患儿治疗前血清中Th17细胞阳性率及IL-17、IL-23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2周后,Th17细胞阳性率及IL-17、IL-23的含量较对照组仍升高,但差异缩小( P<0.05)。治疗1周后,试验组Th17细胞阳性率及IL-17、IL-23的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2周后,试验组 Th17细胞阳性率及 IL -17、IL-23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结论氯雷他定糖浆可以通过调节患者外周血Treg/Th17平衡,降低IL-17和IL-23 mRNA的表达水平来抑制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研究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P物质(SP)、白细胞介素-6(IL-6)及前列腺素E2(PGE2)的变化情况。方法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4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将两组的血清SP、IL-6及PGE2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SP、IL-6及PGE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时疼痛程度较重者的检测水平高于疼痛较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血清SP、IL-6及PGE2的变化较大,且疼痛越重者的检测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了65例CHB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IL-1β、IL-6及IL-8的浓度。结果:CHB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HB患者TNFα、IL-6和IL-8水平增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TNFα、IL-6和IL-8参与CHB免疫病理损伤过程,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8在判断CHB患者肝损伤程度及预后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应用泻肝凉血解毒方辅助卡泊三醇软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4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银屑灵膏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观察组给予泻肝凉血解毒方联合卡泊三醇软膏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血清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生成因子(VEGF)]、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9%)较对照组(70.27%)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PASI评分较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IL-6、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25.00%)较对照组(63.16%)低(P<0.05)。结论: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应用泻肝凉血解毒方辅助卡泊三醇软膏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因子水平、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窦癌患者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化疗前后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间接法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2、IL-10及TNF-α水平。结果胃窦癌患者化疗前IL-2比正常人降低( P <0?.05);IL-10与TNF-α比正常人升高( P <0.05)。经6个月的化疗后,未复发患者三者水平接近正常人( P >0.05),复发患者则出现显著反弹( P <0.05)。结论胃窦癌患者IL-2、IL-10和TNF-α的变化有可能成为胃窦癌诊断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度洛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DPN)变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100例。研究组采用度洛西汀与甲钴胺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及4周时的血清BDNF、IL-6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和4周时,2组血清BDN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甲钴胺治疗痛性DPN可有效调节血清BDNF、IL-6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甲钴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白血病患化疗前后血清IL-2、SIL-2R和TNF-α含量的变化。方法 分别应用MTT比色法,双抗体夹心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2例白血病患进行化疗前后血清IL-2、SIL-2R和TNF-α含量检测,并与3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白血病患化疗前IL-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而SIL-2R、TNF-α水平则显地高于正常人(P<0.01),化疗后6个月复发IL-2、SIL-2R、TNF-α水平持续异常,未复发IL-2、SIL-2R、TNF-α水平接近正常。结论 观察白血病患的免疫功能的变化与白血病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IL-13、TNF—α与IgE的变化及其在哮喘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31例、缓解期29例和2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L-13、TNF—α和IgE浓度。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组和缓解组TNF—α、IL-13与Ig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发作组IL-13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P〈0.05),而TNF—α水平与缓解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NF—α、IL-13升高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IL-13在哮喘患者IgE产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7(IL-17)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价值。方法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12例作为肺炎组,根据肺炎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组31例,非重症肺炎组81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CRP、IL-17水平变化。结果肺炎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肺炎组血清血清CRP、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重症肺炎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非重症肺炎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组( P <0.05);重症肺炎组血清CRP、IL-17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组( P <0.05)。结论淋巴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CRP、IL-17可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诊断指标,且可判断社区获得性肺炎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荨麻疹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产生IL-4、IL-10及IFNγ的水平,有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23例荨麻疹患PBMC产生这3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表明,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而IL-10及IFNγ水平与正常人差异无显意义(P>0.05)。IL-4由Th1细胞分泌,为B细胞增殖活化及IgE产生必需,其异常分泌导致IgE过量产生,在I型变态反应荨麻疹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热凉血方影响乙肝患者外周血TNF—α和IL—6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中药清热凉血方对慢性乙肝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作用,为运用清热凉血方治疗乙肝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三味中药(丹参、赤芍、蛇舌草)组成清热凉血方,在体外对32例乙肝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TNF-α、IL-6的诱导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清热方组TNF-α均值和IL-6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该方能有效抑制TNF-α和IL-6的生成。结论 清热凉血方对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细胞损伤方面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辅治对创伤性脓毒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 IL-10)、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创伤性脓毒症患者20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4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积极的外科手术清创、行积极的液体复苏治疗、抗生素控制感染、给予积极的镇静、镇痛处理及器官功能保护等综合处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对照组同期给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治疗后第5天晨空腹静脉血测血清CRP、IL-8、IL-10、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第5天研究组血清CRP、IL-8、IL-10、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创伤性脓毒症患者早期给予血必净注射液辅助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血清炎性反应细胞因子水平,减少炎性损伤,对各脏器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方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血中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MDA(丙二醛)水平的影响。方法门诊筛选符合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8例,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益肾活血方治疗组44例、硫酸氨基葡萄糖对照组44例,2组疗程均为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膝关节静息痛、膝关节站立痛、行走最远距离、日常生活能力,同时于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6、SOD和MDA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9%,对照组为72.72%,而且,2组患者血清TNF-α、IL-6和MDA的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SOD较治疗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活血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满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中的TNF-α、IL-6和MDA水平,增强SOD活力,减轻或抑制关节的炎症反应,抗氧自由基损伤,保护软骨细胞和基质,减轻对其的损伤和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及其与血清白介素-1β( IL-1β)、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将2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3例。试验组采用丹参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IL-1β、IL-6、CRP水平变化,分析2种治疗方式疗效与血清IL-1β、IL-6、CRP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IL-1β、IL-6、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IL-1β、IL-6、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并且试验组降低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血清 IL-1β( r =-0.621, P<0.05)、IL-6(r=-0.794,P<0.05)、CRP(r=-0.813,P<0.05)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结论采用丹参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显著,有效降低血清IL-1β、IL-6、CRP水平,促进患者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