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察5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溶栓治疗前后QTd、QTcd变化。结果:再通组(Ⅰ组)溶栓后QTd、QTcd显著小于溶栓前(P<0.01);未通组(Ⅱ组)2指标无明变化(P>0.05),不同梗塞部位之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QTd、QTcd可作为判定溶栓再通与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后心室晚电位(VLP)、心率变异性(HR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脂的变化,本文对102例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后,分为再通组69例与未通组33例,测定溶栓后及半年的VLP、HHV、LVEF及血脂,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再通组与未通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再通组内上述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通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AMI溶栓治疗可以改善上述4项指标,降低死亡率,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 (QTintervaldispersion ,QTd)的变化 ,我们将 34例施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病人分为 2组 :再通组 18例 ,未通组 16例。测定溶栓前及溶栓后 2、8、2 4、4 8h和 1周的同步 12导联心电图QTd。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 :58.3± 13.5ms ,56.2± 17.1ms ;溶栓后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分别为 :2h ,70 .2± 14.2ms ,58.5± 13.1ms ;8h ,51.2± 13.6ms ,73.4± 15.8ms ;2 4h ,4 8.7± 16.8ms,66.5± 15.2ms ;4 8h ,4 0 .5± 11.8,66.5± 15.2 ;1周 ,38.6± 13.4 ,50 .1± 15.8。溶栓后 ,再通组与未通组QTd各对应时间段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QTd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说明成功的溶栓治疗使心室复极的QTd缩短 ,使QTd最高值提前出现。QTd缩短速度明显加快 ,对于判断溶栓治疗的疗效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A组)及非溶栓组(B组),其中将A组又分为再通组(A1组)和未通组(A2),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B组QTd作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的A1组QTd明显减少,而B组及A2组之QTd增大,且A2组与B组之间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QTd增大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增大.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增大,当及时再灌注后QTd减小明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降低.动态观察QTd值可识别高危人群、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选择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7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梗塞相关动脉再通组与未通组,观察了两组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6小时的QT离散度(QTd)。结果显示,两组溶栓治疗前QTd均为明显增大,但无明显性差异(P〉0.05);未通组治疗前后QTd的无显著差异(P〉0.05),再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01),与未通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提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5 h后Solitarie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疗效比较。方法选择发病4.5 h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Solitarie支架取栓患者50例作为取栓组、动脉溶栓患者50例作为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再通时间及再通率、并发症情况。结果取栓组术前NIHSS评分和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术后2 h、24 h NIHSS评分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术后14 d和术后90 d NIHSS评分和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h、24 h、14 d、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取栓组再通时间显著短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完全再通36例,部分再通8例,未通6例,共44例再通,再通率88.0%,溶栓组完全再通23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21例,共29例再通,再通率58.0%,取栓组治疗后再通率显著高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再闭塞率、再出血率、死亡率和溶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5 h后行Solitarie支架取栓治疗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能够延长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7.
5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行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血管开通与否分成A组(开通组)、B组(未开通组),A组42例、B组10例.并作溶栓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及QTc间期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①A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B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B两组溶栓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溶栓前两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溶栓后A组死亡1例,B组死亡4例.提示AMI溶栓血管再通可降低QTd,减少猝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1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结果:①溶栓再通组(A组)QTd较溶栓前明显降低,未通组(B组)溶栓前后QTd无明显变化。②A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B组明显降低。提示:早期溶栓改善预后的电生理基础是电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4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7例A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根据梗死相关血管是否再通而将其分为再通组(n=27)与未通组(n=10),并选择2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对照组于入组时、AMI病人于溶栓前后检测血清CTGF水平。结果溶栓前再通组及未通组血清CTG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病人溶栓后血清CTGF水平较溶栓前明显下降,未通组病人溶栓后血清CTGF水平较溶栓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动态观察溶栓前后血清CTGF水平对判断病人溶栓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用ST段预测法和QRS积分法计算32例冠状动脉内尿激酶溶栓和17例常规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最初和最后梗塞面积。结果显示,溶栓治疗组最后梗塞面积显著缩小(15.2±5.6%VS 22.4±6.2%,P<0.01),其中溶栓再通组最后梗塞面积显著小于最初梗塞面积(P<0.01),溶栓未通组虽最后梗塞面积缩小,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最后梗塞面积无显著变化(P>0.05)。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和常规治疗组的心肌挽救率分别为91.7%、25.0%和5.9%。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前后血浆脑钠素与心功能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前后血浆脑钠素(N-BNP)浓度变化及其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64例首次确诊AMI的患者.分为PCI组23例,溶栓再通组23例,溶栓未通组17例,另设2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采血测定血浆N-B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左心室功能及左心室容积参数与血浆N-BNP水平的关系.结果 AMI各组患者血浆N-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4 h溶栓未通组患者血浆N-BNP水平显著高于PCI组和溶栓再通组(均P<0.01).AMI各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未通组患者较溶栓再通组和PCI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MI各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壁节段运动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PCI组、溶栓再通组比较,溶栓未通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后患者血浆N-BNP浓度显著升高,AMI患者IRA开通后血浆N-BNP水平明显下降,血浆N-BNP水平与左心室壁受累范围和心功能分级之间及心肌组织灌注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预后影响及QT离散度 (QTd)变化。方法 观察尿激酶溶栓 (5 8例 )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 (IRA)的开放状态与心脏事件、左室功能、QTd变化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并与未溶栓组 (36例 )对照 ,随访期为半年。结果 尿激酶溶栓治病严重出血并发症少 ,再通率 6 1 8% ,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溶栓再通后半年心功能改善明显 (43 5± 8 5vs5 2 9± 8 1)。AMI患者溶栓组较未溶栓组 ,溶栓再通组较未通组 ,入院第 10天QT离散度差异有显著性 ,每组第 10天与半年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未溶栓组 10天后QTd增加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结论 溶栓后使IRA开放 ,QTd下降明显 ,心脏事件的发生降低 ,心功能得到改善 ,冠脉血管的开放状态是QTd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之一。成功的再灌注 ,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0例老年AMI病人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c)。结果QTd及QTdc>100ms病人中,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100ms者(72.7%及6.9%,P<0.001)。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d及QTdc分别为51.2ms±21.4ms及62.8ms±21.9ms,较溶栓前缩短(分别为77.4ms±21.1ms及90.0ms±30.6ms,P<0.05)。结论老年AMI病人QTd、QTdc延长者,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发生率增高,溶栓后QTd及QTdc缩短提示溶栓后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RI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和梗死灶变化的评价。方法32例大脑前循环阻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20例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组),12例保守治疗(保守组)。治疗前后行MR常规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检查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治疗前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检查。比较治疗前后MRA显示的血管再通和梗死灶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MRA显示78%(25/32)血管阻塞。治疗后,溶栓组MRA显示72%(13/18)血管早期再通,而保守组中29%血管再通;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79)。血管再通的病灶增加较小,与血管未通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I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治疗后血管早期再通的显示及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与非溶栓治疗对心率变异性 (HRV)的影响。方法 将 97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组与非溶栓组 ,均进行 2 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观察 HRV时域指标 (SDNN及分段 SDNN) ,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1 )溶栓再通组 (n=2 1 )、溶栓未通组 (n=9)、非溶栓组 (n=67) 2 4 h动态心电图正常 R- R间期的标准差 (SDNN)前段 (白天 )、后段 (2 3∶ 0 0~ 5∶ 0 0 )分别为 79.33 38.31 ms和 75.0 3 37.89ms(P= 0 .44)、64.57 33.56 ms和 40 .66 2 0 .0 6 ms(P<0 .0 1 )、74.0 0 2 6.80 ms和 60 .43 2 4 .97ms(P<0 .0 1 ) ,溶栓再通组前后段 SDN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溶栓未通组、非溶栓组前后段 SDNN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溶栓再通组与溶栓未通组前段 SDNN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31 ) ;后段SDNN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 (2 )心源性死亡组 SDNN低于存活组。结论 成功的溶栓治疗可提高 HRV,改善 AMI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和致命性心律失常等事件的发生 ,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贵新 《内科》2007,2(4):487-48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清神经肽Y(NPY)、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08例健康人和171例AMI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1、2、3、24、48和72h血清中NPY、NO、SOD和MDA的含量。结果与健康人比较,溶栓前患者NPY和MDA含量升高,NO和SOD含量降低(P<0.05)。溶栓后1~3h的再通组与溶栓前及未通组比较,NPY和MDA含量更高,而NO和SOD含量更低(P<0.01)。再通组的NPY和MDA高峰出现在溶栓后2h,而NO和SOD的低谷恰好也出现在溶栓后2h。溶栓24h后再通组NPY和MDA含量下降,而NO和SOD含量升高(P<0.05),其变化幅度大于未通组(P<0.01)。结论AMI后溶栓1~3h内NPY和MDA明显升高,NO和SOD明显下降,可能参与溶栓后早期内皮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53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小,而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增大,且后两组间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增大,但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小,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观察48例糖尿病并AMI发病6小时内患的静脉溶栓治疗,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2例)和未通组(16例),测定溶栓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的Q-T离散度无差异,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的显低于未通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 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本院连续住院治疗的116例AMI的溶栓治疗患者,按临床诊断分成糖尿病组(n=26)、非糖尿病组(n= 90)。根据胸痛症状、心电图ST段抬高和下降情况及心肌酶水平峰值变化,采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病学分会制定的间接标准及其组合判断方法评定梗塞相关血管是否再通,随访观察和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开始溶栓时间:糖尿病组平均为(5.69±2.24)h,非糖尿病组平均为(4.68±1.80)h,两组比较糖尿病组时间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梗塞血管再通:糖尿病组有13例,再通率为56.5%,非糖尿病组66例,再通率为75.9%,两组再通率相比,糖尿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5)。心力衰竭发生率在糖尿病组溶栓后有42.3% (11例),非糖尿病组21.1%(19例),两组发生率比较糖尿病组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病死率在糖尿病组死亡5例(占19.2%),非糖尿病组死亡9例(占10.0%),两组相比,糖尿病组死亡率有增多趋势,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随访5.6年(2.2~7.5年),糖尿病组病死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仍有较差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其溶栓治疗再通率较低,与糖尿病患者开始溶栓时间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