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血小板膜上的免疫球蛋白G(IgG)增高,但对ITP的骨髓巨核细胞上的抗体了解甚少。本文目的是研究儿童ITP骨髓巨核细胞膜上抗体。共观察61例,其中32例在急性期检查的,29例在缓解期检查的。32例中12例未经特殊治疗,20例经激素治疗。对照组是11例健康儿童。骨髓巨核细胞是通过胸骨穿刺而得,巨核细胞膜上免疫球蛋白是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得。在ITP急性期不论是否接受激素治疗,其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绝对数和相对数比对照组皆多2倍以上。而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本病治疗尚无特效药,首选药为肾上腺皮质激素,除此之外,经多种药物如达那唑、环孢素、长春新碱、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仍无效者,称为难治性ITP.笔者应用龟柏地黄汤为主治疗难治性ITP患者2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减少伴巨核细胞减少性紫癜,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过去多归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一种形式,后来有人将其诊断为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本院从2000年2月~2002年3月,共收治8例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的病例,其中3例患者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  相似文献   

4.
孔荣  邱宏春  吴鹏飞  王勇 《临床荟萃》2011,26(2):104-10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初诊时血小板4项参数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的价值。方法分析200例ITP患者(ITP组)及60例骨髓检验正常者(正常对照组)血小板4项参数关系,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并观察治疗过程中血小板上升速度及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与治疗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ITP组治疗后巨核细胞数低于治疗前,(69.5±14.6)个/片vs(178.8±54.1)个/片(P<0.01),产巨核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治疗前,分别为(79.4±31.2)%vs(5.2±2.7)%、(86.9±52.3)×109/L vs(37.2±13.7)×109/L、(3.10±0.63)%vs(1.40±0.35)%、(9.6±1.7)fl vs(9.0±1.7)fl、(19.2±1.5)%vs(17.3±1.3)%(P<0.05或<0.01),但巨核细胞数、产巨核细胞比例、PCT、MPV和PDW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LT则低于正常对照组。ITP患者初诊时PLT不同水平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诊时不同巨核细胞数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患者初诊时外周PLT与疗效无关,治疗2周内患者PLT超过100×109/L其基本治愈率较高(96.0%);每单位涂片(1.5 cm×3 cm)巨核细胞计数>100个的患者治愈率达85.7%,初诊时骨髓涂片巨核细胞计数越多,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结论观察血小板参数对骨髓产血小板功能及治疗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ITP患者初诊时进行骨髓检查,并计数巨核细胞数,对诊断及治疗效果的判定均是必要的。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复查血像,观察血小板上升速度,对预后的判定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巨核细胞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研究设ITP患者组(46例)、非ITP患者组(45例)和健康人对照组(48例),分别检测ITP和非ITP组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及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参数;采用t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ITP组相比,ITP组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其中颗粒巨、幼巨核细胞明显增加,产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外周血血小板各参数2组间无差异(P0.05)。ITP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小板数量和压积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分类及外周血血小板各参数,对ITP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形态与造血功能的改变,初步分析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制。采用巨核细胞CI41α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标染色观察骨髓涂片中小巨核细胞的计数与分类,采用血浆凝块法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免疫酶标法进行巨核细胞集落检测,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爆式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BFU—MK)。结果表明:ITP患儿骨髓小巨核细胞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Ⅰ型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很少见;小巨核细胞总数及CFU—MK和BFU—MK集落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培养体系中可以观察到正在释放血小板的成熟的巨核细胞。发现1例慢性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集落形成率降低。结论:Ⅱ、Ⅲ、Ⅳ型小巨核细胞增多是ITP的病理特征,这些小巨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发育成熟为正常的巨核细胞,并释放血小板;免疫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及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可能并不是ITP发病的唯一机制,部分病例尤其是慢性ITP,其发病可能与患者巨核细胞本身质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7.
周益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3):1628-1629
目的 探讨纯巨核细胞再生障碍(PMAP)的血液学诊断.方法 统计湖北省浠水县人民医院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的44例PMAP.结果 PMAP即获得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合文献发现,该疾病仅为外周血血小板减少及骨髓巨核细胞(MK)数低于正常.结论 认为干细胞分化缺陷及综合性免疫因素是引起PMAP发生的原因,对PMAP的命名进行了讨论,并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其他一些疾病的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0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方法和输注血小板的疗效,以探讨ITP患者急症输注血小板制剂的临床适应证。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87例,年龄10~76(平均43)岁。诊断标准:(1)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2)脾脏不肿大或仅轻度肿大;(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表现成熟障碍,即产板巨核细胞小于巨核细胞总数的30%;(4)以下5项中应具有其中1项。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脾功能亢进(脾亢)均表现血小板减少和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两类疾病的性质不同,鉴别诊断时往往依赖临床脾脏肿大的有无,而形态学无可行的鉴别指标.本文就两类疾病的骨髓巨核细胞的分化、形态学及成熟型巨核细胞产血小板数量作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标准:①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55×10~9/升;②脾不大;③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血小板成熟障碍现象,④排除其他血液病。具备4项即可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学改变对临床的诊断意义。方法对39例门诊及住院患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的数量、形态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的原、幼巨核细胞及颗粒型巨核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板型巨核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裸核型巨核细胞数量的改变和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油镜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巨核细胞形成同时伴有胞浆量明显增加、颗粒减少及退化细胞增加的改变。结论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是诊断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指标,骨髓细胞学检查对确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儿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形态学改变和过敏指标的结果变化.方法 对59例ITP小儿患者进行骨髓巨核细胞形态、血小板形态观察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过敏原三项检测,并对21例骨髓形态学检验大致正常的对照组,进行同样实验.结果 91.5%ITP患儿骨髓巨核细胞浆上可见空泡、50.8%可见幼稚巨核细胞产板现象、88.1%出现血小板形态异常、83.1%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72.9%血清IgE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巨核细胞形态学改变对确诊ITP有重要意义,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清IgE水平增高,有助于ITP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1]。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皮肤、黏膜大小不等的瘀点和瘀斑,以鼻腔、口腔、四肢皮下、齿龈出血  相似文献   

14.
陈鹄  肖建华 《检验医学》2012,27(5):389-392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有CMV感染的ITP的临床特征及CMV对ITP患者治疗与疗效的影响。方法检测153例ITP患者外周血白细胞CMV PP65抗原。以CMV PP65抗原阳性者作为CMV感染组(31例);以CMV PP65抗原阴性者作为阴性对照组(35例);以10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细胞形态学及统计学等方法分析比较3个调查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 ITP患者CMV感染率为20.3%(31/15);CMV感染组平均年龄仅为20±12,且更易发生皮肤出血;CMV感染组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均值少于阴性对照组,且巨核细胞成熟停滞阶段更早;CMV感染组的ITP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总有效率为35.5%,若伍用更昔洛韦(GCV),可提高总有效率至85.0%。结论 CMV可能是诱发ITP的原因之一;CMV感染的ITP患者更易发生皮肤出血,骨髓巨核细胞代偿增生性反应减低,且成熟停滞阶段更早;CMV感染的ITP患者单纯用糖皮质激素疗效较差,GCV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7):722-722,72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寿命缩短、过度破坏及生成障碍,造成外周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出血症状。本文对62例ITP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抗体、骨髓巨核细胞计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异常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及血小板参数联合诊断血液疾病的价值。方法选自该院于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血液疾病患者81例,其中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4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2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15例。选自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采集骨髓标本和血液标本,比较各组血小板参数变化和骨髓涂片检查结果。结果 AL组、ITP组、AA组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L组、ITP组、AA组PCT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和AA组PLT低于AL组和对照组,AL组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组MPV高于AL组、AA组和对照组,AL组和AA组MP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组骨髓增生明显→极度活跃,ITP组骨髓增生活跃→明显活跃,AA组骨髓增生减少→极度减少,对照组骨髓增生活跃;AL组巨核细胞数0~35个(主要为幼稚型),ITP组巨核细胞数8~120个(主要为幼稚型),AA组巨核细胞数0~1个(主要为幼稚型),对照组巨核细胞数9~32个(主要为成熟产板型);AL组、ITP组、AA组血小板单个偶见,而对照组血小板成堆分布。结论骨髓细胞及血小板参数联合诊断血液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以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紫癜、黏膜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及成熟障碍等。其发病机制与免疫相关,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多认为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与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抗病毒抗体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含量和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分型,探讨ITP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418例各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采用Sysme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及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含量(PAIg G、A、M);对124例已确诊的ITP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巨核细胞分析。结果血小板计数(BPC)<80×109/L组的PAIg含量远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PC(80~100)×109/L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慢性组与急性组间PAIg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Ig含量阳性率排序为慢性ITP(96%)>急性ITP(91.1%)>非ITP(87.5%)>正常对照组(10%)。结论血小板数量与PAIg呈负相关,血小板减少越明显,测定PAIg含量的意义越大;PAIg检测有助于ITP的诊断,但并非ITP患者所特有,也不能代替骨髓检查,在诊断ITP时应首先排除相关疾病,骨髓检查仍是诊断ITP的主要依据,两者结合可进一步完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下简称 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皮肤、粘膜或内脏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点。骨髓巨核细胞增加或正常及巨核细胞发育障碍;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部分患儿的血清中可查到血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其受体c-mpl基因变化的意义。方法:用非放射性核素细胞原位杂交法检测tpo、c-mpl mRNA;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巨核细胞MPL。结果:ITP患者骨髓tpo、c-mpl mRNA,巨核细胞MPL表达增高。结论:c-mpl基因是在转录水平调控的;人体骨髓内对tpo及其受体的调节是以负反馈方式进行的;ITP患者骨髓局部tpo表达增高,病理情况下巨核细胞MPL增高可能与循环Tpo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