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唐贵超  陈莉  吕发金 《重庆医学》2013,42(20):2332-2334,2336
目的运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研究基底动脉走行和变异,探讨基底动脉迂曲与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之间的关系。方法观测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VCTDSA检查、非脑卒中患者且头部或头颈VCTDSA检查未见病变者110例,在容积再现(VR)图像上观察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基底动脉有无迂曲、是否存在窗型变异,并分别测量基底动脉的长度与管径,同时对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发育情况与基底动脉迂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10例检查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占17.27%(19/110);基底动脉有迂曲占22.73%(25/110);基底动脉窗型变异占2.73%(3/110)。(2)基底动脉平均长度为(28.25±3.88)mm,平均管径为(3.86±0.54)mm。(3)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基底动脉迂曲呈正相关(P<0.01,r=0.52)。结论 VCTDSA能清楚显示基底动脉的解剖和变异,管腔及血管长度值可以为提供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参考。椎动脉颅内段发育不良与基底动脉迂曲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PCI组)和108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正常人。在VR图像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是否有迂曲,并分别测量每个迂曲的角度。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行迂曲评级。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PC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PCI组的左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60,P=0.000;χ2=43.457,P=0.000;χ2=19.203,P=0.000)。(2)PCI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15,P=0.000;χ2=86.620,P=0.000;χ2=43.371,P=0.000)。(3)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49,P=0.000);椎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中等强度相关(r=0.65,P=0.000)。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25,P=0.000);基底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相关(r=0.37,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能引起PCI,尤其是当椎动脉迂曲程度达到Ⅲ级以上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谢欣  孙强  李志贤 《安徽医学》2017,38(2):185-188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择110例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65岁以上)BPPV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6例无眩晕病史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将观察组患者按血管检测结果分为椎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以及基底动脉异常组.采用MRA检查等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以及椎动脉优势等血管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判断患者的眩晕级别.采用Spearman分析椎动脉异常情况与眩晕级别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迂曲、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2级以及其他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基底动脉正常者占3.30%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动脉异常组、基底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患者的眩晕级别、治疗缓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异常情况(椎动脉优势,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与眩晕级别呈正相关关系(r=0.537,r=0.608,r=0.618,P均<0.001).结论 老年BPPV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异常的概率较高,椎动脉优势、迂曲,且可能合并后循环血液供应障碍使患者眩晕级别发生变化,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椎动脉彩超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已确诊的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动脉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检出异常47例,占78.33%;单侧血管病变39例,占82.97%,双侧病变8例,占17.02%.其中检出血流频谱异常者34例,占72.34%;局部斑块导致狭窄者2例,占4.26%;检出椎动脉走行迂曲6例(12.77%),单侧闭塞1例(2.12%),发育异常4例(8.51%).显示椎动脉彩超检测椎动脉病变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 椎动脉彩超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特征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的9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发生动脉瘤破裂(破裂组),44例患者未发生动脉瘤破裂(未破裂组)。患者于1周内同时接受CT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指标。结果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与DSA的符合率较高,对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颈动脉段、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检测符合率均达到100%,对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检出率均达到90%以上;通过CTA与DSA测量两组动脉瘤的瘤颈、动脉瘤最宽径、动脉瘤最长径测定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颈内动脉颅外段Ⅰa型、Ⅰb型、Ⅱ型、Ⅲ型、Ⅳ型占比及颈总动脉迂曲指数、颈内动脉迂曲指数、椎动脉迂曲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6.
苏云杉 《医学综述》2012,18(17):2817-2820
从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的局部解剖入手,归纳其主要变异类型,如起源异常与动脉开窗畸形的发生率。针对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常见病变,如延长扩张、夹层动脉瘤、动静脉瘘及动脉粥样硬化,收集近年来对以上病变新颖的影像技术、诊断方法,以及诊断经验与局限性,分析各种影像方法和检查技术的要点及诊断优势,并对非侵入性影像检查在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常见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优势及展望等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及其对脑桥或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或脑桥处梗死急性期的患者112例。通过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了解其脑梗死、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情况,并分析发生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结果左侧椎动脉优势77例(68.75%),右侧椎动脉优势35例(31.25%),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59例(52.68%)。随着椎动脉直径差异级别的升高,原发性高血压病、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右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患者的平均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比例、椎动脉直径差异3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患者,而椎动脉直径差异1级的患者比例则显著低于无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直径差异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9,95%CI 1.24~6.08,P=0.001)。结论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异越大,基底动脉弯曲程度越大,发生脑桥和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心脑血管联合造影分析冠状动脉与弓上动脉(包括颈内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椎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且颈动脉彩超或经颅多普勒或脑血管增强CT检查提示存在弓上动脉狭窄的180例患者进行同期或分期心脑血管联合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1)非CAD组:冠状动脉狭窄<50%;2)CAD组:冠状动脉狭窄≥50%,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与弓上动脉各段病变的关系,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颅内段、颈动脉颅外段及椎动脉颅内段狭窄在CAD与非CA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6、0.146、0.128);椎动脉颅外段狭窄在CAD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CAD组(P=0.010)。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可能与椎动脉颅外段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BN  Sun Z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34-2235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是指发生于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椎,基底动脉分支的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5%,其中基底动脉分叉部及主要分支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最为常见,约占后循环动脉瘤的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低频凸阵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椎动脉起始段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69例可疑椎动脉狭窄患者,常规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及低频凸阵探头检测椎动脉起始部及椎间段,观察并记录狭窄处的残余管径、原始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峰值流速,椎动脉远段的血流频谱特点,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峰值流速。结果低频凸阵探头与DSA检测椎动脉起始段斑块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阵探头与DSA检测起始段狭窄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低频凸阵探头可提高椎动脉起始部高流速的检出率,远段低搏动型血流的检出率,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对两者连接处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梗死灶情况、椎动脉优势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2.66%(101/109)的患者表现为一侧椎动脉直径大于另一侧。68.81%(75/109)的患者椎动脉优势位于左侧。74.31%(81/109)的患者有基底动脉弯曲。随着椎动脉直径差异级别的增高,患高血压痛、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比例显著增高,且右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减小(P〈0.05)。3级椎动脉直径差异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88.89%)以及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75.00%)。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患有高血压病以及椎动脉直径差异是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直径差异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椎动脉直径差异,两者的存在促进了相应部位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胡海华  叶永强  翁卿吉  黄超  徐冬煜 《浙江医学》2015,37(3):234-235,254
目的 探讨3.0T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FIA)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FIA 的MRA 表现、好发部位以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 年4 月至2014年12 月共78例FIA 患者的血管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情况。78例患者均行MRA 扫描,再将原始图像经AW4.5 工作站采用最小密度投影(MIP)及三维容积重建(VR)两种方法进行血管重组,并对血管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78例FIA 患者中,单发61 例,多发17 例,共计95 处。其中61 例单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15 例,位于前交通动脉区13 例,位于大脑前动脉26 例,位于大脑中动脉5例,位于大脑后动脉2 例;17 例多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及左大脑前动脉6例,位于左椎动脉颅内段及左大脑前动脉7 例,位于基底动脉及前交通动脉4 例。78 例患者中合并其它颅内血管性病变者占83.3%(65/78),双侧动脉对比一侧优势者36 例,伴动静脉畸形(AVM)1 例,永存三叉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A1 段缺失16 例,血管狭窄9例。结论 3.0T MRA 能清楚显示FIA 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它血管病变的情况,是诊断FIA 的首选、有效、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无名动脉(IA)极度狭窄/闭塞引起椎动脉系统及颈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并进行鉴别诊断。 方法 分析2例IA极度狭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结果,以及其引起椎动脉系统及颈动脉系统窃血的频谱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 结果 病例1患者男性,77岁,右上肢收缩压比对侧低51 mmHg,全麻术前行TCD检查提示IA极度狭窄/闭塞,并存在两条窃血通路:(1)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VA);(2)左侧大脑前动脉(ACA)→右侧ACA→右侧颈内动脉末端(TICA)→右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CTA示IA夹层形成并极度狭窄。病例2患者女性,76岁,右上肢收缩压比对侧低34 mmHg,TCD检查提示IA极度狭窄/闭塞,并存在两条窃血通路:(1)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2)左侧大脑前动脉(LACA)→右侧大脑前动脉(RACA)→右侧大脑中动脉(RMCA)。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提示IA闭塞。 结论 IA极度狭窄/闭塞会引起双侧脑血管压力不平衡而出现窃血现象,TCD能敏感地检测出窃血通路。当右侧颈总动脉(RCCA)出现低平圆钝频谱、窃血频谱或检测不到血流信号,且RVA出现窃血频谱时,要警惕IA极度狭窄/闭塞可能。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V1段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动脉V1段的形态学特点,为下颈部手术和椎动脉血管内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42具 (84侧) 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观测椎动脉V1段的起始、走行、长度、外径及进入横突孔的位置。 结果:84侧中2侧左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2.4%);17侧起源于前上象限(20.7%),65侧起源于后上象限(79.3%);弯曲走行30侧(35.7%);椎动脉V1段的长度(mm):左侧37.8±4.9,右侧 36.4±5.7;直径(mm):左侧曲行组4.72±0.37,左侧直行组4.25±0.35,右侧曲行组4.35±0.41,右侧直行组3.95±0.38。 结论:椎动脉V1段的形态变异较大,但起始和入横突孔处位置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5.
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和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回顾,分析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征和前交通动脉瘤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20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66例为前交通动脉瘤,选取143例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患者和随机抽取66例颅内动脉瘤阴性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作为对照。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提示,6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A1段优势征41例(62.1%),其中左侧优势征33例(80.5%),右侧优势征8例(19.5%),左侧的发生率是右侧的4约倍;143例颅内其他部位动脉瘤患者中A1段优势征21例(14.7%);66例颅内动脉瘤阴性患者中A1段优势征18例(27.3%)。结论A1段优势多发生在前交通动脉瘤侧,左侧有侧别优势。A1段优势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前交通动脉瘤起源、发生乃至破裂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后循环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及VAD病人合并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病人286例,分为前循环梗死组(ACI组)178例和后循环梗死组(PCI组)98例,比较2组病人VAD发生率、发生侧及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指标;对PCI组进行梗死部位分类,比较VAD与非VAD病人不同分区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分析伴有VAD的后循环梗死病人两侧椎动脉直径差与NHI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CI组和PCIS组病人年龄、性别及各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D发生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病人中,VAD病人的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VAD病人(P<0.01和P<0.05)。PCI组中伴VAD病人的两侧椎动脉直径差与NHI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66,P<0.01)。结论与其他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共存时,VAD可被认为是后循环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VAD病人更易发生后循环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且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异越大,预后相对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