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Hz电针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2 Hz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的诱导,以阐明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的腰5/腰6(L5/L6)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作为2 Hz电针诱导LTD的指标.电针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输出,参数是:频率2 Hz,波宽0.6 ms,强度1、2、3 mA各10 min递增,刺激时间30 min;电针的正极接"三阴交"穴,负极接"足三里"穴.结果:(1) 在神经病理痛大鼠,2 Hz 电针作用于"三阴交"和"足三里"穴位30 min,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的最大幅值,可由基础对照水平的(100.1±1.2)%,降低到(49.4±0.6)%,并且在长达3 h的记录时间内均维持在此较低的水平,经非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n=6),即2 Hz电针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产生显著的LTD;(2) 静脉注射NMDA-受体阻断剂MK-801(0.5 mg*kg-1),或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1 mg*kg-1),均可以阻止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结论:2 Hz 电针(HANS穴位电刺激)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参与了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诱导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很可能是2 Hz 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神经痛(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PDN)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量的变化。方法:1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5):PDN组和对照组(C组)。PDN组采用腹腔注射6%STZ 60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C组腹腔注射等容生理盐水。注射后72 h测定空腹血糖(FBG),以FBG>11.1 mmol/L为糖尿病建模成功。注射STZ前1 d及血糖升高后第4、7、14、28天分别测定大鼠的机械痛阈。第28天测痛后取L5段脊髓,进行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光学体视框交替计数一侧脊髓背角内突触的数量。结果:PDN组大鼠FBG均达糖尿病诊断标准,自FBG升高后4 d开始痛阈降低,至28 d时未恢复。与C组比较,PDN组L5节段脊髓背角内突触数量增加(P<0.05)。结论:PDN大鼠脊髓背角突触数量增加,突触数量增加可诱导PDN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在腺苷三磷酸(ATP)诱导脊髓背角长时程增强(LTP)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250~280g,在体电生理记录脊髓腰膨大部背角浅层神经元C-纤维诱发电位,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形态变化和表达水平。结果(1)给予ATP后1h和3h,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特异标记物Iba-1的水平明显升高;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由原来静息的、有分支的形状转变为激活的、类似变形虫的形态;(2)脊髓表面应用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FC)不影响C纤维诱发电位的基础水平,但可使ATP诱导长时程抑制(LTD),而非长时程增强(LTP);用FC30rαin后,脊髓局部给予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ATP不再引起I.TD。结论激活的胶质细胞及其释放的TNF—α在ATP诱导的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电位LTP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老年大鼠海马CA1区突触长时程抑制 (LTD) 的变化.方法 老年雄性Wistar大鼠15只, 随机均分为3组 (n=5) :假手术组 (S组) 、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 (NP组) 、NP+AP5组 (NA组) .采用结扎L4, L5右侧脊神经的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于模型制备后7 d、14 d和21 d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及足部形态, 于模型制备前 (基础值) 、制备后7 d、14 d和21 d时测定痛阈;于最后一次痛阈测定结束后3 d记录海马CA1区兴奋性突触后膜电位 (EPSP) , 以低频刺激 (LFS) 诱发LTD.NA组LFS前20 min经侧脑室给予输注AP5 (NMDA特异性拮抗剂) 6μL (11.8μg) .结果 与S组比较, NP组和NA组各时点痛阈降低, NP组各时段LTD减小 (P<0.05) ;S组与NA组相比L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结扎L4, L5右侧脊神经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易化老年大鼠海马CA1区突触LTD;机制可能与NMDA受体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吗啡对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新生期大鼠脊髓背角浅层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日龄18-21d,体重60-65g,随机分为对照组、吗啡组(M组)、纳洛酮组(N组),纳洛酮+吗啡组(MN组),每组8例。麻醉下分离左侧坐骨神经,记录电极插于左侧T13-L1脊髓背角浅层,刺激电极刺激左侧坐骨神经,给予4V、0.5ms、1/60Hz单个方波电刺激30min以诱发场电位,抽取生理盐水10μl、吗啡10μl(15μg/μl)、纳洛酮10μl(2.5μg/μl)、纳洛酮(2.5μg/μl)和吗啡(15μg/μl)各5μl的混合液,在脊髓上方3mm,经2min内缓慢滴注,给药后5min时,给予4串条件电刺激(8V、0.5ms、100Hz、串长1s、串间隔10s)后,再给予单个方波电刺激120min以上,记录强直刺激前30min、条件电刺激后0-30,35-60,65-120min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及潜伏期。结果:与强直刺激前30min比较,C组和N组A类特征的波在强直刺激后各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升高,潜伏期缩短,M组A类特征的波在强直刺激后各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降低,潜伏期延长,MN组A类特征的波在强直刺激后0-30min平均场电位幅值升高,潜伏期缩短,35-120min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降低,潜伏期延长,以上P<0.05或0.01,C类特征的波在刺激前后变化不明显。结论:吗啡可抑制电刺激新生期大鼠坐骨神经诱发脊髓背角以A类特征波的突触LTP,可能是其所处神经发育阶段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异丙酚对大鼠海马脑片突触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Feng CS  Qiu JP  Ma HC  Yue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1):763-767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海马脑片突触长时程增强(LTP)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以探讨其影响记忆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断头,取出海马组织,制备400μm厚度的海马脑片。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细胞外群体峰电位(PS),然后施以100Hz的高频强直刺激(HFS),诱发LTP产生,观察异丙酚(1~100μmol/L)对大鼠海马脑片LTP的影响及其与γ-氨基丁酸(GABA)受体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给予异丙酚1、5μmnol/L,HFS后其PS幅值无明显改变(均P>0.05);给予异丙酚10、30、50、100μmol/L,HFS后其PS幅值均明显降低,分别为124%±9%、112%±8%、106%±7%、102%±6%(均P<0.01)。给予印防己毒素50μmol/L+异丙酚50μmnol/L、荷包牡丹碱10μmol/L+异丙酚50μmol/L,HFS后其平均PS幅值分别为150%±11%、147%±11%,与HFS前比较,其PS的增幅明显增加(均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PS的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异丙酚50μmol/L组比较,其PS增幅明显增加(均P<0.01)。给予CGP353485μmol/L+异丙酚50μmol/L,HFS后PS的幅值无明显改变(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PS的幅值明显降低(P<0.01),与异丙酚50μmol/L组比较,其PS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能够抑制海马LTP的形成而影响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与活化大鼠海马GABAA受体有关,而与GABAB受体无关。  相似文献   

7.
卢玺宇 《医学综述》2011,17(16):2424-2426
神经突触在生长发育、可塑性及突触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涉及一个重要的机制: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该机制在学习记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NMDA受体与长时程增强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NMDA受体通过改变受体亚基比例、介导一氧化氮及其酶、影响离子通道的开放状态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介导长时程增强机制的诱导及维持,进而影响神经突触间的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8.
突触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突触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的机制,其重要表现形式长时程增强被认为是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长时程增强可以分为诱导产生和增强两个主要阶段,其机制涉及到神经递质、受体、基因表达以及突触结构的变化。研究长时程增强的机制可以为进一步探究学习记忆的机制打下基础,也可以为脑内功能紊乱疾病的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电针对大鼠神经病理痛SNI(spared nerve injury)模型机械痛阈、脊髓背角微透析液中Glu含量,以及脊髓背角传入神经Glu阳性终末的影响,探讨电针镇痛的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模型、和电针组,每组10只.制备大鼠SNI模型.于造模前一天、造模后7d和14 d,测定大鼠损伤侧机械痛阈;d 8开始,电针组2 Hz,1 mA,30 min电针环跳和委中穴进行干预,1次/日,共7 d.d14用微透析收集脊髓背角游离Glu,用HPLC(OPA柱前衍生)测定Glu含量(μmol/μL);免疫组化法观察脊髓L4、L5节段背角Glu阳性终末的平均光密度.结果 电针可显著显著扭转SNI模型大鼠机械痛阈下降(P<0.01);经电针干预显著减少因SNI引起的脊髓透析液中高Glu(P<0.01);电针组脊髓背角Glu阳性终末平均光密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表明电针干预可显著抑制Glu的异常释放.结论 电针对神经病理痛SNI模型有显著镇痛作用,该作用与电针显著抑制脊髓背角传入神经末梢释放Glu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下观察到,大鼠脊髓内第5型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5)主要分布在背角Ⅰ~Ⅲ层内;行单侧背根(L1~L6)切断术后,未见术侧mGluR5免疫反应性明显变化;脊神经节内仅见极少数神经元呈mGluR5免疫反应弱阳性。由此提示,脊髓背角内mGluR5的主要来源为非一级传入神经元。免疫电镜研究显示,在脊髓背角浅层内,mGluR5主要定位在部分神经元胞体和大量树突内,并常见部分含mGluR5的树突与具有一级传入C纤维终末形态特征的轴突终末构成突触小球。mGluR5在脊髓背角浅层内的超微定位特征表明,脊髓背角内的mGluR5可能主要作为突触后受体介导或调节谷氨酸传递一级感觉(包括痛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极化激活电流(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urrent, Ih )在慢性神经源性痛中的作用.方法:以单侧L5和L6脊神经结扎制备神经源性痛大鼠模型,运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记录和分析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神经元Ih的表达和激活特征.结果:脊神经结扎后,相应节段小直径DRG神经元表达Ih的细胞比率升高,但大、中直径神经元Ih没有改变,另外大、中、小直径神经元Ih的活性增强.结论:神经损伤导致DRG神经元Ih的表达和电流活性发生改变,提示此种电流参与了神经源性痛"外周敏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Sirt1与miR-34b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中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组(CCI组),每组7只。于模型建立前1d及术后第7、14天,测定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第14天取大鼠L4~5节段脊髓进行病理学检查,HE染色后观察脊髓背角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变化。real-timePCR检测脊髓背角内Sirt1与miR-34b的表达,Westernblot测定大鼠脊髓背角内Sirt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表达。结果经MWT和TWL验证,大鼠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成功。HE染色显示,与Sham组比较,CCI组大鼠在手术后7、14d脊髓背角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均P<0.05)。real-time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CCI组Sirt1表达降低,miR-34b表达升高(均P<0.05)。Westernblot显示Sirt1与CREB表达降低,pCREB与BDNF表达增加。结论Sirt1与miR-34b的表达变化可能参与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和吗啡对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上结合鞘内置管技术,采用累积疼痛评分法评定大鼠疼痛行为,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和吗啡对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结果 手术组大鼠累积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及吗啡均可明显降低手术切口引起的累积疼痛评分升高,各用药组间无明显差别。手术组大鼠脊髓背角Fos-LI神经元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0.01)。术前或术后鞘内注射吗啡、新斯的明和吗啡分别可使切口疼痛引起的Fos-LI减少69%和48%,76%和55%,术前和术后两用药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新斯的明两用药组的Fos-LI表达均未见明显减少(P>0.05)。结论 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和吗啡可减少术后疼痛大鼠脊髓背角c-fos的表达,尤以术前用药为甚。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 in the spinal dorsal horn in the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neuropathic pain. Methods Male SD rats weighing 220-300 g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Part Ⅰ multiple doses and Part Ⅱ single bolus dose. In all animals PE-10 catheter was placed intrathecally with the tip located at lumbo-sacral segment of the spinal cord for intrathecal (IT) drug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ERK1/2在偏头痛中枢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6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组)、假手术组(C组)、偏头痛模型组(M组)、二甲基亚砜组(DMSO)(D组)和ERK1/2抑制剂PD-98059组(PD组),每组n=12.进行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放电记录和ERK1/2磷酸化水平检测.结果 (1)放电频率变化百分比:造模后,三叉神经脊束核细胞外放电频率增加,造模后2h为造模前的(325.88±47.32)%;M放电频率(325.9±47.3)%高于N组(100.0±0.0)%和C组(107.3±16.4)%.D组放电频率(319.3±42.5)%与M组(325.9±47.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放电频率(218.5±31.7)%低于M组(325.9±47.3)%和D组(319.3±42.5)%.(2)磷酸化水平:M组、D组ERK1/2磷酸化水平高于N组和C组;D组与M组相比,磷酸化水平无明显变化;PD组磷酸化水平低于其余四组.结论 偏头痛中枢敏感化过程中,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兴奋性和ERK1/2磷酸化水平增加,ERK1/2抑制剂PD-98059能减少神经元兴奋性和ERK1/2磷酸化水平,说明ERK1/2可能参与大鼠偏头痛中枢敏感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大鼠不同时间点术侧腰段L4~L6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MAPK)和磷酸化活化转录因子2(p-ATF2)的表达情况,探讨脊髓背角p-p38MAPK和p-ATF2在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不同阶段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各12只。通过结扎腓总神经及切断胫神经,保留腓肠神经的方法建立SNI大鼠模型。观察造模前、造模后3天和14天术侧足跖缩足阈值(PWT);免疫荧光法检测造模后3天和14天术侧腰段脊髓背角p-p38MAPK和p-ATF2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结果选模后3天和14天,手术组大鼠术侧足跖PWT较假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假手术组大鼠与空白对照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天和14天,手术组大鼠术侧腰段脊髓背角p-p38MAPK和p-ATF2阳性细胞表达率较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SNI模型大鼠造模后各时间点,术侧腰段脊髓背角p-p38MAPK和p-ATF2阳性细胞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NI模型神经病理痛的产生和维持可能与术侧腰段脊髓背角p-p38MAPK和p-ATF2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雷帕霉素对CCI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痛阈及脊髓背角胶质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6组:①CCI组:CCI术后14天处死;②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③前对照剂组:鞘内置管3天后行CCI术,术后4小时后鞘内给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给3天;④前给药组:鞘内置管3天后行CCI术,术后4小时鞘内给雷帕霉素溶液,连给3天;⑤后对照剂组:鞘内置管3天后行CCI术,术后7天鞘内给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给3天;⑥后给药组:鞘内置管3天后行CCI术,术后7天鞘内给雷帕霉素溶液,连给3天。各组于CCI术前1天和术后第2、4、6、8、10、12、14天测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术后14天测痛后用多聚甲醛灌注大鼠,取L4~5脊髓,免疫组化染色,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GFAP)检测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变化,并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CI手术组热痛阈和机械痛阈从CCI手术后第4天开始下降(P<0.05);前后给药对照剂组与CCI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给药组痛阈从CCI手术后第4天开始上升并持续至手术后第14天,与CCI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CI组相比,后给药组痛阈从CCI第8天开始上升并持续至手术后第14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I组、前、后对照剂组手术侧脊髓背角GFAP染色阳性区平均光密度与阳性面积均有增加,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给药组手术侧GFAP染色阳性区平均光密度与阳性面积与CCI组比较,均有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雷帕霉素可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并抑制脊髓背角胶质细胞的激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1(PX1)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上的表达变化.方法 健康SD雄性大鼠50只 ,分为对照组(WT组 ,n=10)、假手术组(sham组 ,n=10)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组 ,n=30).SNI组20只大鼠于术后3、5、7、14 d(n=5) ,WT、sham组于术后14 d(n=5)取脊髓腰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X1表达变化 ,另20只大鼠于术后7 d取脊髓腰段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脊髓背角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SNI组中10只于建模前进行鞘内置管 ,术后7 d分别向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 μL(SNI+NS组)或甘珀酸(CBX)20 μL(SNI+CBX组) ,再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SNI组脊髓背角内PX1表达增多 ,并随时间增强 ,明显高于WT、sham组(P<0 .05);7 d后SNI组脊髓背角内GFAP表达较WT、sham组明显增强(P<0 .05);SNI+CBX组GFAP表达较SNI+ NS组明显下调(P<0 .05).WT、sham组脊髓背角的PX1蛋白和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缝隙连接蛋白PX1可能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提示其在因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