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近年来不同年龄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为进一步制定结核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系统综述的方法对1996—2007年不同年龄组结核病分枝杆菌耐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0年来的文献系统分析表明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初始耐药率分别为28.0%、31.8%和28.9%,青年组、中年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与老年组及中年组与老年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70.1%、66.1%和57.0%,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初始耐药频度从高到低青年组、中年组均依次为S、R、H、E,老年组为H、S、R、E;获得性耐药顺序各年龄组均为H、R、S、E,其中青年组耐H率最高达71.0%。初始耐多药率以中年组4.2%最高,青年组与中年组及中年与老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获得性耐多药以青年组45.2%为最高,显著高于中年组(35.2%)及老年组(19.7%),各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随用药时间的增加发生耐药率的速度不一,有显著性差异(p<0.05);既往用药1~3、4~6、>6个月者耐药率分别为44.5%、66...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组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目的 了解近阶段不同年龄组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情况,探讨当前耐药发展趋势。方法 根据年龄将1948例肺结核患者分为青年组(18-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采用绝对浓度法进行抗结核药物耐药性测定。结果 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原发耐药率分别为36.1%、46.8%和40.2%,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获得性而药率分另为81.3%、70.1%和62.1%,青年组和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916)。原发耐药频度各年龄组从高到低均依次为H、E、S、P,中年组耐R最高达10.6%。获得性耐药顺序青、中年组为H、R、S、E,老年组为H、S、R、E,其中青年组耐R率最高达63.3%。原发耐多药率以中年组最高为5.3%,显著高于青年组(P=0.0112)和老年组(P=0.0085)。获得性耐多药率青年组最高达55.2%,显著高于中年组(P=0.0319)和老年组(P<0.001)。既往用1-3个月者耐药58.7%,显著高于未用药者(P<0.001)和用药<1月者(P=0.0472),而未用药和有药<1月者耐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2929)。此外,在各年龄组中青年组发生耐药的速度最快。结论 不同年龄组无论原发耐药还是获得性耐药均有所不同,建议应重视不同年龄组耐药率的监测,为修订国家结核病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69例耐多药肺结核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与分析69例耐多药肺结核病人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根据耐药情况将病人分为3组,HR耐药组(Ⅰ组)、HR+1药耐药组(Ⅱ组)和≥HR+2药耐药组(Ⅲ组)制定个体化方案,观察痰菌阴转率及胸部X线好转率。结果 3组6、12及24月的痰菌阴转率及胸部X线好转率各为Ⅰ组:76.5%,94.1%,94.1%,94.1%;Ⅱ组:60.0%,65.0%,70.0%,80.0%;Ⅲ组:46.9%,50.0%,46.9%,56.3%。Ⅰ组、Ⅲ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而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个体化方案治疗失败与耐多种药物、肺部不可逆性病变及病变广泛有关。根据药敏结果及早建立个体化的合理、有效的化疗方案对MDRTB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州市老城区10年耐药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为今后结核病控制的有效开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结核病肺部肿瘤防治所1994—2003年结核杆菌耐药性测定资料。结果 10年间,9044株临床分离结核菌株的总耐药率、初始和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23.7%、20.7%和34.6%,总耐药率、初始耐药率呈总体缓慢下降趋势,获得性耐药率反之;2145株耐药株的耐药顺位为:H(20.3%)、R(10.2%)、S(9.5%)、E(5.0%),其中初始耐药率顺位为:H(17.7%)、R(8.3%)、S(8.1%)、E(4.1%),获得性耐药率顺位为:H(29.8%)、R(16.7%)、S(14.3%)、E(8.3%),耐单药、耐二药、耐多药率分别为:10.8%、3.4%和9.0%,其中其初始耐药率分别为:9.8%、3.0%和7.6%,获得性耐药率分别为:14.4%4、.6%和14.0%,10年间获得性耐H、R、S率及获得性耐多药率呈总体上升趋势,初始耐单药率则呈总体下降趋势。结论 耐H和R菌株率和初始耐多药率的居高不下、获得性耐药率与获得性耐多药率的上升趋势、初始耐单药率总体下降趋势表明未来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发生更趋向于耐多种药物,必须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控制耐药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的流行与蔓延。  相似文献   

5.
住院肺结核患者耐氧氟沙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肺结核患者痰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为氧氟沙星在抗结核化疗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年8月—2008年3月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痰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全部培养阳性菌株进行菌种鉴定及5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氧氟沙星、链霉素、乙胺丁醇)的耐药性测试。结果233例MTB临床株对氧氟沙星耐药率为24.9%,低于对一线药物的耐药率。初治肺结核患者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2.3%,复治肺结核患者为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16, P<0.01);首次复治患者氧氟沙星耐药率为41.7%,其他复治患者为4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 P=0.50);耐多药组氧氟沙星耐药率为57.8%,多耐药组为35.1%,单耐药组为6.3%,一线药物敏感组为5.2%,其中耐多药组与其他3组、多耐药组与一线药物敏感组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10.52、59.87、17.97,P均<0.05);青年组氧氟沙星耐药率29.5%,中年组为26.5%,老年组为14.0%, 老年组与青年组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 P=0.02);原发性氧氟沙星耐药率9.9%,继发性氧氟沙星耐药率78.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47, P<0.01)。结论耐多药肺结核氧氟沙星耐药率明显高于其他耐药类型的肺结核。结核菌对氧氟沙星的继发耐药率明显高于原发耐药率。氧氟沙星的不恰当应用极易导致氧氟沙星的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原发耐药病例的短程化疗效果,以此为基础,评价不同原发耐药率地区原发耐药对初治涂阳肺结核控制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市1996-2001年登记的初治涂阳培阳并有原发耐药性检测结果经复核资料完整的肺结核334例,按药物敏感性不同分为4组,Ⅰ组:HRSE敏感组;Ⅱ组:耐H、S、E中任何1至3种药;Ⅲ组:耐R或同时耐S、E但不耐H;Ⅳ组:同时耐RH或以上药物为耐多药(MDR-TB)组。以各组的短程化疗近期失败率为基础,计算不同情况原发耐药率地区的加权失败率。结果 Ⅱ组失败率4.26%,与Ⅰ组1.0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Ⅲ组、Ⅳ组失败率分别为11.11%、30.00%,与Ⅰ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耐药使北京、浙江、河南3地区近期治疗失败率分别增加了0.83百分点、1.76百分点、5.92百分点。结论 原发耐药对治疗效果的影响,主要决定于耐R,特别是耐RH的水平;对本地区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原发耐R,特别是耐RH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朝阳区肺结核患者耐药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朝阳区当前结核病耐药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今后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6—2007年朝阳区结防所登记的所有初治及复治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绝对浓度间接法对4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H)、利福平(R)、链霉素(S)及乙胺丁醇(E)进行疗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430株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15.6%(67/430),耐多药率3.0%(13/430);初始耐药率为12.3%(47/381),耐多药率1.8%(7/381);获得性耐药率为40.8%(20/49),耐多药率12.2%(6/49)。复治组耐药率及耐多药率均显著高于初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种抗结核药物的总体耐药率顺位由高到低依次为S(12.6%)、H(8.4%)、R(5.8%)、E(0.9%);初始耐药率顺位为S(10.0%)、H(6.3%)、R(3.7%)、E(0.8%);获得性耐药率顺位为S(32.7%)、H(24.5%)、R(22.4%)、E(2.0%)。初始耐药以耐单药为主,获得性耐药以耐2种药为主。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化疗史是影响耐药的主要因素,复治患者耐药率明显高于初治患者(OR=4.9,95%, CI为2.6~9.4,P<0.001),而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有无空洞、有无糖尿病对耐药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治患者既往治疗用药不规律是造成耐药的主要原因(OR=5.8,95%, CI为1.5~23.5,P<0.05)。结论朝阳区肺结核患者的耐药率处在全国较低水平。抓好初治病人的治疗管理,减少不规律用药,是控制耐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临床分析耐多药肺结核产生的相关因素和不同程度耐多药(MDR、XDR、TDR)肺结核病个体化治疗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选择具有24个月临床观察结果者104例。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耐多药产生:主要集中在不规律用药、原发耐药和规律用药完成疗程后,三者共占耐多药产生总原因的近80%,分别是31.7%、27.9%和20.2%。2.MDR,XDR和TDR24个月痰菌阴转率分别为52.2%,40.9%和0;MDR和XDR之间治疗效果接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MDR和XDR分别与其TDR之间治疗后比较则分别有高显著性差异(P<0.01)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初治肺结核彻底治愈是预防耐药产生的关键;应警惕和早期发现耐药病例,尽早采取干预,以提高MDR-PTB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抗结核药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观察组),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同期采用同样治疗方案的2种肝炎病毒均阴性(对照组)者的肝功能作为对照。结果 观察组肝损害率(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出现的时间、恢复正常时间两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P<0.01),严重程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出现早,恢复慢,但程度不一定重,应注意短期内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住院复治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1996—2001年培养阳性的1385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中440例复治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情况按年龄分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总耐药率以青年组最高。耐2药及以上者比例较耐1药比例高,青年组耐R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耐2药中,以耐HR占首位。总的耐多药率为49.5%,青年组高达73.9%。结论 复治肺结核患者的高耐药率应引起足够重视,需采取更多措施降低耐药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958例患者结核分枝杆菌的相关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2017年1—12月西安市胸科医院对痰液、组织、胸腹腔积液等各类型临床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2718例患者的菌液,经菌种鉴定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41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2677例,选择结核分枝杆菌菌种同时进行MGIT 960液体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的患者958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组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间突变位点差异及突变位点与表型药敏试验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958例患者菌株的基因突变位点分析中,任一位点突变率为19.52%(187/958),5~、21~、41~、61~83岁各年龄组的菌株ropB基因位点突变率分别为7.89%(9/114)、13.52%(63/466)、18.27%(38/208)和9.41%(16/170)。不同年龄组中,中年组的ropB基因位点突变率与青少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58和5.994,P值分别为0.013和0.018);男性任一位点突变率为19.45%(121/622),女性为19.05%(64/336),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P=0.932);突变位点与表型药敏试验的符合率以利福平ropB 531(C-T)(96.10%,74/77)、异烟肼katG 315(G-C)(98.45%,127/129)最高,但ropB 511(T-C)与利福平表型药敏试验结果相符率较差(0.00%,0/10)。结论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菌株ropB基因位点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年组突变率最高;不同性别患者的突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当结合表型药敏试验的检测结果进行耐药基因位点突变在诊断意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肺结核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完善肺结核综合治疗提供社会心理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0例肺结核病人进行评定。结果肺结核病人偏执、人际关系均分低于国内常模,有显著性差异(0.05>P>0.01)。余项因子均分及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常模,以躯体化、精神病性、焦虑、忧郁为突出(P<0.01);女性心理障碍严重程度高于男性(P<0.05),中年组抑郁程度超过青、老年组(P<0.05);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者的心理障碍程度均超过初中及以下者(P<0.05)。病程长组心理障碍程度高于病程短组(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广度大,在进行躯体治疗时应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和支持性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县镇地区肺结核流行现状及其易感因素、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谱和优势耐药组合模式方法 采用罗氏培养基和PNB/TCH生长试验,对杭州市周边7个县镇临床诊断为肺结核的2 840例初治和712例复治患者抗酸染色阳性痰标本进行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采用浓度比例法,检测3 152株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IF)、乙胺丁醇(EMB)、氧氟沙星(OFX)和卡那霉素(KM)的敏感性。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核分枝杆菌优势耐药模式以及肺结核易感因素结果 3 552株分枝杆菌中,88.7%(3 152/3 552)为结核分枝杆菌,11.3%(400/3 552)为非结核分枝杆菌,复治患者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23.7%)显著高于初治患者(8.1%)(χ2=138.67,P<0.05)。3 152株结核分枝杆菌对6种抗结核药物总耐药率为25.1%,对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率分别为15.9%、4.6%和0.2%,其中SM(χ2=50.40, P<0.05)和INH耐药率较高(χ2=47.81, P<0.05)。结核分枝杆菌有35种耐药谱,优势耐药组合模式分别为INH+SM(χ2=19.19,P<0.05)、INH+RFP+SM(χ2=24.85,P<0.05)和IHN+RFP+SM+EMB(χ2=20.11,P<0.05)。来自复治患者的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率(38.3%、36.1%、14.0%和0.9%)均显著高于初治患者(22.3%、19.3%、2.7%和0.04%)(P<0.05)。本地户籍60岁以上男性农民肺结核发病率显著较高(χ2=1 435.29,P<0.05)结论 本县镇地区肺结核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老年男性农民是肺结核易感人群,复治肺结核患者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以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显著高于初治肺结核患者,提示县镇地区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规范化治疗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适宜的结核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获取2018年福建省登记的650例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相关信息,包括利福平耐药情况、患者年龄、性别、民族、职业、户籍及登记分类情况。分析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利福平耐药的影响因素。 结果 650例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中利福平耐药患者143例,耐药率为2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男性、本地户籍、职业为农民工及登记分类为其他的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率分别为12.2%(22/180)、20.1%(109/541)、17.8%(81/455)、18.4%(78/425)、6.2%(1/16),明显低于年龄<25岁[46.2%(12/26)]、女性[31.2%(34/109)]、外地户籍[31.8%(62/195)]、职业为家政/家务/待业人员[33.6%(42/125)]、登记分类为复治失败/慢性患者[77.8%(7/9)]的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21.57、6.45、15.58、13.15、54.8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25~34岁和≥65岁[以“<25岁”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0.32(0.11~0.95)和0.24(0.09~0.65)]的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风险较低;外地户籍[以“本地户籍”为参照,OR(95%CI)=1.87(1.19~2.93)]、职业为家政/家务/待业[以“农民工”为参照,OR(95%CI)=2.01(1.21~3.34)]、登记分类为复发、初治失败、复治失败/慢性患者[以“其他”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10.90(1.34~88.68)、23.69(2.67~209.87)、133.89(9.50~1887.37)]的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风险较高。 结论 福建省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利福平耐药率较高。年龄<25岁,户籍为外地,职业为家政/家务/待业,登记分类为复发、初治失败及复治失败/慢性患者是耐药肺结核高危人群对利福平耐药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95例住院高龄肺结核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高龄肺结核临床特征及治疗和管理措施。方法 对高龄肺结核(Ⅰ组)从临床特征、治疗及疗效方面与老年肺结核(Ⅱ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Ⅰ组循环系统并发症、营养不良及伴有3种以上合并症者均高于Ⅱ组,合并糖尿病和咯血者少于Ⅱ组(P<0.05)。(2)Ⅰ组初治者空洞病变少,复治者病变范围广,与Ⅱ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Ⅰ组痰菌阳性率低于Ⅱ组(P<0.05)。(4)Ⅰ组中三药联合化疗与四药联合化疗近期X线好转率无明显差异(P>0.05),四化毒副反应明显高于三化(P<0.05)。结论 (1)对高龄肺结核应提高警惕并加强管理。(2)治疗高龄肺结核用药要适量,三化方案最佳。(3)两组经合理规律治疗均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吡嗪酰胺(PZA)耐药与否对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采用含PZA的标准MDR-TB方案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就诊并顺利完成疗程,且采用BACTEC MGIT 960法检测有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并同时采用比例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证实对异烟肼、利福平和PZA耐药的MDR-TB患者(Z R-MDR组)60例;采用1:1配对原则,选择同期治疗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PZA敏感、年龄相差5岁以内的MDR-TB患者(Z S-MDR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化疗方案6Am-Lfx(Mfx)-PZA-Pto-Cs(PAS)/18Lfx(Mfx)-PZA-Pto-Cs(PAS)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率、病灶吸收率、空洞缩小率、治愈率及失败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Z S-MDR组患者在2、6、12、24个月末时痰菌阴转率分别为70.00%(42/60)、90.00%(54/60)、86.67%(52/60)、86.67%(52/60),高于Z R-MDR组的46.67%(28/60)、66.67%(40/60)、70.00%(42/60)、70.00%(4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 值分别为6.720、9.624、4.910、4.910,P值均<0.05);疗程结束时Z S-MDR组患者病灶吸收率为81.67%(49/60),高于Z R-MDR组的65.00%(3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264,P=0.019);Z S-MDR组患者空洞缩小率为76.92%(40/52),与Z R-MDR组的62.00%(31/50)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2.681,P=0.098);Z S-MDR组的治愈率为86.67%(52/60),高于Z R-MDR组的70.00%(4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10,P=0.016)。Z S-MDR组的失败率为13.33%(8/60),低于Z R-MDR组的30.00%(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910,P=0.016)。结论 PZA表型耐药的MDR-TB患者使用全程含PZA的标准耐多药方案治疗,其疗效较PZA敏感者差,建议对耐PZA的MDR-TB患者尽量选择不含PZA的耐多药化疗方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TBTB)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支气管镜下特点,为TBTB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住入院并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的肺结核患儿240例,最终根据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确诊TBTB 130例(简称“TBTB组”),非TBTB的肺结核 110例(简称“非TBTB组”)。对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下特点等进行分析比较。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 2检验,病灶位置的数目和年龄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TBTB组患儿的中位年龄[(1.6岁(四分位数:0.8岁,5.5岁)]显著低于非TBTB组[4.5岁(四分位数:1.1岁,10.1岁)](U=5309.500,P=0.001)。TBTB组年龄<2岁的患儿占57.7%(75/130),高于非TBTB组的34.5%(38/110)(χ 2=12.813,P=0.000)。喘息与气促症状的发生率在TBTB组(23.1%,30/130)显著高于非TBTB组(5.5%,6/110)(χ 2=14.513,P=0.000)。TBTB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21.5%,28/130)显著高于非TBTB组(7.3%,8/110)(χ 2=9.510,P=0.002)。TBTB组患儿胸部CT有22.3%(29/130)存在气道阻塞征象,显著高于非TBTB组(4.5%,5/110)(χ 2=15.460,P=0.000)。通过支气管镜检查,TBTB组患儿淋巴结瘘型(lymph node erosion,LNE)占95.4%(124/130),干酪样肺炎侵蚀破坏临近支气管(caseous pneumonia erosion, CPE)者占6.2%(8/130)。初次镜检时,77.7%(101/130)的TBTB患儿为淋巴结瘘型破溃期,17.7%(23/130)为淋巴结瘘型破溃前期。TBTB最常见累及右主支气管(33例)、右支气管中间段(32例)和右上叶支气管(30例)。单个肺叶支气管受累的TBTB患儿的中位数年龄[2.2岁(四分位数:1.0岁,6.1岁)]显著高于多个肺叶支气管受累患儿[1.0岁(四分位数:0.5岁,1.8岁)](U=1176.500,P=0.002),且受累肺叶支气管的数目与患儿年龄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0.222,P=0.011)。 结论 对于有喘息和气促表现、胸部影像提示气道阻塞的肺结核患儿,需高度怀疑TBTB,及早行支气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胸膜肥厚、粘连的关系。方法117例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按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从低到高分为A、B、C 3组 ,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测定胸膜厚度 ,评估胸膜粘连发生率。结果 治疗过程中胸膜厚度 :A组与B组比较 (t=2 .5 7,P<0.05 )有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t=7.15 ,P<0 .0 1)有显著差异性 ,B组与C组比较 (t=2.46 ,P<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胸膜粘连发生率 :A组与B组比较 (χ2=3.5 1,P>0.05 )无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χ2=9.87,P<0 .01)有显著性差异 ,B组与C组比较 (χ2=4 .5 1,P<0 .0 5 )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时胸膜厚度 :A组与B组比较 (t=1.4 5 ,P>0 .0 5 )无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t=3.4 6 ,P<0.01)有显著性差异 ,B组与C组比较 (t=2 .89,P<0 .0 1)有显著性差异 ;胸膜粘连发生率 :A组与B组比较 (χ2=0 .10 ,P>0 .0 5 )无显著性差异 ,A组与C组比较 (χ2=4 .36 ,P<0.05)有显著性差异 ,B组与C组比较 (χ2=7.4 9,P<0 .0 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胸液纤维蛋白原含量可影响胸膜肥厚度与胸膜粘连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