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VARIAN—OBI系统提供二维KV—KV和三维锥形束CT(CBCT)位置验证模式,对比分析其在胸段椎体骨转移癌的应用。找寻其最佳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方式。方法选择50例胸段椎体骨转移癌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为57岁。随机分为A、B组,每次治疗前位置验证,A组行二维KV-KV位置验证,图像配准后记录位移偏差值。移动治疗床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估患者疼痛症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疼痛评分标准评分;B组行三维CBCT位置验证,图像配准后,记录位移偏移值(包括旋转偏差),移动治疗床执行治疗,并记录患者疼痛指数。统计并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对比分析两种验证方式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各获取125组图像,位移偏差:A组在Vertical(Vrt)、Longitudinal(Lng)、Lateral(Lat)的位移偏差分别为(0.02±0.14)cm、(0.02±0.13)cm、(-0.01±0.17)cm;B组为(0.04±0.15)cm、(0.01±0.14)cm、(-O.03±0.16)c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0.549、0.996〉0.05);疼痛指数:A组患者为2.21±0.77,B组患者为3.03±0.80(P=0〈0.05);验证用时:二维KV—KV配准时间为(3.97±0.63)rain,三维CBCT配准时间为(8.13±0.98)min(P=0〈0.05)。结论二维KV—KV与三维CBCT位置验证在位置移动偏差值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能满足临床应用需求。二维KV—KV位置验证相对三维CBCT位置验证,整个验证需要时间是后者的1/2~1/3,二维KV—KV位置验证是疼痛症状明显的椎体骨转移患者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直线加速器机载的千伏级锥形束CT扫描技术对不同部位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进行探讨。方法:应用瓦里安RapidArc直线加速器治疗肿瘤患者180例,其中头颈部患者53例,胸部患者58例,盆腔患者69例。所有患者在首次放疗前行KV-CBCT扫描,以后每周扫描1次。将CBCT扫描图像和计划CT图像及其靶中心匹配,分析靶中心在x、y、z方向上的误差值及其误差分布情况,探讨我科CTV–PTV外放边界大小。结果: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平移误差Lateral左右(x)方向、Vertical背腹(y)方向、Longitudinal头脚(z)方向分别为头颈部x(0.55±0.79)mm,y(0.81±1.00)mm,z(1.21±1.12)mm;胸部x(1.13±1.26)mm,y(1.03±1.09)mm,z(2.12±2.15)mm;盆腔x(0.94±1.16)mm,y(0.87±1.08)mm,z(2.02±1.78)mm;绕y轴方向旋转(Rtn)误差分别为头颈部(0.39±0.48)°,胸部(0.47±0.54)°,盆腔(0.44±0.51)°。结论:CBCT可以减少分次治疗间的摆位误差,保证放疗摆位精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基于形变配准算法进行前列腺癌分次间剂量评估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锥形束CT(CBCT)形变配准到再计划CT,产生有明显配准误差的形变CBCT。分别结合频谱峰值转换法和逐层线性变换法,根据刚性盆部模体的噪声模型来修正形变CBCT,生成与再计划CT解剖结构基本一致的两组虚拟CBCT作为形变配准评估的"金标准"。以再计划CT为基准,评估计划CT形变配准到虚拟CBCT形成的虚拟CT的Gamma通过率。比较两组虚拟CT的评估系数,验证再计划CT转换为虚拟CBCT的可行性。评估基于形变场映射产生感兴趣区域(ROI)的dice系数,验证基于形变配准中产生形变场的半自动勾画技术的可行性。结果:计划CT形变配准到两组虚拟CBCT产生的虚拟CT的1 mm/1%和2 mm/2%的Gamma通过率分别为(98.08±0.43)%/(97.95±0.37)%(P0.05)和(99.53±0.08)%/(99.55±0.10)%(P0.05)。基于形变场映射产生各个ROI的dice系数均值为0.78~0.95。结论:虚拟CBCT提供了一种解决形变配准算法缺少"金标准"的问题,并验证基于形变配准算法评估前列腺癌分次间剂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使用锥形束CT(CBCT)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前进行位置验证时,由于呼吸运动,容易导致以骨性标志或外轮廓配准时靶区与计划图像严重偏离;反之,以靶区配准,则骨性标志或外轮廓容易出现严重偏离。本文探讨出现上述情况时,以靶区为准进行CBCT在线配准的可行性。方法:选取9例肺癌患者,对患者行4DCT扫描,采用美国瓦里安公司Eclipse 13.5计划系统,分别为9例患者设计VMAT计划,处方剂量为60 Gy/10次,使用美国瓦里安公司iX加速器进行治疗。为了验证靶区与外轮廓发生偏移对剂量分布的影响,本文在原始CT图像中,将靶区分别朝患者右侧脚方向和背部移动0.5和1 cm,再将原计划治疗中心依据肿瘤移动方向分别移动0.5、1 cm至移动后的靶区中心,重新计算剂量分布,生成模拟计划,并与原计划的靶区及正常器官受量进行比较。结果:原计划中靶区的最大剂量(D_(max))、最小剂量(D_(min))、平均剂量(D_(mean))、60 Gy剂量包绕的靶区体积(V_(60))分别为108.5%±1.6%、98.3%±0.2%、101.1%±0.9%、95.1%±0.3%(D_(max),D_(min),D_(mean)均以相对靶区处方剂量的百分量表示),脊髓D_(max)为(9.7±1.9)Gy,双肺V_(20)为5.2%±1.9%,D_(mean)为(3.9±1.4)Gy。靶区向患者右侧移动1 cm、背部移动0.5和1 cm后、脚方向移动0.5和1 cm后,D_(max)较原计划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脚方向移动0.5 cm后D_(min)和V_(60)较原计划也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是结果仍然满足RTOG0915号报告的要求。当靶区向患者背部移动0.5和1 cm时,脊髓受量与原计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靶区向患者脚方向移动0.5和1 cm时,全肺V_(20)和D_(mean)与原计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这些结果均满足RTOG0915号报告的要求。结论:本研究建议对于肺癌SBRT患者在线CBCT配准时,可以直接利用可见肿瘤进行配准,若误差小于1 cm,无需重新定位,可以直接移动治疗床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下不同图像配准方法,不同配准范围对配准精度的误差及膀胱直肠充盈程度对前列腺癌放疗精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5例前列腺癌患者定位前和分次治疗前进行膀胱容积测量后,对计划CT和每次放疗摆位CBCT图像分别以不同配准方法(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和不同范围(靶区或盆腔)进行图像配准,分析比较各组配准的治疗体位下靶区体积几何中心点、大体靶区相似性指数和计划体积结构以及危及器官覆盖率。同时分析膀胱、直肠体积与这3个评价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对于配准盆腔区域,灰度配准精度好于骨性配准。骨性配准时,配准盆腔区域精度与配准靶区区域结果相近或较好。灰度配准时,配准盆腔区域精度好于配准靶区区域。选择配准盆腔区域灰度配准时,靶区几何中心点偏差最小,为(0.362±0.189)cm,靶区相似性指数最大,为0.707±0.089,计划结构体积、膀胱、直肠覆盖率最大,分别为(96.6±4.1)%、(85.4±17.2)%和(74.2±13.3)%。膀胱体积与3个评价参数呈负相关。直肠体积并没有明显规律。结论:前列腺癌放疗CBCT图像引导过程中,采用盆腔区域灰度配准是较好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减小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精准度。分次治疗前尽量保证膀胱、直肠体积与CT定位时一致,对保证靶区受照剂量及减少膀胱、直肠的毒副反应具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光学表面成像(OSI)系统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纠正摆位误差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病人11例(113例次放射治疗),其中男性8例(89例次有效照射),女性3例(24例次有效照射);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9岁。原发性肺癌6例,转移性肺癌3例,食管癌2例。均采用仰卧位热塑体膜固定,双手抱肘交叉放于前额。病人首次治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纠正摆位误差后,用OSI系统获取体表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从第二次治疗开始以参考图像为准用OSI系统进行预摆位,然后行CBCT扫描验证。记录两个系统每次扫描配准得出的误差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CBCT配准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平移方向x(左右)、y(头脚)、z(前后)和旋转方向rx(PIT)、ry(ROL)、rz(ROT)的结果分别为(-0.83±3.15)mm、(-1.40±3.89)mm、(0.71±2.08)mm和(0.29±0.76)°、(0.36±0.81)°、(0.10±1.00)°;OSI系统配准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0.01±1.34)mm、(-0.12±1.26)mm、(-0.26±1.19)mm和(-0.14±0.57)°、(0.10±0.60)°、(-0.25±0.69)°。两系统相减得出的平移方向x(左右)、y(头脚)、z(前后)和旋转方向rx(PIT)、ry(ROL)、rz(ROT)的结果分别为(-0.85±3.42)mm、(-1.29±3.80)mm、(0.98±2.38)mm和(0.42±0.98)°、(0.26±1.16)°、(0.36±1.24)°(P0.05)。x、y、z三个方向上的平移误差相减后的标准差分别为3.42 mm、3.80 mm、2.38 mm。两套系统在旋转上的差异很小,标准差近1°。Catalyst~(TM)系统c-motion检测到的分次内误差,放射治疗过程中平移方向x、y、z方向分别为(-0.17±1.25)mm、(0.47±1.42)mm、(-0.17±1.96)mm,旋转方向rx、ry、rz分别为(-0.04±0.51)°、(0.13±0.42)°、(-0.19±0.76)°,各个方向最大偏离值(DEV)为(2.54±1.10)mm。结论 OSI系统与CBCT系统在探测与纠正胸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OSI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放疗分次内误差,由于胸部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受多种因素影响,OSI系统与CBCT系统相结合的综合使用策略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利用Photoshop在放射治疗中的位置验证的方法和治疗机托架对鼻咽癌整体挡铅挡块的影响及采取的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探讨.方法:(1)利用扫描仪将加速器拍摄的验证片、定位片或CT重建图像输入计算机中,调整图像大小、灰度、对比度、图像配准、测量.(2)在BJ-6B型直线加速器上设置90°的机架角度和0°的准直器角度,在托架里插入有机板,有机板上设置与照射野灯光十字投影线相重合的十字定位刻线,然后变换机架角为270°.观察有机板在有、无整体挡铅时十字刻线与照射野灯光十字投影线误差的程度.结果:(1)通过射野验证图像与参考图像的对比可以发现.在水平(RL)方向、上下(SI)方向和前后(AP)方向,对于头颈部摆位误差为:(1.11±1.37)mm,(1.33±1.25)mm,(0.83±0.79)mm;胸部:(2.44±1.03)mm,(2.6±1.52)mm,(2.34±1.17)mm;腹部:(2.53±1.86)mm,(2.83±1.19)mm,(2.67±1.68)mm;盆腔部:(1.93±1.83)mm,(1.59±1.7)mm,(1.85±1.72)mm.(2)整体挡铅固定有机板与治疗机托架之间等机械因素存在固有的安装间隙,在机架角270°时有机板会因重力的缘故朝这些间隙位移,从而使有机板上的整体挡铅块也随之在照射野中出现位置偏移,折算到源轴距位置处有0mm-5.2mm的位置误差.结论:(1)利用Adobe Photoshop完全可以进行射野和摆位位置的准确测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2)在整体挡铅固定有机板上设置准确的十字定位线,以此作为整体挡铅在固定有机板上的浇铸和位置检验的基准,并作为整体挡铅在托架位置处与照射野十字灯光投影线对准的标记线,可以预先了解整体挡铅位置偏移情况进而采取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光学体表追踪系统Align RT引导乳腺癌术后放疗摆位中,通过对比3种典型感兴趣区(ROI)Align RT与CBCT误差之间摆位一致性差异,确定临床最优ROI勾画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利用Align RT引导摆位的乳腺癌患者病例数据,摆位结束后记录197次CBCT同分次下全胸、患侧乳腺和胸部刚性3种ROI的AlignRT误差数据,CBCT与定位CT进行基于脊柱6维配准靶区微调后,获得6维CBCT误差,Align RT与CBCT误差差值绝对化后用于量化摆位一致性,比较全胸、患侧乳腺和胸部刚性这3组ROI的Align RT误差及摆位一致性差异。结果:Align RT引导摆位CBCT误差线性方向/旋转方向在±0.50 cm/±2.0°之间的占比为99.92%。全胸、患侧乳腺、胸部刚性3组ROI的Align RT误差在Pitch(P<0.001)、Roll(P=0.002)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胸ROI在x、Rtn、Pitch和Roll方向摆位一致性均优于患侧乳腺和胸部刚性ROI,x(P=0.001)、Rtn(P<0.001)、Roll(P=0.001)方向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配准方式对鼻咽癌(NPC)患者锥形束CT(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配准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13例采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的NPC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24~79岁,中位年龄59岁。获得其放射治疗期间的CBCT扫描图像。采用医科达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协作组推荐的配准范围,分别采用手动配准、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3种配准方式进行图像配准。以2名影像医生手动配准结果的平均值为标准,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的结果分别与其比较,并记录配准时间。结果共获得13例NPC患者的65套CBCT扫描图像。2名影像医生的手动配准结果在X、Y、Z轴三个方向虽然都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数据可信度极好,组内相关系数为0.92(P0.01)。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的平移误差结果与手动配准的平移误差结果在X、Y、Z轴三个方向也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配准的旋转误差结果在X、Y、Z轴三个方向上大于灰度配准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配准时间方面,手动配准的平均时间在5 min左右,而骨性配准与灰度配准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 s和23 s,明显短于医生手动配准,骨性配准的时间稍短于灰度配准。配准后的图像结果均能满足放射治疗医生的要求。结论在NPC放射治疗摆位时,配准范围选择医科达IGRT协作组推荐范围的条件下,建议采用骨性配准方式,既能满足临床需求,又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乳腺癌放疗中采用不同配准方法[3D配准(平移)和6D配准(平移+旋转)对配准精度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图像引导方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乳腺癌患者共101次治疗前摆位CBCT图像,将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分别采用3D灰度配准和6D灰度配准方法进行配准,比较和分析两种配准方法的3D平移方向的配准偏差差异并计算其平移差别,进一步统计分析旋转角度偏差与平移差别的相关性并做线性模拟。结果:3D和6D两种配准方法得到不同的平移配准结果,其中在头脚(Y)方向[(-1.47±3.00)mm vs(-0.87±3.27)mm]和前后(Z)方向[(-2.91±4.49)mm vs(-3.41±5.38)mm]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旋转角度偏差与平移差别存在相关性,其中ΔX和ΔZ均与Ry呈线性强相关性,其相关系数PCC分别为-0.883和0.795(P<0.001);ΔY与Rx呈线性强负相关性,PCC=-0.722(P<0.001)。根据线性模拟公式计算,当Rx>1°且Ry>2°时,两种配准方法将在各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锥体束CT扫描检查在VMAT技术治疗颅内肿瘤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4例接受VMAT技术进行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CTV外放5 mm为PTV,在放疗前每周进行1次锥体束CT扫描,与定位CT图像相融合,获得在x、y、z轴及旋转误差,测定个体化的PTV外放边界,设定为PTVCBCT,并计算PTVCBCT体积,将其与PTV体积相比较。结果:x轴方向平均位移为(0.35±0.16)mm,y轴方向平均位移为(0.2±0.09)mm,z轴方向平均位移为(0.09±0.04)mm,旋转误差为(0.8±0.07)°。PTVCBCT较PTV平均体积减少63.6 cm3,平均百分数为19.8%,PTV与PTVCBCT两组体积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精确放疗技术对颅内肿瘤患者进行放疗时配合CBCT图像,可以减小PTV外放边界,从而减少PTV体积,减少了正常脑组织受照剂量,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率将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2.
胰腺癌患者螺旋断层放疗摆位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兆伏级CT(MVCT)在线测量校正胰腺癌患者螺旋断层放疗的摆位误差,确定临床靶区CTV和计划靶区PTV之间的外放距离。方法:2012年5月至12月,21例接受TomoTherapy治疗的胰腺癌患者,每次治疗前均行靶区部位MVCT扫描。并将扫描后的MVCT图像与定位时千伏级CT(kVCT)图像进行配准,分别记录患者左右x、头脚y、腹背z和横断面旋转Roll四个方向的偏差数值,对其误差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例患者共行358次MVCT扫描,其摆位误差值在x、y、z和Roll方向分别为:(-0.14±0.60)mm、(-1.21±0.44)mm、(0.69±0.93)mm和(0.02±0.26)。x、y、z方向CTV和PTV之间的外放距离分别为:5.5mm、7.4mm和3.9mm。结论:胰腺癌患者治疗摆位误差较大,Tomotherapy通过在线摆位校正能有效减小摆位误差。临床上建议胰腺癌患者在x、y、z方向上CTV和PTV之间可分别外扩5mm、7mm和4mm,为精确照射提供必要的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件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刃性髋骨标本20个,制作髋臼后住系列断面。测量进钉点与骨盆弓状线(OP)之距离,骶髂关节前端至P点间之距离(PQ),螺钉进入的长度,螺钉打入时的内倾角和前倾角;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P和PQ的距离分别为(16.8±2.1)mm和(23.5±3.4)mm,螺钉长度为(94.8±4.2)mm,螺钉内倾角17°18′±2°32′,前倾角57°36′±4°28′。结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匮I定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强度大等优点,在某些髋臼骨折中膀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后路外科矫治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手术矫治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策略、技术要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单纯后路手术矫治的先天性半椎体脊柱畸形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37例,平均年龄9.5岁(2~43岁),均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实施矫形和脊柱平衡重建。比较术前、术后、末次随访Cobb角、顶椎偏移、躯干偏移等指标。结果6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手术死亡或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50个月,平均27个月。侧凸Cobb角由术前35.9°±6.0°,纠正至术后6.0°±1.6°,末次随访5.3°±1.5°,矫正率85.2%;后凸Cobb角同正常值的差距术前28.5°±9.3°,术后6.6°±1.4°,末次随访5.9°±1.4°,矫正率平均79.3%;术前顶椎偏移(31.4±6.3) mm,术后(6.2±1.4) mm,末次随访(5.7±1.5) mm;术前躯干偏移(17.8±2.1) mm,术后(5.5±1.3) mm,末次随访(4.6±1.0) mm;各观察项目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假关节形成。1例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2例术前下肢不完全性瘫痪患者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已恢复正常,Frankel评级E级。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畸形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融合节段少,并可有效重建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测肾蒂的解剖结构,为肾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丰富体质与形态学数据。方法解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66例,分离解剖肾蒂内结构,对相关结构进行观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蒂长度左侧(4.70±1.31)cm,右侧(3.15±1.17)cm;肾动脉长度左侧(4.70±1.31)cm,右侧(6.22±1.44)cm;肾动脉管径左侧(0.77±0.48)cm,右侧(0.74±0.18)cm;肾静脉长度左侧(6.88±1.34)cm,右侧(3.15±1.17)cm;47侧出现副肾动脉,占35.6%;肾静脉管径左侧(1.76±0.38)cm,右侧(1.34±0.31)cm;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角度左侧(77.9°±16.3°),右侧(66.8°±22.9°);肾蒂内结构的位置关系,由前向后为静脉、动脉、肾盂者占59.8%,肾动脉位于最前面占40.2%。结论肾蒂内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各结构位置关系类型复杂,变异多样,临床手术中应予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C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我院临床确诊为SMACS,并已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1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并选取同期因肝脏或肾脏疾病行CT增强扫描的2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照组,将动脉期图像进行矢状位MPR重组并测量肠系膜上动脉( SMA)与腹主动脉( AA)的夹角及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和AA间距。结果:13例SMACS患者SMA与AA的夹角是14.7°~31.6°,平均19.1°±3.4°;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与AA的间距为3.1~10.2 mm,平均(7.1±2.0) mm。20例对照组患者SMA与AA的夹角分别为19.5°~60.4°,平均41.5°±9.3°;十二指肠水平段通过层面SMA与AA的间距为7.7~27.1 mm,平均(16.4±4.8)mm。两组间比较,SMA与AA夹角及间距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上腹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图像及MPR重组能够清楚显示SMA和AA的关系,并能够辅助诊断SMAC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的COS周期中HCG给予日卵泡大小对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将467IVF/ICSI-ET周期中HCG日最大卵泡径线大小分为A组(〈16mm)、B组(16.5-17.5mm)、C组(18-19mm)、D组(≥19.5mm),分析其妊娠结局、获卵数、子宫内膜厚度与可利用胚胎数。结果各组妊娠率分别为:A组25%,B组32.1%,C组30.5%,D组26.1%,有显著差异(P≤0.05),获卵数差异有显著性,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体外授精-胚胎移植COS周期中,主导卵泡在16.5-19mm时决定给予HCG妊娠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测成人踝关节的相关形态学指标,为踝关节损伤修复、关节置换等提供解剖学依据,同时积累国人人体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游标卡尺、量角器、求积仪等,对53具成人骨骼的完整踝关节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踝关节面积:腓骨踝关节面面积(3.70±0.41)cm2,胫骨踝关节面面积(2.50±1.56)cm2,距骨滑车面积(10.60±1.87)cm2,距骨内踝关节面面积(2.20±1.86)cm2、外踝关节面面积(3.30±0.61)cm2。距骨滑车测量:距骨滑车关节凹深度(0.30±0.18)cm;内、外侧唇的高度分别为(0.50±0.21)am、(0.90±0.12)cm;前缘宽度(2.70±0.33)cm;后缘宽度(2.00±0.58)cm。踝关节各面间以及与下肢轴线的交角:内、外踝关节面与距骨滑车平面交角分别为(109.00°±1.58°)、(116.00°±1.21°);内、外踝关节面与下肢轴线交角分别为(18.00°±1.08°)、(26.00°±1.36°)。结论踝关节损伤修复、关节置换等均应以踝关节的形态学参数为依据方能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