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幼儿泄泻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泄泻主要由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中医根据腹泻症状的急缓分为暴泻与久泻。暴泻有热泻、火泻、暑泻、食泻等 ,病多骤发 ,肠鸣腹痛 ,暴注下迫 ;久泻包括寒泻、脾泻、肾泻等 ,多属脾胃素虚 ,感受寒邪而起 ,证多迁延。泄泻调治不当或迁延日久 ,影响病儿营养 ,可酿成疳积。1 病因病理1 1 感受外邪 感受六淫外邪与泄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指出了感受外邪以及温度、湿度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当夏秋暑湿行令季节 ,小儿感受暑湿时邪 ,每易热迫大肠发…  相似文献   

2.
小儿泄泻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琴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9):1374-1375
小儿泄泻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其主症。其病因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的一种消化道病症。如治疗失时或不当,则可造成阴津枯竭,气阳寝惫,阴阳两伤,甚则危及生命;久而不愈则酿成疳疾病症,严重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发育。“泄”与“泻”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孙思邈《丹台玉案》说“泄者,如水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统称为泄泻。”前者病缓,后者病急。《幼科发挥》亦言“泄泻二字,亦当辩之。泄者,谓水谷之物泄出也:泻者,谓肠胃之气下陷也。”这是从两者性质而言。可见泄与泻具有性质轻重缓急的不同,虽然没有详分的必要,但是,临床上对鉴别病因病机,指出预后转归,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结 泄泻就是大便稀泄,次数增多,有因时气的影响而作泻,如夏秋间的湿热之气,非时的寒冷侵袭,所谓“湿胜则濡泄”“感寒则肠鸣洞泄”。有因过于饮食,肠胃受伤,脾气不运,而成泄泻的,  相似文献   

4.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 ,2岁以下婴幼儿更易受病 ,夏秋季节尤较常见。《医宗金鉴》“泻证门”中治疗小儿“火泻” ,首用“玉露散”以清其源 ,为治泻选方提供范例。笔者在 2 0余年临床中 ,曾多次效法 ,加减运用 ,疗效甚佳。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小儿“火泻”115例 ,年龄最小 3个月 ,最大8岁 ;男 68例 ,女 47例。1 2 临床特征 泄泻 ,泻时暴注下迫 ,多为黄水 ,泻出如射 ,粪出谷道犹如汤热 ,泻多涩滞 ,非食泻泻后觉宽之可比 ;肛门焦痛难禁 ,脘腹肌肤灼热 ,肚腹疼痛 ;心烦口渴或壮热烦渴 ,大渴引饮 ;溺赤短少或无尿 ,舌红干苔黄 ,脉数…  相似文献   

5.
“泄泻”是夏秋两季常见的病症,根据我在57年夏秋两季门诊人数的统计,患泄泻的人数占治疗总人的23%强。祖国医学对于泄泻施以先后、缓急、标本的治疗,其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及治本治标、五行生克、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方针。例如:内经标本病传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至真要大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后世诸医家又根据大便的颜色、腹疹和全身症状等来分别原因。如:泻下色黄腹痛者,属湿;泻下色白腹痛者,属寒;痛一阵,泻一阵,泻时濇滞者,属火;痛一阵,泻后痛减者,属食;腹中胀痛,泻后不减者,属  相似文献   

6.
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一般以大便稀薄、时作时止,叫"泄";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叫"泻",但临床上多合称为"泄泻"[1]。导致泄泻的原因很多,简而言之,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以风寒湿热内犯肠胃较为多见,内伤则有饮食所伤、肝脾不和、脾胃虚弱及肾阳虚衰等多种因素。中医对泄泻的辨证分型细致入微,治法因证而异。《医学心悟·泄泻》云:"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寒湿,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在泄泻治疗过程中配备饮食、情志等方面的护理,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内经〉以"泄"称泄泻一病,汉唐方书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称"泄泻",其中"泄"与"泻"含义有区别.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痛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两者虽有缓急之别,但临床所见往往难以截然分开,故称之为"泄泻".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泄泻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而言。“泄者,如水之泄也,势尤舒缓;泻者,其势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名泄泻。”泄泻为一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发生,应注意与痢疾鉴别,特别是温热泻。痢疾以里疾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特点。  相似文献   

9.
<内经>以"泄"称泄泻一病,汉唐方书包括在"下利"之内,唐宋以后才称"泄泻",其中"泄"与"泻"含义有区别.泄者,漏泄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痛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两者虽有缓急之别,但临床所见往往难以截然分开,故称之为"泄泻".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相似文献   

10.
“五更泻”就是在清晨黎明之前,腹部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除。多由于泄泻日久,损伤肾阳,或年老体弱,真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脾失温养。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每于五更之初或天将明时,即洞泄数次,有经月连年弗止者,或暂愈而复作者。或有痛或有不痛者,其故何也?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  相似文献   

1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证,其病变主脏在脾,病理因素主要是湿,无湿不成泻,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中焦所致,病属实证。慢性久泻以脾虚为主,多由脾虚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所致,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基本原则是运脾化湿,以恢复脾的运化功能为总旨。具体须审证求因,采用温化寒湿、清热化湿、清暑祛湿、健脾渗湿、抑肝扶脾、补火暖土等法,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2.
先祖父俞长荣先生是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擅长治疗泄泻,尤其是久泻(2个月以上的泄泻)。其特点是辨证准确,立法严谨,处方用药精当。他所研制的久泻验方曾经长期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其一则验案。  相似文献   

13.
《首都医药》2001,(6):69
“五更泻”,顾名思义就是指发生在黎明前(五更时辰)的泄泻,又名晨泻、鸡鸣泻,是老年人常见病之一。其主要症状是,每至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这类泄泻往往积年累月,久作不愈,病人甚为烦恼。  相似文献   

14.
慢性泄泻在临床上以脾虚多见,故以补脾运中为基本治疗法则,再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用药,审因论治,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1 辨证施治1.1 脾气虚弱:其主证是大便时溏时泻,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不舒,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甚则面部浮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等。治宜健脾补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症见腹中雷鸣,泻清水,完谷不化,肢冷畏寒,脉象沉迟,舌淡苔白滑,治宜温中健脾、暖土散寒,可用附子理中汤、附桂理中汤加减;若因久泻而中气下陷,见气短,小腹部有下坠感,大便溏薄而便意频多,或食后即泻,或脱肛不收,或胃、肾下…  相似文献   

15.
马美琴 《淮海医药》2003,21(5):403-404
泄泻是以脾胃功能失调 ,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 ,便次增多为其主症的病证。《幼科金针·泄泻》说 :“泄者 ,如水之泄也 ,势犹纷绪 ;泻者 ,如水之泻也 ,势惟直下 ,为病不一 ,总名泄泻。”西医学称泄泻为腹泻 ,发于婴幼儿者又称婴幼儿腹泻。为小儿常见疾病 ,尤以 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 ,年龄愈小 ,发病率愈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夏秋季节为多见。但婴幼儿不会说话 ,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不适 ,给辨证及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笔者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多年 ,总结出只要仔细观察小儿的大便 ,就可以大致了解有无泄泻及泄泻的原因 ,从而采取针…  相似文献   

16.
泄泻一证 ,其病位在肠腑。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受承之官”,前者司“变化”,后者主“化物”,一旦肠腑发生病变 ,必然“变化”无权 ,“化物”少能 ,于是曲肠之分形成积滞。久之中州渐亏 ,难以运化 ,积滞愈甚 ,或陈积甫去 ,新积又生。积滞与肠胃不健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循环往复 ,互为因果 ,并由此而脾虚及肾 ,而肠滑不禁。积滞是起病之因 ,临证时须遵循“必伏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的原则 ,才能使病向愈。因此笔者治久泄 ,初诊是每从 :陈 艹坐 去而肠胃洁”之说主法 ,先行通腑 ,达积去泻止之目的。1 积滞久泄 :男 ,39岁 ,泄泻 10余载 ,…  相似文献   

17.
泄泻第十四“湿气胜、五泻成。”“原注”:书云,湿成五泄。“浅说”:“泄泻”即腹泻,仅属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病名,许多疾病都所以在临床上引起腹泻症状的发生,因此它所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广义言之,一切由于肠道运动机能增强;由于肠道吸收及分解障碍;由于肠道炎性变化及机械性刺戟而致之腹泻症状,中医认为均属于“泄泻”讨论的范畴。不过在临床上,中医所谓“泄泻”,一骰多仅指排粪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泻而  相似文献   

18.
原文 人皆知有泄泻,当分泄泻根源,冷则滑泄故无声,热则肠结为病,故致里急后重,如水注下有声,此名泻证热缘因,下面条陈病证。  相似文献   

19.
我来荐方     
《家庭医药》2004,(11):20-20
枣树皮煎水治腹泻 我女儿去年冬天有一次腹泻,用了多种方法治疗效果均不显著,后来经县中医院的老中医指点,用多年生长的枣树皮100 ~150克,洗净,加适量清水煎 30分钟,得到约200毫升汤液,一次服下。没想到,当天就见效了,连服两三次就痊愈了。此后,每当听到同事遇到有腹泻的情况,我就向他们推荐此方,同事服用后,均称赞此方疗效较好。 广西钟山县书香路10号 华扬 点评:腹泻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原因多种多样,如寒湿泻泄、湿热泻泄、伤食泄泻、肝郁脾虚泄泻、脾虚泄泻、肾阳虚泄泻等等,治疗泄泻当辨证用药。读者介绍的单…  相似文献   

20.
久泻康肠溶片具有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调气行滞之动效,主治命门火衰,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或久泻不止,便溏腹痛,腰酸肢冷.补骨脂的有效成分补骨脂素是久泻康肠溶片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拟采用补骨脂素作为该制剂质量控制的一个指标来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