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单一症状原发夜遗尿 (PMNE)患儿的自然灌注 (NF)和人工灌注 (AF)尿动力学表现。方法 :4 7例PMNE患儿 ,男 30例 ,女 17例 ,年龄 6~ 14 (9.6± 2 .3)岁。先后分别进行NF尿动力学检查和AF尿动力学检查 (灌注速度 10ml/min)。比较 2次检查结果。结果 :NF和AF尿动力学的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残余尿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膀胱不稳定收缩发生率、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发生率和排尿后收缩发生率 2次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最大膀胱容量和排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NF和AF分别检出低膀胱容量4 3例 (91% )和 38例 (81% ) ;NF和AF分别检出低膀胱顺应性 17例 (36 % )和 16例 (34% )。结论 :PMNE患儿的NF和AF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均可对患儿膀胱功能作出正确评估  相似文献   

2.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49例不同原因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其中尿潴留组24例,尿失禁组25例。对其自由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肌电图联合测定和静止期尿道压力进行测定。结果:尿潴留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尿流率降低,残余尿量增加,大容量膀胱,逼尿肌无反射,高逼尿肌漏尿点压;而尿失禁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和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异常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对其进行尿动力学分类,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女性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女性尿失禁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例女性尿失禁患者为病例组和因上尿路疾病需要手术治疗而下尿路功能正常的20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病例组依据临床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分为急迫性尿失禁患者90例,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70例,充溢性尿失禁患者40例.比较各组病例与对照组之间尿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组的最大逼尿肌排尿压、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急迫性尿失禁组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充溢性尿失禁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最大逼尿肌排尿压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显著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和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女性非神经源性膀胱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 (NNDSD)的临床及尿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Dan tecDuetLogic尿动力学检查仪测定 1 1例NNDSD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并与 5例神经源性膀胱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DSD)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NNDSD组和DSD组患者中 ,膀胱压力容积测定 (CMG)显示逼尿肌不稳定分别为 5例和 4例 ;最大膀胱容量 (31 0 .0± 87.6)ml和 (2 2 0 .0± 55 .6)ml;最大尿流率 (1 1 .2± 5 .8)ml/s和 (7.8± 4 .6)ml/s;最大尿流时逼尿肌压力 (5 .41± 1 .99)kPa和 (5 .88± 2 .98)kPa;残余尿量为 (63 .5± 50 .4)ml和 (56 .0± 2 8.3)ml;尿道压力升高大于8.83kPa前者为 3例 ,后者 1例。 2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下尿路症状 (LUTS)的女性患者可能存在非神经源性膀胱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 ,贮尿期症状多见 ,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尿流率下降 ,排尿期膀胱内压力升高和部分患者尿道压力升高 ,尿动力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尿动力学检查对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术后疗效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及临床指标的观察 ,确定预测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患者术后疗效的指标。方法 :对 2 6例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患者进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前列腺体积及术前后尿动力学检查 ,并在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 :2 4例 (92 .3 % )患者可见有逼尿肌主动收缩 ,最大逼尿肌排尿压为 (6 .62±3 .57)kPa ;5例 (1 9.2 % )患者术后不能排尿 ,需要留置导尿。患者年龄、手术前后排尿期膀胱逼尿肌最大压力、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率、逼尿肌的顺应性及测压容量在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患者在急性尿潴留发作的晚期 (4周 )行尿动力学检查 ,可以预测术后的疗效。逼尿肌顺应性及膀胱测压容量异常增高、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降低 (小于 1 .96kPa)、充盈期膀胱测压过程中无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患者术后疗效差  相似文献   

6.
膀胱测压及括约肌EMG检查小儿膀胱功能障碍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尿动力学检查在诊断小儿膀胱功能障碍中的意义。方法 :正常对照组 1 64例 (男 1 0 9例 ,女 55例 ) ,其中 <2岁 52例 ,2~ 1 3岁 1 1 2例。患儿组 2 54例 (年龄 1月~ 1 4岁 ) ,其中神经源性膀胱 61例 (包括脊柱裂 46例 ,骶会阴和腹会阴肛门成型术后患者 1 5例 ) ,遗尿 1 1 2例 ,后尿道瓣膜 1 8例 ,尿频、尿急和尿失禁 2 5例 ,膀胱输尿管返流 1 8例 ,泌尿系感染 2 0例。检查使用仪器为DanTech膀胱测压和肌电图记录仪。其中 35例进行了电视监视下的膀胱测压。结果 :正常对照组小儿残余尿 <1 0ml,少数新生儿膀胱残余尿可以较多 ,最大膀胱容量随年龄增加 ,新生儿为 (33± 2 4 )ml,1 3岁时达 (350± 54)ml。 57%新生儿表现为非协调性排尿或间断性排尿。协调性排尿过程中最大逼尿肌排尿压为 (6 .77± 2 .1 6)kPa。神经源性膀胱主要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顺应性降低、或反射亢进(非抑制性收缩 ) ,逼尿肌括约肌活动不协调 (DSD)、膀胱容量增加或减少等 ;60 %遗尿患者发现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异常 ,分别表现为DI、膀胱容量小、DSD等。不明原因尿频、尿急、尿失禁和膀胱输尿管返流 50 %发现有DI并有DSD。泌尿系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DSD和DI。结论 :无排尿异常症状小儿膀胱多可完全排空 ,但新生儿可见较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芪缩尿方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及规律应用胰岛素降糖、营养神经等药物。观察组加服丹芪缩尿方,每日1剂。观察治疗12周后2组患者尿动力学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尿动力学(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残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最大尿意容量均显著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压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芪缩尿方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分析我科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影像尿动力学诊断特点,探讨影像尿动力学在复杂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诊断中的优势.方法 收集自2014年1-7月因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而在我科行影像尿动力检查患者239例,男性165例,女性74例.分析神经源性膀胱和非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诊断特点及下尿路影像形态,探讨典型复杂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的特点及输尿管、膀胱、尿道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239例患者中因存在明确神经系统病变而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经尿动力学检查确定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13.39%):①逼尿肌反射亢进伴急迫性尿失禁8例,3例患者存在脑血管意外,1例患者存在帕金森病,2例患者存在阿尔茨海默病,1例患者存在骶脊膜膨出;1例患者行根治性子宫全切.②逼尿肌收缩无力伴尿性尿潴留24例,其中糖尿病患者16例,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患者2例,酗酒患者2例,药物滥用患者1例,高空坠落致腰或骶髓损伤3例.存在单侧输尿管反流1例,双侧输尿管反流7例,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2例,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3例.诊断为非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03例(84.94%):膀胱出口梗阻131例、压力性尿失禁41例、单纯逼尿肌过度活动11例、逼尿肌收缩力弱10例、逼尿肌收缩无力10例.排尿期膀胱颈部完全开放76例,部分开放129例,膀胱颈部未见开放34例.膀胱及尿道功能未见异常4例(1.67%).结论 影像尿动力检查可帮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准确判断是否存在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输尿管反流、漏尿点压,对于非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帮助判断胱和尿道的影像形态变化,精确了解尿道梗阻部位,甚至了解膀胱尿道是否存在异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在排尿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排尿障碍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检查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并针对检查结果采取相应诊疗。结果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期逼尿肌压在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3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尿道压、膀胱颈压等均在治疗后显著降低,而最大尿流量、平均尿流率均在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7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膀胱颈压在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可辅助临床对排尿功能障碍疾病患者的诊断分型与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致不稳定膀胱的尿动力学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BPH患者 5 9例 ,进行全面的尿动力学检查 ,包括膀胱等容收缩试验和排尿期尿道测压 (MUPP) ;其中 2 1例采用Western印迹法对其逼尿肌组织中NOS进行检测。结果  5 9例BPH患者发现不稳定膀胱 (USB) 3 7例 ,占 63 %。不稳定膀胱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 (I -PSS )、尿流加速度 ( a)、最大逼尿肌等容收缩压 (Piso)显著高于稳定膀胱组 ,而初次尿欲 (FD)、膀胱最大容量 (CC)显著低于稳定膀胱组。两组之间NOS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不稳定膀胱是BPH的病理基础 ,临床症状、逼尿肌代偿与其相关。NO介导神经在膀胱逼尿肌组织中有表达 ,但在不稳定膀胱的发病机制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像尿动力学诊断以遗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改变.方法对2例经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为神经源性膀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以遗尿为主诉就诊,B超尿动力学检查表现为充盈期膀胱颈口不能完全关闭,排尿期膀胱颈口不开放,膀胱大量残余尿,上尿路损害,瘫痪性膀胱.结论对于临床表现为遗尿的患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以全面地了解膀胱尿道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醋酸去氨加压素(DDAVP)治疗儿童单症状性夜间遗尿症(MNE)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8例MNE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79例.两组均进行行为心理治疗,试验组加用DDAVP.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停止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复发率、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停止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试验组的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最大尿流率及尿量均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减少(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DDAVP治疗儿童MNE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夜间遗尿症儿童气质与家庭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夜间遗尿症儿童的气质纬度及家庭环境特点,为其综合干预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专科随访相结合的方式.选择5~6岁夜间遗尿症儿童94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夜间遗尿症儿童的气质纬度和家庭环境特征.结果 夜间遗尿症儿童气质维度方面的活动水平、反应强度、坚持度及反应阈得分[分别为(3.89±0.83)分,(4.02±0.88)分,(4.25±0.57)分,(3.11±0.67)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66±0.78)分,(3.59±0.79)分,(4.04±0.58)分,(2.94±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及注意分散度得分[分别为(4.57±1.08)分,(4.51±0.94)分,(4.77±0.75)分,(4.42±0.84)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80±0.84)分,(4.90±0.89)分,(5.25±0.80)分,(4.65±0.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特征方面病例组在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方面的得分[分别为(5.62±1.68)分,(4.83±1.74)分,(5.85±1.77)分,(3.94±1.87)分,(4.72±2.20)分]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13±1.39)分,(5.56±1.41)分,(6.46±1.90)分,(4.72±2.04)分,(5.36±2.32)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控制性的得分(4.51±2.08)分高于对照组(4.03±1.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夜间遗尿症儿童有独特的气质特点,其家庭环境不良.在对夜间遗尿症儿童进行综合干预时,应改善其家庭环境并结合其气质特点进行,以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氢氯噻嗪治疗夜尿症的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1月~2010年9月我院夜尿症患儿100例,实际纳入病例95例,将其分为实验组(47例)和对照组(48例)。实验组服用氢氯噻嗪,对照组服用安慰剂。评估夜尿症的缓解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所有纳入患者均对药物有较好的耐受性。氢氯噻嗪和安慰剂均能明显缓解夜尿症的发生(57.4%vs 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但氢氯噻嗪降低夜尿症频率缓解程度50%以上者较安慰剂效果更明显(48.1%vs 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氢氯噻嗪能安全而有效地缓解儿童夜尿症,但是在以后的研究和临床中其临床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南省儿童和青少年单一症状原发性夜遗尿(PMNE)的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择郑州和安阳16所学校的8500名6~18岁无白天排尿异常的正常小学和中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过去1个月内是否夜间睡眠时尿床1次或以上;白天有无排尿异常。结果:实际回收问卷8006份,有效问卷7896份,其中男3979份,女3917份。各年龄段PMNE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男性由6岁10.2%下降为18岁的1.4%;女性由6岁的9.7%逐渐下降为18岁的0.9%。遗尿发生率男性16岁和女童14岁以后降为l%左右。结论:学龄儿童遗尿的发生率仍很高,青春期后稳定在1%左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拒绝药物治疗的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患儿实行家庭参与式行为疗法,以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对符合条件的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n=60)。对照组:入选患儿观察其自然缓解率;研究组:采用家庭参与式行为疗法(饮食生活习惯调整、唤醒治疗、膀胱训练等),进行缓解率疗效的对比研究,得出行为治疗在家长监督参与下的有效方案,并为经济较差的患儿找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结果研究组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参与式行为疗法(饮食生活习惯调整、唤醒治疗、膀胱训练等)对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行为干预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行为干预治疗,治疗组采用推拿联合行为干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2个月后,治疗组的复发率为11.1%,对照组为60.0%,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推拿联合行为干预治疗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临床疗效良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儿童功能性遗尿症的人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功能性遗尿症的人格个性特点。方法对41例功能性遗尿症儿童和3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功能性遗尿症组患儿的E维度和N维度平均得分与正常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儿童的P维度和L维度平均分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排除器质性因素以外的功能性遗尿症儿童,焦虑或抑郁等的不良心理因素起重要的作用,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是该类患儿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小儿功能性遗尿症的人格个性特点。方法 对41例功能性遗尿症儿童和3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功能性遗尿症组患儿的E维度和N维度平均得分与正常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儿童的P维度和L维度平均分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排除器质性因素以外的功能性遗尿症儿童,焦虑或抑郁等的不良心理因素起重要的作用,心理行为的干预治疗是该类患儿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