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比较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75%盐酸罗哌卡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40例择期下腹部、下肢手术病例,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n=20)和盐酸罗哌卡因组(n=20).于给药前和给药后2、5、10、20、30、45、60、90、120、180、240、300、360、720、1440 min抽取肘前静脉血,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血浆中甲磺酸或盐酸罗哌卡因浓度.采用DAS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比较两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特征.结果 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组的表观分布容积(Vd/F)分别为(2.1±0.7)和(2.7±1.1)L/kg,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333±89)和(378±112)min,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0-∞)分别为(480±168)和(425±126)mg·min/L,清除率(CL/F)分别为(4.6±1.3)和(5.1±1.3)mL/(min·kg),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26±13)和(29±20)min,峰浓度(Cmax)分别为(1 732±833)和(1 345±341)ng/mL,两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75%盐酸罗哌卡因药代动力学特征近似,符合二室模型;盐基的改变对罗哌卡因的代谢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75%盐酸罗哌卡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40例择期下腹部、下肢手术病例,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n=20)和盐酸罗哌卡因组(n=20)。于给药前和给药后2、5、10、20、30、45、60、90、120、180、240、300、360、720、1 440 min抽取肘前静脉血,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测定血浆中甲磺酸或盐酸罗哌卡因浓度。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比较两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特征。结果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组的表观分布容积(Vd/F)分别为(2.1±0.7)和(2.7±1.1)L/kg,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333±89)和(378±112)min,药时曲线下总面积(AUC0-∞)分别为(480±168)和(425±126)mg.min/L,清除率(CL/F)分别为(4.6±1.3)和(5.1±1.3)mL/(min.kg),达峰时间(Tpeak)分别为(26±13)和(29±20)min,峰浓度(Cmax)分别为(1 732±833)和(1 345±341)ng/mL,两组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 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 2组(n=30).以神经刺激器定位,以经典后路行腰丛和坐骨神经穿刺,在两个穿刺部位同时给药,A组给予0.3 %的罗哌卡因腰丛36 mL、坐骨神经24 mL, B组给予0.4%罗哌卡因腰丛27 mL、坐骨神经18 mL.给药后不同时间测定下肢的感觉、运动评分以及感觉阻滞的时间和运动阻滞的时间;并在两组中随机各选择12例患者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非输液侧的肘静脉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罗哌卡因浓度,用DAS 2.0版药代动力学智能分析软件分析计算相关的药代学参数.结果 ①两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别,A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于B组;A组感觉评分≥2分患者比例高于B组,B组运动评分≥2分患者比例高于A组.②A组和B组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3.17±1.24) mg/L和(2.40±0.72) mg/L;tmax分别为(25±12.3) min和(29±11.4) min;AUC(0-∞)分别为(248±45) mg/(L·min)和(215±56) mg/(L·min);t1/2α分别为(25.5±9.5) min和(37.0±12.9) min;t1/2β分别为(208±89.0) min和(215±95.8) min.结论 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低浓度更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感觉阻滞;血浆中罗哌卡因的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高容量组的Cmax和AUC(0-∞)较低容量组高.  相似文献   

4.
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超声技术在外周神经阻滞的应用得以普及。Marhofer等^[1]报道,在过去的10年中,使用超声引导完成的区域神经阻滞患者4000余例,成功率近100%。但是目前关于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时相关局麻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5.
孙晓娟  董补怀  张洁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344-1345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股骨上段骨折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分别以0.30%(Ⅰ组)、0.33%(Ⅱ组)、0.375%(Ⅲ组)、0.40%(Ⅳ组)、0.5%(Ⅴ组)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结果:Ⅱ、Ⅲ、Ⅳ、Ⅴ组对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阻滞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Ⅱ、Ⅲ、Ⅳ、Ⅴ组间则无明显差异。Ⅱ组、Ⅲ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接近,明显慢于Ⅳ组、Ⅴ组(P<0.05),但较Ⅰ组快(P<0.05)。Ⅱ、Ⅲ、Ⅳ、Ⅴ组运动阻滞程度和麻醉满意程度明显高于Ⅰ组(P<0.05),Ⅱ、Ⅲ、Ⅳ、组间则无明显差异。结论:0.33%的罗哌卡因用于PNS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时阻滞完善,同时减少局麻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6.
廖志敏  张晋峰  张兰  罗朝志 《四川医学》2007,28(10):1128-1130
目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比较。方法ASAⅠ-Ⅱ级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或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78例(其中4例因操作失误改用全麻),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A组,n=39)与盐酸罗哌卡因组(B组,n=39)。监测血压、心率、SpO2、局麻药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测定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显效及完全阻滞的时间、持续时间。结果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两组痛觉及触觉的显效时间分别为(5.14±0.82)min和(5.41±1.38)min(P〈0.05),痛觉安全消失时间(20.00±8.74)min和(20.43±8.51)min;A、B组分别有90.32%及87.1%的患者触觉安全消失(P〉0.05)。两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5.68±1.73)min和(5.27±1.15)min(P〈0.05);分别有41.94%和35.48%的例数达到完全阻滞的效果(P〉0.05);运动完全阻滞时间分别在(21.88±9.98)min和(15.00±5.35)min(P〉0.05)。术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521.41±162.67)min、(575.86±196.5)min(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具有与盐酸罗哌卡因相似的安全性、神经阻滞的麻醉效能、作用时效,相似感觉与运动神经分离特点等,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试验组应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结果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面,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8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5%盐酸罗哌卡因组(A组)和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在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方面,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5%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差异。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5%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王樱  王瑛  王俊华 《中外医疗》2014,(35):136-137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的吗啡对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将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2014年3—10月收治的90例单侧下肢骨折拟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0.375%罗哌卡因组;Ⅱ组:0.375%罗哌卡因+吗啡1.5 mg组;Ⅲ组:0.375%罗哌卡因+吗啡3 mg组。结果Ⅱ、Ⅲ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Ⅰ组(P〈0.05),且Ⅲ组长于Ⅱ组(P〈0.05)。Ⅰ组患者阻滞后12 h、18 h、24 h的NRS评分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 1.5 mg和3mg吗啡均能延长罗哌卡因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作用时间,且3 mg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盐酸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较小的心脏和神经毒性,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麻醉,而由甲磺酸根替代盐酸根而合成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报道不多,我们通过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用于神经臂丛阻滞,比较其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0.5%、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单侧下肢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以0.5%(A组)和0.75%(B组)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30分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术中患者自觉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 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A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患者满意率高于A组.结论 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比0.5%罗哌卡因作用更为完善,持续时间更长,对于下肢深部手术和术后镇痛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在坐骨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12月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下肢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组含10μg舒芬太尼的0.5%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为25 mL的0.5%罗哌卡因.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Ramsay镇静评分以及麻醉效果等.结果 两组在麻醉不同时间点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麻醉不同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4.2±0.9)min]、感觉阻滞成功时间[(10.1±2.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6.7±2.0)min]较对照组[(5.3±1.1)min、(13.4±2.6)min、(8.9±3.1)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时间[(603.4±110.7)min]显著长于对照组[(524.6±10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行坐骨神经阻滞不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镇静深度,与罗哌卡因阻滞比较,起效更快,术后镇痛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0.5%、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1~2级拟行单侧下肢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以0.5%和0.75%的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30分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术中患者自觉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但0.75%罗哌卡因组比0.5%罗哌卡因组运动和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延长,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患者满意率高。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比0.5%罗哌因作用更完善,持续时间更长,对于下肢深部手术和术后镇痛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背景量的连续胫神经阻滞用于跟骨手术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跟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腘窝后入路连续胫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置入连续刺激导管,持续输注0.2%(质量分数)罗哌卡因,A组背景量为5 mL/h,B组背景量为3.2 mL/h。置管后第12、24、48小时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情况与运动阻滞情况,并记录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VAS评分在第12、24和48小时3个时间点上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胫神经感觉阻滞和胫神经运动阻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腓总神经感觉阻滞和腓总神经运动阻滞情况比较,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48 h内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2 mL/h背景量的0.2%(质量分数)罗哌卡因连续胫神经阻滞可为跟骨手术提供良好镇痛,同时可降低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膝关节镜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择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骨科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老年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则在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麻醉前(T0)、手术开始(T1)、手术进行60 min(T2)、手术进行90 min(T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以及感觉及运动阻滞时间、术后疼痛程度(VAS).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T1、T2、T3时点MAP水平分别为(102.53±9.56)mmHg、(100.32±8.26)mmHg、(99.91±6.35)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92.10±8.73)mmHg、(88.74±7.42)mmHg、(89.07±6.28)mmHg,HR分别为(79.02±6.49)次/min、(80.19±7.42)次/min、(76.48±6.82)次/min,均低于对照组的(92.28±7.28)次/min、(93.42±5.83)次/min、(82.37±7.28)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3.25±1.08)min、(9.68±3.18)min,均长于对照组的(1.78±0.49)min、(2.35±0.89)min,且感觉及运动持续时间分别为(268.36±27.28)min、(245.37±30.26)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215.23±22.37)min、(190.59±21.3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h及术后24 h,观察组患者的VAS分别为(2.49±0.78)分、(3.09±0.9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8±1.13)分、(4.92±1.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相比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镇痛效果好的优点,更适用于老年膝关节镜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107-110
目的探讨高位肌间沟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用于老年锁骨骨折麻醉效果及其对应激反应影响。方法选取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0例老年锁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给予高位肌间沟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应激反应、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93.33%;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SVI(45.93±8.78)mL/m2、MAP (82.59±19.52)mmHg、HR (64.93±8.78)次/min,高于对照组的SVI (38.84±13.67)mL/m2、MAP (74.62±6.78)mmHg、HR (60.84±6.67)次/min;术后1 h观察组患者的CI(2.83±0.54)L/(min·m2)、MAP (82.53±12.54)mmHg、HR (67.53±8.54)次/min,高于对照组的CI(2.52±0.52)L/(min·m2)、MAP(76.53±10.54)mmHg、HR(60.53±4.54)次/min;观察组患者术后2 h VAS评分(3.07±1.02)分、6 h VAS评分(3.00±0.34)分、12 h VAS评分(2.95±0.14)分、24 h VAS评分(1.85±0.22)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2 h VAS评分(3.68±1.21)分、6 h VAS评分(3.27±0.26)分、12 h VAS评分(3.13±0.25)分、24 h VAS评分(2.51±0.26)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3%,低于对照组的21.33%(P0.05)。结论老年骨折手术患者应用高位肌间沟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好,并可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和B超联合用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时的放置技术及其最适罗哌卡因浓度。方法: 择期行跟骨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0.1%(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A组),0.12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B组),0.15%(质量分数)罗哌卡因组(C组)3组,每组20例,均以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定位行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并放置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用于术后镇痛。术后第6、12、24和48小时观察患者VAS评分,记录是否有肢体麻木和运动阻滞等不良反应发生,进行患者满意度评分。 结果: 3组VAS评分在第6和12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AS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C组运动阻滞和肢体麻木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3组辅助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2)。结论:外周神经连续刺激导管和B超联合用于连续腘窝部坐骨神经阻滞时可以降低罗哌卡因浓度,0.125%(质量分数)为罗哌卡因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18.
高辉 《中原医刊》2007,34(15):5-6
目的 探讨0.5%罗哌卡因用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86例ASA Ⅰ~Ⅱ级行择期前臂或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局麻药物使用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0.15%丁卡因及1.33%利多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感觉、运动和痛觉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镇痛维持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择期行前臂桡侧手术患者40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各20例。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给予罗哌卡因75 mg+右美托咪定1μg/kg,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75 mg。观察入室时(T0)、臂丛麻醉后10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和警觉/镇静(OAA/S)评分;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①实验组T1、T2时间点MAP[(76±6)、(76±5)mm Hg]低于T0[(82±8)mm Hg],T1~4时间点HR[(72±6)、(72±6)、(75±8)、(75±7)次/min]低于T0[(81±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T1、T2时间点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实验组在感觉阻滞起效时间[(9±2)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2±1)min]、感觉阻滞维持时间[(623±148)min]、运动阻滞维持时间[(566±130)min]均低于对照组[(10±2)、(13±2)、(465±105)、(412±85)min],镇痛持续时间[(572±137)min]长于对照组[(756±22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③实验组OAA/S评分在T1~4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阻滞,可缩短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