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68%~72%[1].大多数病人在术后24 h内发生1~5次干呕或呕吐,少数病人可长达48 h[1].目前防治LC的PONV的措施较多.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0.3 mg/kg)对全凭静脉麻醉下乳房良性病变切除术术中芬太尼的用量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纳入全凭静脉麻醉下行乳房良性病变切除术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记录术中芬太尼的用量以及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氯胺酮组术中芬太尼的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内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38.3%(18例)和46.8%(2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内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17.0%(8例)和22.7%(1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严重程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氯胺酮(0.3 mg/kg)可以显著减少全凭静脉麻醉下乳房良性病变切除术术中芬太尼的用量,不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小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约为8%~92%。而术后镇痛中,由于使用了阿片类药物,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可能增加。本文观察了学龄前儿童在实施术后镇痛过程中伍用不同剂量氟哌利多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腹腔内应用局麻药的镇痛效果及其对LC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36例ASAⅠ~Ⅱ级行择期LC患者据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Ⅰ组LC术前腹膜腔喷洒0.5%罗哌卡因30 ml;Ⅱ组LC术毕腹膜腔喷洒0.5%罗哌卡因30 ml;Ⅲ组为对照组,LC术后腹膜腔内喷洒生理盐水30 ml。麻醉方法均为全凭静脉麻醉。术后6、24、48 h三个时点记录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观察3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的例数和肩背痛、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术后6、24、48 h VAS评分Ⅱ组〈Ⅰ组〈Ⅲ组(P〈0.01)。Ⅲ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的例数(7例)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2例,0例,P〈0.05)。3组术后肩背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腹膜腔给局麻药镇痛效果明显,术毕给药镇痛效果优于术前给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患者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高危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收集326例神经外科全麻择期手术成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术后24 h是否发生恶心呕吐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比较两组高危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该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28.2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上消化道疾病史、既往术后恶心呕吐史、术中输血、开颅手术为神经外科术后恶心呕吐的预测因子;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灵敏度0.750,特异度0.577,最大约登指数0.327,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势比X2 =8.343,P=0.303.结论 预测模型对神经外科术后恶心呕吐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可根据模型计算出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概率,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评价帕洛诺司琼对上腹部手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上腹部手术并术后接受硬膜外吗啡镇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帕洛诺司琼组(P组)和托烷司琼组(T组).手术结束前30 min,P组患者缓慢静注帕洛诺司琼0.25 mg,T组患者缓慢静注托烷司琼6 mg.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 VAS及Ramsay评分、恶心呕吐的程度,计算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同时记录患者腹胀、头痛、椎体外系症状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的VAS及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术后24 h的恶心及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80.0%和73.3%,T组分别为63.3%和60.0%;P组患者术后48 h的恶心及呕吐有效控制率分别为90.0%和93.3%,T组分别为66.6%和63.3%.两组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术后48 h恶心、呕吐有效控制率明显优于T组患者(P 〈 0.05).帕洛诺司琼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结论 腹部手术后24 h内,帕洛诺司琼预防吗啡硬膜外镇痛所致的恶心呕吐的效果与托烷司琼相当,但术后48 h预防恶心呕吐的效果优于托烷司琼,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较轻,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两种模型在预测神经外科术后恶心呕吐事件风险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652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神经外科术后恶心呕吐预测模型和Apfel评分预测模型对患者发生术后呕吐的风险进行预测。记录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事件的发生情况,评价两种模型对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预测效能。结果 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0.83%。Apfel预测模型的Youden指数为0.189,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627(95%CI 0.588~0.664);神经外科术后恶心呕吐预测模型的Youden指数为0.335,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27(95%CI 0.691~0.761)。结论 神经外科术后恶心呕吐预测模型较Apfel评分模型的整体预测效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术后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防治其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近几年来关于术后恶心呕吐的风险因素、评估方法以及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按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设计,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术期变量与术后PONV发生之间的关系.术后6 h及24 h内发生的恶心或呕吐为本研究的结局变量.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260例患者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最终有237例有效病例.其中术后6 h内有80例出现PONV,术后24 h内有94例发生PONV.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6 h及24 h PONV的危险因素为既往FONV史及术毕疼痛,而氟哌利多有助于减轻术后6 h内PONV.结论 妇科腹腔镜手术PONV,高发,尤以6 h内明显;既往PONV史及术毕疼痛可增加本次手术PONV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曲马多和恩丹西酮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 :将80例LC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联合应用曲马多和恩丹西酮于术后一次性负荷剂量加静脉持续输入,术后24 h内观察疼痛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后疼痛VAS评分30分以上的有28例(占70%),治疗组只有3例(占7.5%)(P<0.001);对照组24例(占60%)病人需应用哌替啶肌注止痛,治疗组只有1例.对照组恶心和呕吐总计31例(占77.5%),治疗组有8例(占20%)(P<0.001).结论 :联合应用曲马多和恩丹西酮能够减轻LC病人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 2016-12—2017-05间,平舆县人民医院共实施LC 9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观察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术后出现7例(8.33%)并发症。其中恶心、呕吐2例,肩部酸痛3例,腹壁戳口渗血和皮下气肿各1例。均经处理后痊愈出院,未发生其他并发症。出院时发放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显示,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8.96%(95/96)。结论对LC患者在做好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针对性护理措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12.
托烷司琼不同给药方式对术后镇痛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托烷司琼的不同给药方式对术后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患者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气管内全麻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240例,ASAI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四组.Ⅰ组术毕静脉连接患者自控镇痛(PCA)泵;Ⅱ组术毕静注5 mg托烷司琼后连接PCA泵;Ⅲ组术毕静注2 mg托烷司琼后连接PCA泵(PCA泵内加托烷司琼3 mg);Ⅳ组术毕连接PCA泵(PCA泵内加托烷司琼5 mg).PCA泵药物配制:900 mg曲马多加生理盐水配至总容量为100 ml.分别于术后2、4、8、20、36和48 h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1)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在术后2、4 h恶心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Ⅳ组比较,Ⅱ组和Ⅲ组术后2、4和8 h恶心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2)与Ⅰ组比较,Ⅱ组在术后2、4、8和36 h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Ⅲ组在术后2、4、8、36和48 h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Ⅱ组比较,Ⅲ组在术后48h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Ⅳ组在术后2、4、8 h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组(P<0.05);Ⅲ组在术后2、4和48 h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Ⅳ组(P<0.05).结论 术毕单次注射2 mg托烷司琼,并通过PCA泵持续输注可在术后48 h内有效预防恶心、呕吐的发生;术毕单次注射5 mg托烷司琼,术后短时间内可预防恶心、呕吐,但术后48 h已无此作用;而通过PCA泵中持续输注5mg托烷司琼不能预防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3.
术后恶心和呕吐的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患者术后恶心和呕吐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吸烟情况、既往术后恶心和呕吐史、晕动病史、麻醉持续时间、手术类型、罂粟碱类药物的使用等。D2受体、5HT3受体、H1受体及M1受体等活性增高,往往导致术后恶心和呕吐。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性止吐药物可以阻断其中一个或多个受体,从而减少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联合使用两种或三种止吐药物往往比单独用药更加有效。对于术后立即出现恶心呕吐的病人,则最好选择药理学类型不同于预防性药物的止吐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经肝动脉介入术后早期恶心、呕吐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便利选择557例肝癌经肝动脉介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情况、介入手术及术中用药情况,并于术后24 h评估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 介入术后307例(55.12%)患者发生恶心,其中Ⅰ度119例,Ⅱ度188例;343例(61.58%)发生呕吐,其中Ⅰ度131例,Ⅱ度113例,Ⅲ度9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术式与栓塞剂是介入术后恶心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年龄、治疗术式与栓塞剂是介入术后呕吐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 肝癌患者经肝动脉介入术后早期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需重点关注女性、年龄<60岁、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及术中合用栓塞剂的患者,采取干预措施以预防发生介入术后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228例。根据患者在手术日处于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为卵泡期(n=98)、排卵期(n=79)和黄体期(n=51)。收集围术期资料,记录术后0~2h、0~24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对PONV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术后0~2h有53例(23.2%)患者发生PONV,0~24h有125例(54.8%)PONV。单因素分析显示:月经周期不同阶段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1h(OR=3.176,95%CI 1.567~6.436,P=0.001)、PONV史(OR=5.711,95%CI 1.710~19.080,P=0.005)是术后0~2h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1h(OR=2.577,95%CI 1.460~4.549,P=0.001)、术后使用PCA泵(OR=2.671,95%CI 1.224~5.831,P=0.014)、术后应用甲硝唑(OR=2.728,95%CI 1.413~5.267,P=0.003)是术后0~24h恶心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对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手术时间比较短,对病人创伤小,要求麻醉起效快、苏醒快、安全、并发症少。本文旨在观察舒芬太尼联合七氟烷、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全麻应用于LC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恢复、术后疼痛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术前补充10ml/kg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HES130/0.4,万汶)或10ml/kg乳酸钠林格液对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LC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入手术室后至麻醉诱导前给予静脉输注2ml/kg乳酸钠林格液,B组静脉输注10ml/kg乳酸钠林格液,C组静脉输注10ml/kg羟乙基淀粉。记录术前、诱导时及诱导后5、10、15min及术毕时血压和心率,3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随访患者恶心呕吐情况及需要补用止吐药例数。结果3组年龄、体重、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诱导后3组平均动脉压较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A、B两组下降较C组明显(P<0.05)。术后24h恶心呕吐发生率B组(7/20)和C组(6/20)明显低于A组(14/20)(χ2=4.912、6.400,P<0.05),而B、C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114,P=0.736)。但3组间恶心呕吐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需要给予止吐药的患者比例C组(1/20)低于A组(7/20)(χ2=3.906,P=0.04...  相似文献   

18.
恶心呕吐是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主要并发症 ,不仅增添病人痛苦 ,影响术后恢复 ,还可造成呕吐误吸等严重后果。为了探讨减少硬膜外吗啡镇痛时恶心呕吐的发生 ,我们选择12 0例病人对照分析静注地塞米松 10mg对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接受腹部手术并选择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病人 12 0例 ,ASAⅠ~Ⅱ级 ,年龄 2 5~ 6 5 (2 8± 4 8)岁 ,其中男 6 8例 ,女 5 2例。手术种类涉及剖宫产 ,盆腔 (子宫、卵巢 )、胃、胆、脾手术。全部病例均选择相应硬膜外麻醉穿刺点置入连硬导管 ,局麻药为 1 6 %利多卡因 +0 2 %丁卡因混合液…  相似文献   

19.
<正>手术后恶心呕吐是全麻或椎管内麻醉后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为25%~40%。又因盐酸哌替啶,芬太尼是术中和术后镇痛的常用药物,其主要不良反应也是恶心、呕吐。因此,预防恶心呕吐是术后管理的重要课题。2006-01—2013-01,我科对术后镇痛患者均于手术即将结束,接镇痛泵前,静脉注射昂丹司琼4 mg以预防手术及术后镇痛引起的恶心呕吐,收到良好效果。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纳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10例,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资料及手术情况,分析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结果 68例(32.38%)发生术后恶心呕吐,其中35.29%发生在术后6h内,64.71%发生在术后6~24h。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史或晕动症史和术前长时间禁食是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护理人员需重点观察手术时间长、有术后恶心呕吐史或晕动症史及术前长时间禁食患者,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