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80岁,10年前因病窦综合征安置一台双腔起搏器,预计起搏器电池寿命1年,24 h动态心电图发现心室起搏功能不良,给予旷置原双腔起搏器,植入一台无导线起搏器(Micra)。双腔起搏器程控为AAI起搏模式,起搏频率50次/分;Micra为VVI起搏模式,程控频率45次/分。术中、术后心电图表现为两种起搏方式与自身传导形式的特殊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2.
与双腔起搏器频率回退功能有关的心电图5例,其中2例心房率过快(分别为92,107次/分)超过了其设置的心室起搏高限频率(80,100次/分),心电图分别呈4∶3、6∶5文氏型阻滞方式回退至上限频率范围以内;2例为心房扑动时,心电图分别呈3∶1传导方式,A型文氏周期方式进行心室起搏频率回退;另1例心房扑动患者发生了模式转换(DDD变VVI或VDI)表现为较慢的固定频率起搏。  相似文献   

3.
<正> 例1 男性,57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于1986年8月8日埋藏AXB-3型VVI起搏器。埋入前经起搏分析仪测试,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术后3小时,起搏频率稳定于71次/分。3个月后,为了解起搏器的感知功能,进行胸壁刺激试验。采用FD-I型刺激仪,脉宽10ms,电压15V,当刺激频率为80次/分时,埋藏起搏器的频率也加快至80次/分,两种脉冲重迭,保持1∶1同步。停止胸壁刺激后,起搏器脉冲频率恢复到刺激前情况。再次用80次/分刺激,重复出现上述结果。将刺激频率提高到90次/分时,则起搏器不发放脉冲,同步现象消失。例2 男性,58岁。因Ⅲ度A-VB于1988年10月30日埋藏AXB-3型VVI起搏器,术前测试频率为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 ,6 0岁 ,临床诊断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1996年在外院安置DDD型起搏器 (厂家不详 )。起搏器最初设定的起搏频率为 6 0次 分 ,A -A间期 10 0 0ms ,无滞后功能。此次来我院做心电图发现起搏频率下降 ,故申请动态心电图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附图取自动态心电图 ,1、2、3通道分别为mV5、mV1 、mV3导联同步记录 ,最下行的小竖杠是动态心电图自动分析时确认的脉冲标记 ,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心房和心室的刺激信号 ,图 1示房室顺序起搏心律 ,起搏频率5 4次 分 ,A -A时间间期 110 0ms ,起搏频率由 6 0次 分降至54次 分 ,A -A时间间…  相似文献   

5.
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阈值急剧升高导致夺获失败一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患者女性,60岁。因Ⅲ度房室阻滞、心源性晕厥置入VVI起搏器。术中顺利、起搏参数理想,术后10天出院,起搏电压4.8V,频率70次/分。术后1个月术前症状复发,心电图示Ⅲ度房室阻滞,心室率40~50次/分,起搏信号不能夺获心室,遂将起搏电压程控至6.0V,起搏功能恢复,4天后又出现上述情况,将起搏电压升高至9.6V,仍未见起搏功能恢复。后经静脉点滴地塞米松治疗后,起搏功能恢复,起搏电压逐渐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性 ,83岁 ,1995年 6月因胸闷 ,心前区不适伴晕厥入院 ,确诊为“冠心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月 2 1日置入SSI型永久心脏起搏器。起搏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 ,起搏阈值 0 6伏 ,脉冲宽度 0 5ms ,起搏频率 72次 分 ,R波振幅5 3V ,感知 2 4mV。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生活可自理。出院后 ,每半年复查一次。 1998年 6月 15日复查时起搏器功能正常 ,起搏电极位置如初 ,位于右心室心尖部 ,心电图示间右心室起搏。 1999年 1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划割感 ,进食困难 ,来院sjg心电图示心房起搏。超声心动图显示 :起搏电极位于…  相似文献   

7.
患者 ,房风琴 ,女 ,5 6岁。主因头晕、心悸、胸闷半月入院。经 holter诊为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 2 0 0 0年 12月 13日在我院植入永久性 VVI起搏器。操作常规消毒 ,从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 ,送入心内导管固定于右室心尖部。植入以后 ,检测图形 ,是右室心尖部起搏示起搏、感知功能均正常 ,如图 1。凌晨 1点患者又有头晕 ,经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如下(以下导联为三通道同步记录 )。图 2起搏频率为 5 5次 /分 ,自动逸搏间或为110 0 m s,第 1、2、3、4个起搏只有起搏信号 ,根本没有起搏心室。图 3第 2、7个刺激 ,出现时间过早 ,距其前的自身…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VVI起搏器11年余,再发胸闷、头晕3d入院。11年前,患者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植入VVI起搏器,起搏频率70次/min。本次入院时心电图Ⅱ显示窦性P—P间期0.77s,频率78次/min,P—R间期长短不一,  相似文献   

9.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病窦综合征 (SSS)、房室阻滞 (AVB)患者安置生理性起搏器 (AAI/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分别对 4 6例AAI/DDD与 6 1例VVI起搏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近 1年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术前的 5 0 %降至术后的 32 % ,VVI组发生率由术前的 4 4 .2 %上升至术后的 6 5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血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结论 :生理性起搏优于非生理起搏 ,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 A、VVI起搏器感知功能低下,心室的感知功能完全丧失,这一点从图中第2个搏动很容易看出,在这个搏动后面紧跟着一个起搏信号,其间期远远短于基础起搏间期1秒(60次/分),记录速度为25mm/3。 B、VVI起搏器感知功能过高,该图是从一个起搏器部分导线折断所记录的波形。图中前3个QRS波显示室性自身性心律(40次/分),比后4个起搏QRS波频率缓慢得多(72次/分)。这种情况是由于折断的导线,活动时产生电势抑制了起搏器而造成的。因导线故障出现间歇性起搏,心电图的特征图中可清楚见到。 C、VVI起搏器的滞后现象,起搏间期为800ms,窦性搏动下传被感知并抑制了起搏器,在此被感知的搏动后面起搏器直到1,050 ms程控滞后现象结束后才起搏,起搏信号然后以800 ms间期重新开始。两个起搏信号之间的时间称为起搏间期。当自身R波出现,而起搏器受到抑制时,直到下一个起搏信号  相似文献   

11.
患男性,71岁,2003年1月植入VVI起搏器,起搏频率60次/min,感知阈值2.8mV、反拗期330ms,脉宽0.4ms,,术后起搏器感知、起搏功能正常出院。3月25号感觉心悸,心电图示:未见窦性P波,窦性停搏,出现VVI方式起搏伴室性早搏(PVS)类似右束支阻滞加电轴左偏图形,早搏起自左室流入道。起搏伴PVS二联律(图1)。  相似文献   

12.
起搏器电能耗竭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 ,70岁。主因起搏器术后 6年 ,阵发性晕厥 3d入院。自述 6年前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多次发生晕厥在外院行心室起搏器 (VVI)置入术 ,起搏频率为 6 0 /min ,术后患者一切不适症状停止。本次主因 3d前上下剧烈起蹲活动后 ,出现晕厥 ,当时未曾在意 ,待病情缓解后 ,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示 :起搏器呈VVI工作方式 ,起搏器功能正常。在第 2、3d多次出现晕厥现象 ,随后就诊我院。门诊以“起搏器术后 6年 ,晕厥原因待查”收住。入科后查 :T36 /min ,P6 0 /min ,R2 0 /min ,BP12 0 / 80mmHg( 1mmHg =0 .133kPa) ,发育正常 ,神清语晰 ,头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病窦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 (VVI)和心房起搏 [包括单心房起搏(AAI)、房室双腔起搏 (DDD)和双房起搏 ]治疗术后前 5年房颤的发生率。方法 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1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69.3± 6.7)个月 ,其中VVI起搏 83例 ,心房起搏 3 4例。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起搏器参数等 ,部分患者有Holter检查资料 ,分析 5年内两组病例房颤的发生率。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治疗前 5年内总的房颤发生率为 17.0 9% (2 0 /117) ,其中经VVI起搏的 83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2 .89% (19/83 ) ,经心房起搏的 3 4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94% (1/3 4) ,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 (P <0 .0 1)。结论 在起搏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中 ,术后前 5年心房起搏比心室起搏治疗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2例起搏器综合征(PMS)特殊表现———术后切口渗血报道如下。例1女,13岁,因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性逸搏心律、反复晕厥入院。入院时心率41次/min,血压117/66 mmHg(1mmHg=0·133 kPa)。行VVI起搏器置入术,起搏频率设定为60次/min。心电图示起搏器起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 ,47岁 ,因头晕 ,乏力 2年伴一过性晕厥入院。入院后经心电生理检查 ,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于 1994年 9月 12日行永久性 AAI起搏器 (CPI公司产品 )植入术。先解剖头静脉 ,后因头静脉过细改为右锁骨下静脉穿刺 ,用J型钢丝将直头糖衣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心耳 ,阈值 0 .75 V/0 .5 0 m s,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术后 2个月将起搏电压由4.0 V降至 2 .5 V,脉宽由 0 .5 m s减为 0 .4ms。术后 8个月复查起搏器功能正常。 1996年 7月 3日因心悸复诊 ,心电图有起搏脉冲未夺获 ,考虑为阈值升高所致 ,在将电压由 2 .5V升至 5 .0 V,脉宽由 0 …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81岁。因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VVI起搏器10年。近3月来自觉胸闷、头晕。心电图检查(图略)示:问歇性起搏器功能障碍,起搏频率由原来的65次/min降至58次/min,窦性频率5l~52次/min,偶有窦性停搏2s以上,其后有延迟出现的房室交接区性逸搏。根据病史及心电图考虑为起搏器电池耗竭,经临床测试证实后给予更换DDD起搏器。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 ,63岁 ,1W前因受凉心慌胸闷入院。T 3 7 1℃ ,HR 65次 /min ,R 2 0次 /min ,BP 13 0 / 85mmHg,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患者 3年前因冠心病 ,心房扑动 (AF)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置入VVI起搏器。入院查心电图 :V1导连续记录P波消失可见AF的F波 ,F波频率为 3 75~ 5 0 0次 /min ,F波方向几秒钟围绕基线上下扭转 1次 ,呈极性改变 ,未见AF下传心室 ,心室波均有VVI起搏器发放冲动 ,其起搏频率为 60次 /min ,心电图诊断 :①尖端扭转型AF ;②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③起搏器起搏功能正常。图 1 …  相似文献   

18.
右室起搏伴室性并行心律形成显性隐匿性三联律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68岁。Ⅲ度房室阻滞,安置VVI起搏器3个月。心电图示VVI起搏,频率68次/分;室性早搏,其间期内起搏心搏为2和5个。诊断为右室起搏伴室性并行心律形成显性隐匿性三联律。  相似文献   

19.
1例慢快综合征安置了VVI型起搏器患者,当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频率达185次/分时,起搏器由VVI转换成VVO模式,以60次/分基础频率规则发放起搏冲动,与自身心律形成了竞争心律。采用胸壁连续刺激试验,模拟出了这一现象,并定量出了起搏器的非同步模式转换噪声启动频率。结论:临床医师应注意鉴别起搏器噪声模式转换与感知功能异常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71岁。安装VVI起搏器4年来我院复查心电图,心电图示:起搏器起搏频率74次/min,可见窦性夺获,窦性夺获的QRS后T波倒置,并由深变浅,可见窦性心律与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