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玉芳 《现代护理》1998,4(12):49-50
消化性溃疡是病因未明、以胃或十二指肠慢性溃疡性病变为主的一种常见病。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方法的研究及护理有了很大进展。本文作者查阅有关文献,针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内科治疗、并发症的护理及心理护理、预防复发综述如下。1病因学与发病机理消化性溃疡足一种多病因疾病。许多学者已证实饮食的内容与习惯、药物与化学品、遗传因素、吸烟、环境因素与本病有关。国内文献提示性情急躁者较易患病,近年来有提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1,2,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是致溃疡攻击因子与防御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消化性溃疡穿孔的外科诊治经验,以提高对溃疡病穿孔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97-2007年间收治的136例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6例中,术前确诊125例(91.9%),误诊11例(8.1%)。行保守治疗15例(11%),无中转手术病例。穿孔修补术52例(38.3%),胃大部分切除术69例(50.7%),术后无再穿孔、幽门梗阻、吻合口中漏和残端破裂等近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术前X线和B超联合应用可提高溃疡病穿孔的确诊率。胃大部分切除术的近期并发症与单纯穿孔修补术或非手术疗法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差异,但远期疗效优于后两者。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PU)约95%以上是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DU比GU多见,两者之比为3—4:1。本文将对各种类型PU的临床表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刁锦昌  杨中华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2):1018-1019
我们自1995年3月~1998年10月对消化性溃疡120例,分别用“胃四联”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l.l病例选择人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上腹疼痛、饱胀、暖气等症状,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并用尿素酶法测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无现症出血,黑便,穿孔,幽门梗阻等并发症;(2)排除恶性病变;(3)无严重心、肺、肝、紧疾病;(4)2周内未用过相关药物;(5)女性患者非妊娠期及哺乳期。1.2一般资料观察病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43例,女17例…  相似文献   

5.
6.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护理经验。方法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溃疡患者35例,不同的病例,采取相应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结果 35例患者经过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全部病例症状缓解,治愈出院。结论 在消化性溃疡的护理中,入院宣教、疼痛护理、服药指导、消毒、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纠正不良嗜好、加强出院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袁育红  袁世珍 《新医学》1994,25(10):559-560
妊娠期消化性溃疡的诊治中山医科大学袁育红,袁世珍妊娠对PU的影响妊娠期消化性溃疡(PU)的发病率较低,PU患者一旦妊娠,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其机理不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妊娠期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②妊娠期雌激素和孕酮增加,前者有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郭国全  王慧钦 《临床荟萃》1993,8(13):592-593
消化性溃疡(pepti ulcer,PU)是一种常见病。约有10%~12%的人在其一生中曾患过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关于PU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本病为一多病因疾病已被公认。自从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的胃粘膜中成功地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HP),并指出与慢性胃炎有关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HP不但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密切,而且该病原菌已成为PU的一个病原体。在第4届东京国际幽门螺旋杆菌会议上,已经确认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近两年来,人们不再怀疑HP为十二指肠溃疡病的病因,从而对PU的认识和治疗产生了一次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胃大部分切除术对儿童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患严重消化性溃疡并发症的患者行BillrothⅡ或胃大部分切除,并对其中10例进行为期5 ̄31年的随访。结果:无一例死亡,无出现近期手术并发症,患儿营养情况及生长发育均正常。结论:对于吸严重合并症的消化性溃疡儿童,胃大部分切除术较为安全、疗效满意、临床上值行采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西药采用抗酸和解痉剂。中药采用平胃安中汤治疗。结果:本组50例中,痊愈28例,好转20例,无效2例。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月~2006年9月,笔者在第六版《内科学》治疗消化性溃疡方案之一(阿莫西林+可拉霉素+法莫替丁)三联2周疗法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施治,治疗消化性溃疡1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昌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6):3938-3938
目的总结消化性溃疡(PU)的治疗体会。方法采用根除幽门螺杆菌,应用制酸药、保护胃黏膜、手术治疗等方法治疗胃溃疡75例,十二脂肠溃疡129例,复合溃疡22例。结果症状完全消失165例,明显好转46例,HP根除率达95.8%,7例停药后复发,手术治愈8例。结论消化性溃疡以抗HP治疗为主,防止复发,控制胃酸,促进溃疡愈合,诱因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消化性溃疡发病率高、易复发、需持续治疗。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7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12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85例,女41例,年龄20~52岁,病情3个月至15年,胃溃疡79例、十二指肠溃疡47例。临床表现为上腹胀痛或隐痛、恶心泛酸、食欲不振、便溏、舌苔薄黄、厚腻、脉细无力,治疗前均经钡餐或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76例,对照组50例。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13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自 1994年 1月~ 1998年 12月 ,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13 8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将其初步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表 1 两组溃疡痊愈情况比较例 (% )组别 n愈合显效无效总有效治疗组 1 3884(60 .87) 4 9(35 .50 ) 5(3 .62 ) 1 33(96 .38)对照组 1 2 5 73(58.40 ) 2 9(2 3 .2 0 ) 2 3(1 8.40 ) 1 0 2 (81 .60 )1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经我院纤维胃镜检查 ,符合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1] ,共2 63例 ,其中门诊 10 9例 ,住院 15 4例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13 8例 ,男 10 7例 ,女 3 1例 ,年龄 2 1~ 60岁 ,平均 3 5岁 ,病程…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救治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方法:消化性溃疡并出血2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黄土汤、逍遥散、归脾汤和泻心汤加减,并加且的西医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咪替丁静滴,口服氢氧化铝凝胶,扩充血容量包括输液和输血。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显效4有效10例,总有效率70.0%,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救治消化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和消化性溃疡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者也称为肝原性溃疡(HU)。由于HU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易被肝硬化的症状所掩盖,漏诊率较高。为了探讨HU的临床特点,我们对所收治的57例肝原性溃疡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     
冯泗华  陈寿波 《新医学》1991,22(9):451-461
  相似文献   

18.
AMI与消化性溃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远芝  苗青梅 《临床荟萃》1995,10(9):408-409
AMI与消化性溃疡(PU)均为临床常见病,但是关于两者相关性的报导并不多见.我院自1992年10月~1993年11月共收治60例AMI患者,病情稳定后均经胃镜检查,其中井发消化性溃疡患者15例,发病率为25%.  相似文献   

19.
第14讲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东来  姚希贤 《临床荟萃》1997,12(23):1102-1104
消化性溃疡是指主要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消化性溃疡也可发生于胃酸-胃蛋白酶接触的其他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肠吻合术的吻合口、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粘膜的Meckel憩室等。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X线钡餐检查和纤维胃镜检查,近年来发现幽门螺杆菌(HylicobacterPylori, HP)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与消化性溃疡的顽固不愈和早期复发密切相关,故应注意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在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