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抗HBs共存模式及与HBV DNA的关系。方法: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肝标志物,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5717例慢性乙肝患者检测出HBsAg和抗HBs双阳性248例,占4.34%,其中多数与HBV DNA同时出现。结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并不少见,慢性乙肝患者出现抗HBs,不完全代表病毒复制终止,需结合HBV DNA定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HBV感染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在部队医院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36例HBV感染者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前S1抗原及血清HBV DNA。结果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者,HBV DNA、前S1抗原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5.1%和87.4%;HBeAg、抗HBe、抗HBc均为阳性者,HBV DNA与前S1抗原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7.2%和43.1%;HBV DNA>103拷贝数.mL-1者HBeAg阳性检出率为66.0%,低于前SI抗原的90.4%(P<0.01)。结论在判断HBV有无复制及活跃程度方面,检测前S1抗原比HBeAg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体IgM(HBc IgM)和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核酸(HBV DNA)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速率法检测1093例HBV DNA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根据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ALT值。结果各组ALT>60U/L(异常)例数及其异常增高百分率分别为:A组(HBc IgM阳性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147例,占53.85%(147/273);B组(HBc IgM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104例,占42.28%(104/246);C组(HBc IgM、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e抗体阴性或阳性)6例,占20.69%(6/29);D组(HBc IgM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e抗体阴性或阳性)125例,占22.94%(125/545)。A组与B组、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B组与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亦均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C组与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 DNA阳性患者中的HBc IgM阳性且HBsAg阳性者较HBc IgM阴性者或HBsAg阴性者ALT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学检测特点,探讨HBV基因分型与HBeAg、抗-HBc-IgM、HBV DNA及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深圳地区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抗-HBc-IgM,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用单克隆抗体ELISA法进行HBV基因分型,并对检验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在2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测定出HBV基因分型179例(89.5%),B型121例(60.5%),C型58例(29.0%).HBeAg、抗-HBc-IgM、HBV DNA与基因分型无关.B型多见于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型多见于肝硬化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结论 深圳地区HBV基因分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单克隆抗体ELISA法检测HBV基因分型具有特异、敏感、简单和实用的特点,HBV复制强弱与病毒基因分型无关.HBV基因分型与HBeAg、抗-HBc-IgM、HBV DNA检验可相互补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献血者血液进行经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风险评估,为完善HBV血液筛查模式及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献血者血液常规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8×45 μL汇集,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混样核酸检测HBV DNA。对血液常规筛查和混样核酸检测合格的标本,进行随机乙型肝炎血清学5项标志物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获得的HBsAg阴性、混样HBV DNA阴性、抗HBc阳性的标本,进一步采用单份样本(720 μL)实时荧光PCR法检测并定量分析。结果混样标本共检测12 552份,检出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标本2份,阳性率为0.02%。随机筛查混样核酸检测阴性标本614份,检出抗HBc阳性标本320份,对此320份标本进行单份核酸检测,检出阳性标本1份,阳性率为0.31%。结论HBsAg阴性、抗HBc阳性献血者血液存在输血传播HBV的风险,应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血液HBV DNA能大大提高血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冯莉  王秀英 《职业与健康》2006,22(14):1071-107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的表现模式。方法1 253份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均用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血清病毒学标志模式共有11种。最多以HBsAg、抗-HBe、抗-HBc均阳性者有896例,占71.51%,其次HBsAg、HBeAg、抗-HBc均阳性者和HBsAg、抗-HBc均阳性,分别占12.21%和12.61%。结论HBV血清免疫学标志的模式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部分从业人员乙型肝炎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广州市从业人员乙型肝炎 (乙肝 )感染情况及免疫水平 ,探讨从业人员乙肝预防的对策与措施。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 130 77名从业人员进行乙肝标志物(HBsAg、抗 HBs、HBeAg、抗 HBe、抗 HBc)检测 ,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 130 77人 ,HBV总感染率为 6 9 6 6 % ,其中HBsAg总阳性率为 6 87% ,抗 HBs总阳性率为 4 1 6 7%。乙肝疫苗接种率为 4 9 5 3% ,已接种乙肝疫苗者HBsAg阳性率为 3 98% ,未接种乙肝疫苗者HBsAg阳性率为9 71%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已接种乙肝疫苗者抗 HBs阳性率为 73 5 8% ,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抗 HBs阳性率为 2 1 0 6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广州市受检从业人员的乙肝感染率较高 ;接种乙肝疫苗者HBsAg阳性率较低 ,而抗 HBs阳性率较高。建议从业人员就业前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并对乙肝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8.
郁建江  黄山清 《职业与健康》2009,25(22):2387-2388
目的检测并分析血站供合格血液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探讨对献血员进行抗.HBc(IgM)筛查的必要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sM)。结果3757袋血液标本中,HBsAg均阴性;抗-HBs阳性1181袋,占31.43%;HBeAg阳性3袋,抗.HBe阳性6袋;抗.HBc(IgM)阳性218袋,占5.80%;其中抗.HBc(IgM)与抗-HBs双重阳性185袋,单项抗.HBc(IgM)阳性32袋,抗-HBc(IgM)与HBeAg双重阳性1袋,单项抗.HBe阳性5袋。结论采供血机构对献血者HBV血清标志物仅进行HBsAg检测,对于血液质量和安全输血存在隐患。应对献血员进行抗-HBc(IgM)项目筛查,尽可能降低HBV引起的输血风险,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184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检测其乙肝两对半及乙肝病毒前S1抗原。结果 HBsAg(+),HBeAg(+),抗一HBc(+)者,前S1抗原阳性率为87.7%;HBeAg(+),抗HBe(+),抗一HBc(+)者,前S1抗原阳性率为43.6%。结论前S1抗原与HBeAg密切相关,前S1抗原检测可反映其体内HBV病毒的复制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活动期患者HBV DNA水平与HBeAg状态的分布和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 调查337例乙肝肝硬化住院患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载量.MEI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常规方法检测肝功能,同时行超声检查.比较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中HBeAg阳性和阴性、不同Child-Pugh分级和肝癌患者的比例,以及不同年龄患者中不同HBV DNA水平和HBeAg状态患者的比例.结果 80.4%(271/337)患者HBV DNA阳性,31.5%(106/337)患者HBeAg阳性,68.5%(231/337)患者HBeAg阴性.HBV DNA水平越高者中HBeAg阳性者比例越高,HBeAg阴性者比例越低;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中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BV DNA 3~4 lg拷贝/ml患者中肝癌的比例高于HBV DNA<3 lg拷贝/ml患者(P=0.014)和≥7 lg拷贝/ml患者(P=0.009);HBeAg阴性患者比例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但HBeAg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大多数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阳性,且2/3患者HBeAg阴性.长期抗病毒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院就诊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其血清学标志物组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01年1月-2003年12月就诊患者中的42920例受检者的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HBV现症感染率高达27,16%,其中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者占10.06%;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者占13.87%;单项HBsAg阳性或HBsAg与HBcAb2项结果阳性者占3.16%;HBsAg,HBsAb,HBeAg,HBcAb 4项结果阳性60.05%;HBsAg,HBsAb,HBeAb,HBcAb4项结果阳性占0.02%。结论所检人群中HBV感染率高,血清学标志物组型多,医院应高度重视,以避免就诊时发生医院内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检测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HBcA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常规乙型肝炎两对半的ELISA方法检测结果与HBcAg,HBV DNA的检测进行比较。结果 共检测113例标本,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时,HBcAg的阳性率为88.7%,HBsAg、HBeAg为阳性时,HBcAg的阳性率为100%,HBV DNA阳性标本中,HBcAg的阳性率为88.0%,HBeAg的阳性率为100%。结论 开展HBcAg的检测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HBV的感染程度及复制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HBcAg,HBeAg基本上可以代替PCR HBV DNA的检测来反映HBV的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成都市区健康体检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标志(HBVm)阳性结果、分布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增强人们对HBV感染的认知能力,合理干预,提高人们对乙型肝炎的自觉免疫意识。方法对2007—07—01/2008—06—30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108685名成都市区人群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及肝功能进行检测,同时调查HBV感染过去史、家族史、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史。结果HBVm阴性31063人,占28.58%;HBsAg、HBeAg、HBcAb均阳性者4637人,阳性率4.27%;HBsAg、HBeAb、HBcAb均阳性者5250人,阳性率4.83%;HBsAg、HBcAb均阳性者527人,阳性率0.48%;单纯HBsAb阳性51228人,阳性率47.13%;HB—sAb、HBeAb、HBcAb均阳性者1921人,阳性率1.77%;HBsAb、HBcAb均阳性者13200人,阳性率12.15%;其他(HBeAb、HBcAb阳性、单纯HBeAb、单纯HBcAb阳性)共859人,阳性率0.79%;肝功异常(单项转氨酶和/或两项转氨酶增高)共计896人,异常率为0.82%;乙肝疫苗预防接种33779人;接种率31.08%。结论成都市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总人数或阳性率与全国水平接近,而乙肝疫苗接种率较低。加强乙肝保健知识健康教育,强化乙肝疫苗接种是进一步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的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乙肝疫苗接种对成人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肝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乙肝病毒标志物(A=HBsAg,B=HBsAb,C=HBeAg,D=HBeAb,E=HBcAb)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2820名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组1344人,未接种乙肝疫苗组1476人)的早晨静脉血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查,然后对两组人群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乙肝病毒标志物模式共有22种,其中,接种乙肝疫苗组有19种模式,主要的感染模式以B( )为主(占55.73%),其次为ABCDE(-)、BDE( )和BE( )三种,分别占14.36%、8.26%和7.96%,此四种模式共占86.31%。未接种组的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模式有22种,主要的模式以ABCDE(-)为主,占44.11%,其次有B( )、ADE( )和BDE( ),分别占14.09%、8.88%和6.71%,此四种模式共占73.7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未感染率、大小三阳阳性率、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结论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仍然可以大大地改变人群的乙肝免疫状态,对于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乔亚峰  叶振东 《中国校医》2011,25(4):260-262
目的调查嘉应学院医学院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乙肝"两对半"感染模式和乙肝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方法对2009年梅州市某高校新生1 876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定性检测被检者血清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5项指标,用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自行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乙肝知识知晓调查。结果该高校新生HBsAg阳性率为12.78%,"大三阳"阳性率为5.60%,"小三阳"阳性率为4.42%。ALT+AST升高伴HBsAg阳性有17人,占阳性人数的0.91%。问卷调查结果:59.50%的学生能够正确了解乙肝的一般知识,69.12%的学生了解乙肝传播途径。结论该高校新生HBsAg阳性率高于全国9.09%平均水平。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健康教育,使学生对乙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应在学生中宣传和普及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16.
乙肝孕妇所生婴儿乙肝感染情况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孕妇不同的乙肝感染状态经被动免疫后所生婴儿乙肝感染情况。方法:将57例HBsAg阳性孕妇分为乙肝“大三阳”组及乙肝“小三阳”组,同时又分为被动免疫组和未被动免疫组。对被动免疫组从孕28周起1次/4周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次,共3次,对其所生的婴儿于生后24 h、6个月及1岁时测定乙肝“两对半”。结果:经被动免疫孕妇所生婴儿抗HBs抗体产生率明显高于未被动免疫组(P<0.05)。乙肝“大三阳”孕妇孕期经被动免疫所生婴儿抗HBs抗体的产生率明显高于未经被动免疫的乙肝“大三阳”孕妇所生婴儿抗HBs抗体的产生率。乙肝“小三阳”孕妇经被动免疫和未被动免疫所生婴儿抗HBs抗体的产生率及乙肝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被动免疫可以阻断乙肝宫内感染的发生,使婴儿在宫内得到被动免疫,乙肝“大三阳”孕妇是发生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和其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指标,以及肝功能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了解HEV感染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HBV组和HBV HEV组中的乙型肝炎两对半,抗-HBc IgG,抗-HBc IgM,HBV DNA,抗-HEV IgM。结果 重叠HEV感染较单纯HBV感染病情重,肝功能损害明显;100例HBV重叠HEV感染者的HBV 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分别为36%和23%,100例单纯HBV感染者的HBV DNA和HBeAg阳性率分别为86%和60%。结论 重叠HEV感染可加重HBV感染者的病情,并能抑制HBV复制。  相似文献   

18.
沈蓉 《中国学校卫生》1997,18(4):268-269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流行病学调查,同时进行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在496名大学生血清中,HBVDNA阳性率为11.90%,HBsAg、抗-HBs、HBeAg、抗-HBe、HBcAg及抗-HBc阳性率分别为11.29%、8.87%、9.48%、12.5%、11.69%和16.33%。在HBVM全明性的375人中有7人检出HBVDNA,阳性率为1.87%。结果表明,只有通过PCR才能检出具有传染性的潜在的低水平HBV复制。  相似文献   

19.
乙肝病毒标志物与PCR-HBV定量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长义  王山梅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2):1480-148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结果与其HBV-DNA含量的临床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定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对HBV-M和HBV-DN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HBsAg/HBeAb/HBcAb,HBeAg/IC及单纯HBcAb阳性的4个组中,HBV-DNA阳性率分别是97.17%,30.56%,100%和25%;在HBsAg,HBeAg,HBeAb、HBcAb定量检测高、低值两组HBV-DNA含量对比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6.92%,58.14%;100%,97.26%;20.00%,11.42%;64.62%和27.63%。结论:HBV-DNA比HBV-M更能及时准确反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程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