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留针时间及下针顺序与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良宵  朱江 《中国针灸》2005,25(9):667-669
通过对近20年来现代文献中有关单次针灸治疗中的时间因素,即留针时间、下针顺序与针灸效应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面,主要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对不同疾病的留针时间长短进行了探讨.在下针顺序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面,现代研究非常匮乏,同时在一定下针顺序基础上,不同穴位的留针时间长短对针灸效应影响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加强此方面的研究,符合循证医学对针灸治疗模式的要求,有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时辰针灸效应的实验研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因素是影响针灸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对不同时辰针灸的不同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现对近五年来的相关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从针刺对雌猕猴生殖内分泌的影响中探讨针刺的时效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李沛  黄攸玉 《中国针灸》1997,17(2):103-104
有关研究表明,针灸作用的时效性因不同器官系统对针灸刺激的反应速度不同而不同。本实验通过对雌猕猴实施针刺,观察其血浆中雌激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实施针刺刺激期间,雌猕猴血浆中雌二醇的含量有明显变化(P<0.001);而停止针刺刺激后,这种效应即告终止(P>0.05)。针刺对雌猕猴生殖内分泌产生的这种效应与时间的关系,对针灸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景向红  朱兵 《针刺研究》2007,32(2):F0002-F0002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承担的973计划“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的研究任务是:建立动态、同步、多指标穴位内脏效应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内脏病变时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比较,阐明穴位特异性诊断功能的规律性:研究刺激所选的不同代表性穴位时内脏特异性效应的异同,阐明穴位治疗效应的相对特异性规律。目前各子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研究平台的建立和动物模型的建立,预实验已经结束,大部分正式实验已经展开。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6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在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创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和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的特点,分析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在针灸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创新价值。结果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具备从整体出发,应用高通量技术与方法,不依赖已知知识为基本出发点,阐释整体效应机制的特征,符合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要求。结论将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引入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对保持我国在针灸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率先在针灸研究领域拥有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五十年代以来的有关文献报道,归纳了针灸影响抗体的产生与机体的状态、动物的种类、针灸的穴位、不同的刺激和刺激量、针灸的时间等五个因素有关。从而提示在进行针灸治疗机理的研究中,应从中医针灸学基础理论出发,考虑多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林栋  吴强 《中国针灸》2012,32(2):97-100
对影响针灸效应的诸多环节进行探讨,从针灸临床研究指向及研究特点等方面剖析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基于针灸临床效应研究所具有的复杂的多因素特性,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在多元统计分析基础上的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学。  相似文献   

8.
不同时辰针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本研究以发掘子午流注等传统时间针法的合理内涵为目的。选用冠心病患者、正常青年人、荷瘤小鼠等多种实验对象,采用拉丁方实验、交叉实验、分割实验、配对实验设计等多种实验设计形式,以收缩时间间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细胞免疫功能和脑干内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等多种指标,观察不同时辰针灸不同穴位是否具有不同效应,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时间是影响针灸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时辰,选用不同实验对象和不同穴位,其针灸效应均有所不同。时间因素可以作用于穴位的针刺,使之…  相似文献   

9.
第二信使系统和其介导的基因表达对针灸效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微观水平研究针灸效应对揭示其机理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第二信使系统和其介导的基因表达对针灸效应影响的研究方面综述了针灸效应的终结反映于细胞内生物效应的变化(即对机体不同器官组织细胞内的物质代谢调节 ) ,从一个侧面提示 ,针灸对机体各系统的调节作用最终是在细胞通过胞内信息传导系统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提出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方向。方法回顺针灸学研究的历史,重点结合多年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和近年针灸血清蛋白质组研究工作基础,展望未来针灸学研究发展方向。结果阐明了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方向的背景、定义、理论依据、目标、技术路线及其生命科学价值。结论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方向以生命现象的本质为战略出发点,以针灸效应的响应基因和应答蛋白为主要技术策略,研究针灸效应的物质基础,阐释针灸效应的生物学机制,具有明艟的理沦高度和学术创新。对保持我国在针灸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率先拥有源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穴位效应是针灸临床疗效关键因素之一。认为目前对穴位效应的研究过于注重穴位效应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研究,对穴位"广涉性"效应研究相对不足。强调穴位效应的研究要基于临床实践,提出穴位效应是"局部性"与"广涉性"效应的综合。应在研究穴位"特异性"效应的同时结合穴位"广涉性"效应的研究,对目前穴位效应"特异性"研究某些自相矛盾的结果可能有较为满意的解释。今后应重点对穴位在机体不同的体质功能状态或不同疾病状态穴位效应的"质"和"量"的差异进行研究,找寻其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确定治病的最佳穴位或穴位组方,以期促进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类风湿关节炎针灸效应的因素。方法:通过对近10年针灸临床文献中影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针灸效应的多因素作分析、探讨。结果:影响RA针灸效应的因素主要有针灸时机、选穴、针灸方法、针灸疗程、针灸与其他疗法的联用。结论:注意影响RA针灸效应的因素,有益于提高针灸治疗RA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影响卒中后肌张力异常针灸效应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苗芬  侯腾  范刚启 《河南中医》2009,29(5):496-498
影响卒中后肌张力异常针灸效应的因素包括非针灸因素和针灸因素两方面,涉及针灸时机、腧穴及其配伍、针灸工具、针刺方法、针灸疗法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等。对策包括:全面控制、全面考察、循证研究、综合评定、优化针灸方案、联用他法等。  相似文献   

14.
徐凤纳甲法阴时开穴电针的效应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时辰针灸的效应差异。方法 以正常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按徐凤纳甲法的十日开穴按时取穴,在相同条件下观察了不同日期电针阴时开穴对心收缩时间间期(STI)的效应差异。结果与结论 按照徐凤纳甲法的十日开穴按时取穴电针,不同日期的阴时开穴之间无明显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机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针刺治疗脑缺血的机理研究述评邢宏义,关新民(同济医科大学针刺镇痛原理研究室、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武汉430030)主题词脑缺血.暂时性/针灸疗法,脑血管循环/针灸效应,血液流变学/针灸效应,脑电描记术/针灸效应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  相似文献   

16.
针灸效应复杂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针灸效应的作用因子和非线性层面,探讨了针灸效应的复杂性。研究认为,针灸作为一种对最复杂的生命体系一人体的治疗手段,其疗效是确切而肯定的。它通过物理性刺激,产生内源性生物效应,整体地调节人体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机体的自稳,其效应本身便具有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体现在其作用因子具有多要素性,且形成了复杂的层次,其效应具有非线性。换句话讲,针灸的治疗效应并不仅仅存在于组成经络、腧穴的结构中,还存在于各个作用因子在生命体的组合中。有鉴于此,结合现代复杂系统科学,建立着眼于临床的数据模型和软件平台,通过对病症和针灸治疗的模拟,找出针灸作用规律和优化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在靶标发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现代靶标发现的技术策略和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的特点,分析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在靶标发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将基于临床有效性的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与现代靶标分析技术策略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靶标发现的临床成功率。结论 提供了一种基于针灸临床有效性的靶标发现新策略。  相似文献   

18.
针刺调节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石现  万红 《中国针灸》1996,16(6):11-12
针刺调节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比较分析石现,万红,王军,于致顺(黑龙江中医学院,哈尔滨市150040;哈尔滨老年医院)主题词心脏/针灸效应;心率/针灸效应;自主神经系统/针灸效应近几年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RV)作为定量...  相似文献   

19.
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的定性定量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氢化可的松造成肾阳虚实验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设计研究影响针刺效应的多个因素,探索影响针刺效应的主次因素和针刺参数的最佳组合,以期为提高针刺疗效、指导针灸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L8(27)正交表对4因素(穴位的相对特异性、针刺捻转角度和频率、针刺时间、针刺间隔时间)2水平安排实验,运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控制针刺手法仪治疗肾阳虚大鼠,通过观察睾酮、雌二醇的水平来比较上述4因素的主次。结果:针刺对肾阳虚大鼠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P<0.05或<0.01);上述4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捻针角度和频率、穴位选择、针刺时间或针刺间隔时间,其中捻针角度和频率是影响针刺效应的主要因素或重要因素(P<0.01或<0.05);腧穴的选择也是影响针刺效应的重要因素(P均<0.05);而针刺时间和针刺间隔时间相对来说是次要因素(P均>0.05)。结论:①针刺对虚证具有"补"的作用;②针刺治疗肾阳虚大鼠的最佳针刺参数为选用肾俞穴、采用小角度慢频率的捻转、每天治疗1次、每次1m in;③本实验研究中,不同因素对针刺治疗肾阳虚大鼠的疗效不同,其中捻针的角度和频率对疗效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穴位的选用,再次为针刺时间和针刺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当今医学临床的常见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被排在疾病谱的首位。中医临床证明,针灸治疗冠心病效果较好,不仅方法简便,而且避免药物治疗的副作用。既往的研究认为,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较多,本文研究人格因素对冠心病人针灸效应的影响,旨在探讨人格特质对中医临床的重要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