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报告28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肿瘤24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0例,涎腺混合瘤9例,其它5例;恶性肿瘤4例.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颈侧切开为一较好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2.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深而复杂 ,血管神经丰富。发生于咽旁间隙的肿瘤 ,在头颈部肿瘤中不到 0 .5 % [1] ,术前多缺乏病理性诊断 ,且肿瘤病理类型繁杂多样 ,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困难和特殊性。现对近 1a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 2 4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以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4例中 ,男 17例 ,女 7例 ,年龄 10~ 6 3岁 , x±s(39± 5 )岁。以口内或颈部包块就诊 19例。吞咽不适、咽部异物感或吞咽阻挡感 14例 ,咽部疼痛 6例 ,语言含糊不清 6例 ,鼻塞 7例 ,声嘶呛咳 3例 ,呼吸不畅…  相似文献   

3.
咽旁间隙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space,PPS)是位于咽后间隙两侧的潜在间隙,左右各一,形如倒置的锥形,上达颅底,下至舌骨大角,由厚筋膜层围成。咽旁间隙上界是颞骨的一小部分。其上内为起自翼内板至蝶骨棘的筋膜,该筋膜通过卵圆孔和棘孔的内侧,故...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为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选择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9例咽旁间隙肿瘤作了回顾分析。术前32例病人作了针吸活检,50例作了CT检查;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手术,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在32例针吸活检病人中27例诊断正确,50例CT检查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见良性肿瘤72例(81%),恶性肿瘤17(19%),以混合瘤最为多见,共37例(42%)。结论显示针吸活检和CT对咽旁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十分重要,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咽旁肿瘤术的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6.
笔者总结了11例咽旁间隙肿瘤,通过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准确部位、大小、形态和性质,并且为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进路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侵及侧颅底的咽旁间隙原发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侵及侧颅底的咽旁间隙原发肿瘤15例,其中神经鞘膜瘤7例,神经纤维瘤1例,混合瘤2例,脂肪瘤1例,炎性肉芽肿1例,低分化鳞癌1例,未分化癌2例。15例瘤体上极均侵及侧颅底,颅底骨质破坏3例,15例均经手术治疗。对临床解剖学特征,手术进路的选择及手术并发症和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区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收治的115例咽旁间隙区原炭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本组11例咽旁间隙区原炭性肿瘤中良性99例,恶性16例。最常见者为腮腺深叶肿瘤(46例)及神经源性肿瘤(42例)。临床多表现为颈部或咽侧包块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呼吸或语言功能障碍。CT或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继炭改变,超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能揭示肿瘤与血管系统的关系。本组肿瘤均经颌后-颌下径路切除。术后随访1~10年,2例死亡,18例失访,其余均治愈无复发。结论:CT、MRI或颈动脉造影对咽旁间隙区肿瘤的术前诊断及治疗设计有重要意义。经颌后-颌下径路切除咽旁间隙区肿瘤简易、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诊治咽旁间隙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咽旁间隙肿瘤89例。术前为32例患者行针吸活检术,50例行CT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腮腺入路29例,经颈入路45例,经颈-下颌骨外旋入路15例,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针吸活检32例中27例诊断正确,CT检查50例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良性肿瘤72例(81例),以恶性肿瘤、混合瘤多见37(42%)。良性肿瘤术后10例复发(14%),恶良肿瘤12例复发或转移(74%)。结论:术前针吸活检和CT检查对诊断咽旁肿瘤有意义,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  相似文献   

10.
1964年~1990年间,我科收治颈侧、咽旁间隙肿瘤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无明显好发年龄。病程1个月~9年。本病肿瘤来源分为神经源性肿瘤和其他肿瘤,本组神经源性肿瘤41例,占82%。50例中良性肿瘤44例,恶性瘤6例;2例放疗,余均采取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1年收治的16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93.7%。高分辨CT、MRI及彩色Doppler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经口径路切除4例;颈侧切开切除10例;颈外及下颌骨裂开1例;鼻侧切开连同上颌骨次全切除1例。结论:经口径路仅用于较小(小于3cm)的良性肿瘤切除;颈侧切开径路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安全有效的入路。  相似文献   

12.
李少华 《广东医学》1999,(4):304-305
目的 讨论咽旁间隙的手术入路。方法 总结 4 4例患者的回顾性资料。结果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 ,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 ,约占 61%。高分辨CT及MRI对诊断和选择手术径路有重要作用。结论 手术治疗方法中经颈入路是一种安全 ,彻底切除咽旁间隙原发肿瘤的最好入路  相似文献   

13.
咽旁间隙肿瘤(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临床少见的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33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29例,除1例神经胶质瘤患儿出院随访外,均治愈。恶性肿瘤4例,1例放弃治疗,2个月后死亡。2例恶性多形性腺瘤,治愈。1例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患者目前带瘤生存,身体状况良好。术后并发口角偏斜3例,腮腺瘘1例,周围性面瘫1例,声嘶1例,Homer氏综合征1例,张口受限2例。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最多,其次为神经鞘瘤。CT,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颈侧切开为其主要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选择,对收治的8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及手术入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咽旁肿瘤较大、颈内动静脉受压、包裹情况不明者以颌下入路为主;肿瘤较小、边界清楚、口咽壁较明显者以经口入路为主。认为,咽旁间隙的肿瘤以良性多发,CT、MRI、B超对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性质及周围的毗邻关系均有清晰提示,可指导医师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咽旁间隙肿瘤较少见。我院 1985— 2 0 0 0年收治 6 7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6 7例中 ,男 31例 ,女 36例 ,平均年龄 43岁。肿瘤性质 :良性 5 2例 (77.6 % ) ,恶性 15例 (2 2 .4% )。肿瘤来源 :涎腺组织 31例 (4 6 .2 % ) ,(涎腺混合瘤 2 4例 ,涎腺混合瘤恶变 7例 )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颈交感链 18例 ,(神经鞘膜瘤 14例 ,神经副节细胞瘤 4例 ) ,血管组织 8例 ,(颈动脉体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 ,其他组织 10例。1.2 临床表现 吞咽困难 ,呛咳 ,耳部、颞部、咽部和颈部疼痛 ,鼻塞 ,呼吸不畅 ,声嘶 ,发音困难 ,耳聋 ,…  相似文献   

16.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病理类型繁多,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皆较头颈部其他肿瘤困难。双合诊、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经口或经颈活检等综合诊断方法,可判定肿瘤性质、血液供给,了解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就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尤其是手术径路的选择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45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诊治方法。结果45例咽旁间隙肿瘤肿良性36例(占80%)、恶性9例(占20%),神经源性良性肿瘤(16例)及涎腺混合瘤(11例)是最常见的肿瘤。临床表现为颈部或咽侧的肿块,可伴有吞咽不适、咽痛、头面麻木、听力下降、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Homer syndrome)等症状。CT或MRI能显示肿瘤大小、形态、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本组肿瘤均经颈外侧切口入路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术后加用了放、化疗。随访1-10年,良性肿瘤无复发,恶性肿瘤3年生存率44%,5年生存率33%。结论CT、MRI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颈外侧切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简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临床少见的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54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外周神经瘤居多,约占55.6%.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7年,术后复发4例,2例为良性肿瘤,再次手术治愈;2例恶性者分别死于手术后1年、3年.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未手术,分别死于化疗后2年、3.5年.余均治愈.结论:高分辨CT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认为经口径路用于较小的肿瘤切除,颈侧径路为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9.
郭军  邓仕莉 《四川医学》2002,23(6):585-585
患者 ,女 ,4 5岁。口咽部肿块伴不适 6月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可见左侧口咽部粘膜下隆起 ,范围上至左鼻咽顶 ,下至左侧咽会厌襞平面 ,表面光滑 ,无溃破、无波动感、质韧。左扁桃体及舌腭弓被推移向前内侧 ,悬雍垂偏右 ,扁桃体光滑 ,无溃疡及红肿。鼻腔、喉部未见异常 ,双耳鼓膜活动好 ,未见积液 ,标志清晰。左下颌角处深触诊可扪及质地较硬部分肿物 ,口内外双合诊 ,扪及隆起处有大小为 8cm× 5 cm× 4 cm肿块 ,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左右可轻微移动 ,上下不能移动 ,无搏动 ,无张口困难。颈部未扪及肿大淋巴结 ,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方法,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2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肿瘤36例,恶性肿瘤6例。采用了4种手术入路。结果全部患者肿块均完整切除,肿瘤的复发率16.7%(7/42),其中良性肿瘤复发率8.4%(3/36),恶性肿瘤复发率66.7%(4/6):术后并发症17例(38.1%)。结论咽旁间隙肿瘤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颅神经功能障碍,根据肿瘤的性质、来源、位置、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进路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