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甜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89-2090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康复作用.方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应用康复运动疗法,两组病例数及用药均相同.在临床上观察肌张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CN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即巴氏指数MBI)、下肢运动功能积分(Fugle-Meyer)的变化来评定疗效.结果: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等方面的改善亦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是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疗效与康复运动疗法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针刺拮抗肌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外周刺激,反射性诱发拮抗肌肌张力的产生和增强,以抑制主动肌过高的肌张力,使二者趋于协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托哌酮与电针补泻法治疗脑卒中后早期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伴有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予一般康复治疗和托哌酮口服,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组予电针补泻法治疗。6周后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痉挛情况、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观察。结果:CNS评分、MAS积分、FMA评分、MBI指数,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P0.01),而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托哌酮和电针补泻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改善作用,有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可作为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给予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7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现代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肌张力、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比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肌张力,促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探索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随机将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针刺拮抗肌治疗,分别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oworth分级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Ashoworth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Ashoworth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总有效率58.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优于传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排针疗法针刺拮抗肌治疗中风后肌张力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多个经络排针疗法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肌张力MAS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MAS、Barthel指数评定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与对照组(P0.05)。结论:排针疗法针刺拮抗肌对中风后肌张力亢进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强迫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神经科基本治疗和康复科基础治疗(包括肌力训练、降张训练、神经促通技术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拮抗肌配合强迫疗法治疗,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单纯加用强迫疗法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在肢体肌张力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STEF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结合强迫疗法的治疗方法较单纯运用强迫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明显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拮抗肌腧穴电针治疗配合Bobath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技术治疗,4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下肢运动功能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下肢痉挛程度均有所缓解,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拮抗肌相应腧穴结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效果优于主动肌腧穴电针结合Bobath疗法,且患者下肢痉挛程度的改善有助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疗法与Bobath技术治疗脑出血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4例脑出血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拮抗肌疗法与Bobath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Bobath技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痉挛状态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痉挛状态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运动功能评分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疗法与Bobath技术治疗脑出血后偏瘫痉挛状态,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肩髎、臂臑穴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肩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治疗组加用针刺肩髎、臂臑穴疗法。采用神经功能康复疗效评估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运动积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量(ADL)评分评定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方法评定偏瘫肩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康复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通过两组治疗前后FMA运动积分及ADL评分表明,在改善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方面两组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方面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6.7%。结论:针刺肩髎、臂臑穴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肩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处于偏瘫痉挛状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采用拮抗肌的针刺治疗配合Bobath疗法降张力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运用Bobath疗法降张力手法治疗,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结果:在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相应穴位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4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在入组之后利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疗法(包括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松动的治疗、痉挛肌的训练、体位及治疗仪的使用);一组为实验组,予以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包括药物与针刺治疗),每组各2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及下肢肌张力评分与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与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结果:(1)对照组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张力评分分别为(1.0±0.5)分及(0.9±0.4)分,实验组患者上肢及下肢评分分别为(0.5±0.2)分及(0.4±0.1)分,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治疗前对照组患者FMA与ADL评分分别为(42.5±4.3)分与(51.7±5.0)分,实验组患者FMA与ADL评分分别为(43.2±4.5)分与(50.3±4.8)分,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MA与ADL评分分别为(52.3±5.1)分与(58.9±5.6)分,实验组患者FMA与ADL评分分别为(76.4±6.8)分与(78.9±7.4)分,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实验组患者上肢、下肢痉挛治疗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效果较为理想,有效地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高,其疗效得到临床与患者的认可,值得在临床中被广泛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拟通痹汤联合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相应标准的117例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针刺组、西医组,每组各39例,西医组给予患者西医综合疗法,针刺组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针刺拮抗肌运动点疗法,联合组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自拟通痹汤进行治疗;各组治疗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从临床痉挛指数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电信号检测水平、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比较,联合组均优于针刺组与西医组(P 0.05)。结论采用自拟通痹汤联合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脑梗死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委中穴配合自制中药膏按摩对卒中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2016年至2018年入住我科符合临床观察纳入标准的76例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屈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床边PT、肢体按摩和中频电刺激的康复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委中穴配合中药膏按摩,治疗30天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下肢屈肌张力、神经缺损程度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Fugl-Meyer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患者的NIHSS、Fugl-Meyer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Ashworth评定分级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的NIHSS、Fugl-Meyer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的Ashworth评定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委中穴配合自制中药膏按摩能有效提升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屈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能有效降低下肢屈肌张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3年4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患者中随机抽取4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20例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20例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疗效、肢体痉挛程度及其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0%(1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17/20),P 0.05;治疗后,观察组肢体痉挛程度评分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联合康复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后肌张力增强患者中,通过反复地刺激患者神经,能够改善患者肌张力,提升运动协调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十二井穴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升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十二井穴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30例,对照组(单纯康复训练治疗)30例,治疗30d,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肌张力程度。结果:上、下肢肌张力分级,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肌张力改善效果更显著。结论:十二井穴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相比,能更有效降低脑卒中后肌张力的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放松功联合Bobath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给予Botath疗法为主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I)评分比较,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BI、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偏瘫肢体肌张力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松功联合Botath疗法能够改善偏瘫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加强和促进了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化指标及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0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星期。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Fugl-Meyer(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明显下降,CGRP水平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低于对照组,CGRP水平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下肢功能的康复,降低ET-1水平且升高CGRP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康复治疗,治疗组行肌肉运动点温针灸+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侧膝部、髋部屈伸肌肌力、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MI)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步频等步态分析指标,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及Hmax/Mmax比值等肌电图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FKE)、前屈(FKF)及髋关节后伸(FHE)、前屈(FHF)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SKE)、前屈(SKF)及髋关节后伸(SHE)、前屈(SHF)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及患侧步长、步速、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高于对照组,Hmax/Mmax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加肌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肌电图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对38例中风痉挛性偏瘫肌张力增高的患者进行为期1月的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前后应用改良Ashworth(M IS)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以观察肌张力、肌痉挛的改善程度。结果: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降低患者肌张力、改善肌痉挛的总有效率高于90%。结论:电针针刺拮抗肌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增高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阴、阳经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阳经穴位针刺组,阴经穴位针刺组。采用Ashworth改变评价临床疗效,及FMA运动功能评定、(ADL)Barthel指数记分评价两组方法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阳经组穴位针刺能改善中风后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阴经组穴位针刺未见明显疗效。结论:阳经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的上肢高肌张力状态明显优于阴经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