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muta)为鼠肠道寄生虫,偶尔寄生于人。最早由Olfer(1766)于南美鼠体发现,人体首例由Rudolphi(1819)报告至今,国外有200余例,国内自1929年Faust在北京首次报道至1989年止,共见诸报道55例。1988—1990年我们采用Kato-Katz法,在全省92000余人的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查见该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广东省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情况。 方法 笼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 ,乙醚处死后解剖检查膜壳绦虫感染情况。 结果 在捕获的 2 0 3只鼠中检出 5 2只感染膜壳绦虫 ,感染率 2 5 .62 % ;其中 2只同时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和微小膜壳绦虫。褐家鼠膜壳绦虫感染率明显高于黄胸鼠 (分别为 2 9.80 %和 13 .46% ,P <0 .0 5 )。鼠膜壳绦虫感染率与其体重显著相关。缩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 1~ 65条 ,平均为 (5 .3 88± 10 .2 3 2 )条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度为 1~ 10条 ,平均 (5 .2 0 0± 3 .70 1)条。缩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胃、小肠和大肠 ;微小膜壳绦虫寄生于鼠小肠。结论 湛江市区褐家鼠和黄胸鼠膜壳绦虫的感染较为普遍 ,对人类健康构成一定威胁  相似文献   

3.
<正> 缩小膜壳绦虫主要寄生于鼠类,鼠的感染较为普遍,而人体感染比较少见。楼方岑(中国内科年鉴1986)总结文献报告国内仅30余例,绍兴市尚未见报道。1988年5月我们在本县农村作肠道蠕虫病调查时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患儿女性,7岁,绍兴县斗门镇农村儿童,未曾  相似文献   

4.
<正>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Rudolphi,1819)],又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偶然寄生于人体。人感染长膜壳绦虫主要是由于误食了混杂在粮食中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昆虫而感染。中间宿主有蚤类、甲虫、蟑螂、倍足类和鳞翅目等,以大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谷蛾(Tinia granella)、具带病蚤和印鼠客蚤常见。似囊尾蚴在肠腔内经12~13天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中,脱落的孕节和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目前缩小膜壳绦虫国内报告人体病例并不多见~([1]),安  相似文献   

5.
长膜壳绦虫首先由0lfer(1766)于鼠体内发现,人体首例由Rudolpbi(1819)报告,至今国外报道有200多例;国内病例报道53例(附表)。1984年3月,我们发现长膜壳绦虫病一例,用槟榔南瓜子驱出成虫 并进行虫体测量和观察。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人群绦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8—1991年间,应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53061人,结果查见绦虫3种,其感染率分别为:带绦虫0.9%、缩小膜壳绦虫0.02%、微小膜壳绦虫0.01%。感染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的为80岁。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民族、职业者的感染率间的差别具有显著意义。膜壳绦虫在我省呈散在分布,共查见18例,以儿童感染为主。7例微小膜壳绦虫为我省首次发现。主要集中分布于兰坪、大理、景洪、永德和盈江5个县,感染率为0.7%—17.4%。其中以兰坪县三界乡的普米族聚居地区人群的感染率最高,达47.4%,其次为大理市周城乡(白族)的10.7%,景洪曼听乡(傣族)的为6.3%。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体缩小膜壳绦虫病毛协仁,贾洪忠综述孙延昌审校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济宁272133)缩小膜壳绦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是缩小膜壳绦虫,又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偶寄生于人体。本虫由Olfers于1766年在南美洲的鼠体内首次检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了解洱源县小兽动物膜壳绦虫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捕鼠笼、鼠夹和电子捕鼠器等捕捉小兽,鉴定小兽种类,检查有无膜壳绦虫感染。结果 共捕获小兽661只,分属3目5科8属17种,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小兽63只,分属3目13种,感染率9.53%,其中以大足鼠、齐氏姬鼠、大绒鼠、斯氏家鼠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1.05%、13.64%、12.30%和9.09%。有20只小兽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分属1目5种,感染率3.03%,以大绒鼠、大足鼠、锡金小鼠、齐氏姬鼠感染率较高,分别为6.56%、5.26%、5.00%、4.55%。结论 云南省洱源县小兽膜壳绦虫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长膜壳绦虫又名缩小膜壳绦虫,为鼠类常见肠道寄生虫,中间宿主为各种昆虫,成虫主要寄生在鼠类小肠内,偶尔也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多是因为偶然接触虫卵而感染。  相似文献   

10.
微小膜壳绦虫主要寄生于鼠类,亦可寄生于人体,一般认为感染率低于1%,局部地区也可以达到10%左右[1],但两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及安徽省的调查结果则显示本虫属人体少见寄生虫[2,3].现将笔者在参加第2 次安徽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工作中发现的1 例感染者及其虫卵在Kato-Katz 法标本片中的变化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1993年在江苏江都县吴堡乡进行了缩小鹏壳绦虫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定量透明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检查1921份粪样,阳性22例.感染率1.1%,其中6例混合肠道线虫感染;采用饱和硝酸钠浮聚法检测庭院士样450份,阳性6份,污染率1.3%.同时证实家鼠存在感染,缩小膜壳绦虫在当地人、鼠之间相互传播构成了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长膜壳绦虫又名缩小膜壳绦虫,为鼠类常见肠道寄生虫,中间宿主为各种昆虫,成虫主要寄生在鼠类小肠内,偶尔也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多是因为偶然接触虫卵而感染。2010-05,仁寿县疾病预防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宁夏抽查42个点,18岁以内儿童青少年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共检查9460人,其寄生虫总感染率为53.1%,共查见寄生虫20种。人群各种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蛔虫30.6%、蛲虫18.3%、鞭虫0.4%、钩虫0.3%、粪类圆线虫0.05%、带绦虫0.01%、微小膜壳绦虫0.01%、缩小膜壳绦虫0.02%、旋毛虫1.9%、棘球蚴9.0%、溶组织内阿米巴0.06%、哈氏内阿米巴0.3%、布氏嗜碘阿米巴0.5%、微小内蜒阿米巴0.7%、人芽囊原虫0.06%和结肠小袋纤毛虫0.02%。1人同时感染2、3和4种寄生虫者依次有638例、57例和3例。以蛔虫、贾第虫为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城镇与农村的儿童青少年感染率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χ2蛔虫=108.6908,χ2贾第虫=20.8746,其P值均<0.01)。  相似文献   

14.
<正> 缩小膜壳绦虫(即长膜壳绦虫)主要寄生于鼠类,鼠的感染极为普遍,但西北诸省迄今未见报道。1983年11月,我们在陕西山阳县进行肠道蠕虫病普查中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大,8岁,农家儿童。我们系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在普查中发现。为了进一步核实,又多次在患儿粪便中检及典型的缩小膜壳绦虫卵。在镜下虫卵为近圆形,桔黄色。测量15个卵,长径为60~72.5μm,平均66.33±3.4μm;短径为60~64μm,平均61.87±1.46μm。卵壳较厚,亮与胚膜间附有一层半透明的波浪形内膜,胚膜两极无丝状物,六钩蚴清晰可见,呈扇形排列。究与胚膜之间充满透明的胶质体。在高倍镜下可见卵壳周围有放射状条纹,但条纹比猪肉绦虫卵短小。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动物丝虫寄生于人体的病例似有增多趋势。迄今世界各地报道已超过60例,一半以上见于美国。在日本至今仅见12例犬恶丝虫感染人体的病例报道,其中9例引起肺栓塞,3例寄生于皮下组织。本例亦由于在皮下组织中检出犬恶丝虫断面而确诊,为日本类似病例的第4例报道。  相似文献   

16.
人体感染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较为少见。徐秉锟等(1979)总结文献报告,我国病例超过32例,但安徽省迄今未见人体感染的报告。1982年11月我们在芜湖市郊区某小学学生粪检中发现一例,并经驱虫证实。 患者女性,七岁,芜湖市郊区官陡公社人,未曾移居过外地。其母称,患者近1~2年来较前消瘦,食欲减退,有时腹痛可延续数日,有时腹泻,一日数次,连续2~3天后,可不治自愈。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市少年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与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于1997~1998年随机抽取乌鲁木齐市6所学校,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调查4 540人,总感染率为15.51%,共查见肠道寄生虫15种;用阿苯哒唑(100mg/×2/d)×3d,总剂量为600mg进行集体驱虫;对维吾尔族学生中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者单独用甲硝唑等药物治疗;对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者用吡喹酮等药物治疗,3个月后复查,集体驱虫后共调查3 113人,总感染率为7.99%,感染下降率为48.48%;共查见10种肠道寄生虫,较防治前减少5种,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低于新疆人体寄生虫平均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安徽省长江流域血吸虫病流行村的40个点计16286人和7个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中签县的34个点共17611人的人体寄生吸虫调查结果。在未控制流行地区,日本血吸虫病的居民粪检阳性率仍高达8.6%,急性感染病例近年明显增多,1989年达4664例,表明血吸虫感染仍是该地区的严重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调查中同时发现了7种其它人体寄生吸虫,居民总感染率为1.2%,其中华支睾吸虫和姜片虫是散在分布。繁昌县为肺内寄生卫氏并殖吸虫流行区,而旌德等其它地区为肺外寄生型肺吸虫感染。棘口科和异形科吸虫系本省首次报告,繁昌县11例虫卵阳性者经驱虫鉴定为抱茎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perfoliatus),另3例驱虫鉴定为横川后殖吸虫(Metagonimus yokogawai)。旌德县1例巨片形吸虫感染者驱出虫体。  相似文献   

19.
1982年,林金祥等在福建省云霄县发现了日本棘隙吸虫的人体自然感染病例。成虫寄生于多种禽类、哺乳类和人体小肠,是人、畜、禽类共患的寄生虫病原,分布于日本,朝鲜和我国沿海地区,1985年林金祥等在闽南龙海等9县市凋查,人、狗、猫的感染率分别为4.9%(178/3639)、39.7%(412/1039),9.5%(34/357),人群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15岁以內的病人占77.5%。朱道韫等(1986)临床观察50例,患者  相似文献   

20.
蠕形螨(Demodex),俗称毛囊虫,属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真螨目(Acari—formes)蠕形螨科(Domodicidae),是一种永久性寄生螨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和皮脂腺内。主要以宿主细胞和皮脂腺分泌物为食。已知有140余个蠕形螨种和亚种,寄生于人体的仅有两种.即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寄生于人体的蠕形螨可引起蠕形螨病,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国外报告成人感染率为27%-100%,国内人群感染率山东省为31%~82%,上海市为7.3%-86.6%,各年龄人群均见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