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结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结直肠血管瘤引起的小儿消化道出血并不常见,本文探讨小儿结直肠血管瘤的诊治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儿童结直肠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乙状结肠镜、CT和MRI在诊断中有重要作用,大多数病例可通过乙状结肠镜确诊。4例患者接受结肠部分切除、直肠黏膜剥除,直肠鞘内结肠拖出术(Soave),1例接受膀胱血管瘤切除术,平均随访2年,所有患者无再发消化道出血。结论Soave术是治疗儿童结肠、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3岁,家庭主妇,间断性大便便后出血20余年,加重3个月。患者20年前开始出现排便习性改变,肛门坠胀,有里急后重感,便后肛门部有肿物脱出伴出血,出血呈淋滴状,偶尔有喷射状,色鲜红,量不详。近3个月来,便血量增多,每次约5~10ml左右,呈鲜红或暗红色,有时伴有凝固的血块,2~3次/d,便后肛门无疼痛感,但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999年-2005年所进行的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6个病灶)的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女性2例,男性4例,3个病灶位于桥脑,2个病灶位于中脑,1个病灶位于桥脑中脑结合部。通过Karnofsky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并分别对患者的手术前后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颅神经功能分别进行评价。结果:6个病灶全部切除,对5例病人进行随访,1例死亡,随访时间10—86个月(平均34个月)均未见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再出血,通过手术前后的Kamofsky评分5例病人手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例无明显变化,1例手术后两天死亡,手术后运动系统损害的改善明显,感觉系统和颅神经的改善不明显。结论:1.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预防海绵状血管瘤的再出血。2.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不加重神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分析和评价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愈后。方法 手术切除123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其中7例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女6例,男1例,共8个病灶,6个病灶位于桥脑,1个位于延髓,1个位于中脑,桥脑和延髓部肿瘤采用经四脑室底入路,中脑部肿瘤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并采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病灶精确定位。结果 病灶均作全切除,无手术死亡,4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例神经功能缺失加重,但在术后4个月和3年随访时,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中脑病变患者术后病情加重,病理检查提示该患者除海绵状血管瘤外,还伴有少枝胶质瘤1级,经平均42个月随访,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微侵袭技术,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海绵状血管瘤其实是静脉畸形〔1〕,手术切除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胸壁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常广泛侵犯肌肉及骨骼 ,手术切除的难度和风险较大。我院自 1 989年以来已切除 6例 ,经 6~ 1 0年随访 ,均未复发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女 2例 ,年龄 1 8~ 4 8岁。 6例均为单侧胸壁皮下巨大肿块 ,进行性增大 ,站立时肿块大小为 8cm× 1 5cm× 6cm~ 1 5cm×2 5cm× 6cm ,有 4例肿块延及背部 ;肿块均质软 ,境界不清 ,可压缩 ;表面皮肤正常 ;无搏动及杂音 ;可触及散在的如大豆大小的静脉石 ;体位试验阳性。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海绵状血管瘤(CA)的影像学特征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手术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2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CNS海绵状血管瘤,脑内16例(幕上11例,幕下5例)。脑外5例,椎管内2例。23例全部行CT检查,21例同时行MRI检查,18例行DSA检查。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21例行镜下全切除(91.3%),2例行次全切除(8.7%)。结果23例患者中,19例痊愈(82.6%),4例好转(17.4%),术后随访6个月-4年,无死亡及术后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病例。结论CNS海绵状血管瘤在CT及MRI上有特征性的表现,MRI对CA的敏感性优于CT。DSA检查为阴性,但对于鉴别诊断很有帮助。显微手术是治疗CNS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合理的手术入路、熟练掌握显微操作技术及显微解剖知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观察手术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2000~2010年诊断为脑海绵状血管瘤并手术治疗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癫痫、局部神经功能障碍改善进行观察。结果:21例病灶完全切除,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前局部神经功能障碍5例,术后改善4例,1例无变化,无加重者。癫痫发作观察:术前有癫痫发作者16例,13例术后再无发作并停药,3例术后偶有发作,继续服药后再未发作。结论:MRI检查对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反复出血或继发癫痫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并根据其病灶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1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全切7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获良好预后,脑干血管瘤原发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肿瘤压迫症状、共济失调、偏瘫、吞咽困难等基本消失,除1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困难新症状,余大部分患者均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未见手术后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的发生;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根据患者病灶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能显著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小儿海绵状血管瘤12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卫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8):500-501
血管瘤是小儿常见的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发病率3%~8%,草莓状血管瘤一般可自行消退,但海绵状血管瘤的消退比例很小。近5年来,笔者用沙培林(通用名:A群链球菌制剂)和确炎舒松A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120例,各60例,比较两药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0年5月~2000年8月,经临床体检和B超检查确诊海绵状血管瘤120例。沙培林组60例,男23例,女37例,年龄1~12岁,平均7岁。血管瘤分布在头、唇、面部,以四肢及躯干部居多。确炎舒松组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6~12岁,平均8岁。血管瘤瘤体表面皮肤为青紫色,少部分为正常色,病变多分布于四肢及躯干部,头… 相似文献
11.
12.
乳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我院于2003年7月收治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患儿女,13个月。患儿母亲发现患儿出生后双乳腺被揉捏过(当地风俗),1个月后右乳腺出现小指头大小的肿物,质软,无红肿。以后肿物逐渐长大。入院查体:右侧乳腺可触及一4cm×5 cm×8 cm大小肿块,以乳头为中心,无异常分泌物,乳房皮肤无红肿、桔皮样变,无静脉怒张,呈淡蓝色。质软,边界欠清,无压痛,无溢液。左侧乳腺未见异常。双侧腋窝淋巴结未触及肿大。B超检查:右侧乳腺见低回声光团,界清晰,超声多普勒偶见周边血流信号,内部未见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3.
14.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幼儿.但有关婴幼儿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报道,特别是手术治疗的报道较少.1992年1月~2000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婴幼儿腮腺区海绵状血管瘤12例,现对其病理及手术治疗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直肠血管瘤5例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至 2 0 0 2年 ,共收治直肠血管瘤患者 5例 ,现将其诊断与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直肠血管瘤患者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2 1~ 4 5岁 ,平均 39岁。本组病例的主要症状为便血、贫血和(或 )脓血便。便血为间断或持续性 ,出血呈暗红色或鲜红色 ,其中 1例表现为下消化道大出血 ,休克 ,严重贫血。术前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其特点为直肠内可见环形、半环形或不规则的紫色或深蓝色隆起 ,有的表面粘膜光滑 ,有的粘膜糜烂伴活动性出血 ,手术治疗的 3例经病理证实。其病理特点为直肠粘膜下及肌层见大量扩张的血管及血… 相似文献
16.
海绵状血管瘤是成年人眼眶良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眶内肿瘤.虽然器官病变在出 生时即出现,但海绵状血管瘤直到20~40岁时症状才出现.本文手术治疗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CSH临床资料,共17例.17例中男6例,女11例,年龄平均48.5岁.结果 17例中全切14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全切病例未见肿瘤复发;大部切除者经放疗后残留肿瘤无进展.术中颅神经解剖保留情况:动眼神经均解剖保留,外展神经12例,三叉神经15例;部分神经解剖保留病例在术后3~6个月神经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根据肿瘤的体积和生长方向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结合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恰当的切除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术中出血并全切肿瘤,降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提高远期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