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照手术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总结38例46枚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超声影像资料。常规超声观察息肉的大小、形态、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以及胆囊壁是否光滑完整,超声造影以同深度的肝脏增强方式作为参考,实时观察胆囊壁及息肉的增强时相及增强模式。结果:常规超声表现38例46枚胆囊胆固醇性息肉中,直径4~25 mm,平均9.5 mm,10 mm 33枚,≥10 mm 13枚;单发9例,多发29例,多发时选取最大一枚进行观察,或在同一切面上观察多枚病灶;菜花形21枚,长椭圆形10枚,乳头状15枚。彩色多普勒显示10枚胆囊息肉内测及血流信号(10/46),其中10 mm 4枚,≥10 mm 6枚。实时超声造影显示:增强方式上,46枚病灶均有增强,胆囊壁光滑整齐与病灶界限清晰,其中:高增强39枚(39/46),等增强7枚(7/46);病灶动脉期增强快于肝实质38枚(38/46),与肝实质同步8枚(8/46);蜂窝样增强31枚(31/46),整体增强15枚(15/46);在减退方式上,慢于肝实质减退36枚(36/46),与肝实质同步减退10枚(10/46);29枚病灶可见明显的蒂。结论:超声造影可提高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血流显示率;蜂窝样增强,基底较窄,可见蒂,慢于或同步于肝实质减退是诊断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主要超声表现;超声造影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对47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患者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观察病变大小、形态、数目、内部回声、基底部宽度及彩色血流情况。超声造影观察病变模式、增强强度、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减退时间。结果常规超声示24例胆固醇性息肉表现为窄基底,16例表现为宽基底,7例息肉多切面扫查难以确定基底部位置,彩色多普勒测及血流信号者8例。所有息肉行超声造影均可被强化,增强模式呈蜂窝状不均匀增强者29例,均匀增强者18例,高增强40例,低增强7例。本组病例造影始增时间为(17.03±6.51)s,达峰时间为(29.27±9.71)s,减退时间为(54.42±10.37)s。超声造影均能显示病变基底部,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超声造影表现为"蜂窝状"不均匀增强对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息肉基底部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胆囊穿孔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接受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行常规超声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常规造声诊断胆囊穿孔23例,共穿孔24个;超声造影诊断胆囊穿孔28例,共穿孔32个;经手术病理诊断胆囊穿孔29例,共穿孔36个。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常规超声诊断胆囊穿孔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66.7%,准确性为70.2%。超声造影诊断胆囊穿孔的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6%;对胆囊穿孔部位的敏感性为100%,诊断率为94.1%。超声造影的特异性、准确性高于常规超声(P〈0.01)。结论胆囊穿孔实时超声造影表现具有特征性,且对胆囊穿孑L部位诊断准确性很高,可作为诊断胆囊穿孔的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常规超声造影(CEUS)与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在鉴别腺瘤性息肉与胆固醇性息肉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因胆囊息肉样病变(GPL)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5例。术前先行CEUS和H-CEUS,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腺瘤性息肉组(16例)和胆固醇性息肉组(49例),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病变的灌注特征的显示和最终诊断。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之间以及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增强强度和胆囊壁完整性的差异。 结果CEUS对胆囊腺瘤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的血管形态判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观察到85.71%(42/49)的胆固醇性息肉和68.75%(11/16)的胆囊腺瘤性息肉血管形态表现为均匀点状。H-CEUS判断胆囊腺瘤性息肉和胆固醇性息肉之间的血管形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6.527,P<0.001)。H-CEUS可观察到75.51%(37/49)的胆固醇性息肉和25.00%(4/16)的腺瘤性息肉血管形态表现为均匀点状。胆固醇性息肉组在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瘤性息肉组,在CEUS和H-CEUS下的血管形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78,P=0.019)。腺瘤性息肉组中CEUS仅能检测到6.25%(1/16)的分支血管形态,而H-CEUS能检测到43.75%(7/16)的分支血管形态。 结论H-CEUS通过提高帧频来提高时间分辨率,有助于准确反映GPL微循环的差异,并提高胆固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的鉴别诊断能力。在选择治疗方案时,H-CEUS可作为GPL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5.
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胆囊癌的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胆囊癌的超声造影具有一定的强化特点,24例胆囊癌均可见造影增强,病灶较常规超声显影清晰,采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可以发现病变部位曲线上升支较为陡直,病变峰值强度高于同水平面上相邻肝组织.10例厚壁型胆囊癌中9例胆囊壁快速明显强化,1例胆囊壁在整个造影过程中呈弱增强,增厚的胆囊壁内可见增粗扭曲的血管;8例肿块型胆囊癌快速整体不均匀增强;6例结节型胆囊癌结节内可见造影剂快速进入,不均匀增强.5例胆囊癌伴肝转移造影后检出更多的转移病灶.结论 超声造影强化特征对胆囊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提高胆囊癌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85例胆囊内胆固醇息肉患者的术前声像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胆固醇息肉在发生部位、回声及胆囊壁的改变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规律,并对慢性胆囊炎与胆固醇息肉的关系,B超诊断胆固醇息内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多样化的人类饮食结构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胆囊肿瘤的发病率呈逐步增高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高对胆囊肿瘤的诊治水平已经刻不容缓。尤其是胆囊癌因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SonoVue超声造影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胆囊肿瘤的认识、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血管形态表现与良恶性鉴别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对常规超声检出胆囊占位性病变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良性组84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62例,胆囊腺瘤8例,胆囊腺肌增生症14例)或恶性病变(恶性组10例,均为胆囊癌)的94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超声造影动脉期胆囊病变血管形态特征和胆囊壁结构连续性,进行超声分型,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94例胆囊占位性病变患者术前超声造影表现:(1)动脉期血管形态特征:胆固醇性息肉62例,术前超声造影检出56例(56/62,误诊为慢性胆囊炎4例和胆囊腺瘤2例),病灶中血管形态呈均匀点状型(32例),分支血管型(14例)或中央血管型(16例);胆囊腺瘤8例,术前超声造影诊断8例,另将胆固醇性息肉误诊为胆囊腺瘤4例,病灶血管呈分支血管型或中央血管型(各4例);胆囊腺肌增生症14例,术前超声造影诊断14例(14/14),血管形态均呈均匀点状型(14例);胆囊癌10例,术前超声造影诊断10例(10/10),病灶血管均呈不规则血管型(10/10)。(2)良性组与恶性组动脉期血管形态特征与胆囊壁结构连续性的比较:良性组病变血管形态多呈均匀点状型(54.8%,46/84),其余为中央血管型(23.8%,20/84)或分支血管型(19.0%,18/84),无不规则血管型(0/84);动脉期病变局部胆囊壁多表现为连续型(90.5%,76/84),呈平行连续亮线状,仅少数呈不连续型(9.5%,8/84)。恶性组多数病变(8/10,80.0%)动脉期均表现为不规则血管型,且多数病变(8/10,80.0%)局部胆囊壁不连续(黏膜层、肌层、浆膜层不完整)。良性组(90.5%,76/84)与恶性组(20.0%,2/10)超声造影对局部胆囊壁连续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3,P<0.01)。以胆囊壁结构连续性作为胆囊癌的诊断指标,其诊断敏感度(8/10,80.0%)、特异度(76/84,90.5%)和准确率为89.4%(84/94)。结论 术前超声造影对胆囊占位性病变血管形态特征与局部胆囊壁连续性进行观察和分型,可对胆囊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胆囊疾病的超声造影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常规超声诊断为或疑为胆囊癌的病例,采用超声造影(声诺维)和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良、恶性病变的增强特点。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胆囊癌26例,良性病变30例。超声造影显示病变早于肝实质增强者胆囊癌为80.8%(21/26),良性病变为36.7%(11/30)(P〈0.01)。造影开始呈高增强者胆囊癌为80.8%(21/26),良性病变为46.7%(14/30)(P〈0.01);表现为增强不均匀者胆囊癌为57.7%(15/26),良性病变为16.7%(5/30)(P〈0.01)。在注射造影剂60s内病变由高或等增强减退为低增强者胆囊癌为95.8%(23/24),良性病变为21.4%(6/28)(P〈0.01)。结论胆囊良、恶性病变具有特征的增强表现。超声造影有助于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B型超声对胆囊内胆固醇息肉的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常规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PLG患者49个病灶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包括胆囊癌7个,胆囊息肉24个,胆囊腺肌症14个,胆囊腺瘤4个。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常规超声、CEUS以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PLG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结果常规超声诊断PLG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33.3%、74.3%、68.3%,CEUS诊断PLG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66.7%、85.7%、82.9%,两者联合应用诊断PLG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3.3%、88.6%、87.8%。结论 CEUS可提高PLG的诊断准确率,但必须以常规超声作为基础,两者相互结合可提高PLG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肝脏是转移癌最重要的靶器官之一。随着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对肝内转移病灶的早期检出、诊断以及疗效评价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在转移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各种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11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超声造影表现,包括胆囊癌18例、胆囊腺瘤20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6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6例、胆泥5例。记录各种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大小、病灶增强时间、增强水平、血管形态、病变邻近胆囊壁层次结构的完整性及病变的基底部特征。各病变病灶直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应用LSD-t,检验。结果胆囊癌病灶直径大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1.474、8.553、3.984、1.362、3.488,P均〈0.05)。胆囊癌、胆囊腺瘤、胆囊胆固醇性及胆囊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超声造影多表现为早期高增强及晚期低增强模式,而胆泥超声造影增强早期及晚期均表现为无增强。胆囊癌开始增强时间均晚于胆囊腺瘤及胆固醇性息肉,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1、2.219,P均〈0.05),其余各病变开始增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囊癌组达峰时间均晚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2、4.588、2.004、12.361,P均〈0.05);胆囊癌、胆囊腺瘤增强变等时间均晚于胆固醇性息肉,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07、2.924,P均〈0.05);胆囊腺瘤增强变低时间均晚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09、6.342、1.811、6.012,P均〈0.05)。与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比较,胆囊癌患者均为宽基底,胆囊壁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晰。结论超声造影是胆囊息肉样病变常规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综合分析其增强模式、增强时间及胆囊壁形态学改变指标有助于胆囊癌与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囊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35例肝脏囊实性病变患者39个病灶(25个良性病灶,14个恶性病灶)的常规灰阶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表现为:恶性病变100%(14/14)呈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退出呈低增强,延迟期退出更加明显.常规灰阶超声对恶性肝脏囊实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71.4%(10/14)、特异度为96.0%(24/25)、准确性为87.2%(34/39);超声造影对恶性肝脏囊实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100%(14/14)、特异度为92.0%(23/25)、准确性为94.9%(37/39).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有利于肝脏囊实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帮助及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胆囊良恶性病变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CT(CECT)的图像特征,探讨二者在胆囊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7年9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经病理证实的86例胆囊病变患者,术前CEUS与CECT的图像特征以及术前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胆囊病变CEUS与CECT的增强模式比较以及单用CEUS或CECT与联合运用的诊断准确性的比较采用McNemer检验,CEUS胆囊良恶性病变由高增强转变为低增强的时间比较用t检验。 结果胆囊良恶性病变CEUS与CECT的增强模式类似。动脉期,良恶性病变CEUS与CECT均以高增强为主,其中,恶性病变分别为83.8%(57/68)、85.3%(5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良性病变分别为100%(18/18)、94.4%%(17/18)。恶性病变CEUS与CECT在增强晚期或延迟期表现为低增强者分别为86.8%(59/68)、85.3%(5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良性病变CEUS与CECT在增强晚期或延迟期表现为低增强者分别为83.3%(15/18)、77.8%(14/18)。良恶性病变CEUS转变为低增强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9±10.0)s vs(35.50±6.72)s,t=6.729,P<0.001)]。单用CEUS其诊断胆囊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77.9%(53/68)、77.8%(14/18)、77.9%(67/86);单用CECT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75%(51/68)、55.6%(10/18)、70.9%(61/86);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分别为83.8%(57/68)、55.6%(10/18)、77.9%(67/86);CEUS与CECT联合应用对胆囊恶性病变诊断准确性高于单用CECT。 结论CEUS与CECT结合有助于提高胆囊恶性病变诊断准确性,为胆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胎盘植入超声造影图像特征及其在产后胎盘植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造影剂SonoVue对2009年4月至2013年5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临床疑诊为胎盘植入的12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患者子宫内病灶部位、范围及造影剂灌注特点,结合临床及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总结胎盘植入超声造影分型表现及图像特征。结果12例患者子宫超声造影增强表现:11例胎盘植入病灶造影表现呈高增强,1例呈无增强(术后病理诊断为胎盘组织变性及钙化)。12例患者子宫超声造影分型表现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1例(粘连型)造影表现为宫腔内高增强病灶与周边子宫肌层间界限清楚,术后病理诊断为胎盘粘连。6例(植入型)造影表现为残留胎盘附着处子宫浆膜层菲薄,子宫浆膜层部分连续性不好,呈毛刺样改变,术后病理诊断为胎盘植入。5例(穿透型)造影表现为残留胎盘穿透子宫浆膜层,子宫浆膜层连续性中断,造影剂外溢,术中或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胎盘植入,穿透浆膜层、子宫破裂。超声造影诊断并经临床手术诊治12例患者均治愈。结论超声造影通过组织灌注成像之间的差异诊断胎盘植入,注射造影剂后胎盘植入病灶呈高增强,子宫浆膜层呈毛糙锯齿样改变,造影剂外溢时应考虑胎盘穿透子宫浆膜层。超声造影对产后胎盘植入诊断及子宫破裂术后治疗修复的观察均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卵巢肿瘤定性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卵巢肿瘤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敏感性88.0%(22/25),特异性87.0%(20/23),准确性87.5%及正确诊断指数75.0%;经腹超声造影诊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敏感性96.0%(24/25),特异性95.7%(22/23),准确性95.8%及正确诊断指数91.7%;二者真实性及可靠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造影对卵巢肿瘤定性诊断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165)。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显示肿瘤的血流灌注信息方面较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更具优势,可用于提高卵巢肿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