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重建大鼠缺血心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移植于缺血心肌后的增殖分化情况和对缺血心肌细胞的修复重建能力及心功能改善情况。 方法 实验组为将体外培养SD大鼠的MSCs经溴氮胞苷 (BrdU)标记后显微注射于结扎冠状动脉后的大鼠缺血心肌内 ,并以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动物为对照组。 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 ,并通过超声多普勒、心肌核素显像、免疫组化和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来检测心功能变化。 结果 实验组MSCs移植 4周后 ,在缺血心肌区内可发现不同分化阶段的心肌样细胞。超声检查发现实验组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 (P <0 0 5 ) ;SPECT显示实验组心肌核素摄取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在促新生血管形成方面 ,实验组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 <0 0 5 )。 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可重建缺血心肌 ,增加心肌灌注 ,显著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治疗急性心肌缺血中是否能改善心功能、提高缺血心肌局部的灌注。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于第一对角支下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单纯注射0.6ml α最低必需培养基(α—MEM);移植组(n=8):注射等量含有自体MSC的培养液0.6ml。建立模型前、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心尖段位移和应变;治疗后4周采用抗5-溴,2-脱氧尿嘧啶(BrdU)和抗肌钙蛋白T(TnT)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MSC在梗死区心肌存活和分化的情况;采用抗CD14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治疗区心肌局部毛细血管密度。结果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组中有岛状分布的细胞呈双染阳性,对照组中未发现此种细胞。抗CD146血管内皮染色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移植组LVEF值、心尖段位移和应变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兔的急性缺血心肌中注射自体MSC,可依赖于心肌微环境存活并转化为心肌样细胞,提高整体和局部的心脏功能,还可进一步提高局部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移植用于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引起了广泛关注。BM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主要有单独移植、联合支架移植、联合细胞移植、联合药物移植及转基因干细胞移植等。该文就BMSC生物学特性、BM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自我更新能力的组织干细胞.除具有支持体外造血、促进体内造血功能重构外,还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抑制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调节移植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由于成熟心肌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发牛后,心肌细胞数量减少,梗死区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发生退行性左心室重塑,心功能下降,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随着干细胞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深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修复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为细胞移植修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前期的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取第4代细胞进行移植。将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5×10^5个组、1×10^6个组、2×10^6个组及3×10^6个组5组,每组6只。后4组大鼠均在建立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立即抽取200μL细胞悬液(数量分别为5×10^5、1×10^6、2×10^6及3×10^6个),通过门静脉注射;空白对照组大鼠注射等体积的PBS溶液。于移植术后24h采血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取肝脏组织检测阿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的表达,并行HE染色。结果1×10^6个组和2×10^6个组与空白对照组、5×10^5个组及3×10^6个组比较,其AST、ALT及MDA水平均降低(P〈0.05),而SOD活性均增高(P〈0.05);NF-κBp65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调;肝组织的病理学损伤均改善。但该2组的AST、ALT、MDA及SO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也无明显差别。结论大鼠BMSCs移植治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剂量为1×10^6个细胞。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 ,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腱、肌细胞、脂肪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星状细胞分化[1 3 ] 。为此 ,我们进行了MSCs向心肌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的研究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一、材料与方法1.试剂Percoll为Pharmacia公司产品。DMEM和 5 氮杂胞苷购自Sigma公司。α 横纹肌动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公司。胎牛血清(FBS)购自天津血液病研究所。2 .动物选择 :选用日本大耳白兔 48只 ,雌雄不限 ,年龄 3…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以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完全丧失及大小便失禁为主要临床表现.脊髓损伤治疗目标是减少继发性损伤,挽救受损的脊髓神经元;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神经再生和整合,实现脊髓结构性修复与功能重建.既往临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物理康复等.虽然这些方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SCI的病理改变,但仍然无法避免患者截瘫的结局.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群来源于骨髓组织中的非造血细胞,是多能干细胞,易于分离培养,扩增能力强,免疫性低.实验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能被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这为脊髓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并已初步应用于临床.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植入定向诱导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有助于动物功能的恢复及不同植入时间对其是否存在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于脊髓损伤后立即进行细胞移植,B组于损伤后1周进行细胞移植,C组作为对照组观察。在脊髓损伤后的1~6周,对各组动物进行BBB评分,应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rdu标记细胞的存活及与宿主脊髓的整合情况。结果B组动物的BBB评分提高显著,较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免疫荧光显示,移植细胞大量存活并与再生的宿主神经纤维形成网状结构,桥接于脊髓损伤区的两端。结论延期移植定向诱导的hMSCs可促进脊髓损伤动物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学者们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研究的不断深入,MSC以其容易分离培养、低免疫原性、抑制免疫反应、可诱导分化为多种组织等优点,而被广泛用于细胞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及临床治疗等领域;因供体与受体MSC必须相符,又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研究microRNA.129(mir.129)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s)向心肌分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慢病毒转染使细胞获得过表达基因分为4组:对照组(MSCs);慢病毒空转组(Lentiviralvectors+MSCs,Lv—MSCs);mir-129单转染组(mir-129-MSCs);mir-129+糖原合成酶激酶(GSK-3p)双转染组(mir。129+GSK-3p—MSCs)。以10gmol/L浓度的5-氮杂胞苷(5-Aza)诱导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后,分别以第1d、5d、10d、15d和20d为时间点,采用real—time—PCR检测GATA.4、NKx2.5、MEF-2C的mRNA水平,以第10d、15d、20d为时间点,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肌钙蛋白I(cTnI)、结蛋白(Desmin)、GSK-3B以及磷酸化3-catenin与非磷酸化13-catenin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随着研究时间点的推移,mir-129单转染组反映心肌分化的相关标记物基[夭I和蛋白水平明显升高,GSK-3B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非磷酸化13-catenin/磷酸化13-catenin比值升高;当MSCs同时过表达mir。129和GSK-3B时,相关的心肌标记物基因和蛋白均低于mir-129单转染组,非磷酸化13-catenin/磷酸化13-catenin比值明显降低。结论过表达mir.129能够促进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GSK-3B的生成,从而削弱了对13-catenin的磷酸化抑制,后者游离入核开启调控干细胞下游的心肌分化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联合透壁心肌打孔复合缓释支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血运重建的作用,为临床外科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依据。方法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将24只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对照组:单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MSCs组:心肌梗死后移植MSCs;透壁打孔再生血管术(TMDR)加支架组:心肌梗死后打孔加复合碱性生长因子(bFGF)肝素化缓释抗凝支架置入;MSCs联合TMDR加支架组:心肌梗死后打孔加复合bFGF的肝素化缓释抗凝支架置入联合MSCs移植。实验后3个月检测、分析4组的梗死区域心肌梗死面积和血管密度。结果术后3个月,病理组织学检测显示,MSCs组、TMDR加支架组和MSCs联合TMDR加支架组梗死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7.9%±3.1%vs.48.9%±2.7%,P=0.000;20.3%±1.7%vs.48.9%±2.7%,P=0.000;12.5%±1.9%vs.48.9%±2.7%,P=0.000),血管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8.4±1.2个/高倍视野vs.4.5±1.4个/高倍视野,P=0.001;11.5±2.6个/高倍视野vs.4.5±1.4个/高倍视野,P=0.001;15.6±1.4个/高倍视野vs.4.5±1.4个/高倍视野,P=0.000);其中MSCs联合TMDR加支架组梗死面积的减少和血管密度增加的程度较MSCs组和TMDR加支架组更明显(P=0.010,0.020)。结论MSCs移植联合TMDR加复合bFGF的肝素化缓释抗凝支架置入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增加心肌梗死区域血管密度,从而提高MSCs移植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外科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nesprin蛋白siRNA慢病毒载体(LV-siNesprin),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nesprin蛋白对MSCs的影响。方法针对nesprin靶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4对miRNA oligo,并将4对oligo退火成双链DNA,测序鉴定。将4种miRNA干扰质粒(SR-1、SR-2、SR-3、SR-4)转入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干扰效应,筛选最佳干扰序列;将最佳干扰序列和pDONR221载体进行重组反应,获得含干扰序列的入门载体,再将入门载体和慢病毒表达的目的载体pLenti6/V5-DEST进行重组反应获得含干扰序列的LV-siNesprin+绿色荧光蛋白(GFP),包装慢病毒,测定病毒滴度。LV-siNesprin+GFP转染MSCs,Western blotting鉴定比较nesprin蛋白表达情况(分为LV-siNesprin+GFP组、GFP对照组和正常细胞组),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改变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MSCs感染LV-siNesprin后24 h、48 h、72 h和96 h的增殖情况(分为LV-siNesprin+GFP组、GFP对照组和正常细胞组)。结果测序证实合成的4对miRNA oligo正确,RT-PCR和Western blotting筛选出最佳干扰miRNA质粒SR-3,成功构建LV-siNesprin,包装慢病毒,病毒悬液的活性滴度为1×106ifu/ml。LV-siNesprin转染MSCs后,nespr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出现细胞核融合、核碎裂等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显示,LV-siNesprin+GFP组MSCs增殖速度较GFP对照组和正常细胞组减慢。结论 Nesprin蛋白对MSCs核膜稳定维持核膜空间结构起作用,并利于细胞增殖更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联合移植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采集香猪髂骨骨髓,用密度梯度法和贴壁分离法相结合的方法分离、培养MSCs,通过细胞表面标记(CD34、CD44、CD71、Ⅷ因子和desmin)成份鉴定;H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GF)+MSCs共培养并检验HGF对MSCs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经左胸冠状动脉回旋支放置Ameroid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香猪模型,将40只小型香猪采用随机对照分为5组(n=8),于缺血心肌处分别注射5×106/ml MSCs+4×109pfu 200μl AdHGF(MSCs+AdHGF组)、4×109pfu 200μl AdHGF(AdHGF组)、5×106/ml MSCs 200μl(MSCs组),4×109pfu 200μl AdNull(AdNull组)和生理盐水1 ml(对照组)。治疗4周后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检查及心肌凋亡细胞等检测。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标记CD44、CD71阳性,CD34、Ⅷ因子、desmin阴性;增殖细胞抗原(PCNA)蛋白表达显示HGF具有较强刺激MSCs增殖分化作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经治疗后MSCs+AdHGF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检测缺血区新生血管数MSCs+AdHGF组较AdHGF组、MSCs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CT显示MSCs+AdHGF组左室心肌增厚、灌注明显改善,运动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HE染色血管密度,MSCs+AdHGF组明显高于AdHGF组和MSCs组[(39.4±1.2)个/HPF vs.(36.5±1.4)个/HPF、(34.5±1.7)个/HPF,P<0.05];心肌TUNEL染色法检测,MSCs+AdHGF组、AdHGF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MSCs组(P<0.05)。结论 MSCs+AdHGF联合具有促进慢性缺血心肌新血管生成、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等作用;MSCs+AdHGF联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作用较单纯HGF或MSCs移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至缺血心肌后的增殖分化情况,对缺血心肌细胞的修复重建能力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MSCs组,n=10)和对照组(n=10),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制备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分别将Dil标记的1×106个细胞悬液400μl或等量L-DMEM培养基用微量注射器注入梗死灶边缘,于建模前、建模后2周、细胞移植后2、4周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评价心脏收缩功能,同时进行心肌声学造影评价心肌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细胞移植后8周处死所有动物,病理学检查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状况。结果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动物建模前、建模后2周LVEF、LV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2±0.08vs.0.71±0.04,0.56±0.11vs.0.55±0.09;0.35±0.06vs.0.35±0.04,0.24±0.08vs.0.23±0.03,P>0.05),细胞移植后2、4周MSCs组LVEF、LVF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71±0.05vs.0.60±0.05,0.72±0.07vs.0.62±0.08;0.34±0.03vs.0.29±0.01,0.35±0.06vs.0.27±0.05,P<0.05);病理学检查见自体MSCs移植8周后存活于梗死心肌中,表达肌细胞特异性标志,并且能显著增加瘢痕区毛细血管密度(38.6±7.6/mm2vs.21.4±3.9/mm2,P<0.05),心肌声学造影亦显示梗死局部血流灌注MSCs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自体MSCs移植缺血心肌中可向心肌细胞分化,增加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脏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Sertoli细胞(SCs)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脂、成骨和成神经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二步酶消化法分离SCs;对第3、4代BMSCs进行成脂、成骨及成神经诱导,并与SCs共培养,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BMSCs成脂诱导后,胞浆出现折光性强的脂滴,加入SCs后,脂滴明显减少,染色不明显;茜素红S染色显示BMSCs成骨诱导后可显示钙结节,加入SCs后,钙结节更多,结节内红染更明显;成神经诱导在加入SCs前后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SCs可促进BMSCs成骨分化,而抑制其成脂分化,对成神经分化则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对椎间盘退变机制、BMSCs生物学特性、支架材料及细胞因子认识的深入,为BMSCs修复退变的椎间盘组织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BMSCs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就BMSCs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进行成瘤风险评估及类肝样细胞分化能力的鉴定.方法 将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进行裸鼠致瘤试验评估成瘤风险,通过序贯法诱导成肝分化,于诱导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ALB和AFP的表达、糖原染色鉴定糖原储备能力.结果 裸鼠致瘤实验提示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成瘤风险.成肝诱导后,细胞形态逐渐变为圆形;ALB仅在诱导第21天部分阳性表达,AFP在诱导第14天起阳性表达;糖原染色阳性.结论 表达hTERT基因的大鼠BMSCs无致瘤风险,且具有类肝样细胞的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