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与冠脉慢血流的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存在冠脉慢血流的患者66例为I组,男38例,女28例。冠脉造影正常无冠脉慢血流的患者88例为II组,男51例,女37例。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按照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方法评估。所有患者在住院后随访1年,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有无PAF。P波离散度(Pd)从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得。计算PAF在各组的发病率。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糖尿病、高脂血症、抽烟史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组患者Pd与II组比较明显延长(39.3±12.6)vs21.5±10.8milliseconds,P<0.01).,PAF发病率明显比II组升高(18.2%vs7.9%,P<0.01)结论在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中患者P波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治疗作用。方法入选有胸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但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75例病例,随机分为他汀组(45例)和非他汀组(30例)。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半年。入选28例有胸痛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运动试验阴性的无心脏病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ET-1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以比色法测定NO水平。结果 (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CSF组(他汀组及非他汀组)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TIM I帧数及平均帧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年后,他汀组及对照组各支冠状动脉的血流TIM I帧数及平均帧数均明显低于非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三组间TG和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TC和LDL-C明显低于非他汀组及对照组(P0.05);(3)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ET-1、IL-6和NO与CSF的发生相关。(4)阿托伐他汀治疗心绞痛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84%。结论阿托伐他汀在调脂的同时可以发挥调脂外效益,具有抗炎、保护内皮作用,从而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临床症状。其治疗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3.
朱曙光  曹蘅 《安徽医药》2018,22(12):2304-2306
冠状动脉慢血流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临床影响因素、冠状动脉自身病变、慢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血细胞成分及功能异常和遗传因素等有关。该文综述了目前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目前已被作为判断血流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Mangieri等[1]曾报道7%合并心绞痛的慢血流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是正常的,但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Kemp HG等[2]发现15%具有典型胸痛的患者冠状动脉正常,但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严重的冠状动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存在气体栓塞等也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慢,有些冠状动脉血流减慢还相关于冠状动脉扩张、痉挛,以及心肌病、瓣膜病、结缔组织等病变,但这些病因所导致的冠状动脉血流减慢具有不同于以上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意义.近些年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和普及,临床医生对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5.
探讨血尿酸(UA)水平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CSFP患者为冠脉慢血流组,30例冠脉有病变者为冠心病(CHD)组,30例冠脉造影检查正常者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量三组血UA水平。对冠脉慢血流组及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侧冠状动脉TIMI帧计数(TFC〉值,并分析冠脉慢血流组患者平均TFC值与血UA之间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左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右侧冠状动脉TFC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5);冠状动脉慢血流组血UA水平为(340.79±79.40)μmoI/L,对照组UA水平为(220.45±82.34)μmol/L,CHD组UA水平为(426.25±87.02)μn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冠状动脉慢血流组血uA水平与冠状动脉TFC值呈正相关(r=0.943,P=0.007)。结论血UA水平的升高与CSFP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7.
张虹  张萍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377-379
<正>冠状动脉慢血流是指除外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病、瓣膜病等因素,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未发现冠状动脉具有明显病变,却出现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这一现象由Tambe等[1]于1972年首次提出。尽管近年来心脏科医生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有所认识,但目前国内外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出现的临床危害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治疗亦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是指有胸闷或胸痛等症状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心外膜冠状动脉病变,而远端血管造影剂充盈延迟的现象。Tamble等于1972年首先报道,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CSF的检出率不断增高,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胰岛素抵抗与非糖尿病患者CSF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1病例资料 男,57岁.主因突发心前区疼痛2 h、意识不清20 min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上午9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心前区疼痛,疼痛呈压榨样,无明显肩背部放射痛,无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经休息及口服"复方丹参滴丸"症状无明显缓解,于11时来我院就诊时在门诊大厅突然跌倒,意识不清,伴抽畜、口吐白沫、大汗,送急诊科就诊.  相似文献   

10.
1病例资料 男,57岁.主因突发心前区疼痛2 h、意识不清20 min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上午9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心前区疼痛,疼痛呈压榨样,无明显肩背部放射痛,无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经休息及口服"复方丹参滴丸"症状无明显缓解,于11时来我院就诊时在门诊大厅突然跌倒,意识不清,伴抽畜、口吐白沫、大汗,送急诊科就诊.  相似文献   

11.
王喆  宋德明  郑元喜  胡进 《安徽医药》2017,21(9):1566-1569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表现类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但却发生血流灌注延迟现象.目前对CSFP发生的机制尚存在争议,治疗上也同样无明确指南.临床上针对CSFP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双嘧达莫、曲美他嗪等.这几种药物虽然都有一定改善慢血流现象的作用,但都未在临床上大规模使用.尼可地尔作为近些年用于治疗CSFP的新药,其独特的扩张血管作用,可能成为治疗CSFP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主要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校正的TIMI帧数大于正常冠状动脉血流速度2个标准差者定义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组和冠状动脉正常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重指数(BMI)、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以及血尿酸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浓度、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聚集率等的差异,同时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观察上述因素中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果冠状动脉慢血流组的BMI、吸烟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慢血流组的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高脂血症、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血小板聚集率均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吸烟、高脂代谢状态和炎症状态以及高血小板聚集是促进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与血管内皮的相关性及应用麝香通心滴丸进行药物干预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于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循环内科因胸痛、胸闷就诊的患者共59例,分为试验组(28例,慢血流患者)及对照组(31例,血流正常的患者),检测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同型半胱氨酸、NO、ET-1指标水平。试验组术中测量应用药物前后校正的TIMI及应用麝香通心滴丸1个月后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NO、ET-1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试验组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尿酸、E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0.01),而NOS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用药后CTFC(校正的TIMI)显著降低(P<0.05),用药前与用药后1个月的LDL-C、尿酸、ET-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内皮功能存在受损,麝香通心滴丸可以改善血流速度及改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SCF)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SCF的患者31例为SCF组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冠状动脉无狭窄且血流正常者3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hs-CRP水平,并以统计学处理分析hs-CRP与SCF的关系。结果 SCF组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平均TIMI血流帧数呈正相关(r=0.476,P〈0.01)。结论 hs-CRP与SCF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病(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697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53例和非冠心病组24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组RDW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值与冠心病独立相关;以冠脉病变支数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进行RDW值比较,发现随着病变支数增加,RDW值逐渐升高;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RDW值与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独立相关,RDW值越高,冠脉病变越严重(β=0?.282, P =0.000)。结论 RDW与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RDW升高可能是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唐讯波  程卓  廖彧  林绍怡 《安徽医药》2014,18(3):508-510
目的 探讨血脂表达水平与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体IgG及炎症表达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在该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冠心病组,同期在该院心内科门诊就诊的非冠心病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血脂表达、肺炎衣原体(Cpn)IgG(免疫球蛋白G)阳性率和炎症表达.结果 冠心病组的T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水平分别为(4.75±1.33)、(1.67±0.82)、(2.88±0.86)mmol·L-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6±1.07)、(1.05±0.42)、(2.12±0.47)mmol±L-1(P<0.05);冠心病组血清中Cpn(肺炎衣原体) IgG(免疫球蛋白G)抗体阳性率为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2%(P<0.05);冠心病组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其水平分别为(5.8±1.6)、(15.8±7.62)、(16.1±2.2)mg·L-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5±0.87)、(6.5±1.53)、(5.5±1.6)mg·L-1(P<0.05);冠心病发展的不同阶段SAP(稳定型心绞痛)、UAP(不稳定型心绞痛)、AMI(急性心肌梗死),LCI(血脂综合指数)水平逐渐升高,血清中CRP(C-反应蛋白)、sCD40L(人可溶性CD40配体)、MMP-9(金属蛋白酶-9)的水平也逐渐升高.结论 血脂表达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炎症表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脂质代谢紊乱、CRP(C-反应蛋白)升高与Cpn(肺炎衣原体)感染发生协同作用,促使炎症高表达,诱发及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冠心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脂、炎症标志物、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CTFC)方法评价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于本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因胸痛可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患者中选择诊断为慢血流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31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他汀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治疗4周,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另选取36例有胸痛症状但CAG正常的无心脏病患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内皮素-1(ET-1)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采用比色法测定NO水平.结果 他汀治疗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治疗组治疗后ET-1、IL-6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糖变异性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照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A组80例,该组均为ACS合并糖尿病患者;B组80例,该组均为ACS不合并糖尿病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冠脉狭窄分数、血糖变异系数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并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患者的TC、HDL-C水平与B组的比较明显降低,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高血压患者比例与B组的相比则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冠脉狭窄分数、血糖变异系数及严重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及死亡发生率与B组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HDL-C、血糖变异系数、高血压病程及平均血糖水平均为死亡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CS患者住院期间的血糖变异性会影响其近期预后,临床医生应对ACS患者血糖加强监测力度,保持血糖平稳,使ACS患者的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