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针刺百会治疗脑外伤后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治疗的14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5例。以全头痛或头顶痛为多见,多为刺痛、撕裂性痛、钝痛,一般不伴有全身其它症状。取穴:主穴百会穴,配前顶穴、后顶穴。从百会穴斜刺3cm,沿皮向前透前顶穴,向后透后顶穴,快速捻转强刺激,大约1分钟后,头痛症状逐渐消失,强刺激2~3分钟后,头痛症状全部消失。对于头痛症状重者,先口服鲁米那片30mg,针刺后用75%酒精湿敷料加盖针处留针90分钟后起针。头痛症状较轻者,仅用酒精加盖留针处。每天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头痛症状消失,至今未有复发的11例,治疗后复发头痛症状减轻,多个疗程治疗未有复发2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舌针结合体针对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症状及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5例围绝经期失眠患者采用舌针结合体针治疗,操作时先取体针针刺穴位:百会、太阳、印堂、神门、内关等常规针刺,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然后取舌针穴位:心穴、肝穴、肾穴等,进针0.5~1 mm,进针后进行小幅度(90°)捻转3次,快速出针,不留针,尽量避免出血。针刺疗程为每日1次,5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各项因子成分评分及总评分、Kupperman总评分、血清E2、FSH、LH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PSQI各项因子成分评分及总评分、Kupperman总评分、血清FSH、L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血清E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总有效率为92%(23/25)。[结论]舌针结合体针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的入睡困难、睡眠质量、日间功能、围绝经期症状,同时能使血清FSH、LH水平下降,血清E2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头针丛刺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142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3组:阳性药物组30例,头针丛刺组54例,热敏灸配合头针丛刺组58例。阳性药物组每晚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片2.0mg;头针丛刺组取穴顶区和额区,每日1次;热敏灸配合头针丛刺组,在头针丛刺同时,探查关元、涌泉、心俞、大椎热敏点,然后行热敏化悬灸,每日1次,每周6d,持续4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失眠各项指标评分及睡眠率,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3组失眠各项指标评分均有显著下降,睡眠率有显著提高(P0.05~0.01),其中,热敏灸配合头针丛刺组优于头针丛刺组(P0.05),与阳性药物组相当。结论热敏灸配合头针丛刺能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4.
我们用针灸疗法治疗观察疟疾28例,内有门诊治疗21例,系内科急诊转来,病房治疗7例,多为外科住院患者,因输血而传染。所有病例均系经检验室检查找出疟原虫后,才开始治疗的。我们多数是约定患者在距下次发作前二小时来施行针灸,其中除了两名外,其他都没服任何药品。 (一)采用穴位这28例治疟疾的针灸穴位,我们是这样掌握的:第一次针大椎、合谷(双)。第2次针陶道、内关(双)。第3次针灵台、外关(双)。第4次针大椎、大陵(双)。第5次针陶道、太渊(双),灸陶道10分钟。第6次针灵台、列缺(双)、灸灵台10分钟。第7次针筋缩、(并轻刺大椎至至阳的每一椎间)、复溜(双)、灸筋缩10分钟。第8  相似文献   

5.
本法适用于外感头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及不明原因的头痛。主穴取神门、脑、皮质下。前额及双鬓角痛加额、太阳;两侧及偏头痛加太阳、肝、胆;巅顶痛加顶、肝;枕后痛加枕、膀胱;风寒型加肺、兴奋点;风热型加扁桃体;肝阳型加肝、胆;肾虚型加肾、肝;气血亏虚型加心、脾;痰浊型加肺、脾。每次取主穴2~3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治疗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性头痛患者,采用耳穴贴压方法治疗,取穴,以神门、皮质下、枕为治疗头痛的主穴。配穴:前额痛加额、胃穴;偏头痛加颞、胆、交感、外耳穴;后头痛加枕、膀胱穴;头顶痛加顶、肝穴;全头痛加额、颞、枕、顶、外耳穴。神门可镇静止痛,安神定志,皮质下可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与神门相配可调节大脑皮层的功能,枕为经验取穴,外感头痛可加耳尖穴,肝阳上亢型可加肝穴,肾虚头痛可加肾穴,痰浊头痛可加脾、胃穴,以化痰健脾。单耳取穴,先在一侧耳廓以75%乙醇局部消毒,再将附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在选好的穴位上,每贴压1次,可在耳穴上放置3~5d,贴压期间,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穴位3~5次,每次按压1min,以耳穴发热或出现热痛胀感为宜,双耳交替进行。7—10次为1疗程。结果60例患者中,1个疗程治愈36例,2个疗程治愈24例,总有效率达100%。结论耳穴贴压治疗神经性头痛,能疏通经络、镇静止痛,无毒副作用,无依赖性,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眶上神经痛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一般头痛 ,镇痛药治疗 ,效果不佳 ,自 1985年以来 ,笔者对 172例眶上神经痛 ,应用不同治疗方法 ,其疗效各异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72例中 ,男 97例 ,女 75例 ,年龄 18~ 6 8岁 ,平均 42岁。患者就诊时 ,均诉以头痛 ,疼痛位于眼眶周围及前额部。双眼上翻疼痛加剧 ,轻闭双眼疼痛减轻。在排除其它头痛疾病后 ,轻压患者眶上切迹 ,头痛加剧 ,部分患者局部皮肤过敏或感觉减退。治疗  172例按随机分为针刺组 :共 5 4例 ,常规消毒皮肤后 ,用毫针横刺印堂、痛侧鱼腰 ,直刺对侧合谷 ,留针30分钟 ,每隔 10…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失眠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45例,采用耳穴取神门、皮质下、心、肝、肾等贴压;体针取穴:百会、神门、内关、大陵针刺治疗失眠,对照组45例,采用单纯安眠药(舒乐安定片)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1.11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辨证运用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失眠症疗效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病历摘要男患,28岁。1988年4月4日因失眠在某医院针刺治疗。针刺入左风池穴时立即后枕部疼痛,呈劈裂样。停止针刺,3小时后出现喷射状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有全头痛,继之以枕部为重。6小时后眩晕、步态不稳、头痛加剧收入院。查体:血压22.7/14.7kPa,神清。枕部无皮下血肿,枕部颅骨有叩击痛。双瞳孔直径4mm,等圆,光反射存在。眼底视乳头未见水肿。双眼粗大水平性震颤。鼻唇沟对称,伸舌略向左偏,咽反射迟钝。颈无抵抗,克氏征阴性。四肢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退,四肢无瘫痪。双侧指鼻、跟膝胫  相似文献   

10.
(一) 我用针刺肩井穴疗法,几年来治疗急性乳腺炎30多例,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80%的患者是一次即愈。患者取坐位,选患侧肩井穴,以快速进针方法,刺2-2.5寸,反复捻转,使膨胀(干心)下达乳房卩。然后畄针10-15分钟,在畄针期间再行捻转1-2次。出针后让患者卧床休息2-3小时。乳房胀痛、发烧等症状即逐渐消失。(宁陵县柳河公社柳河大队赤脚医生纪廷祥)  相似文献   

11.
自1990年以来,我们应用针刺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59例,其中男25例,女34例;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39岁,平均年龄52.7岁;病程最长者12年,最短者3个月。X线检查部分患者显示肩部骨质疏松。针刺选健侧肩髃穴,直刺,向极泉穴进针,深约2.5寸,有针感后,将针小幅提插,然后捻转运针约3分钟,将针提至皮下,再向肩髃穴前后分别斜刺,即合谷刺,各运针约3分钟,不留针。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在针刺前对患者的患侧肩部施以常规的揉、拿、滚、压等手法,并以肩髃、肩井、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风市穴刺络拔罐治疗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30例。刺络拔罐组运用针刺结合风市穴刺络拔罐治疗,针刺穴取患者双侧腰夹脊、肾俞、大肠俞及患侧环跳、委中、昆仑、承山;常规针刺组单纯运用针刺治疗,取穴同刺络拔罐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刺络拔罐组风市穴刺络拔罐每周1次,治疗3个疗程后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JOA)评分评定疗效。结果:刺络拔罐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90%(27/30,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刺结合风市穴刺络拔罐治疗足少阳经型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较好,且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病例选择:全部为我院内科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一般资料:治疗组32例患者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6~48岁,平均35岁。对照组32例患者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11~57岁,平均39.6岁。两组病程2个月~15年。头痛持续时间多在3小时~5天;发作间隔期数小时至数月不等。临床表现:头痛部位为左颞11例、右颞16例、左半侧7例、右半侧6例、双颞6例、额部12例、枕部6例。头痛性质为搏动痛30例、胀痛14例、刺痛12例、隐痛8例。痛时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8例,伴失眠、多梦者30例,视觉症状、面色苍白、潮红者14例。治疗组:复方丹…  相似文献   

14.
笔者自1985年6月以来,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各种类型头痛66例,均收到明显疗效。现简介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7例,女性39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3日,最长6年;偏头痛25例,前头痛19例,后头痛13例,头顶痛9例。2 治疗方法主穴:相应区(颞、额、枕)、神门、皮质下。配穴:前头痛加胃,偏头痛加胆,后头痛加膀胱,头顶痛加肝;风火盛者加耳尖,瘀血阻滞者加耳中(膈),内分泌失调引起者加内分泌,神经衰弱者加心、肾,植物神经失调引起者加交感,瘀肿引起者加耳轮4~6,诸虚劳损头痛加脾、胃。  相似文献   

15.
股外侧皮肤神经炎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临床较为常见。自1996年以来采用局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28例中男13例,女15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2岁,以35-50岁为多;病程1个月-10年。左侧6例,右侧8例,双侧14例。2治疗方法2.1局部针刺:单侧患病针患侧,双侧患病外双侧。2.2操作:用30号1.5-2寸毫针,在病变区域外围的四周进行围刺,针尖均斜向病变区域的中点与皮肤呈45°夹角,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如此反复3次取针。取针后即刻进行穴位注射。取病变区域的中点。用5ml针管…  相似文献   

16.
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酒渣鼻10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 1.取穴:素髎、迎香、印堂、上星。 2.方法:以上穴位针刺得气后,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刺1次,12次为1疗程,休息7天后再行第2疗程。治疗结果;痊愈8例,显效2例。治疗1疗程者3例,2疗程者7例。禁忌:在治疗期间禁酒、辣椒、姜、蒜等刺激性食物。  相似文献   

17.
二年来,我们对10例色觉异常——色盲患者进行了针刺治疗,疗效尚满意,现作如下介绍。一般资料:本组10例均为男性,年龄18~24岁,农民8例,工人1例,干部1例,诊断红绿色盲9例,红绿色弱1例。治疗方法: 一、选穴:风池(双)、翳明(双)、攒竹(双)、太阳(双) 二、方法:以上四穴每次均用,捻转进针,平补平泻,要求每穴针感放散至眼部或前额部,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捻转一次。隔日针刺一次,10日为一疗程,满一疗程后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脐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日至2021年8月31日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武林及丁桥院区针灸康复科门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脐针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脐针治疗组选取巽、离、坤、乾、坎位,常规针刺组选取太阳、丝竹空透率谷、风池、外关、侠溪、颈夹脊(C1~C3),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共计10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颈部肌肉的压痛阈,探究脐针治疗对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颈部肌肉的压痛阈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针治疗组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颈部肌肉压痛阈(完骨、风池)的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针刺,脐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以及颈部肌肉的压痛阈。  相似文献   

19.
传统针刺与安慰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的初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在疼痛治疗尤其在头痛治疗中应用广泛,有的学者对针刺治疗是否为心理作用提出过疑问,曾证实针刺确存在一定安慰剂作用。本文旨在研究比较传统针刺与安慰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1 治疗方法 1.1 方法:传统针刺治疗组在4周内接受10次传统针刺治疗,每次针刺神庭、后顶、玉枕及双侧太阳穴,获取针感后留针30分钟。安慰针刺治疗组在4周内接受10次安慰针刺治疗,针刺点分别在上述5个穴位附近1cm处,不获取  相似文献   

20.
治疗方法:根据头痛的部位,循经远端取穴.前额痛属阳明经,取合谷、足三里等;两侧头痛属少阳经头痛,取外关、阳陵泉、悬钟、足临泣、后溪;后头痛属太阳经头痛,取昆仑、后溪;全头痛酌情加减取穴、每次取2—3穴,左右交替取之。针刺时针尖朝上,得气后施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