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鼠胚胎与子宫内膜中整合素α5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合素α5在小鼠早期胚胎和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布状况,探讨整合素在胚胎着床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对发育不同时期的小鼠胚卵和妊娠2d-6d、8d、13d以及非妊娠期的子宫内膜中整合素内的表达分布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半定量分析。结果:整合素α5的阳性反应物质在小鼠早期胚卵胞浆内;非妊娠期子宫内膜和妊娠期的脱膜上皮与基质细胞内均有整合素α5表达,植入前表达相对较弱,植入后随妊娠的进展逐渐增强。结论:提示整合素α5在小鼠胚卵着床中起重要作用:推测它不参与胚卵对母体子宫内膜的识别和粘附,而是参与了粘附后的侵入及胚胎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2.
葡萄糖转运体是介导葡萄糖跨细胞膜转运的重要载体,分为易化扩散葡萄糖转运体(GLUTs)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体(SGLTs)以及尚待深入研究的一类葡萄糖转运体SWEETS。胚胎着床过程中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可保障与着床相关功能活动得以正常运行。本文就葡萄糖转运体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进行阐述,旨在揭示胚胎着床的机制,为着床失败导致的女性不孕及早期流产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种植窗又称“着床窗(nidation window)”,又称“着床窗期”,是指子宫内膜允许胚胎着床的一个极短的关键时期,此期代表子宫内膜对胚胎接受性达到最高,在种植窗开放前后,胚胎均不能植入,通常在排卵后6天~8天,或受精后5天~7天。此期表现有胞饮突出现(电镜),粘附因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免疫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4.
表皮生长因子 (EGF)早在 60年代由StanleyCohen[1] 在研究神经生长因子时首先发现。它是一种含 5 3个氨基酸的单链多肽类物质 ,人体多种组织 (上皮组织、中胚层组织 )均有分布 ,可参与多种生理、病理功能的调节。近年来 ,随着生殖医学的发展 ,EGF在生殖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文献回顾 ,简要综述EGF及EGF -R在子宫内膜发育及诱导胚胎着床方面的作用。一、EGF及EGF -R概述人EGF基因 (hEGF)位于 4号染色体的q2 5 - q2 7区 ,全长 12 0kb ,包括 2 4个外显子和 2 3个内…  相似文献   

5.
磷酸化AKt(pAKt)是近年来发现与胚胎着床密切相关的分子标志之一。目前的研究认为其主要通过促进子宫内膜蜕膜化、诱导卵泡发育与成熟、促进植入前胚胎发育、增加胚胎种植潜能而促进胚胎着床。pAKt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主要通过环磷腺苷(cAMP)/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途,一系列的激素如雌孕激素、胰岛素等和细胞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皮生长因子(EGF)等影响pAKt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着床是妊娠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成功的着床需要母胎之间免疫耐受的建立。但是免疫耐受的机制至今依然不清,本文就与着床密切相关的免疫细胞、胚胎抗原、以及激素在着床期母胎之间免疫耐受建立中的作用做一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整合素α5在小鼠早期胚胎和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布状况,探讨整合素在胚胎着床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对发育不同时期的小鼠胚卵和妊娠2 d~6 d、8 d、13 d以及非妊娠期的子宫内膜中整合素α5的表达分布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半定量分析。结果:整合素α5的阳性反应物质在小鼠早期胚卵胞浆内;非妊娠期子宫内膜和妊娠期的脱膜上皮与基质细胞内均有整合素α5表达,植入前表达相对较弱,植入后随妊娠的进展逐渐增强。结论:提示整合素α5在小鼠胚卵着床中起重要作用:推测它不参与胚卵对母体子宫内膜的识别和粘附,而是参与了粘附后的侵入及胚胎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RhoA在小鼠胚胎植入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方法取胚胎围种植期(D0至D6天)昆明小鼠子宫作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方法对RhoA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半定量分析。结果RhoA主要分布于小鼠子宫内膜腺上皮、腔上皮和基质细胞。受精后,RhoA在子宫内膜的含量高于未孕组(P<0.05);受精后第4d(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中RhoA的含量明显增多,明显高于未孕及植入前各时间组(P<0.05),并逐渐向基质细胞延伸,第5d广泛分布在蜕膜细胞和基质细胞,到第6天大部分子宫内膜基质区域及腺上皮的细胞中有大量的RhoA分布。RhoA在小鼠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在受精后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①RhoA可能参与了胚胎的种植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②还可能间接参与植入后胚胎的滋养层扩展、分化及子宫内膜蜕膜化反应。  相似文献   

9.
ATF4基因在小鼠胚胎围着床期子宫内膜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转录激活因子4(ATF4)在小鼠胚胎围着床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及在胚胎植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妊娠0~7d小鼠子宫内膜,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内膜ATF4 mRNA及蛋白的表达;用子宫角内注射ATF4抗体进行干预.结果 1)妊娠各组小鼠子宫内膜ATF4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孕组d0(P <0.0S),且随妊娠天数的增加其表达量逐渐增高,到d4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2)ATF4蛋白主要在基质细胞胞质表达,其表达规律与mRNA表达规律基本一致.3)子宫角ATF4抗体注射后与对照组相比着床数明显减少.结论 ATF4在小鼠妊娠早期可能参与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有利于着床.  相似文献   

10.
雌孕激素与子宫内膜的一氧化氮合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群  周瑞祥 《解剖科学进展》2004,10(2):182-184,189
NO(NitricOxide) /NOS(NitricOxideSynthase)在雌性生殖生理功能方面如卵泡发育、激素分泌、胚胎着床、维持妊娠、促进分娩及内膜周期性变化、细胞凋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有关子宫内膜NOS的表达及调控机制仍存在异议。三种NOS神经型NOS(neuronalNOS ,nNOS)、内皮型NOS(endothelialNOS ,eNOS)和诱导型NOS(inducibleNOS ,iNOS)在内膜不同部位和时期呈强弱不等的表达 ,生理作用也不尽相同 ,且与雌孕激素对内膜的调节 ,内膜周期性变化关系密切。本文就NOS在子宫内膜的活性表达及其与雌孕激素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E-选择素在胚胎着床过程中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E-selectin在胚胎着床及早期分化中的作用。方法:用RT—PCR、Immunoblot、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胚胎着床前后蜕膜组织E-selectin的表达。结果:E-选择素在孕4天的小鼠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出现升高,第5天达到峰值,随后妊娠第6、第7天E-selectin蛋白的表达则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结论:提示E-选择素可能参与了胚胎着床过程。  相似文献   

12.
胚胎植入障碍与先兆子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兆子痫是妇产科临床上造成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病因学尚未得到阐明,它仍被称为一种“理论性疾病”。如何有效地预测、诊断、治疗和预防先兆子痫,一直是全世界生殖医学界倍加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胚胎植入障碍与先兆子痫的发生直接相关,因而探讨生理和病理状况下滋养层细胞与母体子宫之间的对话机理可能成为阐明先兆子痫发病机理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对小鼠胚泡黏附、扩展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采用纤维蛋白铺板微滴培养法培养胚胎,观察并统计重组小鼠OPN(rmOPN)、OPN抗体及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多肽(RGD)对胚泡的脱带、黏附和扩展的影响;采用24孔板培养胚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胚泡培养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MP-2、-9)的浓度. 结果不同浓度的OPN组间胚泡的脱带率、黏附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0 mg/L和10.0 mg/L OPN组可促进小鼠胚泡提前扩展,72h囊胚扩展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10.0 mg/L组72h的扩展率显著高于OPN 0.1 mg/L组(P<0.05).OPN抗体和RGD均显著抑制胚泡的脱带、黏附和扩展,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OPN促进胚泡分泌MMP-2及MMP-9,且存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结论 OPN在体外可通过促进小鼠胚泡的扩展和分泌MMP-2、-9来调节小鼠早期胚泡着床.  相似文献   

14.
胚胎因素对体外子宫内膜整合素β3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胚胎加入前后体外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整合素β3的变化。方法:用已建立的子宫内膜体外培养三维模型,RT-PCR半定量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胚胎加入前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整合索β3亚基的表达。结果:胚胎加入后整合素β3 mRNA的表达量(1.021±0.022)与对照组(0.434±0.154)相比,表达升高(P<0.05)。整合β3蛋白的表达量 (126.83±8.27)与对照组(69.90±6.16)相比,明显升高(P<0.01)。结论:胚胎可促进子宫内膜整合素β3的表达,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形成中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白细胞介素-6(IL-6)家族中的一个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主要通过与其受体(LIFR)结合发挥作用。人和哺乳动物胚胎植入前的所有阶段均有LIF和LIFR的表达。LIF和LIFR在人胚胎4细胞期前和停止发育48小时后的胚胎中均下降,在植入前表达呈现峰值。人输卵管上皮中LIF的表达以及在月经期的分泌期LIF和LIFR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现峰值,所有这些表明LIF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调节植入前胚胎以及胚胎的植入。在体外胚胎培养液中加入LIF促进了囊胚的孵化,减少了胚胎的退化,提高了体外培养胚胎的植入率。LIF对体外胚胎具有营养作用,是一种重要的促生长因子,能促进植入前胚胎的生长、发育和分化,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的质量和胚胎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对胚胎着床障碍大鼠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144只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米非司酮组(M)、米非司酮+针刺组(A)和米非司酮+黄体酮组(W),每组随机再分为6 d组、8 d组和10 d组。其中M组、A组和W组妊娠1 d给予米非司酮-麻油溶液造模,N组则给予等量麻油溶液。同时,每天下午A组固定并行针刺三阴交和后三里,N组和M组仅固定,W组肌肉注射黄体酮,直到处死当天结束。统计孕鼠胚胎着床数,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和子宫内膜的CD4+Foxp3+Treg细胞的比例,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测定着床点的子宫内膜Foxp3的表达。结果:与N组相比,M组的着床胚胎数、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和子宫内膜CD4+Foxp3+Treg细胞的比例、着床点子宫内膜Foxp3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与M组相比,A组和W组的着床胚胎数、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和子宫内膜CD4+Foxp3+Treg细胞的比例以及着床点子宫内膜Foxp3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地升高。结论: 针刺改善胚胎着床障碍大鼠的胚胎着床可能与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调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有效的体外人胚胎着床模型,为体外研究人胚胎着床过程提供条件。方法将人子宫内膜蜕膜化的间质细胞与囊胚共同培养,光镜下观察囊胚在细胞上的定位、粘附及侵入过程;免疫荧光法测定共同培养系统中的角蛋白,以确定着床模型的建立。结果与蜕膜细胞共培养5—10h后,囊胚开始黏附在细胞层上,48h后侵入蜕膜细胞间;共培养48h后,胚胎及周围的内膜细胞表达角蛋白阳性。结论囊胚与蜕膜化细胞共同培养,可以成功建立体外胚胎着床模型,更好地模拟体内着床时状态,是较理想的体外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受体3(LPA-R3)nRNA和蛋白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表达的动态变化. 方法 将78只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真孕组(36只)、假孕组(36只)和对照组(6只),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以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胚胎围着床期(0~6d)LPA-R3 mRNA和蛋白在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和定位. 结果 LPA-R3主要分布于小鼠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和部分基质细胞的胞质.LPA-R3 mRNA和蛋白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3d时开始上升,4d时达峰值.5d、6d骤然下降至基础水平.假孕组子宫内膜LPA-R3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变化规律与相应同期真孕组一致. 绪论 LPA-R3可能参与了胚胎的着床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OXa-10基因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分别检测未孕及早孕小鼠第1、2、3、4、57、d HOXa-1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规律;同时用可以持续表达HOXa-10的DNA/脂质体复合物质粒和HOXa-10反义寡脱氧核糖核酸分别转染到受孕2d小鼠子宫角内,观察胚泡着床数。结果FQ-PCR结果显示,随着小鼠妊娠天数的增加,HOXa-10基因表达量也逐渐增高,在孕4d达到峰值,孕5d开始下降,孕7d时表达量已接近未孕状态;在用HOXa-10 DNA质粒/脂质体转染孕2d小鼠子宫角后,小鼠的胚泡着床数明显增加;用HOXa-10反义寡脱氧核糖核酸/脂质体转染孕2d小鼠子宫角后,小鼠的胚泡着床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胚泡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HOXa-10基因表达上调,其可能参与了胚泡着床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核期胞浆形态学指标与胚胎种植之间的关系,以评估其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年龄≤35岁,HCG日子宫内膜厚度≥8mm,于取卵后第2天进行胚胎移植后100%植入的(164例)80个移植周期患者(植入组),同时随机选取满足上述条件的100%未植入(169例)82个移植周期患者(未植入组)。根据原核期胞浆形态包括胞浆晕以及胞质内空泡的有无进行数据统计,比较原核期形态与胚胎种植成功与否之间的关系。结果原核期胞浆晕阳性率在植入组中为74.4%,高于未种植组62.1%,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核期胞浆内空泡的有无在植入组与未植入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核期胚胎胞浆内空泡不影响胚胎种植率,胞浆晕在IVF临床工作中是选择移植胚胎的一项辅助指标,能预测胚胎发育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