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试析《温病条辨》以桂枝汤开篇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神机气立学说”分析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时邪、伏气与人体正气密切相关,并结合临床经验体会分析“发表不远热,攻里不无寒”,强调外感热病初起,或发病时间较长仍以表寒证为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桂枝汤为开篇第一方,符合温病学的卫气营血理论及临床实际状况,具有中医温病学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温热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著的一部论述温热疾病的专著。明清时期是温病学说的形成阶段,当时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吴又可的《瘟疫论》、喻嘉言的《尚论篇》都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作了深入的研究,而直到叶天士《温热论》问世.才标志着温病学说走向成熟。从临床实践上看,其内容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己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伤寒和副伤寒、败血症、急性白血病等多种急性热病。书中对温热病的理论证治颇为后人推崇,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其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痰病学说是中医药学术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由巢元方主持编纂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临床各科诸病证候及其病因病机的专书.书中开痰病学说之先河,提纲契领地规范痰病征候,揭示痰生诸病之病因,探求痰病病机和辨证施治,其所创立的痰病学说,为后世医学研究痰病、病因病机,以及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由张仁俊、徐锦堂主编的《中西医角膜病学》分上、中、下3篇,51章共100万字。全书详细阐述了中国角膜病发展史、角膜病的基础理论、现代检测手段和中医对角膜的认识,如五轮、八廓、五行、脏腑学说与对角膜病的辨证论治。对各种角膜病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使中西医融汇贯通,同时对角膜病中西药物、方剂及角膜外伤,角膜手术,屈光性角膜手术,中西医角膜病学国内外新技术、新进展均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5.
《热病学》是全国著名老中医、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万友生所著,最近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继其《伤寒知要》、《寒温统一论》之后的又一炉火纯青之作。全书分概论和证治两部分:概论论述了热病学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等,证治部分按证候、病机、治法、方药、析疑及案例等分别论述,使之落到实处,更好地指导临床,从而在寒温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内外统一的宏愿,建立了新的中医热病学。兹对其主要学术观点和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在《热论》、《刺热》、《评热病论》、《热病》等多个章节对外感热病进行了阐述。对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变化、治疗原则、禁忌、预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发,对后世临床及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就其在外感热病方面的论述进行归纳分析,并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心得,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新书介绍     
《论中医内伤热病学》一书,是湖北中医学院朱曾柏同志继《论中医痰病学说》之后又一新作。全书分“序”、“导言”、“中医内伤热病学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内伤热病的病因病理”、“几种主要内伤热病的辨证施治”以及“内伤热病验案举例”和“治疗内伤热病立法遣药中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等七个部分。作者在书中援  相似文献   

8.
以《永乐大典》所辑北宋医家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资料为依据,就其书中有关外感热病病机、病名、汗下温三法、阴黄证治、蓄血证治等内容进行研究。认为本书是第一本阐发仲景学术思想的专著,勇于创新,发仲景未尽之意,丰富了外感热病学的理论与临床。开宋代研究《伤寒论》之风气,是一本阐发仲景学说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9.
《内经》是我国早期的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全书集此期医学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理论.其于外感热病之认识,较为全面系统,包括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转归等.其专篇论述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者,有《热论》、《评热病论》、《刺热论》、《寒热病》、《热病》等篇.而散在之有关论述,则于全书各篇中时可或见.系统总结其有关理论,于伤寒学术起源之认识不无裨益.故而在此就书中有关内容,简要撰述如次.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是一部专门阐述急性外感热病的专著,该书将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伤寒论》对胃肠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并对神志病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伤寒论·阳明篇》中也提到胃肠病对神志的影响,这对现代医学"脑肠相通"的学说奠定了理论根基。本文从《伤寒论》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演变过程入手,分析胃肠壅滞与神志状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信息     
中医热病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江西省“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课题,在万友生教授及其助手们的努力下,已顺利结束理论阶段的研究,编撰成《热病学》及《热病学参考资料》二书。从1985年起,转入临床研究阶段。《热病学》以“寒温统一”“内外统一”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对两千余年中医辨治外感、内伤热病的理论与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新的见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万老继承与发扬热病理论的3个阶段:对伤寒学说的研制及其《伤寒知要》的完成;对温病学说的研究及其《寒温统一论》的完成;对寒、温、内、外统一热病学说的研究及共《热病学》的完成。并就其学术成就总结其成功三要素(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永不止步的钻研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作风),强调哲学思想对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诸病源候论》对中医寄生虫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病源候论》系隋代名医巢元方所撰,其书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有重大贡献,是集隋以前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之大成。该书对中医寄生虫病的研究,额有独到之处,在许多方面填补了空白。其所收资料丰富,可以说是现存有关中医寄生虫病最为详细的文献之一。其论述准确,许多地方与现代的研究不谋而合。鉴于对《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寄生虫病学的内容过去少有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汪剑  和中浚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495-2497
从《原机启微》眼科"十八病"的病因病机学说部分出发,论述其精辟内涵,将"十八病"内容概括为阴与阳、气与血、风与火几对病机总纲,并讨论其中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特色。认为《原机启微》病因病机学说不仅是眼科病证的辨证纲领,同样对临床各科的辨治也能起到提纲性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汪剑  和中浚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495-2497
从《原机启微》眼科“十八病”的病因病机学说部分出发,论述其精辟内涵,将“十八病”内容概括为阴与阳、气与血、风与火几对病机总纲,并讨论其中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特色。认为《原机启微》病因病机学说不仅是眼科病证的辨证纲领,同样对临床各科的辨治也能起到提纲性的作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晋唐时期,仲景伤寒学主导着整个外感热病学,温病学说隐而不现。经王叔和、巢元方、孙思邈、王焘四位医家的辛勤探索、张皇幽缈,才使温病学说得以发展,并对后世医学产生深远的影响。王氏创四时之气与时行之气为病的理论,开新感热病之先河;巢氏则详于温病证候的叙述与病机的探究;孙氏论温既重视治疗,又注意预仿;王焘对温热方药广采博引,辨证选方,则自出机杼。  相似文献   

17.
焦扬  姜良铎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9):1020-1021
本文从中医热病学之病因病机、诊断和辨证方法以及治疗理论等研究热点予以述评,以冀对目前中医热病学之研究状况有一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18.
<正> 三、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曾经有两次重要的哲学思潮大规模地进入医学领域。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被《黄帝内经》的作者们所运用,与先秦时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和医学知识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恒动观、对立统一观、动态平衡观,以及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学  相似文献   

19.
金元四大家治痹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是我国医学史上极有影响的医家,为河间学派、攻邪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的创始人或继承者,其学术思想,各树一帜,对后世医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论述金元四大家治痹的独特见解及观点。1 刘完素——据证治痹刘完素的学术核心是对火热病机进行阐发,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病”的论点。对于内科杂证,多发挥《内经》思想,使《内经》治疗杂病理论与临证更紧密结合起来。刘完素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继承了《内经》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及“风寒湿三气偏盛”的学术观…  相似文献   

20.
中医络病学说与肺间质纤维化病机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肺间质纤维化 (肺纤维化 ) ,是由原因不明或已知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肺部感染性疾病 ,是呼吸系统的难治病。肺纤维化是西医病名 ,在中医古典文献中并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名称。对于本病的病证归属及病机、治法中医界认识不一。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 ,认为中医学“络病学说”在肺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中医络病学说与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关系简述如下 ,与同道们共同探讨。1 中医络病学说的渊源与内涵1 1 络病学说的渊源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一门独特的学说 ,通常所言“久病入络”理论可以认为是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