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确立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原位PCR荧光检测方法。方法应用原位PCR的方法对豫医无毛小鼠中期染色体标本的无毛基因进行检测,并设立PCR反应液中无Taq DNA聚合酶、无引物、无bIo-11—dU/TP等进行多组对照。结果染色体标本上出现1—2个黄绿色的扩增信号,而对照组则无。结论本实验为以后进行该基因的精确染色体定位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部分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豫医无毛小鼠的无毛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部分DNA序列,并进行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国外公布的小鼠、大鼠及人无毛基因的cDNA序列做同源性比较和分析,确定该鼠无毛基因的特异性.结果:克隆测序结果为一923 bp的片段,相当于Genbank上公布的小鼠无毛基因cDNA序列的3 150~3 565 bp位置,包含4个外显子(外显子13~16)及3个内含子(内含子13~15);与本室以前所测昆明小鼠无毛基因部分DNA序列100%同源,其外显子部分共416 bp,可编码138个氨基酸,与国外公布的小鼠、大鼠、人的无毛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100%、95%、84%,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100%、97.8%、84%.结论:①克隆定序了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部分DNA序列;②排除了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突变发生于本段序列的可能;③无毛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同源性很高,应属保守基因,其蛋白质产物可能在一些基本的调节途径中起重要作用,推测豫医无毛小鼠的无毛基因可能也位于14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G显带带型分析及模式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染色体G显带,并绘制出其染色体G带带型模式图。方法:取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骨髓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片,以胰酶法获取分散充分,带型清晰的早中期及中期分裂相。结果:同一个中期细胞中染色体的带没有Nesbitt模式图的带多,不同细胞中带最多的染色体,其带的数目和位置与Nesbitt模式图基本一致。在核型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G带模式图,描述了各号染色体G带带型特征。结论: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G带模式图的绘制,为豫医无毛小鼠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豫医无毛小鼠末梢血T淋巴细胞酯酶染色法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豫医无毛小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与正常昆明小明鼠有无差异。方法:用α醋酸萘酯酶法(ANAE)对豫医无毛小鼠进行了末梢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观察。结果:1月龄和2月龄豫医无毛小鼠T淋巴细胞总数和T抑制细胞数无显著差异,T辅助细胞数高于正常昆明小鼠,但6月龄无毛小鼠与正常昆明小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无明显差异。结论:豫医无毛小鼠6月龄后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趋于正常,与正常昆明小鼠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突变系无毛小鼠近交系的繁殖性能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突变系无毛小鼠近交系的繁殖性能,找出最佳保种方式。方法:从21代到29代分别采用无毛纯合子雄性与有毛杂合子雌性、无毛纯合子雌雄、无毛纯合子雌雄、有毛杂合子雄性与无毛纯合子雌性4种酱方式,对其生产胎数、胎平均产仔数、离乳数、无毛小鼠的生产机率等进行观察统计。结果:前2种交配方式,生育小鼠中均有无毛小鼠,生产胎数以2或3胎为主,平均产仔数和平均离乳率无明显差异,但无毛纯合子雄性与有毛杂合子雌性交配,无毛小鼠的生产机率明显高于有迁杂合子雌雄交配(P<0.01)。后2种酱方式,无毛纯合子雌性受孕较难,即使受孕,所产仔鼠于生后不久全部死亡,无一存活至离乳日龄。结论:无毛突变系的繁殖保种最好采取无毛基因纯合的雄性(具有繁殖力)和有毛杂合的雌性交配。  相似文献   

6.
BALB/c突变小鼠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测定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BALB/c突变小鼠3种表现型-全毛,稀毛,无毛小鼠的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值。结果;1.血液学指标,3种表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种表型的血小板计烽和无毛小鼠的血红蛋白含量在性别之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2.血液生化指标,无毛小鼠的血糖,白蛋白高原全毛和稀毛小鼠。  相似文献   

7.
无毛小鼠同类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培育包含无毛基因的同类系小鼠新品系,明确无毛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表达方式。方法:将无毛基因通过杂交互交导入法分别导入615、C57BL/6、BALB/c、DBA/2共4种近交系。结果:已完成4代导入杂交的第1代、第3代均表现有毛,第2代、第4代互交育出615、C57BL/6、BALB/c、DBA/2共4种无毛小鼠,其脱毛规律同豫医无毛小鼠。结论:无毛基因可以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达。  相似文献   

8.
近交系HLC小鼠血液学指标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HLC小鼠血液学指标及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提供HLC小鼠的生物学数据。方法:分别对HLC小鼠、无毛小鼠及昆明小鼠进行RBC、WBC、BPC、Hb测定及白细胞分类计数。α-醋酸萘酯酶法染色观察其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结果:HLC小鼠RBC、WBC、BPC、Hb与无毛小鼠及昆明小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小鼠的白细胞分类计数基本一致。HLC小鼠T淋巴细胞总数、T辅助细胞及T抑制细胞与昆明小鼠及无毛小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C小鼠血液学指标与昆明小鼠及无毛小鼠相一致,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趋于正常,可作为新的小鼠近交系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HLC近交系小鼠骨髓微核自发率。方法:将HLC小鼠、无毛小鼠及昆明种小鼠各分为2组,一组取骨髓涂片观察,另一组腹腔注射100mg/kg环磷酰胺,18h后取骨髓涂片观察,计算微核率。结果:HLC近交系小鼠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自发率与无毛小鼠和昆明小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后,HLC近交系小鼠与无毛小鼠及昆明小鼠骨髓微核率均显著升高(P<0.01),但3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C近交系与无毛小鼠及昆明小鼠微核自发率相似,对环磷酰胺诱变剂的敏感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无毛小鼠细胞遗传学及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血液学常规法、α醋酸萘酯酶染色法(ANAE)、组织HE染色法、骨髓染色体G带方法、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法、测交实验法进行细胞遗传学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 :①豫医无毛小鼠雌雄间血液学 5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②豫医无毛小鼠细胞免疫与正常昆明小鼠无异常。③各年龄段无毛小鼠表皮均有一层角化过度的角质层 ,毛干消失 ,毛球结构不正常 ,毛囊被一些角化物质充填。但真皮层差别较大。④豫医无毛小鼠染色体G带无异常 ,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近交系豫医无毛小鼠G带核型模式图。⑤无毛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对环磷酰胺及煤焦油致突变作用与昆明小鼠相一致 ,是一种评价化学物遗传毒性的有效模型。⑥无毛小鼠无毛性状遗传完全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 ,且和性别无关。结论 :①成功的培育了国内无毛小鼠新品系 ,填补了国内没有无毛小鼠品系的空白。②血液学常规指标的分析、生长发育、免疫能力、皮肤组织结构等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首次揭示了豫医无毛小鼠的生物学特性。③首次报道了豫医无毛小鼠染色体G带核型及模式图 ,为突变基因定位奠定了基础。④确定突变基因的类型为纯合单一隐性遗传 ,近交系毛色基因可能为AABBccDD ,封闭群的毛色基因可能为A  相似文献   

11.
1999年5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在一窝封闭群昆明小鼠中发现5只小鼠有脱毛现象,并能将脱毛特性遗传下去,经过近3年的近交培育,已培育了11代。突变无毛昆明小鼠的脱毛情况及皮肤变化有一定的特点,新生仔鼠周身无毛,皮肤赤红与有毛昆明小鼠无异,一周后开始出现细小绒毛,  相似文献   

12.
豫医无毛小鼠生殖及乳腺功能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皮肤无毛对豫医无毛雌鼠的生殖、乳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无毛雌性小鼠与正常小鼠交配,统计胎次,妊娠,胎产子数,离乳数,离乳率。并与有毛雌鼠比较。结果:无毛雌鼠卵巢发育正常,乳腺发育基本正常,但泌乳能力差异很大,功能正常的只有30%,与有毛雌鼠相比,无毛雌鼠妊娠率(23%-70%),胎产子数(5.3-6.8)、离乳数(0-1.5只)及离乳率均低(0-26%),幼鼠死亡率高(74.6%-100%)。结论:皮肤无毛导致无毛小鼠泌乳能力、生产繁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Unev无毛小鼠的无毛性状与无毛基因(hairless gene,hr)的相关性.方法 参照Gen-Bank上公布的小鼠的hr序列,设计5对引物,用RT-PCR方法对本单位培育的Unev无毛小鼠hr的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克隆与分析.结果 获得了Unev无毛小鼠及野生型hr的全部编码区序列(3546 bp).Unev无毛小鼠hr基因与野生型小鼠hr基因的长度及序列完全一致,同源性为100%.与GenBank上发表的国外小鼠hr基因序列(Z32675)相比,同源性为99.7%,共10个碱基发生了突变,其中2个碱基突变导致了相应的氨基酸突变;和昆明小鼠的hr(AY547391)相比,同源性为99.6%,共12个碱基发生了突变,其中3个碱基突变导致了相应的氨基酸突变;但这些突变是由种属差异造成的.结论 Uncv无毛小鼠的无毛性状产生与hr基因无关.  相似文献   

14.
昆明种小鼠无毛突变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单位在昆明种小鼠的繁育过程中,发现4号小鼠发生脱毛现象,经过几年努力建立了目前国内唯一的无毛小鼠种群,完成了11代近交系培育,原种增殖采用杂合子无毛间互交,以及亲代和子代回交方式,用雌雄长期同居的交配方法进行繁殖扩大种群。培育期间我们观察了动物的生长发育,脱毛规律,繁殖能力,并对其皮肤进行了切片观察。  相似文献   

15.
豫医无毛小鼠封闭群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培育的豫医无毛小鼠封闭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昆明小鼠作对照,分别对不同日龄豫医无毛小鼠的体重、体长及脏器重进行测定。测交实验测定突变基因的类型。一般组织学方法研究其皮肤结构,并观察描述了无毛小鼠的脱毛规律。结果:无毛小鼠生长发育迟缓,寿命缩短,且皮肤组织学结构变化显著,突变基因经测交试验证实为常染色体上的单一隐性基因。结论:无毛小鼠有别于裸鼠和昆明小鼠,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培育的豫医无毛小鼠封闭群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昆明小鼠作对照,分别对不同日龄豫医无毛小鼠的体重、体长及脏器重进行测定。测交实验测定突变基因的类型。一般组织学方法研究其皮肤结构,并观察描述了无毛小鼠的脱毛规律。结果:无毛小鼠生长发育迟缓,寿命缩短,且皮肤组织学结构变化显著,突变基因经测交试验证实为常染色体上的单一隐性基因。结论:无毛小鼠有别于裸鼠和昆明小鼠,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豫医无毛小鼠与其他物种间无毛基因组成的差异.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cDNA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并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小鼠、大鼠、猴和人的无毛基因及其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生物学分析.结果:获得了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全长4 014 bp的cDNA序列 (GenBank 登录号:AY547390).豫医无毛小鼠与国内外报道的2种小鼠、大鼠、猴、人等5种动物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9.7%、94.3%、 81.7%、 81.8%,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9.8%、99.7%、94.5%、79.8%、80.0%.结论:无毛基因是一个高度保守基因,不同物种间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豫医无毛小鼠突变的分子机制。方法 对豫医无毛小鼠和昆明小鼠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对二者扩增片段克隆后测序,对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豫医无毛小鼠无毛基因的特异性程度。结果 本实验共测出豫医无毛小鼠DNA序列1746bp和昆明小鼠DNA序列1733bp,两者不同之处有32处,均位于内含子,突变形式包括插入、缺失和点突变。结论 无毛性状的产生可能与内含子中的插入、缺失和点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无毛基因表型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采用PCR和RT-PCR方法扩增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和BALB/c小鼠无毛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无毛基因3110位碱基(外显子12)发生G→A突变,使911位的色氨酸密码子(TG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GA)。结论:BALB/c无毛同类系小鼠谱系清楚,遗传机制明确,将是一种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0.
无毛KM小鼠近交培育的阶段性成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本部发现的一只无毛KM小鼠进行回交和自交后,自1995年2月起采取全同胞兄妹交配的方法,培育至今已达F18。代间隔平均为71.5d(55~116d)。以近交F18与DBA/2交配进行毛色基因测试,其杂交1代毛色一致,提示F18无毛小鼠已达到较高的基因纯合度。该无毛小鼠自4周龄起全身开始脱毛,至5周龄全身基本无毛,6周龄后又长出稀短的毛。该鼠已经剖宫取胎净化为清洁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