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褚庆明 《山东医药》2010,50(39):67-68
目的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减压在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36例腹部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对照组行传统鼻胃管置入胃肠减压治疗,48h后腹痛、腹胀无明显缓解者改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两组成功率及腹围减少量、胃肠减压量、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成功率、腹围减少及胃肠减压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胃肠减压效果确切,优于传统的鼻胃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随机行经鼻肠梗阻导管(n=18)、普通鼻胃管(n=18)减压治疗,分别观察腹围缩小、胃肠减压量、呕吐停止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鼻肠梗阻导管的腹围缩小(16.4±5.2)cm较普通鼻胃管(5.9±3.2)cm更明显,胃肠减压量(1035.6±274.5)ml/d较普通鼻胃管(626.8±304.6)ml/d显著增多,呕吐停止时间(2.2±1.8)d、排气恢复时间(1.8±0.9)d、排便恢复时间(5.2±3.4)d和气液平面消失时间(9.3±7.5)d均较普通鼻胃管显著缩短(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较普通鼻胃管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小肠减压导管行小肠内减压对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保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患者12例(治疗组),采用鼻肠管减压治疗,在X线监视下经鼻置入300 cm长减压管至空肠上段20 cm以上,边抽吸减压边随肠蠕动前行,达回肠末端,行全小肠减压,观察其治疗效果,并与10例经鼻胃管减压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置管成功率100%,减压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日减压量明显增加(P〈0.01),腹痛、腹胀等梗阻症状缓解更快,对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的解除率为100%,而对照组的解除率为40.0%。[结论]经鼻肠管减压用于治疗急性黏连性小肠梗阻安全有效,可快速到达梗阻部位的上部直接进行吸引减压,并能促进黏连松懈以及梗阻缓解,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在老年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收治的86例老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肠梗阻导管组(41例)和鼻胃管组(45例)前2 d的胃肠减压量、腹胀改善情况(24 h腹围减少值)、整体有效率和手术率等临床指标。结果与鼻胃管组相比,肠梗阻导管组在24 h胃肠减压量、腹围减少值、整体有效率均有明显提高(P0.05),两组手术率无明显差异(P0.05)。在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过程中,肠梗阻导管组较鼻胃管组的手术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减压在老年肠梗阻尤其是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中比常规鼻胃管减压疗效更确切有效。  相似文献   

5.
正粘连性小肠梗阻属于急腹症,主要发生于腹腔或盆腔手术后,是由手术操作造成的小肠粘连。由于手术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预防粘连方法,手术分离很可能会导致术后更大范围的肠粘连,因此,临床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多采取置管减压方法,常用的有鼻胃管减压、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减压,而何种方法更有效还需研究。本研究对上述两种方法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比较。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选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  相似文献   

6.
肠梗阻患者留置肠梗阻导管,比普通胃管更能有效地吸引肠内容物,降低肠管内压力,减轻水肿,恢复肠道血运及肠管动力,从而达到非手术解决肠梗阻的目的。临床上放置肠梗阻导管的方法很多,我院自2009年起采用超细胃镜引导下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肠梗阻,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42例EPISBO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减压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鼻胃管减压及常规治疗,分别观察腹围缩小量、胃肠减压量、呕吐停止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腹围缩小(17.6±4.1)cm,较对照组(5.7±3.1)cm更明显,胃肠减压量(1082.6±264.8)ml/d,较对照组(625.3±312.5)ml/d明显增多,呕吐停止时间(2.1±1.6)d、排气恢复时间(1.7±1.2)d、排便恢复时间(4.3±2.4)d和气液平面消失时间(8.7±6.2)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在EPISBO的治疗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徐胜  麦威  黄顺荣 《山东医药》2012,52(30):74-75
目的观察经鼻小肠减压管置入术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内镜或X线引导下经鼻小肠减压管置入行胃肠减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21例,X线检查观察导管造影情况,观察症状缓解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一次性插管成功,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本组总有效率为90.48%(19/21),2例肿瘤性肠梗阻腹胀无明显缓解,中转手术治疗。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穿孔和肠坏死。结论经鼻小肠减压管置入治疗急性肠梗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症,包括小肠梗阻和大肠梗阻.对于小肠梗阻,既往经常首先采用单纯胃管置入行胃、近段小肠减压,禁食水、液体疗法以及应用缓泻药物或中药、针刺等,有一部分单纯性小肠梗阻可缓解,不缓解者则需行手术治疗.大肠梗阻大多为癌性梗阻,对于左半结肠肿瘤造成的梗阻,经常首先行肠造口,然后Ⅱ期行吻合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镜辅助下鼻肠减压管置人技术在小肠梗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4月~2009年1月收治的13例小肠梗阻患者,在使用常规鼻胃减压管治疗无效后在胃镜辅助下放入鼻肠减压管,并进行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置管效果并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胃镜辅助下鼻肠减压管置入平均时间19.4min,成功率100%,导管头端到达梗阻上方的平均时间4.3d,经造影观察均能明确病变部位并对病变性质作出初步判断;置管后病人腹痛、腹胀均有显著缓解,引流量增加,腹围减少;7例患者经减压治疗后小肠梗阻完全缓解,6例需手术治疗患者在手术治疗时均能依据导管头端位置准确定位。结论鼻肠减压管治疗小肠梗阻安全有效,应作为治疗小肠梗阻的首选方法;胃镜辅助置人鼻肠减压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胃镜置管行残胃、输出袢同时减压治疗毕Ⅱ式胃手术后肠梗阻的疗效。方法毕Ⅱ式胃手术后肠梗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胃镜置入导管行残胃、输出袢同时减压,对照组采用经鼻胃管减压。比较腹胀改善程度、胃肠减压量、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腹胀改善程度、胃肠减压量、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胃镜置管行残胃、输出袢同时减压治疗毕Ⅱ式胃手术后肠梗阻效果优于鼻胃管行胃肠减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28例不全性肠梗阻患者经常规治疗无效后安置肠梗阻导管,观察肠梗阻缓解的各项临床指标,即腹胀、腹痛、腹围变化、腹部立卧位平片气液平消失的时间和非手术率的变化。结果 28例患者,肠梗阻完全缓解者21例,时间24~240 h,其中外科手术后所致黏连性肠梗阻16例,克罗恩病1例,肠结核1例,粪石性肠梗阻1例,小肠柿石2例。非手术率75.0%。肠梗阻未能缓解转外科行手术治疗7例,包括结肠肿瘤3例,小肠癌1例,小肠内疝1例,肠道淋巴瘤1例,小肠巨大粪石1例。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全性肠梗阻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非手术率,为外科手术病变部位定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2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26例均经以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腹痛腹胀的观察、经鼻肠梗阻导管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全组病例于6~21 d(平均16d)治愈出院。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与传统胃肠减压治疗老年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0例,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鼻胃管胃肠减压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肠梗阻导管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肠梗阻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 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 00%(P 0. 05)。观察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拔管时间和进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 05)。两组肠梗阻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改良肠梗阻导管技术可显著缩短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柳松 《山东医药》2011,51(34):63-64
目的观察经鼻肠梗阻导管置人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将60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行禁食水、抗感染、抑酸、静脉营养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治疗组在DSA监视下行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外接负压吸引器。结果治疗6d后,治疗组胃肠减压量平均为960ml,腹部症状缓解时间平均1.6d,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平均3.7d,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平均6.4d,治愈28例(93%);对照组分别为420ml、3.4d、5.6d、8.5d、19例(63%)。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安全有效,避免了老年患者行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应用介入技术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小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52例小肠梗阻患者,均在DSA引导下应用介入技术放置肠梗阻导管。结果应用介入技术放置肠梗阻导管技术成功率为100%,肠梗阻导管头端均成功置放在Treiz韧带远端空肠内,平均操作时间6 min。49例减压后梗阻完全解除,有效率为94.2%;日引流量1 500~3 600 ml。患者仅有轻度鼻部不适或轻度疼痛,7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恶心、呕吐。无腹部疼痛、胃肠道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引导下应用介入技术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快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我们将鼻胃镜经鼻插入28例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患者十二指肠降段,经活检孔引入亲水性超滑导丝至空肠,退出鼻胃镜,将肠梗阻导管沿导丝送入空肠上段,充盈前气囊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有无缓解、腹围缩小情况及24 h引流量等指标。结果 显示28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成功率100%。置管时间为10~35 min,留管时间为3~18 d。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4 h引流量480~1 550 mL,平均885 mL;置管24 h后患者腹围(79.1%±20.3%)显著小于置管前(100%,P〈0.05)。可见经鼻胃镜放置肠梗阻导管简便、易行,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疗效确切,应作为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118例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分为实验组60例实施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治疗,对照组58例实施鼻胃管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首个24 h消化液引流量、首个48 h腹围缩小程度等明显增加(P<0.01),肠鸣音、白细胞等恢复时间缩短(P<0.01),手术率明显降低(P<0.01),患者满意度增加(P<0.01)。结论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内镜肠梗阻导管置管在结、直肠癌所致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27例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患者,先行经鼻或经肛途径置入肠梗阻导管,通过导管减压、引流等治疗后,再行一期根治切除吻合术。结果27例患者中22例行经肛型肠梗阻导管置入,5例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置管12~36h后所有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明显缓解;24例于48~96h后腹痛、腹胀症状完全消失。比较所有患者置管前、后腹围缩小程度,置管24h后为(80.3±17.6)%,明显小于置管前的100%(t=3.565,P0.05)。27例患者经肠梗阻导管治疗7~14d后,均成功施行一期根治切除吻合术,术后无腹腔感染、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肠梗阻导管减压、引流等治疗后再行一期根治切除吻合术,是治疗结直肠癌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肠梗阻全程护理的措施及程序。 方法对22例肿瘤患者化疗相关药物所诱发的肠梗阻,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同时配合采用协助病情观察、心理疏导、鼻胃管的置入及胃肠减压护理、口腔护理、中心静脉置管及护理、润肠通便及香油的应用、腹部按摩联合热疗、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等10项措施依序全程护理。 结果22例肠梗阻患者于1~11天梗阻解除21例(95.45%),中位缓解时间为5天;死亡1例(4.55%)。 结论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肠梗阻只要及时明确诊断,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同时,配合10项措施依序全程护理,均于一周左右较顺利恢复,但若延误诊治则难以逆转。其护理措施及程序值得探讨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