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临床抗菌药物管理活动中应用PDCA循环的效果。方法以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实施时间为分界线,划分PDCA循环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为3个月:2018年5~7月为活动开展前,2018年8~10月为PDCA前期,2018年11月~2019年1月为PDCA中期,2019年2~4月为PDCA后期,2019年5~7月为PDCA末期。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中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比较各阶段门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住院患者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结果PDCA循环管理后,门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呈现持续性下降。PDCA末期,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6.56%、39.04%,明显低于活动开展前的22.46%、67.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逐渐降低,而住院患者微生物送检率逐渐升高。PDCA末期,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26.80%低于活动开展前的100.00%,住院患者病原微生物送检率36.36%高于活动开展前的14.7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开展前、PDCA前期、PDCA中期、PDCA后期、PDCA末期抗菌药物DDDs分别为73.25、65.18、47.24、38.12、32.84。PDCA循环管理后,抗菌药物DDDs逐渐降低。人均抗菌药物费用持续下降。PDCA末期的人均抗菌药物费用(6543.15±16.71)元低于活动开展前的(7561.12±14.26)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中能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提高微生物送检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分析医院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寻找原因,制订对策并实施干预,比较管理前(即计划阶段,P)与管理中(即执行阶段,D)抗菌药物的使用量、金额及抗菌药物处方合理率。结果与计划阶段相比,执行阶段抗菌药物的使用率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渐合理,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得到改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及抗菌药物使用率、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及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均达到了原卫计委规定的标准;抗菌药物处方合理率升高(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用于抗菌药物专项点评效果较好,可改善合理用药状况,提高抗菌药物处方合理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按“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方案”要求进行综合干预,对2011至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调查,分析抗菌药使用率、使用频度( DDDs)、使用强度( AUD)、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使用情况及抗菌药使用费用等情况。结果专项整治后,抗菌药品种数、使用率、AUD均达到规定要求;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选择合理率、时间窗、疗程符合率等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第三代头孢菌素类DDDs、抗菌药总费用比例明显下降。结论我院抗菌药使用情况基本达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要求,DDDs分布趋于合理。但在Ⅰ类切口使用率、疗程仍需要持续改进,应加强对Ⅰ类切口的监管力度,防范相关指标反弹,以确保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房》2015,(17):2426-2428
目的:评价PDCA循环管理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我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1年1-6月)225份,第一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2年1-6月)211份,第二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3年1-6月)157份Ⅰ类切口手术出院病历,对比分析持续干预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0.67%下降至25.48%(P<0.05);总预防用药时间≤24 h比例由干预前的31.37%提高至50.00%(P<0.05);抗菌药物品种数由干预前的20种下降至5种,二联联合预防用药率由5.88%下降至2.50%,选用第三代头孢菌数的比例由6.48%下降至0,人均抗菌药物总费用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也由14.26%降至4.16%。干预前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应用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是有效的,能持续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戴明循环(PDCA)循环管理法在降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0.01—2020.03期间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偏高,采用PDCA 质量管理工具进行干预。运用鱼骨图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不达标的原因,并探讨解决措施,制定对策,实施干预,分析干预后(2020年4月—2020年12月)达标情况。结果 整改后,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于2020年4月迅速下降至46.31%,至2020年12月,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控制在60%以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4月份开始逐渐下降,5月份下降至35.30 DDDs,达到预期的目标值,2020年6—12月稳定控制在目标值内。结论?本次PDCA循环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效果较为明显,达到了预期活动目的。我们将巩固现有成果,不断改进,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鲍思蔚  何志高  汪芸  翟晓波  金丽 《中国药房》2012,(42):3951-3953
目的:了解我院实施专项整治措施前、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并结合ABC分析法,对我院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2011年6月,整治前组)、后(2011年12月,整治后组)门诊患者的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及使用强度(AUD)、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等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分别由整治前的19.95%和57.22%下降至整治后的17.06%和51.28%;AUD均值从整治前的51.84DDDs/100人/天下降至整治后的40.67DDDs/100~天。对AUD下降贡献度最大的是神经外科、妇科、急诊医学外科等8个A类科室,用药频度(DDDs)减少程度累计百分比达66.43%。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从整治前的84.00%下降至整治后的45.01%,但与卫生部要求的30%仍有一定差距。结论:通过开展整治活动,对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要完全达到卫生部的要求还需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法干预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安徽省颍上县人民医院PDCA循环管理干预前(2016年1-12月)537例、第1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7年1-12月)562例、第2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2018年1-12月)524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比较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经过两轮PDCA循环管理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干预前的71.88%降至28.82%;术前给药时机、用药疗程和品种选择的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47.41%、26.69%和21.76%上升至64.90%、76.82%和84.77%;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664.69±395.87)元下降至(274.19±226.64)元,抗菌药物占药品费用、抗菌药物占住院费用比分别由52.38%、6.34%下降至11.13%、2.21%(P均<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的规范应用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门诊抗菌药物管理和处方点评的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第3季度5 d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数量作为PDCA实施前组;另抽取2016年第1季度5 d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数量作为PDCA实施后组;按照PDCA循环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程序,分析实施前后的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结果。结果:PDCA实施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由26.98%降至23.50%,抗菌药物联用的现象得到一定改善,阿奇霉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口服处方均有所上升,输液处方均呈下降趋势;用药不适宜处方比例大幅下降,由2013年的65.85%降至15.35%;两组间用法次数不当、单次超剂量使用、超权限使用处方均下降,以及溶媒选用不当、门诊不可用药和其他不合理处方已基本杜绝。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的干预管理,促进了处方点评开展。  相似文献   

9.
孙静  许建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470-471
目的分析我院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简称"专项活动")的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专项整治活动使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下降3.1%和5.9%,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到38.68%,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下降至36.43%。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基本达到专项整治的要求,专项整治活动对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5,(17):2330-2334
目的:评价多种整治措施对我院2011-2013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等指标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年间我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比例从2.29%下降至1.58%;总品规数从13个减少至7个,品规结构也得到了优化;总DDDs从14 440.19下降至7 339.21;总AUD从3.181 DDDs/(100人·d)下降至1.331 DDDs/(100人·d)。由各类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DDDs、销售金额的构成比可见,我院临床最常用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变更为碳青霉烯类,且解决了过于集中使用某种抗菌药物的问题。各个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DDDs、销售金额及DDC排序与用药人数的同步性越来越好,且在新医改方案执行后我院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DDC在逐年下降。结论:我院在实施了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有效管理、品规结构优化以及抗菌特点宣教等措施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管理和使用状况得到改善,但仍需进行可持续的管理以避免出现反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CA(计划、实行、检查、行动)干预模式在本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2—07-12(干预前)及2013—01-06(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为PDCA模式前后2种不同的管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PDCA模式干预前的66.24%下降至干预后的19.2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由干预前的71.39%下降至干预后59.90%;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10.00%上升至于预后31.70%: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24h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0.14%上升至干预后94.10%。结论通过PDCA模式对本院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干预后,本院各项抗菌药物应用指标明显改善,说明该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PDCA循环在医院处方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理论在医院处方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及可行性,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用Epidata软件录入不合理处方并进行汇总分析评价,然后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干预并观察效果。结果 PDCA循环后,我院不合理处方数和百分率显著下降(P<0.01)。①调剂药师组:不合理处方百分率从0.44%下降到0.31%(P<0.01),下降幅度31.01%,其中不规范处方从0.23%下降到0.16%(P<0.01),下降幅度32.98%;用药不适宜处方从0.17%下降到0.12%(P<0.01),下降幅度31.75%;超常处方从0.04%下降到0.03%(P<0.05),下降幅度17.42%。②临床药师组:不合理处方百分率从4.96%下降到3.16%(P<0.01),下降幅度36.38%,其中不规范处方从2.63%下降到1.61%(P<0.01),下降幅度38.23%;用药不适宜处方从1.94%下降到1.19%(P<0.01),下降幅度37.66%;超常处方从2.63%下降到1.61%(P<0.01),下降幅度23.40%。临床诊断不全、剂量和单位不一致处方数和百分率均显著下降(P<0.01),中药注射剂、抗菌药物使用趋于合理。处方质量持续改进达到预期目标。结论 PDCA循环用于医院处方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显著,可在医院处方质量管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刘瑶  胡欣  杨莉萍 《药品评价》2013,(16):25-28
目的:评价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在专项整治前(2011年1-6月)、后(2012年1-6月)抗菌药物的使用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经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除门诊抗菌药物用药频度有所增长(增长了21.9%)外,其他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均有所下降: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药品使用总金额比例下降了1.5%,门、急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百分率分别下降了1.5%和0.8%,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频度和使用强度分别下降了10.5%、20.3%和16.7%,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了11.5%。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促进了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了抗菌药物在我院的使用率,但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仍未达到卫生部要求,还需加强管控和宣教。  相似文献   

14.
李梦媛  王萍 《中国药师》2014,(7):1185-1187
目的:分析我院开展抗菌药专项整治前后抗菌药应用情况,为完善抗菌药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抗菌药应用数据分为整治前(2011年1~6月)和整治后(2013年1~6月)2组,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并结合ABC分析法,对整治前后门诊患者抗菌药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及使用强度(AUD)以及整治后用药频度(DDDs)降低的科室分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我院门诊患者抗菌药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32.95%下降至整治后的19.67%;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率由75.76%下降至54.88%;AUD均值由85.24降至54.94;整治前、后DDDs降低的A类科室共7个,下降程度前3位的科室是A类科室中的普外科、呼吸科和产科.结论:通过开展抗菌药专项整治活动,我院抗菌药多项控制指标有明显改善,对促进我院抗菌药的合理应用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某些指标离卫生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要求还有差距,需进一步努力,将抗菌药管理纳入长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际联合委员会评审中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项目的实践与方法。方法:运用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PDCA)循环理论对抗菌药物的品种、使用百分率和使用强度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干预,并收集数据观察干预效果。结果:抗菌药物种类从89种精简到了52种,品规从147个精简到81个。调查科室的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从59.2%下降到47.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70.80DDDs/100人天,下降到50.37DDDs/100人天;抗菌药物使用趋于合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CQI达到预期目标。结论:PDCA循环用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CQI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6.
赵玲  高天 《中国药房》2014,(5):410-412
目的:探索控制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管理办法。方法:将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正)循环管理法引入我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确定目标等制订管理措施,经过执行、检查、改正处理,最后评价效果。结果与结论:通过引入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类辅助软件、成立科室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且专人负责、加强科室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等措施,持续改进并逐步规范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管理制度,建立了科室医护一体化医疗模式;科室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在采取措施后的两个季度分别为30.8、26 DDDs,均控制在40 DDDs以内,表明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控制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提供依据,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收集2009-2011年我院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数据资料,采用Excel 2003对各项数据进行汇总,计算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累计 DDDs 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acterial use density , AUD)并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1年我院 AUD 分别为每百人天86.60,88.40,62.10限定日剂量(DDD)。 DDDs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占主体地位,且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占90%,抗菌药物限定日费用(DDC)值偏高。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用药过度、用药集中、抗菌药物 DDC偏高等不合理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8.
樊裕  王旋  潘韵  姜翠敏 《中南药学》2014,(10):1043-1047
目的探索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成效。方法抽取本院普外科2009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0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作为对照组,2010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1年6月、2011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2年6月、2012年7月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2013年6月Ⅰ类切口清洁手术病历分别作为管理组13,应用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管理前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使用合理率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显著性检验,判断是否取得显著成效。结果通过PDCA循环管理,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9.23%下降至7.91%(χ2=13 890.16,P<0.001),使用合理率从0.77%上升至90.44%(χ2=13 571.10,P<0.001),术后切口感染率从0.77%下降至0.66%(χ2=7 547.58,P<0.001)。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普外科Ⅰ类切口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使用合理率显著上升,术后切口感染率显著下降,取得良好成效,今后应继续探索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评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分为整治前(2011年1-12月)、整治后(2012年1-12月),对抗菌药物的费用比例、使用强度[AUD]、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的AUD由整治前39.61 DDDs/(100人·d)(466628/1 177 214)下降至整治后24.77 DDDs/(100人·d)(384 115/1 550 762)(P<0.0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55.10% (54 189/98 347)下降为整治后36.47% (44 081/120 870)(P<0.05);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整治前16.85% (210 159/1 247 235)下降至整治后4.98%(67 138/1 348 153)(P<0.05);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整治前70.50% (69 335/98 347)下降至整治后14.44%(17 454/120 870) (P <0.05).整治后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的DDDs降低16.19% ~ 58.21%,喹诺酮类的DDDs百分比增加57.22%.整治后限制使用类药的DDDs和构成比下降(P<0.05),非限制使用类与特殊使用类药DDDs和构成比均略有上升(P<0.05).整治前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为注射用头孢甲肟、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硫脒、盐酸莫西沙星注射液、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美唑、注射用头孢孟多酯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和注射用头孢吡肟,其DDDs分别为50 204、41 357、35 519、31 696、26 471、24 911、20 798、16 506、12 360、8 029.整治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排名前10位的药物为注射用头孢甲肟、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注射用头孢孟多酯、注射用头孢硫脒、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青霉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其DDDs分别为50 018、34 295、30 367、27 536、22 500、19 962、13 552、10 622、8 781、7 665.整治后非限制使用类药和特殊使用类的DDDs分别为50 741 (22.52%)、27 536(12.22%),均略高于整治前[37 271(13.91%)、24 535(9.16%)](均P<0.05),限制使用类DDDs为147 021 (65.26%),明显低于整治前[206 045(76.93%)](均P<0.05).结论 通过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各项药学综合干预措施,本院各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明显改善,且全部指标已符合卫生部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