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扫描电镜和体外透皮吸收实验研究了低分子肝素脂质体喷胶透皮吸收的作用机理。证明脂质体对角质层的脂质发生作用,改变了角质层的超微结构,提高了角质层的通透性,促进了低分子肝素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氮酮对低分子肝素皮肤吸收的影响。方法 制备了含不同浓度氮酮的低分子肝素卡波姆凝胶,以Franz法测定了低分子肝素的体外透皮速率。结果 低分子肝素的透皮率符合Ficks扩散方程。结论 3%、5%的氮酮对低分子肝素有显著促透作用。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柔性纳米脂质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制用于透皮吸收的低分子肝素柔性纳米脂质体制剂。方法 :用超声波分散法制备低分子肝素柔性纳米脂质体 ,以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制备工艺 ;电镜观察其形态及粒径分布 ,以Franz扩散池法测定其体外经皮渗透动力学 ,以小鼠用药前后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研究其促透作用。结果 :低分子肝素柔性纳米脂质体在电镜下为圆形或椭圆形 ,平均粒径为 85 .4nm ,包封率为 35 .2 % ;其体外经皮渗透符合Fick’s扩散方程 ,小鼠用药后血液凝固时间显著延长。结论 :柔性纳米脂质体对低分子肝素有良好的透皮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素透皮吸收传递体的研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制肝素透皮吸收传递体。方法:用超声波分散法制备肝素传递体,电镜观察其形态,以一定压力下通过微孔滤膜的相对速度考察其变形性,以家兔用药前后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研究其促透作用。结果:肝素传递体在电镜下为圆形或椭圆形,粒径范围为50-300nm,包封率为28.7%,并具有良好的变形性和促透作用。结论:传递体是肝素良好的经皮吸收载体。  相似文献   

5.
脂质体包封肝素透皮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质体包封的肝素喷素雾于健康自愿者皮肤上,通过观察凝血参数研究脂质体肝素的透皮吸收能力。结果:15名受试者在给药5000u或者10000u后0.5、1.5h的凝血酶凝固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比给药前延长,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15例中4名主诉性功能增强,无其他不良反应。提示;本实验所用的脂质体肝素,通过开放式给药,可以穿透皮肤,进入血循环,产生抗凝效果。  相似文献   

6.
脂质体(Liposome)是磷脂和其它两亲性物质分散于水中,由一层或多层同心的脂质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超微球状载体制剂。脂质体具有的双重特性-亲水性和疏水性,决定了脂质体可以较好的包裹亲水性物质和亲脂性物质。1979年首次报道了以脂质体包封药物用于经皮吸收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脂质体能够包裹并携带亲水或亲油性药物进入体内;可以包封难以透皮的药物及易受胃肠道破坏的生化高分子药物及疫苗,促进其透皮吸收,产生全身治疗作用及免疫预防效果;与皮肤角质层脂质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能增加药物在皮肤局部的积累,起到持续的药物释放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群 《大家健康》2013,(9):88-89
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钙在血液透析抗凝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12月在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观察所有患者透析前后出凝血指标及穿刺点压迫止血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穿刺点压迫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透前凝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透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作用强,不易引起出血,在高危出血患者中应用能避免出血。  相似文献   

8.
低分子肝素的免疫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研究了低抗凝活性肝素,商品肝素及以低凝性肝素为原料制得的低分子肝素的免疫活性。体内实验表明低分子肝素可抑制小鼠绵羊红细胞特异抗体的产生,体外实验表明可抑制猪T细胞E-玫瑰花结形成和家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条件下,低分子肝素对植物血凝素诱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较高浓度的商品肝素有促进此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肝素明胶微球的研制及其口服吸收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制低分子肝素口服明胶微球并观察其口服吸收效果。方法:用乳化凝聚法制备低分子肝素明胶微球,以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及粒径分布,以大鼠用药前后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研究其口服吸收的效果。结果:低分子肝素明胶微球为圆形或椭圆形,粒径范围0.5-20μm,包封率89.4%;大鼠用药后血液凝固时间显著延长。结论:明胶微球载体对低分子肝素大鼠口服吸收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脂质体包封的肝素喷雾于健康自愿者皮肤上,通过观察凝血参数研究脂质体肝素的透皮吸收能力。结果:15名受试者在给药5000u或者10000u后0.5、1.5h的凝血酶凝固时间(tTC)、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APT)、凝血酶原时间(tP)均比给药前延长,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01~0.05),15例中4名主诉性功能增强,无其他不良反应。提示:本实验所用的脂质体肝素,通过开放式给药,可以穿透皮肤,进入血循环,产生抗凝效果。  相似文献   

11.
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及大鼠口服吸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制剂,并进行大鼠口服吸收的研究。方法:用超声波分散法制备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以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制备工艺;电镜观察其形态及粒径分布,以大鼠用药前后血液凝固时间的变化研究其口服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低分子肝素纳米脂质体在民镜下为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89.6mm,包封率为36.1%,大鼠用药后血液凝固时间显著延长。结论:纳米脂质体对低分子肝素大鼠口服吸收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脂质体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质体透皮吸收给药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给药方式。近年来,为了提高经典脂质体的透皮吸收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透皮机制、制备材料和方法等研究,从而发挥脂质体作为药物优良载体与促进透皮吸收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小剂量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及低分子肝素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并进行疗效的比较。方法对4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小剂量普通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分别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治疗4周。结果小剂量普通肝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均可明显减少尿蛋白,提高血浆白蛋白(P〈0.05);二者均无须临床监测,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4.
对磷酸川芎嗪透皮吸收的规律及释药机制进行探讨。采用离体透皮实验装置,通过发迹药物浓度、pH值、促透剂及皮肤状态,研究磷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结果发现随着磷酸川芎浓度增加,渗透系数明显增加;pH增大,渗透系数随之增加;氮酮在1%时可显著增加磷酸川芎嗪的透皮吸收;当去除角质层后,渗透系数比完整皮肤增加近一半;完整皮肤的贮库效应大于去角质层皮肤。提示磷酸川芎嗪可透皮吸收,吸收的主要屏障是角质层,且存在着贮  相似文献   

15.
由于皮肤角质层对大多数外用药物的吸收具有“屏障”作用,从而使相当多的药物透皮吸收不理想,达不到治疗要求。国内外很多研究者致力于寻找一种理想的透皮吸收促进剂。80年代报道了一种新的透皮吸收促进剂Azone(氮酮)。在抗生素、甾体等药物的外用制剂中加入少...  相似文献   

16.
对比研究了低抗凝活性肝素、商品肝素及以低抗凝活性肝素为原料制得的低分子肝素的免疫活性。体内实验表明低分子肝素可抑制小鼠绵羊红细胞特异抗体的产生,体外实验表明可抑制猪T细胞E-玫瑰花结形成和家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条件下,低分子肝素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较高浓度的商品肝素有促进此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质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延海  郭晋祥 《河北医学》2003,9(10):920-92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二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和普通肝素治疗组。结果:低分子肝素疗效优于普通肝素,且并发症少。结论:低分子肝素可作为常规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降纤酶加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 用降纤酶加低分子肝素治疗组70例,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组54例进行随机,开放,对照研究。结果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为84.29%,血液流变学改善明显,无出血等副作用。结论 降纤酶加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阻止梗塞进展及防止血管再闭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角质层与真皮层对氟尿嘧啶贴剂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皮肤角质层和真皮层及促透剂对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制备氟尿嘧啶(5-FU)贴剂为模型药剂,以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促透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用高效液相色谱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检测5-FU和IPM浓度,计算5-FU在各种皮肤状态下的透皮能力(Kp)。结果 剥离角质层后,5-FU的Kp是经完整皮肤的2.3倍;在IPM作用下5-FU的Kp为原来的1.8倍(经完整皮肤)和2.4倍(经剥离角质层皮肤)。结论 剥离角质层能增加5-FU的吸收;IPM主要降低角质层对5-FU的屏障作用,在剥离角质层后其对5-FU的吸收也没有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尽量减少肝素在血浆转换中对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 在血浆转换中分别对2组病人使用低分子肝素及未分段肝素,测定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 未分段肝素对凝血因子的影响远大于低分子肝素,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低分子肝素在血浆转换中对凝血因子无明显影响,为低分子肝素在血浆转换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