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病性肢端皮炎系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缺陷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较少见。发病多在婴儿期,病因与锌缺乏有关。可能由于肠吸收锌的功能有先天缺陷造成锌的吸收障碍,影响脂肪酸代谢所致。本病以皮肤粘膜连接区损害、顽固性腹泻及脱发三大主要症状为特征,用锌剂治疗可收速效。笔者近年来收治2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自 Moynahan 等(Lancet,I:677,1973)报告低锌的肠病性肢端皮炎(下称 AE)患者给予锌治疗以来,此法已引起重视。现将我院3例报道如下。[例1]男婴,7个月。人工喂养。腹泻40余天,近日加剧,每天大便10余次,无脓血便史,近一周食欲减退。无家族史及父母近亲结婚史。体检:体重5公斤,发育迟缓,营养不良水肿,头发稀疏易脱落,两侧眉毛脱落.可见眼睑炎、舌炎及甲沟炎。皮损情况:口、耳周、臀部、膝、手足肢端等处皮疹呈皮状糜烂、鳞屑、牛皮癣斑块,并有少许结痂.肝肿大肋下3厘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6克%,红细胞338万/立方毫米,总蛋白3.3克%.IgG、IgA、IgM 分别为1,400、94、142毫  相似文献   

3.
1 患儿,回族,男,7个月,足月顺产,母乳喂养。生后6个月开始在颜面、口周、肛门周围及双臀部出现淡红色至褐红色浸润斑片,干燥。随时间经过,皮损逐渐扩大,曾在个体诊断按“湿疹”治疗两周,无明显好转。患儿食欲欠佳,低热,腋下体温常在37℃~39℃之间。前来儿科求治,追询病史,患儿自皮肤损害出现后,经常腹泻,每日3~5次,为粘液样便,常服乳酶生片、中草药数剂,腹泻症状有好转,未愈。体检:患儿发育差,精神差,表情淡漠,全秃。腋下体温37.1℃。皮肤科情况:颜面部及口周见散在红褐色斑片,表面干躁,多以菲薄…  相似文献   

4.
谢永武 《广东医学》2001,22(1):15-15
患儿,女,5个月,因皮疹伴腹泻20余天,颜面、下肢浮肿1周于1999年4月15日入院。20多天前四肢肢端出现小水疮疹,周围发红,在家用肤轻松、皮康霜等软膏外擦,皮疹结痂后出现皮损,扩大至双下肢,臀部、外阴、口周亦出现皮损,色红,伴腹泻,约4~5次/d,无黏液,无脓血,便量中等。1周前出现颜面、下肢浮肿。体查:营养不良貌,颜面肿胀、发硬,口周有放射状褐色皮损,双下肢肢端、臀部及下肢皮肤可见大片潮红、糜烂,部分结痂,心肺未见异常;肝脾不大,双下肢轻度浮肿、凹陷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WBC30.0×…  相似文献   

5.
例1,女,7+月。从1998年6月起有轻微腹泻,约1周后在口周、肛周和左脚背部有小片红斑丘疱疹,边缘呈弥漫性,到儿保门诊体检,发育中上等,未发现其它异常体征,诊断为小儿红皮病,口服朴尔敏,外用炉甘石洗剂无效,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大疱,糜烂面上有痂屑和渗液...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203-204
目的:探讨肠病性肢端皮炎(AE)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婴儿AE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儿经补锌治疗后,皮疹基本消退,腹泻停止。结论:AE在临床少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性疾病,与SLC39A4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补锌疗法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7.
肠病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是一种在婴幼儿时期以腔口肢端皮炎、脱发、腹泻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易被忽视误诊,。本病于1942年由 Donbolt 和 closs 报告并命名。国内报告首见于1964年。我  相似文献   

8.
患儿范某,男,3个月,因腹泻2个月,加重8d,阵发性抽搐12h人院。患儿于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腹泻,大便呈粘液稀便,3~4次/d,无呕吐、咳嗽。近8d加重,大便呈稀水样绿色便,5~6次/d,曾在多处应用多种止泻药(如复方苯乙哌定、鞣酸蛋白等)治疗,不见好转。患儿近12h出现抽搐呈阵发性,共发作4次,来院就诊,门诊以“小儿肠炎、  相似文献   

9.
肠病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cnterophica)是一种由锌缺乏引起的婴幼儿少见病,在口腔周围及四肢有独特性皮肤损害,常伴有经久不愈的腹泻、营养不良、贫血、脱发等,多因肠道对锌吸收不良或食物中锌含量不足所引起,现  相似文献   

10.
肠病性肢端皮炎是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以皮炎、脱发和腹泻为主要特征。我科治愈一例,现报告于下: 患儿,男,七个月。因长期腹泻、皮炎及发育不良于1980年6月13日夹我院诊疗。家长代诉:患儿生后2个月开始腹泻,拉泡沫状恶臭稀便,每日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患儿男,1岁4个月,因“反复腹泻稀水样便伴皮肤皮疹破溃7个月”收住。患儿于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黄色稀水便,腹泻5天后四肢和口腔周围出现湿疹样皮疹,伴脱发、纳差、体重不增,无发热、呕吐、咳喘等症状,在当地以“肠炎”治疗,效果差,并出现皮肤疱疹,破溃后形成红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 病例1患儿,男,3月龄,1995年5月因皮疹2日住本院儿科.患儿于入院前2日出现皮疹,以手足、颈部、四肢首发初起时为小疱疹,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随后口周、外阴、臀部出现相同皮疹,很快皮疹融合成大片红斑,周围绕以红晕.患部干燥、潮红、剥脱,呈银屑病样外观.病后头发开始脱落,并伴有腹泻.入院时查体:神情淡漠,营养差,秃发,眼睑红肿,眼睑周围皮肤发红,口角流涎,四肢皮肤可见少许疱疹,颈部、手足、外阴部、臀部皮肤可见片状红斑,周围绕以红晕,患部干燥、潮红、剥脱,可见部分鳞屑.呼吸平稳,心肺听诊无异常,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入院后查血锌(3 mmol@L-1)明显偏低,家庭成员中姨母有类似病史.入院诊断肠病性肢端皮炎.入院后给予葡萄糖酸锌片(每片含锌10mg)70mg,每日3次口服,第2天精神好转,第3天皮疹减轻,1周后皮疹消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五例肠病性肢端皮炎患儿,年龄均在一岁以内。除1例为独生子外,其余4例的同胞兄妹都罹同样疾病。1例口服双碘喹啉治疗未能缓解症状,死于肺炎。4例口服0.5%硫酸锌溶液,每公斤体重2ml/天,服药24小时后,症状开始好转,两周后,临床症状消失,无副作用。经随访得知患儿现在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4.
<正> Danbolt 氏于1942年首先报告本病两例,因皮损主要限局于腔洞周围和四肢,常伴腹泻,而命名为肠病性肢端皮炎。此后,文献屡有报道,现将我们所见12例总结报告如下。一、病例分析1.发病年龄和病期:12例中发病年龄在3个月以内者7例,4—5个月者3例,6—8个月者2例。病期在1—2月者8例,2—3月者2例,半年以内者2例。2.性别:男性8例,女性4例,男女之比  相似文献   

15.
肠病性肢端皮炎是一种发生子婴幼儿的,以腔口周围和肢端皮疹、慢性腹泻、脱发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不经治疗常进行性加重,多因营养不良、继发感染而死亡.自1942年Daobolt和Closs二氏报告并  相似文献   

16.
17.
肠病性肢端皮炎(acrodermatitis enteropathica)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患婴,男,5个月。因全身反复起红斑、水疱、伴腹泻2个月,发烧7天入院治疗。患者2个月来先于两臂部起皮疹,后扩至两足背、口周、鼻周、两耳廓、手背、臀部、肛周等处。病变为叶状红斑、红色丘疹、随后部分糜烂,结痂、脱屑,反复不愈。每天腹泻4~5次,为粘液泡沫稀便。入院前1周开始发  相似文献   

18.
文飞清  侯凌杰 《吉林医学》2010,(27):4841-4841
<正>肠病性肢端皮炎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系由肠道吸收锌有缺陷所致。患儿血清及毛发中锌离子的含量降低[1]。其特征是腔口及四肢末端有特殊皮损、脱发、慢性腹泻、甲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用锌剂治疗后,皮疹可迅速完全消退。长期接受静脉输注高营养者,如营养液中锌含量低者使锌耗竭,可发生获  相似文献   

19.
本病于1942年首先由Danbolt氏等所报告,主要发生于婴儿的一种少见的皮肤病,本病原因不明。1953年Dillha氏首先报道用双碘喹啉治疗本病获得成功,使本病在预后不良方面有较大的转折,1973年Bornes氏等报告1例肠病性肢端皮炎,患者血清中锌减低,口服锌后获得显著疗效,在病因和治疗上有了新的发展,现将笔者所见,经用锌剂及转移因子联合治疗报道于后。病例介绍:武××,男,年龄3个月,第一胎,足月顺产。喂牛、母乳,婴儿出生后40  相似文献   

20.
<正> 肠病性肢端皮炎(Enteropathic acrodermatitis),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认识不足,常易误诊。本院近年诊治6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6月~2岁。其中2男1女为同胞兄妹。8例患儿父母均健康。起病年龄半月~1岁。病程1月~1年半。主要症状及临床经过:6例均有反复腹泻及四肢尤其是肢端皮损。皮损开始表现为丘疱疹。迅速融合成大疱,内含浆液,四周有红晕。疱破裂后成为片状糜烂,有红色创面,有苔藓样斑块,棕褐色结痂。皮疹成批出现,绵延不愈。烦躁多哭、多睡4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