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历代文献中十四经穴归经歌和定位歌进行梳理,从表达方式与内容演变两方面探讨十四经穴歌的学术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有分经编写穴歌和分部与分经结合编写穴歌两种方式;在内容演变上,体现出经络腧穴理论在不同发展时期中基本内容、经穴数目、经穴排列顺序的变化特点。十四经穴歌以便于记诵的语言特色在经络腧穴理论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广作用,对研究经络腧穴理论发展过程和针灸教育传播方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奇穴,……因其在十四经以外,又称经外奇穴”。推敲其义,谓穴在经之外。经穴,有的并不在十四经循行线上,如手太阴经的经穴列缺。奇穴,有的在十四经上,而又没有归属,如位督脉循行线上的印堂穴。临床针刺奇穴可以同样收到针刺经穴而具有调整十四经、脏腑的作用,达到治疗十四经、脏腑病变之目的。经络系统中经(主干)与络(分支)是不可割裂的有机统一整体。奇穴其实质应在经络之上。奇穴在经之外实与中医学脏腑——经络——腧穴(体表)整体统一相关理论相悖。笔者复习文献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灸临床十八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文学  杨纪鑫 《中国针灸》2000,20(12):750-751
腧穴统属经络 ,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 ,归属于十四经系统内的穴名数共有 36 1个 ,此外 ,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周楣声教授曾指出 :穴不在多 ,贵在中的 ,乱矢加身 ,有害无益。从古到今 ,针灸家都从这36 1个穴中选取若干穴作为针灸临床要穴或常用穴。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介绍各科百余种病症治疗处方 ,全书所用腧穴数仅仅二十多个。《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采用足三里、太冲等十二个穴位治疗各种疾病。蔺云桂在《针法灸法图解》一书中 ,详述了五十六穴的针法、手感、针感、灸法应用。祝总骧提出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确定合谷、内关、足三…  相似文献   

4.
穴位是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一般称为“经穴”,或“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输注、聚集在体表的地方,所以又叫“气穴”。十四经共有360多个穴名,要想在短时间  相似文献   

5.
总结北京中医药大学经络腧穴学教研室历代教师名家在实践教学中宝贵经验,针对《经络腧穴学》课堂中按经逐穴讲解的不足,提出在同经或多经相邻分布腧穴中应重视穴名解教学思想的运用。从穴名文化内涵角度,注重穴位及其邻近穴位的相关性,进而分析其临床主治的异同,以期为《经络腧穴学》课程教学提供思路,引导加强对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建立文化自信和专业认同。  相似文献   

6.
浅谈理疗中经穴的点线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疗学科治疗疾病主要是通过人体某些特定部位(腧穴)获得一定的良性刺激,并通过经络的作用,机体从而产生自我修复调整的作用,而经穴的功能主治是治疗疾病的前提作用,经穴的分布又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笔者现就理疗中经穴的点线面三方面略谈如下。 所谓理疗经穴中的点,主要是指腧穴,“腧穴是经络空气通达于体表的特定部位。而腧穴中“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又占有绝大的位置,所以阿里穴是理疗  相似文献   

7.
将四肢内外侧或躯干前后方相对位置上的部分针灸腧穴命名"相对穴", 如内关与外关,阴陵泉与阳陵泉,悬钟与三阴交等."相对穴"阴阳二经一边一穴,它帮助掌握经络循行,定穴知一晓二,针刺一边一针(对刺)或一针二穴(透刺),操作方便,疗效好.它使"经络、腧穴、操作、应用"四者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应用,避免了腧穴、刺灸、治疗之间教学的脱节.  相似文献   

8.
张培铭  章薇 《中医药导报》2019,25(13):80-83,90
目的:探讨《西方子明堂灸经》中关于胃脘病的灸治特点。方法:整理《西方子明堂灸经》所记载胃脘病相关腧穴及其所主胃脘病证、灸量,运用统计和可视化方法,探究数据下隐藏的规律。结果:书中共77穴主治胃脘病证,均为十四经腧穴,十二正经腧穴70个,奇经腧穴7个,分布最多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经。膀胱经穴主治的胃脘病证较广,而肝经腧穴治疗噫气病证针对性较强。膀胱经、脾经、胃经、肝经、任脉、胆经有较多经穴适合于灸治胃脘病,其中膀胱经、胃经、肝经、任脉大多数腧穴宜重灸。特定穴涉及面广,灸量多为3壮。结论:《西方子明堂灸经》治疗胃脘病相关腧穴涉及十四经,广泛运用艾灸疗法,同一腧穴灸量可不同,热病、热穴在控制灸量的前提下可灸。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多篇章曾明确提出腧穴数目有365个,但屡经争论,至今仍未确定符合《黄帝内经》本意的这365穴。据笔者统计,《黄帝内经》中出现的与当今362正经穴匹配的有155个。虽然各朝代正经腧穴的数目都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仍在365左右徘徊,而未被归经的奇穴或效应点的数量却迅猛增长并广泛用于临床。经络理论为腧穴的发展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腧穴的发展,了解腧穴渊源,理解腧穴涵义,完善经穴标准,有助于腧穴与经络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刺和中药同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出来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配伍、制方、治则等方面都是相一致的。针刺理论是以经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针刺疗法直接作用在人体的俞穴上,而俞穴不论是经穴,还是经外奇穴,都离不开经络。中药与经络也是密切相关的,古人把中药的作用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结合起来,创造了  相似文献   

11.
腧穴命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具有极其丰富的意义和内涵。腧穴释名即对腧穴的名称进行注解训释,进行腧穴释名的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掌握腧穴定位,理解脏腑经络、气血流注和腧穴功效、配伍,更有利于了解古人的哲学思想,提升学术和文化素养。自隋代杨上善首次注释十四经穴名,古今医家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对腧穴释名的源流进行梳理,有利于了解前人的探索研究成果,加深对腧穴的理解,促进腧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熊济明 《针刺研究》1998,23(3):178-179
按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人体十四经脉大约有三百六十腧穴。腧穴的作用从中医经络学说论述,是人体经脉与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与脏腑组织器官在生理上是息息相通,密切联系的。因此脏腑有病都会反映干腧穴部位,故有“以痛为腧”之说。腧还有“转输”气血之意。《灵桓》指出腧穴的主治作用及基本功用规律“经脉所至,主治所及。”以十四经脉各经循行分布所至之处,为各经腧穴主治范围。临床各经腧穴根据疾病轻重程度反映出刺激敏感程度,及调节脏腑功能作用。十四经脉中的许多腧穴,尤其是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能…  相似文献   

13.
特定穴 ,经过前人长期临床实践 ,不断总结 ,现已成为比较完整的体系 ,在腧穴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按一定规律配伍应用 ,不但为经络系统理论提供临床依据 ,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临床实践 ,将 10类特定穴分为同类配伍、不同类别配伍、特定穴与非特定穴配伍 3大类。特定穴 ,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定的名称、特殊作用的腧穴。可分 10类 ,即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下合穴、俞穴、募穴、交会穴 ,经过前人的长期临床实践 ,不断总结 ,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在腧穴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 ,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一)孔穴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得出来的治病刺激点,针灸孔穴部位的是否准确对于治疗效果我相信一定有影响,因此必须力求取穴和针刺的部位要准确,出便提高疗效。 (二)经络是在经穴的主治作用的基础上产生起来的。每一条经的经穴主治症总结起来就是该条经络的是动所生  相似文献   

15.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说明针灸治疗之前,必须先有明确的诊断。在长期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中,笔者体会到腧穴检查简便易行、实用可靠,对诊治疾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椎管外软组织损伤的诊治更具临床价值。1 腧穴的意义及其作用  腧穴俗称穴位、穴道等,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各归属于某一条经,而每一条经又各隶属于某一脏腑,其作用与经络、脏腑有密切关系。在病理上,腧穴是邪气出入的门户,作为疾病的反应点而存在,当机体罹病时,常在体表的某些穴(…  相似文献   

16.
针灸特定穴,是指十四经脉中具有特定名称、特别含义和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可分10类,即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郄穴、八会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五输穴.据不完全统计,针灸学中的特定穴总数为250个左右,如果排除部分重复的腧穴,还有225~ 230个,占全身十四经穴总数的62.5%.经过前人的长期临床实践及不断总结,现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特定穴治疗效果显著,临床应用广泛,故在腧穴总论授课时应把特定穴部分讲好、讲透,有助于初学者对课程后面经络腧穴各论及治疗总论等章节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各类特定穴的主治特点,为将来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古人根据经络学说和临床经验 ,在全身的经穴中 ,提出了若干类型的重点穴 ,都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和治疗意义的经穴 ,简称为要穴。五腧穴即是这些要穴中的一部分。1 对五腧穴的认识五腧穴也称“五输穴”,即“井荥腧经合”穴 ,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五腧穴即《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五腧 ,五五二十五腧 ,六腑六腧 ,六六三十六腧”,亦即脏腧和腑腧 ,是十二经中表现五行属性最突出的经穴 ,故又有“五行穴”之称。五腧穴是五脏六腑经气所出、所行、所经、所合之处。十二经脉与十五络脉 ,合称二十七气 ,上下升降 ,其气发…  相似文献   

18.
南京医学院仿宋针灸铜人与现行《经络腧穴学》教材的经穴定位有多处差异,笔者选择足阳明胃经面部循行线及腹部水道、归来、气冲三穴间距,两处定位差异进行分析,试图说明从《针灸甲乙经》到《经络腧穴学》教材,由于受到"以经统穴"思想的影响,而对足阳明胃经"下交承浆"的理解产生差异;由于对古籍中骨度分寸理解的不同,致使水道、归来、气冲三穴定位不同,如此仅举经穴定位演变之一隅,肃清经络、腧穴的源流及传承过程中的演变,希望有助于医者对古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针灸大成》中关于中风病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文献,对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种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针灸治疗中风病处方的文献共51条,共使用71个穴位,总频次为241次;十四经穴68个,总频次236次,占97.93%;三阳经腧穴所占比例为65.97%,三阴经腧穴所占比例为17.43%。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多选取四肢和头面穴位,以阳明经、少阳经、督脉穴位为主;特定穴为选穴主体,五腧穴及交会穴为常用腧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寻躯干腹、背侧T1-T12同一神经节段十四经穴主治功效的规律.方法:查阅林昭庚《新针灸大成》及沈雪勇《经络腧穴学》所记载的位于T1-T12支配区内的十四经穴的主治功效,分别将皮区和肌层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十四经穴的主治功效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躯干部穴位在皮区和肌层主治上具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规律,相邻节段的穴位主治相近,并与其相关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腧穴的主治功效是由支配其相关脏腑神经节段的空间决定的.本文从神经结构方面证实了经穴的主治功效以神经节段为中心,实现经穴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即对与经穴处于同一或相邻神经节段的脏腑病变,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