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因病机本病外因主要为六淫中的风寒热操;内因责之于脏腑虚报。两者相互关联影响,导致咽喉部病的发生,由不同的外感或内伤虚报损伤咽喉部,则会出现不同的证候。外邪侵袭:咽喉属肺、肺主表,所以当肺卫失调,风寒热燥之病邪则乘虚而入,首先犯肺,或直犯咽喉,内热外邪相搏,循经结于咽喉,引起咽喉红肿热痛而致病,并出现以肺热为主的风热表症,或内虚邪实的风寒表症。火邪上炎:咽喉属胃系,若素有脾胃蕴热,邪热里盛由表转里,或过食辛辣之品,引肺胃之热上鼓,内外邪毒相搏,灼律成痰,痰火邪毒互蕴,蒸腾灼伤,引起咽喉红肿胀痛…  相似文献   

2.
张燕萍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昭欣  苗青  张燕萍 《陕西中医》2010,31(5):578-579
目的:通过总结张燕萍多年临床经验,观察咳嗽变异性哮喘辨证论治疗效,探寻对该病行之有效的治法。方法:观察分析风邪郁肺、阴虚肺燥不同证型的辨证施治方法,如润肺止咳法、疏风止咳法等治则;总结该病属正虚邪实,强调扶正祛邪在治疗本病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进一步证实润肺止咳法的疗效。结论:本病的中医治疗,在正确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急性乳蛾即西医学的急性扁桃体炎。发生乳蛾的原因有三:①肺胃素有积热,为外感风热时邪所引动,火毒熏蒸,内外合邪,邪热上炎,客于咽喉,使气血凝结,化脓生腐。②久病失治,阴虚肺燥,肝肾阴津亏损,虚火上炎,  相似文献   

4.
干燥综合征属"燥证""燥痹"范畴,金实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肺、胃、肝、肾,以肺为主,属本虚标实之证,主要病机是肺失宣布、阴虚络滞,病因关键是肺不布津、脉络滞涩.治疗上强调宣肺布津,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兼症的不同,进行化裁加减,初期滋阴润燥,后期久病及肝肾,注重滋补肝肾,贯穿燥证的过程中,强调了通络化滞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杨春晓  余秋焕 《陕西中医》2008,29(4):457-459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配合西药治疗干燥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采用辨证分型(燥邪伤鼻型、郁热熏鼻型,分别以清燥救肺汤加减和升麻葛根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干燥性鼻炎45例,并设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74.4%,两组相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滋补肺肾,养阴润燥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从脾论治糖尿病浅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认为糖尿病总的病机是“阴虚燥热”,其病变脏腑与肺、胃、肾有密切关系,脾气虚弱也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之一。历代医家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原则,给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治疗经验,使近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干燥综合征分症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燥综合征是一组以淋巴细胞浸润为病理基础,以侵犯全身外分泌腺,尤其是唾液和泪腺为主症的全身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干燥综合征患病率为0.4~0.7%,女性多见.目前认为本病主要由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引起.属中医"燥证"范畴,多因索体阴虚,复感燥热,致肺胃肝肾阴伤,阴虚失濡而致.近年来.笔者运用传统古方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秋燥是感受燥邪所引起的外感温病,包括温燥和凉燥.其特点是初起邪在肺卫时期就有津液干燥见症,如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本病多发生在秋季,尤以秋分后小雪前为多见.本病病势轻浅,除极少数可以传入肝肾外,一般传变较少,病程较短,易于痊愈.本病的发生是感受秋季燥邪而成.  相似文献   

9.
喉源性咳嗽由咽喉疾患而引发,因其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有异于传统中医关于咳嗽的理论而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有关报道日渐增多。现将1996年以来的中医药治疗近况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探讨孔氏认为,本症的发生一是因外感失治误治,特别是外感后进食甘甜肥腻之物或误服补药,加之素体阴虚或素体内热导致火郁内结,聚于肺门。二是慢性咽炎,肺胃阴虚,咽喉长期干燥,每于饮食不节或劳倦不调之后,咽喉燥火内生,以上因素形成干生燥,燥生火,火生风或火生燥(干),燥生风,风火郁结于肺之门户,上下不能,风火相旋而生痒,痒则作咳。因此,  相似文献   

10.
燥伤肺津与阴虚肺燥是肺系疾病中常见的两个不同证候。由于都有干咳无痰,或痰少质粘不易咯出,口咽干燥之特点。因而使人难于辨识清楚,甚至造成失治误治而变生它病。其实,两证之病因病机,病变规律以及治疗方面均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1.
咽喉居上,连于肺胃,为呼吸之门户,饮食之通道。若外感六淫之邪以及温热疫疠等病毒侵犯人体,其途径有从皮毛而犯者,有从口鼻而入者。从口鼻而入,咽喉首当其冲。或邪毒直入肺胃,郁而化火,熏蒸咽喉;或饮食不节,膏粱煿炙,胃之燥火易动,亦可上循蒸灼咽喉;大肠有热,燥结不通,导致肺气失于肃降,火热上扰;或局部感染,气血痰浊瘀阻,肺失升清肃降之权,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被遏,郁而化热。由于咽喉为肺胃之系属,其病理变化在病之初期多数可以反映为肺胃两经  相似文献   

12.
金实教授认为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肺肾亏虚,七情内伤,后天失调,病在肺胃肝肾,以肺为主,久燥血凝,阴伤及阳,阴虚、气郁、络滞为其病机关键。金师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肺失宣布、阴虚络滞之病机,立宣肺布津为治疗大法。阴虚内燥,应滋阴清热润燥;气郁络滞,宜宣肺通络布津;病久滋补肝肾,随证燮理阴阳。  相似文献   

13.
喉源性咳嗽的病机多为阴虚肺燥,肺失宣肃,咽喉不利.治宜滋阴清热,止咳敛肺,降气利咽.采用自拟喉咳汤治疗喉源性咳嗽78例,总有效率92.3%.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索分析中医临床文献,找出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为干燥综合征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1979-2017年公开发表的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对文献中涉及干燥综合征的证型和证素规范化整理后,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95篇文献。相关证型56个,证素55个。按频次高低,干燥综合征相关证型分布规律依次为: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燥证、脾胃阴虚证、血瘀证、肺肾阴虚证、燥邪犯肺证、阴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肺胃阴虚证、脾胃气虚证、肺阴虚证、血虚生燥证、风热犯肺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胃阴虚证、阳气虚证、阴虚热毒证等56个;相关证素分布规律依次为:阴虚、瘀血、肾阴虚、气虚、肝阴虚、内热、内燥、津液亏虚、胃阴虚、肺阴虚、脾气虚、湿热、血虚、脾阴虚、肝郁气滞、痰浊、阳虚、燥邪犯肺等55个。结论:干燥综合征主要以阴虚为关键病因,在此基础上兼见瘀血、气虚、内热、痰浊等病理因素或致病因素,因而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学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慢性咳嗽中医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辨证施治思路。方法分析慢性咳嗽的诊疗现状和证候特征,比较中西医理论各自认识优势,探索中医因机证治诊疗思路。结果慢性咳嗽病位证素以肺-鼻-咽喉为主,与胃、肝、脾关系密切。病性证素以内生风、燥、痰、郁为主,兼见气阴虚证。病机特征,邪犯肺系,风痰燥邪留滞气道(肺鼻咽喉),肺气上逆,"肺-鼻-咽喉同病",兼肝胃不和、肺脾气阴亏虚,总以邪恋正虚,虚实夹杂。治疗疏风化痰、润燥利咽、宣肺通窍,异病同治;再结合病证重点,加入异同并治的药。结论对慢性咳嗽要辨证、辨病、辨体质三维诊疗统一,中西病证结合,异病同治,结合异病异治,才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干燥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因唾液减少导致的口干以及因泪液明显不足而致的眼干等多种症状,阴虚津亏为其主要病因病机。自《黄帝内经》起,张仲景、刘河间、喻嘉言等各代医家从燥邪的属性、燥邪的侵入途径、燥证病理定位、燥证的症候特点对燥热致病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基于此,段富津教授对干燥综合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到的发挥和创新。现在对干燥综合征这一主要侵犯外分泌腺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症状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养阴润燥法的渊源及发展过程,针对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这一主要病因病机,对段富津教授运用养阴润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典型病例的治疗方案及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燥邪病因与咳嗽的关系探讨——西北燥证病因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咳嗽是西北燥证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临床常见病症。关于咳嗽的病因,历代医家多论风、寒、热,较少揭示燥邪与咳嗽的关系。在西北地区,尤其在新疆,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燥邪横逆,燥证多发,咳嗽是常见的燥证症状,而燥邪则是导致咳嗽的重要病因之一。本文阐发燥邪干燥、清冷、收敛、滞涩、外坚、急切的气化属性与咳嗽的病机联系,并区分凉燥咳嗽、温燥咳嗽、燥夹湿咳嗽、燥热伤肺咳嗽、肺燥阴伤咳嗽及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8.
曹玉举  段飞 《中医研究》2012,(11):58-60
郭会卿教授,河南省中医院中医风湿病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从事医教研工作30余a,先后师从于郭维淮教授、李振华教授、朱良春教授等,对风湿病的诊治经验丰富。郭老师认为,燥邪侵袭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重要条件,津液不足是干燥综合征病理关键,治疗遵循"燥者润之""燥者濡之",以扶正为主,兼祛邪为原则,滋阴化痰、养血通络为治法,干燥综合征久病内传入里,损及肾、肺、脾(胃)、肝等脏腑,用药时孔窍干燥明显要注意顾护肺胃,骨关节疼痛、肌肉瘦削要注意顾护脾肾。在此基础上郭老师创设经验专方滋阴润燥汤,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萎缩性胃炎(西医称谓),临床多见胃阴虚之证,且阴虚之体多罹之。然而胃阴之困,来路各异,有燥灼肺胃而津液不足者,有劳伤心脾而营血暗耗者,有久病及肾而真阴亏损者。治之者,当据脉按证而药之。现将笔者体会介绍下。1 病在肺胃,理应清补 胃为阳土,性喜濡润,倘邪热鸱张,必“水困土郁”而起病变,轻则功能异常,气化见阻;岁深月久,传导失利,则胃膜萎缩而失其濡润敷布之性矣,是以  相似文献   

20.
肺为娇脏,胃恶燥,肺胃均以津液为本。肺主肃降,胃主受纳,肺胃气机咸以降为顺;肺之经脉绕胃口。胃之经脉贯膈达胸。肺与胃在生理上的共性及其相互联系,决定了其病理上的互为因果。笔者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