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 976例成人冠状动脉256层CT血管成像,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变异的CTA表现。结果 4 976例患者中,共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变异84例,检出率为1.69%。包括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6例,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右冠状动脉缺如1例。结论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可以准确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相对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3):85-87
目的通过螺旋CT行冠脉血管造影结果分析成人冠状动脉畸形发生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016年本院2427例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40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中,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9例(47.5%),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5例(37.5%),单左冠1例(2.5%),冠状动脉肺动脉畸形引流5例(12.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与确定其类型、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在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AOCA)的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 102例患者的资料,对患者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起源及走行.结果 11 102例患者中,共检出AOCA 116例,检出率为1.04%,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62例(53.45%,62/116),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5例(38.79%,45/116),右冠状动脉和左冠状动脉均高位开口4例(3.45%,4/116),单支冠状动脉5例(4.31%,5/116).结论 DS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可作为无创性检出冠状动脉变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畸形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冠状动脉畸形的64层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血管探针等后处理。10例同时行传统冠脉造影(CAG),3例行手术。【结果】38例患者畸形血管在CT图像上得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6例,单支冠状动脉畸形2例,冠状动脉瘘2例,冠状动脉肌桥20例,副冠状动脉8例,10例CAG结果9例与CT一致,1例右侧冠状动脉高位开口CAG误诊为缺如,3例手术结果与CT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清晰显示了畸形血管的起源、行程、终止及腔内情况,可作为冠状动脉畸形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畸形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冠状动脉畸形的64层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血管探针等后处理。10例同时行传统冠脉造影(CAG),3例行手术。【结果】38例患者畸形血管在CT图像上得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6例,单支冠状动脉畸形2例,冠状动脉瘘2例,冠状动脉肌桥20例,副冠状动脉8例,10例CAG结果9例与CT一致,1例右侧冠状动脉高位开口CAG误诊为缺如,3例手术结果与CT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清晰显示了畸形血管的起源、行程、终止及腔内情况,可作为冠状动脉畸形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9例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人群影像资料。结果 599例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畸形9例,检出率为1.5%,冠状动脉起源和分布异常8例,其中冠状动脉主干起源异常7例,冠状动脉分支起源异常1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1例。结论多层螺旋CT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先天性起源异常的多层CT表现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 581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检查的影像和临床资料,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者41例,男性34例,女性7例,年龄3~81(54.3±15.6)岁.观察CTA横轴位薄层重建图像,再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 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后处理观察.结果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41例,发生率为0.9%.41例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9例,高位开口6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4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窦3例;左前降支与左旋支分别起源于左冠窦8例,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2例,左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5例;左右冠状动脉共干起源4例.41例中23例有发作性胸闷、心悸,4例有心绞痛,其中2例有心源性休克.结论 多层螺旋CTA可无创性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及走行异常,应作为疑诊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CCTA )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78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应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统计其准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准确率为100%。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具有较高安全性,且无创伤性。 CCTA可以确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其起源的异常性、走行异常化及终止异常性,为介入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临床应用的普及,冠状动脉的先天性异常起源畸形的检出逐渐增多.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发生病变或畸形本身可导致心肌缺血,由于血管起源和或走行异常的特殊性,给血管狭窄的介入治疗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中日友好医院2010年2月-2011年3月经256层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发现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病例。心率〈65次/m in的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心率在65~93次/m in之间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结果 1176例完成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患者共检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9例,检出率为1.62%,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闷、胸痛等症状。检出类型包括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1例,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例,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异常1例,回旋支起源异常3例和右冠状动脉缺如1例。结论 256层螺旋CT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是一种无创、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冠状动脉的无创性三维成像技术已率先在16层或64层螺旋CT上得以实现,为冠心病的诊断和随访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自20世纪60年代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问世以来,这种有创的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冠状动脉成像和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2.
16层CT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壁冠状动脉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2例壁冠状动脉的CT表现,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及自动跟踪技术、0.5秒螺旋扫描以及单或双扇区重建算法。结果 16层CT能清晰显示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及壁冠状动脉,其中前者4例经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后者1例经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4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上方升主动脉前壁1例,左回旋支的钝缘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后降支1例。壁冠状动脉CT表现为:该段冠状动脉相对僵直细小,穿行于心肌层内,管腔内无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冠状动脉与心肌层之间无脂肪间隙。结论 16层CT在对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部分取代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在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方面,是目前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弥补了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6~2011-12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1000例病人的CTA图像,对图像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现(VR)法重建图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000例完整冠状动脉CTA结果中,诊断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起源者共36例,发生率为3.6%。其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36~74岁,平均52.2岁。其中左冠优势型2例,均衡型5例,右冠优势型29例。发现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种类有:右冠状动脉变异12例(33.3%);左冠状动脉变异19例(52.8%);冠状动脉其他分支起源异常5例(13.9%)。所有图像通过不同的重建方法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异常血管的起始和行程。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可为心血管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为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冠状动脉疾病的16层螺旋CT资料在特定工作站上完成图像重建后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59例患者血管在CT图像上显示清晰。其中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1例,冠状动脉狭窄12例,冠状动脉心肌桥29例,冠状动脉主干斑块49例(软斑块18例,硬斑块31例),左优势分布1例。28例SCA结果27例与CT一致,1例右侧冠状动脉高位开口SCA误诊为缺如。结论: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清晰显示了血管的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基层医院对冠状动脉疾病筛查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64 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价值。 材料与方法 回 顾性分析2011-06 ~ 2011-12 行64 层螺旋 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 1000 例病人的 CTA 图像,对图像分别行多 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现(VR)法重建图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1000 例 完整冠状动脉 CTA 结果中,诊断冠状动脉先天性异常起源者共36 例,发生率为3. 6%。 其中男 16 例,女 20 例, 年龄36 ~ 74 岁,平均52. 2岁。 其中左冠优势型2 例,均衡型5 例,右冠优势型29 例。 发现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种类有:右冠状动脉变异 12 例(33. 3%);左冠状动脉变异 19 例(52. 8%);冠状动脉其他分支起源异常 5 例 (13. 9%)。 所有图像通过不同的重建方法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异常血管的起始和行程。 结论:64 层螺旋 CT 冠 状动脉成像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可为心血管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为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 方法。  相似文献   

16.
CT血管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无创检查方法,在评价管腔狭窄、分析斑块特征尤其是易损斑块特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冠脉粥样硬化无创性诊断现况,并就CT血管造影在无症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筛选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检出及造影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人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及冠状动脉造影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1年我院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以来所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生率与表现形式. 结果:1524例患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畸形患者21例,检出率为1.38%,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1例)与冠状动脉瘘(10例),这两种畸形的发生率相似,男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瘘,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结论:冠状动脉畸形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畸形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李伟  冯越  陈伏庆  刘铁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4):311-311,331,334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9000例,统计冠状动脉瘘的发生率及影像表现。结果 9000例DS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共发现冠状动脉瘘23例,瘘口位于肺动脉20例,左心耳、左心室及冠状静脉各1例。影像表现为左、右或双侧冠状动脉起源畸形血管与肺动脉、左心耳、左心室或冠状静脉相连。结论 DSCT结合多种重建方法可以全程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及终止,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结合重建技术在检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AOA)中的临床用,为CAOA的诊断提供无创性检查方法。方法:连续收集2 000例成功完成64层CT冠状动脉检查者的资料,运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和仿真内窥镜技术分析冠状动脉的起源情况。结果:本组共检出CAOA 37例,男性26例,女性11例,男女性别组检出率比较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例(35.14%),左前降支和/或回旋支起源异常22例(59.46%),左右冠状动脉同时高位起源1例(2.70%),左单一冠状动脉1例(2.70%)。结论: 64层CT结合图像重建技术能无创显示CAOA,其检出率为1.85%。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ICA)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及评估中是金标准,这是无可置疑的。但ICA是有创性检查,其操作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病率1.5%及死亡率0.15%是不容忽视的。无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NCA)这一概念的产生反映了人们渴望避免ICA相关风险和住院所需昂贵费用,对无创、无痛、稳妥的检测手段的追求日益增强。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