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膜瘤雌孕激素受体与组织学及瘤周脑水肿的关系(摘要)滕良珠,浦佩玉,李峰,王瑞林,薛庆澄对31例脑膜瘤标本进行了雌激素(ER)、及孕激素(PR)测定,探讨其与脑膜瘤组织学及瘤周脑水肿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本组31例,男12例,女19例。年龄22~26...  相似文献   

2.
经常并发于脑膜瘤的脑水肿是使病人病残和致死的潜在原因.此水肿发生的原因尚不清楚,以往的研究曾提出在小型脑膜瘤中,脑水肿的发生与肿瘤的有丝分裂数目,血管供应情况,组成细胞数量等有关联,而与脑膜瘤的大小、部位和组织学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3.
脑膜瘤为颅内常见的肿瘤,多数属良性,生长缓慢.一些患者常因瘤周水肿而较早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体积较小的脑膜瘤出现重度脑水肿的病例资料较少见.本文报道一例合体细胞型脑膜瘤于围手术期发生重度脑水肿的患者,并结合文献对脑膜瘤合并重度脑水肿的原因及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脑膜瘤和瘤周脑水肿的CT表现与肿瘤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分析132例脑膜瘤的CT及病理学资料,探讨脑膜瘤和瘤周脑水肿的有关CT表现及其和组织学间的关系。发现大、中肿瘤呈不规则形、有低密度灶、非均一强化、无钙化灶者较易伴中、重度瘤周脑水肿,这些CT改变依间变型、非典型型和良性型顺序依次减少。显示肿瘤生长越活跃,越易出现以上CT改变并伴有明显瘤周水肿  相似文献   

5.
脑膜瘤的增殖能力与瘤周脑水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增殖能力与瘤周脑水肿组的关系。方法:对132例脑膜瘤的病理资料用WHO的方法进行组织学计分和分级,部分进行了细胞形态计量学(26例)和流式细胞术(FCM)分析(68例)。结果:中、重度水肿组的组织学计分、分级、肿瘤细胞的细胞密度、核面积及FCM的DI和PI均高于轻或无水肿组。重度水肿组的超二倍体率及异倍体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别。结论:增殖活跃的脑膜瘤易伴中重度瘤周水肿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02例颅内脑膜瘤患者的瘤周水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脑膜瘤周围脑水肿的发生及程度与病人的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的部位无关,而与患者的病程、肿瘤的大小及肿瘤的颈外动脉系统供血情况有关。病程短者、肿瘤较大者和肿瘤无明显颈外动脉供血者瘤周脑水肿的发生率和程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颅内血肿及严重脑水肿形成的原因,探讨手术中颅内静脉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5—2012-04收治的1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例患者术后头颅CT示术区瘤腔内出血,脑实质内血肿,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患者术后CT示严重脑水肿伴瘤腔内少量出血,经加强脱水治疗后改善;其余17例患者术后头颅CT提示不同程度脑水肿,经脱水治疗改善。结论术中颅内静脉损伤可能是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出血及严重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精巧的显微手术技巧,术中妥善保护好静脉,避免损伤,可减少术后血肿及严重脑水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脑膜瘤伴周围脑水肿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膜瘤伴周围脑水肿的临床与手术特点。方法:本文报道脑膜瘤伴周围脑水肿60例,占同期收治脑膜瘤(130例)的46.2%。对其临床特点、CT、脑血管造影(CAG)与瘤周脑水肿手术所见进行了讨论。结果:CT扫描显示瘤周低密度或部分低密度影为脑膜瘤瘤周脑水肿区。CAG显示该部位血供主要来自颈内动脉软脑膜支,手术所见,在脑膜瘤周围与脑组织软脑膜层之间存在广泛粘连,术中分离肿瘤时出血较多。相反,CT扫描显示肿瘤周围没有低密度改变。CAG检查该部位血供主要来自颈内动脉硬脑膜支,因肿瘤同围无粘连、术中损伤小、出血也少。本组脑膜瘤全切34例,大部切除26例。结论:脑膜瘤瘤周脑水肿产生的重要因素有:①术前肿瘤血运丰富,有软脑膜支供血;②肿瘤周围及脑表面静脉切断后,该处静脉回流不畅,侧支循环在短期内尚未建立。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时要保护上矢窦和中央静脉,对防止术后脑水肿相当重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加重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脑膜瘤组织105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QP-4和VEGF的表达。术后2~15 d复查头部MRI判断脑水肿。结果 105例中,术后脑水肿加重30例(28.57%),未加重75例。术后脑水肿加重组AQP-4阳性表达率(63.3%)和VEGF阳性表达率(30.0%)较未加重组明显增加(分别为30.7%和16.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QP-4和VEGF阳性表达是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QP-4和VEGF表达上调与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10.
脑膜瘤主要发生于50岁以内的女性患者,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13.4%~27.3%。20岁内患脑膜瘤者严格的来讲较少见,发生率只为1%~4%,与成年人脑膜瘤相关的临床特征尚有争议。部分作者认为年轻脑膜瘤患者同成年患者相比肿瘤的发生部位不同,具有更恶性病变的组织学特征,且预  相似文献   

11.
脑膜瘤主要发生在50~70岁。儿童及青年期的发生率较成年以后为少。Cushing和Easenhardt氏在313例脑膜瘤中21岁以下者仅6例(1.9%)。本文报告从1907~1980年间21岁以下脑膜瘤共51例(不包括未分化脑膜细胞瘤及脑膜肉瘤)。作者对临床过程与组织学关系,特别是乳头型脑膜瘤,作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2.
作者复习226例脑膜瘤术后病理学记录,对其中21例有2种以上恶性组织学标准的恶性和非典型性脑膜瘤病例分别再次评价,将临床、CT特征与组织学特点相联系,以估计预后。非良性脑膜瘤的组织学标准定为高细胞构成、典型和非典型有丝分裂、坏死、脑浸润、低分化和远处转移。作者将符合所有组织学标准的脑膜瘤称为恶性,将具有高丝分裂率和至少一个其它恶性组织学标准者称为非典型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膜瘤的瘤周脑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竹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是否参与脑膜瘤瘤周水肿的病理过程。方法20例脑膜瘤,术前头颅磁共振(MRI)检查,计算出水肿指数,脑膜瘤标本行病理分型,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肿瘤中VEGF的表达,分析瘤周脑水肿、肿瘤生长部位、肿瘤病理类型等因素与肿瘤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脑膜瘤VEGF的表达仅与肿瘤瘤周脑水肿程度呈正相关。结论VEGF可能是脑膜瘤瘤周脑水肿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中央沟区巨大脑膜瘤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 2005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央沟区巨大脑膜瘤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手术切除脑膜瘤。同时术前予以积极的心理护理,完备的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加强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结果术后20例恢复良好,5例患者出现对侧肢体活动障碍,CT扫描显示2例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3例表现为脑水肿。经及时观察和处理,25例患者均在3周内康复出院。结论加强对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术后细致观察和护理是保证巨大脑膜瘤患者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脑膜瘤增殖活性、微血管密度及瘤周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6例脑膜瘤组织中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第Ⅷ因子的表达,测定其阳性细胞数;瘤周脑水肿通过术前颅脑MRI/CT来评估.结果脑膜瘤VEGF表达率为72%(26/36),5例可疑表达;PCNA、Ⅷ因子全部表达.VEGF表达与瘤周脑水肿和微血管密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其r分别为0.878和0.631;VEGF表达与PCNA表达没有相关性,其r为0.087.PCNA标记指数<25%者占97%(35/36)).结论VEGF存在于脑膜瘤组织中,在瘤周脑水肿和微血管形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脑膜瘤属于低增殖活性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脑膜瘤组织学分型及分级等因素的分析,了解它们与肿瘤复发间的关系.方法 56例脑膜瘤标本分为复发组(n=30)、初发组(n=26),对全部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学分级,统计学分析组织学分级与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结果 复发组上皮型17例(56.67%),纤维型7例(23.33%),两型比较,P<0.05.复发组组织病理学分级Ⅱ级、Ⅲ级者比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1).患者的年龄、性别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膜瘤复发在组织病理学分型上以上皮型居多,脑膜瘤组织学分级越高复发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脑膜瘤的良恶性程度与瘤周脑水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文献上有关脑膜瘤良恶性程度和表现与瘤周水肿的关系进行了综述。恶性脑膜瘤在组织学主要表现为细胞成份增多、结构丧失、有丝分裂增多,核呈多形性、局灶性坏死和脑浸润,其改变越明显,则恶性程度越高、瘤周水肿也越明显。水肿严重者,FCM分析的DNA倍性和增殖指数(PI)也明显增高。判定瘤周脑水肿与脑膜瘤良恶性程度的关系,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从CT 问世以来,发现一些脑膜瘤周围存在脑水肿,O′Moore 提出:肿瘤血供来自软脑膜支者与脑水肿的出现有关。本文通过对20例脑膜瘤脑血管造影(CAG)和CT 检查的回顾性分析,阐述脑膜瘤动脉供应蒂的分布与肿瘤周围脑水肿发生的相互关系。本组男7例,女13例,年龄33~71岁,平均55岁。一、CT 增强扫描;肿瘤周围脑白质水肿区呈低密度7~25UH。凡CT 三个层面以上出现水肿者评为严重,不及者为中等。水肿全部包绕肿瘤者称完全性,计7例,部分围绕者称不完全性,7例。无脑水肿者6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脑出血及脑水肿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并发脑出血及脑水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术后复查CT示脑水肿,加强脱水利尿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复查CT示瘤腔内少量出血伴重度脑水肿,激素治疗并加强脱水治疗后好转;1例术后复查CT示脑内血肿伴中线结构移位,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有轻偏瘫及癫痫,经功能锻炼后肌力在Ⅲ~Ⅳ级。结论 术中静脉损伤可能是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脑出血及脑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前充分影像学评估、术中按临床分型充分保护静脉、术后规范化管理,可降低术后脑出血和脑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影响脑膜瘤瘤周脑水肿的组织学因素进行了复习。血管型、合体型脑膜瘤易产生瘤周水肿,纤维型者则较少发现。肿瘤增殖活跃是引起瘤周水肿的主要原因。血管成份增多,无砂粒体、血管周围蛋白蓄积(PPA)、巨噬细胞浸润,超微结构可见分泌—排泄现象(SEP)者易产生瘤周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