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线粒体促凋亡因子Omi/HtrA2在膀胱癌组织、癌旁组织、膀胱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44例膀胱癌组织,44例癌旁组织及12例膀胱正常粘膜组织Omi/HtrA2的表达。结果:1Omi/HtrA2的阳性表达率为膀胱癌组织81.9%(36/44),癌旁组织31.9%(14/44),正常膀胱粘膜25.0%(3/12);2Omi/HtrA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阳性表达率情况为G1级83.3%(10/12),G2级65.2%(15/23),G3级22.2%(2/9);3Omi/HtrA2的表达与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的关系。结论:1Omi/HtrA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粘膜组织和癌旁组织。2Omi/HtrA2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的分期无关,与膀胱癌病理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对10例正常膀胱组织、6例膀胱炎症组织、45 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1例膀胱炎症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嘀 酶活性阳性率86.2%,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6.7%。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分期级呈正相关,认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浸润发展密切相关,癌旁组织端粒酶活化提示肿瘤微浸润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UCCB)组织中CIP2A的表达及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48例临床分期为Tis~T1期的膀胱癌组织标本中CIP2A的表达进行检测。病理分级G1级23例,G2级17例,G3级8例;复发性膀胱癌17例;15例非肿瘤膀胱组织作对照应。结果:15例非肿瘤膀胱组织CIP2A表达均为阴性;48例膀胱癌组织中有19例可见CIP2A表达;复发的膀胱癌组织中CIP2A阳性表达率(58.82%,10/17)明显高于初发的膀胱癌组织(29.03%,9/31),两组CIP2A表达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CIP2A表达率在不同分级的肿瘤组织中无明显差异(P>0.05)。两年随访发现:CIP2A表达阳性的肿瘤病人复发率高(13/19,68.42%),与CIP2A表达阴性者的复发率(11/29,37.93%)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IP2A与膀胱癌复发有关,检测膀胱癌组织中CIP2A表达有望作为膀胱癌诊断的一种指标,在膀胱肿瘤的预后判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Livin在浅表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在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中Livin的表达及其在BTCC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蛋白印迹法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对48例临床分期为Tis~T1期的膀胱癌组织标本中Livin的表达进行检测。病理分级G1级23例,G2级17例,G3级8例;复发性膀胱癌17例;15例非肿瘤膀胱组织作对照。结果15例非肿瘤膀胱组织Livin表达均为阴性;48例膀胱癌组织中有19例可见Livin表达;复发的膀胱癌组织中Livin阳性表达率(58.82%,10/17)明显高于初发的膀胱癌组织(29.03%,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ivin表达率在不同分级的肿瘤组织中无明显差异。2年随访发现:Livin表达阳性的肿瘤病人复发率高(13/19,68.42%),与Livin表达阴性者的复发率(11/29,37.9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vin与膀胱癌复发有关,检测膀胱癌组织中Livin表达有望作为膀胱癌诊断的一种指标,在膀胱肿瘤的预后判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易正金  吴小侯 《重庆医学》2004,33(7):1018-1019
目的研究凋亡制基因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膀胱黏膜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结果 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1.1%,而正常膀胱黏膜中Survivin表达均为阴性;按病理分级阳性表达率为Ⅰ级52.6%,Ⅱ级75%,Ⅲ级90%,按病理分期为T1期55.6%,T2~T4期81.6%;获得随访的12例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肿瘤7例复发(58.3%),表达阴性11例复发3例(27.3%);Survivin蛋白表达与膀胱癌分级、分期和临床复发有关.结论 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异常表达,其异常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有关,是临床判断膀胱癌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膀胱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9例膀胱癌组织、25例癌旁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89.7%(35/39)。癌旁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为20%(5/25),正常组织中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预测膀胱癌复发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7.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D -EC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细胞和肿瘤旁间质细胞中表达的异同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PD -ECGF的单抗 1C6 - 2 0 3,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5 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 8例正常膀胱粘膜进行PD -ECGF表达的研究。结果 正常膀胱粘膜的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PD -ECGF免疫染色均呈阴性。 5 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 2 5例 (45 .5 % )肿瘤细胞PD -ECGF呈阳性表达 ,其肿瘤病理分级为G1级 2 / 7(2 8.6 % ) ,G2 级 9/ 2 5 (36 .0 % ) ,G3 级 14 / 2 3(6 0 .9% ) (x2 =3.91,P >0 .0 5 ) ;病理分期为Ta期3/ 18(16 .7% ) ,T1期 5 / 14 (35 .7% ) ,T2~ 4期 17/ 2 3(73.9% ) (x2 =14 .0 ,P <0 .0 0 1)。肿瘤间质细胞的PD -ECGF阳性表达为 37/ 5 5 (6 7.3% ) ,其病理分级为G1级 3/ 7(42 .9% ) ,G2 级 14 / 2 5 (5 6 .0 % ) ,G3 级 2 0 / 2 3(87.0 % ) (x2 =7.39,P <0 .0 5 ) ;病理分期为Ta期 5 / 18(2 7.8% ) ,T1期 12 / 14 (85 .7% ) ,T2~ 4期 2 0 / 2 3(87.0 % ) (x2 =30 .2 ,P <0 .0 0 1)。结论 膀胱癌肿瘤细胞与间质细胞中的PD -ECGF阳性表达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进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检测其表达对判断膀胱癌的分化程度和浸润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基于PCR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结合银染的方法,分别对自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收集的25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及尿脱落细胞标本,和23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25例膀胱肿瘤组织及相应患者的自排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4%和80%,而23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仅一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膀胱肿瘤患者与非肿瘤患者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G1,G2,G3期膀胱肿瘤患者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71%,70%,100%,G3期阳性率明显高于G1,G2期.结论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无侵入性检查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筛选诊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膀胱肿瘤患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怀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基于PCR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ARP)结合银染的方法,分别对自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收集的25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及尿脱落细胞标本,和23例非膀胱肿瘤患尿脱落细胞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25例膀胱肿瘤组织及相应患的自排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4%和80%,而23例非膀胱肿瘤患尿脱落细胞仅一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膀胱肿瘤患与非肿瘤患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G1,G2,G3期膀胱肿瘤患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71%,70%,100%,G3期阳性率明显高于G1,G2期。结论: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无侵入性检查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筛选诊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及mdm2基因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P法 )检测 38例膀胱组织标本中端粒酶及mdm2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端粒酶在G1和Tis- 1肿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低于在G2 G3和T2 - 4中的阳性表达率 ,初发组阳性表达率低于复发组 (P <0 .0 5)。mdm2基因蛋白在Tis- 1肿瘤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T2 - 4中阳性表达率 (P<0 .0 5) ,初发组中阳性表达率高于复发组中阳性表达率 (P <0 .0 5)。随着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增高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 ,而mdm2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端粒酶阳性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无关 ,mdm2阴性表达的病例生存率较低。结论 端粒酶染色阳性与mdm2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两者表达均可作为判定膀胱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且mdm2阳性表达可提供膀胱癌患者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组织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银染端粒序列重复扩增 (TRAP)法检测 4 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4 4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表达阳性 39例 (88 5 % )。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数目、大小、是否有蒂无关 (P >0 0 5 ) ;也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关 (P >0 0 5 )。随访资料表明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病人是否复发无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是膀胱癌理想的肿瘤标记物。膀胱癌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及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及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5.6%,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仅1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与非膀胱肿瘤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膀胱肿瘤的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尿细胞学检查。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敏感性较高,可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4.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Telomerase PCR ELISA法对41例膀胱部组织和2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41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34例,阳性率82.9%,2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例,阳性率4.3%。两组端粒酶活性比较,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密切相关,端粒酶活化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端粒酶可作为早期发现膀胱癌、术后随诊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bcl-2蛋白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TRAP-银染方法和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36例膀胱癌和12例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和bcl-2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膀胱闰酶阳性29例80.6%),bcl-2蛋白阳性者13例(36.1%)。癌旁组织端粒酶阳性5例41.7%,bcl-2蛋白则无阳性。二者与膀胱癌分期呈正相关,且在分化不良,复发、多发膀胱癌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分化良好、非复发、单发膀胱癌。结论:端粒酶与bcl-2都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二者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TelomerasePCRELISA法对 41例膀胱癌组织和2 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41例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 34例 ,阳性率 82 9% ,2 3例非癌患者膀胱组织中端粒酶阳性 1例 ,阳性率 4 3%。两组端粒酶活性比较 ,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之间密切相关 ,端粒酶活化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端粒酶可作为早期发现膀胱癌、术后随诊的分子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启动子调控的含有治疗基因的质粒,探讨在膀胱癌细胞株中特异性靶向转录表达及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hTERT起始转录区上游的启动子序列克隆到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及含野生型p53基因的质粒上,分别构建成质粒phTERT-GFP及phTERT-p53。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膀胱癌细胞株T24,应用荧光显微镜、噻唑蓝(MTT)法等方法观察在转染细胞中的差异性表达及膀胱癌细胞生长的靶向性抑制作用。结果:在端粒酶阳性的膀胱细胞中观察到hTERT启动子调控的绿色荧光蛋白的靶向性稳定表达,转染hTERT启动子调控的野生型p53基因靶向性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但对端粒酶阴性的正常细胞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成功构建的hTERT启动子调控表达的野生型p53基因和GFP基因可在膀胱癌细胞T24中靶向性表达,hTERT启动子调控表达p53基因可靶向性抑制膀胱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HP感染和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对 1 1 6例活检标本及 42例手术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法及组织 Giemsa染色进行 HP检测 ,同时留取标本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银染法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HP阳性率在正常胃粘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胃腺癌中逐渐升高 ,阳性率分别为 35 .7%、5 0 %、5 0 %、62 .5 %、68.6% ,胃癌组与正常胃粘膜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端酶活性在正常胃粘膜中阴性 ,在胃癌中为 88.6% ,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 30 .6% )、肠上皮化生 ( 37.5 % )及不典型增生 ( 37.5 % ) ,差异具有显著性 ,在胃癌中端粒酶的活性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 ,且 HP阳性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 ( 97.9% )明显高于 HP阴性组 ( 67.8% ) ,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1端粒酶活性表达出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中及高表达于胃癌中 ,提示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2端粒酶的激活可能与 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PV-9000二步法)检测40例鼻息肉标本及10例健康者下鼻甲黏膜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催化亚基蛋白hTERT)的表达。结果:健康者下鼻甲黏膜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鼻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分型、分期无相关性,与鼻息肉的复发呈正相关。结论:端粒酶活性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临床预测鼻息肉复发倾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R)-银染方法检测了73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患(肿瘤组)、20例非恶性肿瘤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患(对照组)和21例正常人(正常组)的晨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做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所有手术切除或活检的肿瘤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肿瘤组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80.8%(59/73),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20.5%(15/73);对照组中有3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正常组尿脱落细胞均无端粒酶活性。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发现T2~T4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Tis~T1期。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有望成为一种灵敏、特异的肿瘤标记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