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虱类昆虫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外永久性寄生虫,具有较高的宿主特异性。虱类昆虫及其宿主之间存在程度较高的协同进化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体外寄生虫与宿主协同进化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虱类昆虫及其与宿主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文就虱类昆虫及其宿主在分类、形态、生态和系统发育学等各方面协同进化的证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建平县地处辽宁省西部,是达乌尔黄鼠(以下简称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了解主要宿主动物—黄鼠的繁殖生态,在流行病学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980~1990年在历史疫区(义成功、向阳、黑水等)进行了黄鼠繁殖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顶复门原虫是一类专性的细胞内寄生原虫,包括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疟原虫、巴贝斯虫和球虫等,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病原。这类原虫具有相似的亚细胞结构并能分泌与入侵相关的保守蛋白,尤其是在入侵宿主细胞阶段分泌的棒状体蛋白(rhoptry proteins, ROPs)被认为是保护寄生虫入侵和繁殖的关键分子。其中ROP18是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ROP2家族蛋白成员之一,在刚地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阶段发挥重要作用,是纳虫空泡(PV)形成时宿主细胞免疫的抑制因子。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其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以目前研究最多的刚地弓形虫ROP18为主,对其发现历史、结构、分泌及定位、对宿主的毒力机制及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江西省并殖吸虫的宿主动物进行系统分类与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并殖吸虫第一、二中间宿主进行分类与鉴定。采用生理盐水逸出法检测野猪膈肌和肝脏等脏器中卫氏并殖吸虫的滞育童虫。分别以刺猬和小鼠作为卫氏并殖吸虫实验动物模型,经口感染卫氏并殖吸虫囊蚴,进行宿主转换(直接转续和间接转续传播)的实验研究。结果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种或媒介共计17种,隶属2科3属;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溪蟹种或媒介为23种,隶属1总科1科3属,其中15种为作者等研究发现报告的新种;建立了江西并殖吸虫媒介新属——华南溪蟹属(Huananpotamon),认为武夷山脉是华南溪蟹属类群的分化中心,并有向与广东毗邻的南岭山脉的九连山和与湖南接壤的罗霄山脉扩展的趋势;建立了江西省淡水蟹类总科及科与属的分类检索表;证实携带江西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的淡水溪蟹优势种群为福建华溪蟹(Sinopotamon fukiense)、万载华溪蟹(S.wanzaiense);对江西省淡水蟹类的动物地理学进行了分析研究;首次证实野猪(Sus scrofa)为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的自然转续宿主;并首次建立了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作为江西卫氏并殖吸虫的实验转续宿主和动物模型。结论江西境内存在众多的并殖吸虫自然疫源地或流行区,但其分布发生了变化。淡水蟹类种类的组成与分布与其不同海拔高度和地势地貌及其水系的走向等密切相关;野生啮齿类动物对于并殖吸虫疫源地的维持甚至扩大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蚤类是温血动物的体外寄生虫,又是鼠疫的特异性媒介.蚤类在宿主动物种群内的转移或交换,是保存鼠疫自然疫源性动物疾病流行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宿主或多宿主疫源地与次要宿主和偶然宿主之间蚤类的转移或交换,不仅对动物间鼠疫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对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性质和鼠疫菌的长期保存亦起到补充和巩固的作用.为防制人间鼠疫的发生,除不接触病、死疫源动物外,尤应禁止剥食自毙草食动物(羊、马鹿、狍、兔等)及食肉动物(狐、艾鼬、虎鼬、猞猁等).一旦发生人间鼠疫,应就地扑灭.在处理疫区(点)时,必须同时灭鼠灭蚤,以防止疫蚤的转移和扩散,达到控制疫源蔓延,进而避免发生人间鼠疫的目的 .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自然感染鼠疫菌宿主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云南省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的宿主动物的分布规律.方法 整理核实1954~2006年间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有关鼠疫监测资料,并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 家鼠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动物有黄胸鼠、褐家鼠等17种和亚种,其中黄胸鼠为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野鼠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有齐氏姬鼠、大绒鼠等27种,其中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为该疫源地的主要宿主.结论 由于两块疫源地自然环境、宿主媒介、动物活动等差异和联系,形成染疫动物既有区别又相互交错的格局,两块疫源地分别具有相对独立的鼠疫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广州市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人工消化法消化从广州市东、西、南、北、中各区收集的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华圆田螺和同型巴蜗牛,对消化后的螺类材料中的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进行观察和计数。结果 褐云玛瑙螺阳性率为13.27%(30/226), 平均感染度为794条/只;同型巴蜗牛阳性率为2.86% (2/70),平均感染度为115条/只。161只福寿螺和189只中华圆田螺无阳性检出。结论 广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中,褐云玛瑙螺占主导地位。不同区域褐云玛瑙螺的感染率差异较大。褐云玛瑙螺的感染度与其重量相关。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剑川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媒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杰 《地方病通报》1999,14(4):30-32
1前言鼠疫是由鼠疫菌一宿主一跳蚤和特定的地理空间等构成的特定的生态系统。跳蚤作为鼠疫菌的一种生存空间,有其特定的生态学和流行病学意义。目前关于跳蚤传播鼠疫的研究大多着眼于流行病学方面,而忽视了它的生态学意义。例如研究中用的是实验动物而不是天然的宿主动物(种间差),或用的是天然的宿主动物,但不是来源于自然疫源地本身(地区差)等,研究的系统性被削弱.限制了结论的现场运用['、']。鉴于此,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从生态格局、生态位理论、媒介效能和系统生态学等方面,以结构与功能统一的原理,对云南省剑川鼠疫自…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种类较多,据报道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有牛、猪、山羊、绵羊、犬、猫、野兔、野鼠、马、驴、骡等7 目28 属40 多种哺乳动物[1].1938 年在上海屠宰场调查,黄牛、水牛、绵羊、山羊粪检虫卵阳性率分别为12.6%、18.7%、1.7%和8.2%.从此,家畜血吸虫病以及家畜作为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2].据防治初期调查,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上海市等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达1 亿多人.全国血吸虫病人数达1200 余万人,受感染耕牛120 万头,钉螺面积140亿m2.经过近60 年的血吸虫病防治,至2010 年,我国12 个血吸虫病流行省(市、自治区)中,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以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四川省和云南省(山区2 省)和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江苏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其余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4 省已达到疫情控制标准[3].血吸虫病不同流行类型地区的传染源种类和种群数量不同,人、畜的活动方式和感染方式也不同;在我国湖沼和山丘地区,动物传染源在流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不同时期不同终宿主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宿主排泄分泌物中的寄生虫抗原是一类循环抗原(CAg),属可溶性多糖抗原。这类CAg除存在宿主血液和组织中,还可随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和腺体分泌物排出体外。随着寄生虫免疫学的迅猛发展,对宿主排泄分泌物中寄生虫抗原的研究日益增多。目前已报道在感染宿主的粪、尿和乳汁、阴道分泌物中检测到10多种寄生虫抗原。检测和研究这类抗原对于寄生虫感染的早期诊断、疗效考核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于1962年发现后,即开始了鼠疫动物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监测。30多年来,动物鼠疫有3次明显流行,即1963~1967年,1975~1978年和1991年。动物鼠疫流行与主要宿主的密度、蚤指数因素的关系等已有报道。但对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的时间、主要染疫宿主的性别差异和媒介蚤染疫的时间等很少报道。笔者根据历年调查、监测资料和鼠疫菌株档案,对某些因素进行如下流行病学分析。1 材料和方法 对历年检出鼠疫菌的时间,接寄主类别、宿主的性别统计,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12.
1955~83年期间,在新疆12个县的山地发现了鼠疫疫源地。疫源地面积共9900平方公里。在疫源地及其附近地区发现啮齿动物20余种,自然感染鼠疫的野生脊椎动物6种;发现蚤类30余种,蜱、螨类9种,自然感染鼠疫的节肢动物8种;共分离出鼠疫菌677株。动物鼠疫流行季节为5~9月。高峰为7月份,单峰型。动物鼠疫传染人类的途径,是通过人类接触鼠疫主要宿主旱獭而感染。根据生态地理特征,初步将新疆鼠疫疫源地划分为三片相对独立疫源地。 Ⅰ.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双宿主疫源地 鼠疫主要宿主是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和方形黄鼠蚤阿尔泰亚种。鼠疫菌属于4个生态形:北天山东段型,北天山西段A型与B型,以及帕米尔高原型。 Ⅱ.帕米尔高原红旱獭疫源地 主要宿主是红旱獭。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鼠疫菌属于帕米尔高原生态型。 Ⅲ.昆仑山山地喜马拉雅旱獭疫源地 主要宿主是喜马拉雅旱獭,主要媒介是谢氏山蚤。鼠疫菌属于昆仑山生态型。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在鼠疫监测工作中,注视着非主要宿主动物的鼠疫流行病学作用。其目的不外乎:一、寻找比调查主要宿主动物更为敏感而又快速地呈现鼠疫动物病具有“指征  相似文献   

14.
结膜吸吮线虫病是由结膜吸吮线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体病例最早在我国北京和福建发现。除我国外,在亚洲的印度、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尼、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均有人体病例报道。犬等动物是结膜吸吮线虫的终宿主和保虫宿主,冈田氏绕眼果蝇是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5.
动物胃肠道中寄居有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与宿主免疫、营养以及其他生命活动紧密相关.经过长期进化,肠道菌群与宿主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生体系,但饮食等环境因素能够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活性,进而影响机体健康.另一方面,肠道菌群携带着与宿主截然不同的遗传信息,并具有比宿主更多元的代谢功能,包括从食物中摄取能量的能力,比如分解和利用不能被宿主消化的多糖.本文综述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三大主要营养成分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影响,并探讨菌群变化和菌群代谢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微生态制剂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微生态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边缘学科.微生态制剂(microbioecological preparation)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生长促进物质所制成的制剂,通过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的健康水平或改善健康状态[1].近年来,微生态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它在防治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调节机体正常菌群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健康水平,促进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还应关注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动物华支睾吸虫的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和犬猫等动物的胆囊和胆管内,造成肝胆的一系列疾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据估计,全球约有3500万人感染华支睾吸虫,其中我国大约有1500万人感染。华支睾吸虫病分布于我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以广东省人群的感染率最高。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和虾,人为终末宿主,保虫宿主有猪、犬、猫、鼠等多种动物。鱼塘边建厕所和吃。鱼生”是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两个重要因素。为了更有效地防制人和动物华支睾吸虫病,我们搜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报道,进行整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血吸虫侵入宿主后对宿主产生损害,同时宿主会设法清除感染的血吸虫,血吸虫与宿主相互作用于对方,在长期共进化中形成了复杂的相互适应机制.近年来,血吸虫-宿主相互关系中研究较多的是免疫学关系,如宿主免疫调节、血吸虫免疫逃避等.血吸虫谷胱苷肽S转移酶等分子对宿主具有免疫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云南白草岭地区蚤类与宿主动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云南白草岭蚤类及其宿主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共采获蚤类3科10属16种1172只,宿主动物5科12属21种1028只。为了解和说明蚤类和与宿主动物的关系,我们对该地区蚤类的生态位及寄生蚤多样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在16种蚤中,迪庆额蚤(F rontopsylla diqingensys)生态位最大为0.2108,特新蚤(Neopylla specialis)和圆凹多毛蚤(Hystrichopsylla rotundisi)次之,分别为0.1868和0.1681;21种宿主动物中,寄生蚤多样性指数,以多齿QuYan(Nasillus gracilis)最高,为1.4388;其次为中华姬鼠(Aodemus drac)(1.2734)大耳姬鼠(A.latronum)(1.2122)。经相关分析,认为蚤类多样性与宿主动物多样性和丰富度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江西巴蜗牛生物活性成分不同提取方法间的差异,以求找到一种简单、可行和有效的提取方法。方法分别利用碱提法、酶提法及碱加酶法提取,并用Sevage法脱蛋白,苯酚—硫酸法比色测定天螺多糖总糖含量。结果三种方法均得到白色颗粒状结晶物质,其中碱加酶提法的得率(0.32%)和总糖含量(80.8%)最高。结论碱加酶法是一种可行、方便和有效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