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古医籍不但会遇到许多单音虚词,而且会碰到一定数量的复式虚词,即虚词的结合形式和配合形式。如“之谓”仅在《素问》中就出现38次,而“所谓”出现163次。它们虽然由“之”“所”“谓”为基础组合而成,但一经组合,意义和用法就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加之“之谓”“所谓”一般常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使用,其本身又有不同的用法。所以不能仅仅从“之”“所”“谓”单个词的角度理解它们,也不能将它们看作是两个词的简单相加,否则就会不得其义或发生误解。故弄清“之谓”“所谓”的特点及用法,对正确理解《素问》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古代汉语中有“之”“谓”结合但并不紧密的情况。例如:①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②无验而言之谓妄。(《法言.问神篇》)。此二例“之谓”中的“之”都是人称代词,分别作“一”和“言”的宾语,而“一”与“之”“言”与“之”结合为动宾词组又作了“谓”的主语。可见,这样的“之谓”还没有凝固得十分紧密。《素问》中出现的“之谓”是“之”  相似文献   

2.
“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①升降是天地阴阳之气运动变化的最基本形式。升,谓上升;降,谓下降。升极则降,降极则升,升降不已,则天地之气交泰,万物生化不息。故一岁有一岁之升降,一日有一日之升降。“自冬至一阳生,以至芒种,此阳之升而极也。自夏至一阴生,以至大雪。此阴之降而极也。所谓一寒一暑,而岁序行焉,一岁之升降也。一日之内,子半而阳升,寅卯而日出于天,阳之升也;午半而阴生,酉  相似文献   

3.
中藏经云:“人病中风偏枯……,手足不遂,语言蹇涩,治之奈何?在上则吐之,在中则泻之,在下则补之,在外则发之,在内则温之,按之、熨之也。吐,谓吐其涎也;泻,谓通其塞也;补,谓益其不足也;发,谓发其汗也;温,谓驱其湿也;按,谓散其气也;熨,谓助其阳也,治之各合其宜,  相似文献   

4.
玄府概念诠释(四)--玄府为气升降出入之门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玄府从狭义之汗孔到广义的玄微之府,不仅是结构从相对宏观到绝对微观的变化,更主要的是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1].从刘河间论述的玄府原文来看,玄府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流通气液".除此之外,以病测用,"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密而致气液、血脉、荣卫、精神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二、六气为病>),说明玄府尚与血脉的流通渗灌和神机的运转有关.为何玄府的主要生理功能定位于流通气液而不是流通气血?因为广义玄府作为玄微之府结构的猜想,是基于发泄气液的汗孔、流通气液的腠理而诞生的.按有外窍必有内窍的理论,外窍可察,内窍难见,可以外窍推测内窍之功用.外有气汗发泄,内亦应有气液流通.如此,以外揣内,以大知小,天人相应,内外相类,构成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色.也就是说,玄府的存在或玄府之结构,是与外窍的存在相应的.外窍与内窍在开阖方面是一致的.故可以外窍的开阖司发泄气液之功推测内窍的开阖司流通气液之用.又如河间谓:"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一名鬼神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府也."由此及彼,故尔作为玄府的功能,也当以流通气液为主.也就是说,玄府是气机运行和津液流通的道路门户.本文拟就玄府作为气升降出入之道路门户作一浅识.  相似文献   

5.
生气《礼记·乐记》:“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郑玄注:“生气,阴阳气也;五常,五行也。”古人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所以郑注生气为阴阳气,人体阴阳和自然界阴阳是息息相通的,即生气通天之义。自古通天者杨云:“古,谓上古、中古者也·调阴阳而摄其生,则通天之义·”马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也。”张云:“凡自古之有生者皆通天元之气以为生也,天元者,阴阳而已。”《集注》引朱济公云:“曰自古  相似文献   

6.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7.
三才汤浅谈     
《释序卦》曰:"三才之序,先天地而后万物,万物盈天地之间,人居万物之中。圣人之道,周万物而济天下,则万物复附于圣人,与天地相似,是以万物盈天地,圣人之道,亦盈天地。物尽则圣人之道尽,孟子所谓塞乎天地之间者也。"三才,即天、地、人;三才,自然万物演生之大序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即  相似文献   

8.
三才汤浅谈     
《释序卦》曰:"三才之序,先天地而后万物,万物盈天地之间,人居万物之中。圣人之道,周万物而济天下,则万物复附于圣人,与天地相似,是以万物盈天地,圣人之道,亦盈天地。物尽则圣人之道尽,孟子所谓塞乎天地之间者也。"三才,即天、地、人;三才,自然万物演生之大序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生万物",  相似文献   

9.
扶阳益气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法则,是指用温阳、补阳、助阳、益气的药物来治疗人体全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阴阳失调,而形成的阳气虚弱疾病。阳乃是指阴阳相对而言,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万物之能使也”;“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余之本始、神明之府。”“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有名而天形。”由此可见,阴阳是用来说明一些事物矛盾运动,代表矛盾双方的不同属性,作为一种定性分析分类的方法。气,祖国医学认为是“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相似文献   

10.
《易传·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太极图既是研究天地万物共同规律的“法象图”,又是探索阴阳理论的主要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阴阳概念的出现和表述最早有文字记载可见于《山海经&#183;北山经》:“虢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又《周易&#183;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宇宙万事万物必变、突变、适变、不变之大法则,为宇宙一元普适之基本规律[1]。  相似文献   

12.
针灸处方,即针灸临床治疗的实施方案。孙思邈《千金翼方》26卷《取孔穴法第一》谓:“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指出了针灸处方是针灸辨证论治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运用《周易》太极阴阳学说,结合中医“肾主生殖”理论,借助现代实验研究资料,对月经周期阴阳调节规律从整体上作一阐述。《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道”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相联系,组成事物统一体,并...  相似文献   

14.
<正>图11:清代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散步者,散而不拘之谓,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卢纶诗‘白云流水如闲步’是也"。图12: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说:"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将。善用兵者,徒有车之功;善用药者,姜有桂之效。知其才智,以军付之,用将之道也;知其方使,以生付之,用医之道也"。  相似文献   

15.
丁甘仁说:"脉学为四诊之一,辩之不详,则临证茫然."又说: "盖闻泰西医用听声筒,审察疾病之器也;中国医重诊脉法,审察疾病之诀也.因念经称望闻问切,神圣功巧,莫近于切脉之道…… 果能三部九候,指下分明,则病之浅深吉凶,人之穷通寿夭,皆可于二十七脉之中,决断其变化焉,人谓医道通乎天道,非虚语也."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的典籍之一,其方剂法度严谨,用药精当.近代名医张锡纯尝谓:“临证之道,不用古方不能治病,拘守古方亦不能治病.”可见其遵古不泥的科学态度.他对于《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能园机活法,通权达变.疏方颇具巧思,临证每获良效.今据《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按摩与推拿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摸、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以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说 :“按者 ,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 ,谓徐徐揉摩也。”“推者 ,谓以手推之 ,使还旧处也。拿者 ,为两手一手捏定患处 ,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按摩”与“推拿”之名即由此而得。“推拿”的名称 ,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中才开始出现。“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 ,在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 :“按即拿之说也 ,前…  相似文献   

18.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析义辨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高梁之变 ,足生大丁”一语 ,自唐代的王冰注始 ,历经宋、明、清 ,时至今日 ,人们对此句的理解 ,可谓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始终未能统一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足”的认识。或谓“足”即今义之“脚”,或谓“足”为“是”字之讹 ,或谓“足”为“多”之  相似文献   

19.
<正> 一、气与气机《灵枢·终始》篇谓:“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这是临床针治疾病的一条基本原则。气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气,一般分为四类,即自然之气、病邪之气、药物之气和人体生理之气。  相似文献   

20.
三、《黄帝内经》医学的沿革西汉初期,崇尚黄老,黄老即黄帝与老子。道家以黄老为祖,故亦谓道家为黄老。“贤之纯者,黄老是也。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王充《论衡·自然》)。西汉初期政治行黄老刑名之术,汉惠帝用曹参为相国,曹参师事道家大师盖公;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西汉今文经学家董仲舒是继孔孟之后的大儒,他为了迎合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杂合道、名、法、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