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患者输血前4种传染性指标的感染状况,提高医务人员的生物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在输血前对3 536例受血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艾滋病抗体(抗-HIV)、丙肝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标志物检测。结果:3 536例患者HBsAg阳性率为9.27%;抗-HIV阳性率为0.056%;抗-HCV阳性率为0.93%;抗-TP阳性率为1.07%。结论: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可使无症状的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提高临床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保护,是预防控制职业感染和避免医患矛盾的必要措施,还为地区性传染病调查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对孕产妇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52例住院孕产妇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占总人数8.81%,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最高,占总人数52.84%;其次乙肝5项全阴占总人数37.50%;HBsAg阳性感染中以HBs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三者均阳性(下称小三阳)为主模式,占35.48%;其次HBsAg,e抗原(HBeAg)和抗-HBc三者均阳性(下称大三阳)占25.81%.结论:加强孕产妇HBV检测,对感染HBV的孕产妇乙肝表面抗原需及时进行医学监测.  相似文献   

3.
大学新生入学体检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乙肝携带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方法用ELISA法同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五项指标.结果HBsAg阳性检出率为3.2%,抗-HBs检出率为63.4%,HBeAg检出率为1.4%,抗-HBe检出率为11.1%,抗-HBc检出率为12.9%.男生HBsAg阳性率高于女生(4.1% vs 2.4%,P<0.05).结论约有1/3的学生没有乙肝保护性抗体,应及时对他们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对入学新生进行乙肝五项的检测,了解其HBV感染与免疫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与乙肝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及甲胎蛋白(AFP)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36例确诊患者,检测乙肝标志物及AFP,对乙肝标志物的组成模式及AFP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PLC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占93.64%,其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0.68%,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为最常见组成模式,阳性率为63.98%。AFP阳性率为48.73%。结论:PLC与HBV感染密切相关,中老年男性HBsAg、HBeAb、HBcAb阳性者为高危人群。AFP对PLC的早期诊断价值有所局限,对于轻度升高者应加强重视,推荐联合检测提高确诊率,以利于PLC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reS1与乙肝两对半(HBV免疫标志物)的相互关系、评价其临床义.方法 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247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不同标志物的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reS1与HBV血清标志物进行比较.结果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组PreS1的阳性率为87.1%,HBsAg和HBeAg阳性组PreS1的阳性率为77.7%,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中PreS1阳性率为52.8%,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结论 前S1蛋白在HBV感染早期就可检出,它能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有助于乙型肝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钟龙  潘蕾  郝文静  汪富军  胡小平  胡秀秀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1):1311-1313,1316
目的:了解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常见抗原抗体阳性携带情况。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在南京市青龙山精神病院住院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701例采用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胶体金法)检测乙肝五项、抗HIV、抗Tp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HAV、抗HCV抗体,同期正常住院的460例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1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抗Tp抗体阳性率4.1%(其中男性2.2%,女性6.2%,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HBV总感染率45.4%,抗-HBs阳性率31.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BsAg阳性率9.3%,抗-HBc阳性率19.0%,高于对照组(P<0.05);抗-HCV阳性率2.4%,HBeAg阳性率1.9%,抗-HBe阳性率5.8%,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发现1例抗-HAV阳性和1例抗-HIV阳性。结论: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是某些传染病感染的高危人群,女性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是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应该常规血清标志物检查,加强监管,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HBV-M与HBV-DNA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乙肝5项免疫标志物(HBV-M)与乙肝核酸(HBV-DNA)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价检测HBV-DNA载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血清HBV-DNA采用美国PE公司生产5700荧光定量PCR仪进行定量检测。5项免疫标志物采用ELISA法。结果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99.5%、e抗体、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56%;单项HBsAg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50.1%;HBsAg和抗-HBc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48.3%;5项免疫标志物皆阴性、含有3个抗体或2个抗体以及注射乙肝疫苗后单项抗-HBs阳性者,HBV—DNA阳性率为0。结论:HBV—DNA载量与抗原存在呈正相关性,而与抗体含量呈负相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无法清除乙肝病毒,HBV复制是激发机体免疫损害的关键环节,因此抗病毒治疗对减少或阻断肝病的发作和病情进展是十分必要的;HBV—DNA检测对乙肝早期诊断、传染性识别、病毒复制水平判断以及抗病毒治疗效果考核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乙型病毒性(HBV)肝炎患者的"两对半"(HNV-M)血清免疫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为乙肝预防作用提供有利根据。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9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针对上述所有患者乙型病毒性(HBV)肝炎"两对半"(HNV-M)血清免疫标志物检验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98例乙肝患者中,"大三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乙肝病毒e抗原(HBe Ag)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检验结果呈阳性者30例,结果阳性率为30.6%;而"小三阳":HBs Ag,乙肝病毒表e抗体(抗-HBe)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验结果呈阳性者24例,结果阳性率24.5%。结论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免疫标志物"两对半"检验,能通过其检验结果更加完善的制订乙肝预防措施。故此检验项目对于临床治疗及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带来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为防治乙肝病毒感染提供依据。并探讨HBV前S1抗原和乙肝两对半组合模式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 23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血清乙肝两对半和前S1抗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清HBsAg阳性率为18.45%,抗-HBS阳性率为34.3%,六项全阴者224例,乙肝大三阳76例,阳性率为6.15%,乙肝小三阳129例,阳性率为10.44%,在乙肝大三阳组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90.79%,在乙肝小三阳组中,前S1抗原阳性率为74.42%。男性HBsAg阳性148例,阳性率为21.29%。女性HBsAg阳性80例,阳性率为14.78%。男女差异非常显著(χ2=8.56,P〈0.01)。结论:精神病患者乙肝病毒总感染率略高于普通人群,对这类患者应采取监测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HBV的传播感染。  相似文献   

10.
高晓娟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881-2882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35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血清样本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HBsAb)、乙肝e抗原和抗体(HBeAg、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五项指标。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阳性率分别是12.33%、36.26%、2.24%、5.79%、15.51%;共有11种结果模式;HBsAgHBeAgHBcAb阳性9例,阳性率为1.69%;HBsAgHBeAbHBcAb阳性29例,阳性率为5.42%;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全阴性267例,阳性率49.90%。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HBV感染率高、感染模式较复杂,专科医院应加强监测,预防院内感染及职业暴露发生并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性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1.
陈明春  黄樱樱  邹勇男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17-1717,1938
目的了解慢性荨麻疹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检测15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病例组)HBV感染状况。并与10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伴有HBV感染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HBsAg阳性率病例组为19.3%、对照组为10.0%,病例组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earsonX2=3.970,P〈0.05);病例组中HBsAg阳性者与阴性者之间病程、风团大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发病与HBV感染有一定关系。慢性荨麻疹伴有HBV感染者临床上病程较长、风团面积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与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的相互关系。方法:801例血清标本采用ELISA方法对其免疫学标志物进行检测,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血清HBV DNA。结果:HBV DNA的总检出率为67.0%,在模式HBsAg( ),HBeAg( ),HBcAb( )中,HBV DNA的含量明显高于HBsAg( ),HBeAb( ),HBcAb( )及HBsAg( ),HBcAb( )模式。在HBsAg(-)模式中HBV DNA亦有检出。结论:HBVM能提供乙肝感染的间接证据,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准确灵敏,能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在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肝五项、抗 HCV、抗 HIV在术前和产前检测的意义。方法 :随机收集 2 0 0 3年本院住院进行的各类手术的患者和产科产妇共 5 0 0例 ,术前和产前检测的乙肝五项、抗 HCV、抗 HIV1/2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 0 0例患者中 ,HBsAg阳性率高达 17.2 % ,抗 HCV阳性率达 0 .8% ,抗 HIV1/2型可疑阳性未发现。结论 :在术前和产前的检测乙肝五项、抗 HCV、抗 HIV1/2对避免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和预防患者医院内感染、以及防止出现医疗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研究精神病患者HBV感染状况。研究设计调查并检测705例精神病患者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并与287例医院职工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研究单位附属精神病医院研究对象住院的精神病患者705例(精神分裂症667例,躁郁症38例)和医院职工287例。处理方法对705例精神病患者和287名医院职工分别抽取静脉血,用固象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测定结果 HBV总感染率患者高于职工(P<0.01),精神病患者抗—HB_J及抗—HB_c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HB_sA_g阳性者中,患者 HB_eAg阳性率高于职工(P<0.01)。结论精神病患者HBV感染率高于医院职工,为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对HB_sAg及HB_eAg阳性者应隔离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拟受血者进行输血前相关病原学标志物的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病的感染情况,避免和预防患者医院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及防止医疗纠纷。方法:对620例拟受血者采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两对半(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620例拟受血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阳性率分别为8.71%、1.77%、0.16%、1.94%。结论:检测拟受血者输血前相关病原学标志物对了解受血者输血前感染状况,确保输血安全,减少医疗纠纷,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IQ—PCR)检测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五项血清标志物(HBV—M)的关系。方法采用FO—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637例患者血清中的HBV—DNA拷贝数和乙肝五项血清标志物。结果HBV—DNA在“大三阳”组(HBsAg+HBeAg+抗HBc+和HBsAg+HBeAg+)和“小三阳”组(HBsAg+抗HBe+抗HBc+和HBsAg+抗LHBc+)可检出,在“单纯抗体阳性”组(抗HBs+抗HBe+抗HBc+、抗HBs+抗HBc+、抗HBs+抗HBe+、抗HBs+、抗HBe+抗HBc+及抗HBc+)未捡出。“大三阳”组患者血清中HBV—DNA检出率为92.13%。且82.68%的患者HBV—DNA拷贝数在105copies/ml以上;“小三阳”组患者血清中HBV—DNA检出率为44.39%,HBV—DNA拷贝数分布范围广。结论HBeAg的存在可间接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状态,而HBV—DNA的检测更客观地反映了HBV复制的程度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17.
广西肝癌高发区成年居民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现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防癌筛查对象的HBV感染现况。方法共采集筛查对象早上空腹静脉血15701人份,分离血清并检测其HBsAg和ALT等生化指标。结果防癌筛查对象的HBsAg阳性率为17.83%,ALT异常率为1.80%,HBsAg阳性且ALT异常的百分率为1.08%;男性筛查对象的HBsAg阳性率和/或ALT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防癌筛查对象的Ⅻ3sAg阳性率和/或ALT异常率逐渐降低。结论该地区不但是肝癌高发区,也是乙型肝炎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18.
万春阁 《医学动物防制》2012,(10):1127-1129
目的了解安康市汉阴县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和乙肝病毒感染率,评价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及GAVI项目实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县抽取1~59岁人群306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血清HBsAg、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安康市汉阴县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4.9%,抗-HBs阳性率为57.2%,抗-HBc阳性率为32.7%,HBV感染率为50.7%。免疫组HBV感染率显著低于未免疫组和免疫史不详组,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免疫组和免疫史不详组。HBV感染率15~59岁组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5~14岁组高于1~4岁组。结论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降低乙肝感染率,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控乙肝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该院治疗梅毒的患者16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健康体检患者402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98%,"小三阳"的阳性率为39.22%;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大三阳"的阳性率为30.56%,"小三阳"的阳性率为55.55%。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母婴垂直传播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病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HBsAg单阳性孕妇母婴垂直传播几率1.75%较HBsAg、HBeAg双阳性母婴垂直传播几率46.5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HBV DNA≥106copies/mL的产孕妇分娩后胎儿HBV DNA阳性率50.0%较HBV DNA≤105copies/mL和105copies/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