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宋汉秋 《河南中医》2011,31(10):1094-1094
目的:研究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证候学。方法:对87例符合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患者进行量化诊断,每个证以7分为证候诊断成立,最高30分。结果:痰瘀证、风痰瘀证常挟气虚证候,气虚血瘀证候多见,阴虚证候型相对较少。结论:气虚血瘀证是进展型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之一,中风病急性期应重视气虚在中风病进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中风先兆常见中医证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制定了《缺血性脑中风筛查表》,在"陕西省中西医结合防控脑中风协作网"各协作单位开展了缺血性脑中风筛查工作,共计680例。结果:从证型分布来看,中风先兆以实证为主,虚实间夹。其中医证候排序来看,排名靠前的证候为:肝热血瘀、肝阳上亢、痰瘀互结。结论:通过调查,初步探索了中风先兆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统一和规范中风先兆的中医辨证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明确中风先兆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今后中西医结合防治中风先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患者120例,按照中医临床辨证分型,随机将其分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痰热腑实、肝阳暴亢及阴虚风动5个证型组,分别检测其血清Hcy水平,各两组间进行比较,运用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不同证型组的Hcy水平相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Hcy水平最高的是风痰瘀阻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结论:高Hcy水平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5个辨证分型中,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最具特异性,临床辨证施治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分布及其相关性。方法:对20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定及中医体质辨识。结果:1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体质有别于一般人群的体质;2风痰瘀阻证是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主要证型,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是其主要体质。结论: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和血瘀质最多,证型以风痰瘀阻最多。根据体质可调理论,可以在中风发生之前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中风病因病机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以“因虚致瘀、瘀阻脑络,血瘀生风”为本立论,阐述了其与中风发病之内在关系。并认为瘀血证候贯穿中风整个病变过程,活血化瘀法对于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的治疗,皆是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6.
吕霞  郭蕾  马作平  陈加良  刘强  林浩  邓先琴 《新中医》2021,53(15):32-3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40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7个证型;所有病例均行Siemens双源头颈CT检查,计算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并根据积分划分为0分、1~199分、200~399分、400~599分及≥600分5个等级;比较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情况。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28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钙化,各证型患者所占例数从多到少依次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痰湿蒙神证。各中医证型患者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中分布风痰瘀阻证及气虚血瘀证占比较多;各中医证型颈内动脉钙化积分存在一定差异,以气虚血瘀证积分最高、风痰瘀阻证次之,此可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495-2497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5(TLR5)遗传多态性与中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中风风痰瘀阻证311例、中风气虚血瘀证284例,健康对照605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TLR5基因mRNA表达水平,使用Sequenom基因分型技术对TLR5基因多态性rs5744174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的TLR5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地于对照组(P0.001),TLR5 rs5744174的基因型频率在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与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rs5744174多态性与中风风痰瘀阻证易感性显著关联(隐性模型:P=0.010)。结论:TLR5基因rs5744174多态性影响中风风痰瘀阻证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风病后遗症期165例证候分型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风后遗症期证候规律,以期提高辨证治疗的标准化、客观化。方法: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风后遗症期中医证候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在提取的6个共因子中,F1为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证,F2为为痰热腑实证,F3为肝郁证,F4为气虚血瘀证,F5为痰瘀至互阻兼气虚证,F6为类体质证。在6类证型分布上,以F4气虚血瘀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F5,两者合计占47.88%。结论:气虚血瘀证是中风后遗症期第一大证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YD88基因表达水平及其多态性与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的发生风险及血脂水平的关联。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测定MYD88基因表达水平,Sequenom Mass ARRAY i PLEX进行基因分型,采用HITACHI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水平。结果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的MYD88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MYD88基因的rs7744多态性与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的易感性均无统计学关联(P0.050)。而在风痰瘀阻证中,rs7744多态性与LDL水平显著相关。结论 MYD88基因表达影响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的发生,且MYD88基因rs7744多态性影响中风风痰瘀阻证的血脂代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血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小板膜上P选择素(CD62P)变化的关系,探讨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方法将7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3个证型组:即痰瘀阻络型组、痰热腑实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每组24例,另设一健康人对照组(24名)、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患者的ICAM-1、CD62P的表达水平。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ICAM-1、CD62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其中痰瘀阻络型组ICAM-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型组和痰热腑实型组(P<0.01);痰瘀阻络型组和气虚血瘀型组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痰热腑实型组(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型的ICAM-1、CD62P表达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ICAM-1反映了体内痰阻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而CD62P则反映了体内血瘀状态。提示痰瘀阻络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11.
活血化瘀法防治脑缺血损伤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论述瘀阻脑络为缺血性中风的病机关键,探讨脑缺血发生后由于局部瘀塞不通进一步派生"痰(饮)、风热、瘀毒"等多种病理产物,导致脑缺血后炎性损伤,形成"炎症—血栓"的恶性循环,使脑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加重,甚至成为不可逆的脑缺血坏死,是病情发展演变与恶化加重的根源,故在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大法,可使瘀阻得通,风火得清,痰饮得平,而肿毒自消,并可改善脑部的炎症、损伤、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状态,使脑脉通畅,血供恢复,减轻或改善神经功能的缺损症状,从而有效降低病残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衄,其病位可涉及肝、脾、心、肾、肺等脏,病理多责之火、瘀、虚三种,临床分型为热盛破血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等,本文对其运用中医药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肺系病证瘀热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志英  李向荣  金路 《河南中医》2010,30(11):1047-1048
肺系疾病在病变过程中存在着瘀热蕴结的病机特点。其病因常为邪热蕴肺,蒸液成痰,热伤血脉,血滞为瘀;病理因素主要为瘀热,常兼夹痰热、火热、毒热为患;瘀热相搏,阻于肺络,络伤血溢,可致出血之变;痰热瘀阻,目久可耗伤气阴或正虚邪恋,使病情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14.
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探瘀热水结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临床实际提出了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一个最危重而常见的临床证型——瘀热水结证,认为本证是该病的病理重点所在.全文对瘀热水结证的立论依据、形成过程作了系统的阐述,着重指出本证的形成是以热毒为始动因素,以腑实为重要的病理环节,以蓄血为首要的病理基础,以水毒为关键的病理因素,以阴伤为主要的病理转归,而热毒、腑实、蓄血、蓄水、阴伤五者之间又往往互为因果、交错出现,形成病变机理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总结柳红芳教授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经验,病因病机方面认为形成痛风性肾病的根本原因是浊瘀热毒。治法方面强调排除浊瘀热毒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基本原则,提倡分早期及晚期两个阶段排除浊瘀热毒。早期基于“邪去正自安”的思路,以通为补。晚期基于“扶正助化邪”的思路,以补为通。用药方面强调自始至终解决浊邪的问题,常选用土茯苓、僵蚕和晚蚕砂;对于湿热入血分的治疗临床常生地黄、丹皮、石见穿、鬼箭羽等透解血分湿热之品,浊邪成巢出现结节肿大者当加用白芥子、水蛭、僵蚕、全蝎等入络搜风,软坚散结。  相似文献   

16.
从七个方面论述瘀血及证治:气虚致瘀宜补气化瘀为主;阴虚致瘀宜滋阴养血活血;气滞致瘀宜行气化瘀;寒凝致瘀宜温通经脉祛寒化瘀;热灼致瘀宜清热化瘀活血凉血;出血致瘀宜消散同时配伍止血化瘀之品;水湿郁结致瘀宜化瘀血祛湿浊。  相似文献   

17.
痰瘀互结在临床表现广泛,既涉及体表病变,又可见于内科杂症,是冠心病发展中最常见的病理因素之一。但关于痰瘀互结的研究,对于病变过程痰瘀化热过程的具体的方药还没有相关的总结。鉴于此,本文从方药角度出发,结合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将冠心病痰瘀互结热化阶段的治疗,根据痰瘀热邪的病位、阶段、虚实、证候不同,从热者寒之、火郁发之、留者攻之三个层面,分为清热、泻火、宣通、攻邪等不同治法对相关方剂进行梳理,根据其临床表现选取恰当的方剂对症治疗,为冠心病痰瘀互结热化的治疗提供方药的参考,以期执简御繁,裨益于目前相关冠心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消渴痹证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导师临床经验,认为湿瘀贯穿于消渴痹证始终。从内外湿邪交互影响、瘀血阻滞经脉两方面,分析湿瘀致病的特点及表现,指出湿与瘀均是消渴病的致病因素,由此进一步探讨消渴痹证的发生发展,总结出湿瘀互结的病机变化,湿瘀既是消渴痹证的病理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湿与瘀相互搏结形成消渴痹证。故临床治疗中应兼顾湿瘀两方面因素,以散寒除湿、化瘀通络,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为治法,将祛湿和活血化瘀相结合,湿瘀并治,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消渴痹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为湿蒸热壅、血瘀凝滞,治疗当清热除湿、活血导滞,并提出辨治用药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介绍王忠民主任医师治疗女性前列腺闭塞综合征的经验。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致病因素是肾气不足、气血虚弱、肝郁气滞与湿热蕴积。分别采用活血化瘀佐以补肾填精法、益气养血法、疏肝理气法、清利湿热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