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慢性排斥反应相关的三种生长因子——TGF-β,PDGF,bFGF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疾病的有效途径之一,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尤其是慢性排斥反应是影响人与器官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寻找与慢性排斥反应有关的敏感而又特异的检测指标,在器官移植科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与慢性排斥反应关系密切的三种生长因子的特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术后近期的免疫抑制策略。方法我中心于2004年至2009年共实施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22例,其中肝肾联合移植17例,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5例。存活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共18例,比较此类患者与单一器官移植患者术后近期排斥反应发生率和免疫抑制策略的差别。结果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的患者术后3个月内,移植肝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5%;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9%;其他器官没有发生排斥反应,较我中心单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低。同时,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初始剂量及术后近期所需浓度均较单一器官移植低。结论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的患者,由于移植肝对其他移植器官的免疫保护作用,排斥反应发生率低,所需免疫抑制剂初始剂量及浓度均低于单一器官移植。但肝脏对其他移植器官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首选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往往是导致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为了减少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往往需要在移植前或移植中加用强效免疫抑制剂对受体免疫系统进行抑制性诱导治疗。抗体类免疫诱导剂作为器官移植早期实施覆盖性免疫抑制治疗的常用方法,可显著减少器官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  相似文献   

4.
异种移植已成为当今器官移植的研究热点。移植后严重的排斥反应仍是阻碍异种移植成功的主要问题,供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的主要异种抗原与异种移植后的一系列排斥反应关系密切。本文将介绍近几年来对半乳糖α1,3-半乳糖在异种移植排斥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及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异种移植已成为当今器官移植的研究热点。移植后严重的排斥反应仍是阻碍异种移植成功的主要问题,供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的主要异种抗原(半乳糖α1,3半乳糖)与异种移植后的一系列排斥反应关系密切。本文将介绍近几年来对半乳糖α1,3半乳糖在异种移植排斥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及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器官移植技术是人类20世纪重大医学成就之一,随着现代移植外科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唯一有效的方法,且效果显著。然而,在临床背景下,克服多个复杂而又相互作用的免疫机制从而避免移植排斥反应,对移植工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克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最理想的措施是诱导受者建立针对移植物的特异性免疫耐受,既避免了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又能大大的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这也恰恰成为了器官移植研究的热  相似文献   

7.
目前器官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排斥反应仍然是器官移植术后早期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通过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以使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同时会引起患者许多不良反应,而且免疫抑制剂对于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供体组织器官来源短缺的可能途径之一,而跨种间排斥反应限制着异种器 官移植的临床应用。本文阐述了异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有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肾脏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十分密切,免疫介导的肾脏损伤是这一病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1954年美国首例肾移植术成功以来,肾移植术已经成为治疗肾衰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器官移植术后机体对异体器官有强烈的排斥反应,使移植器官无法适应和生存,临床上需要应用免疫抑制剂来帮助移植器官适应新的机体环境。  相似文献   

10.
器官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其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和死亡的危险因素。近来已明确肺移植后发生表现为淋巴细胞性细支气管炎(lymphocytic bronchiolitis)的B级急性排斥反应受者更易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实体器官移植中,移植肺是高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器官之一,这与移植肺同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有关。鉴于此,比利时研究者试图明确大气污染的每日波动情况是否与肺移植受者A级急性排斥反应或淋巴细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1.
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表明,趋化性细胞因子在器官移植排斥期间的表达异常活跃,由其介导白细胞汇集到移植组织内并活化,激发并加剧移植物组织内炎性发展,致使其受损害,而发生急、慢性排斥。因此,动态观测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和量能变化可成为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证据,也是发生排斥的早期信号,以达到长期观察移植器官的预后发展,指导免疫调节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供体器官短缺的最适途径。基因工程已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异种器官移植出现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等早期障碍,但是异种器官的成功存活还需要预防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目前异种器官移植中预防T细胞免疫排斥的方案分为3种:从基因水平进行改造减少T细胞免疫排斥反应、直接阻断T细胞免疫排斥反应、诱导移植受体的免疫耐受能力。在临床应用前,对这些方案进行研究和优化,有望实现异种器官移植后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异种器官移植的新进展。方法分析近年来异种器官移植进展的文献报道。结果随着免疫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异种器官移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免疫排斥反应的诸多问题仍在探寻之中。结论异种移植为解决器官衰竭患者移植器官短缺的问题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如何更有效地抑制排斥反应及延长移植物生存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胰肾联合移植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胰腺外分泌处理和移植胰腺排斥反应难以诊断的特殊性.胰腺移植在大器官移植总数和移植效果上曾远远落后于肾、心脏和肝等器官移植。直至近10余年,随着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和移植手术方式的日趋成熟,胰腺移植受者和移植胰腺的存活率均显著提高。胰、肾联合移植已成为治疗l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许多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惟一有效手段,但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慢性失功仍然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前器官移植已获得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终末器官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移植术后如何减少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解决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方法在于诱导受体对供体细胞组织或器官产生免疫耐受.体外光化学疗法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调节疗法,可诱导器官移植负向免疫调节,减轻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从而使患者产生免疫耐受.体外光化学疗法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和多种免疫系统疫病.但其确切机制目前尚未清楚.但其在治疗过程中可明显减轻药物的毒害作用,应用安全性高且范围广泛,在临床应用中有广阔的前景.该文就体外光化学疗法在临床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实施,器官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得到了有效控制[1],慢性排斥反应及由此导致的移植物慢性功能丧失已成为限制移植器官及受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2].  相似文献   

18.
器官移植技术发展迅速,但移植器官的长期存活和功能维持依旧离不开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当前,器官移植术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感染等仍是移植科医师和受者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探究排斥反应和免疫耐受的基本生物学原理,解答诸多临床器官移植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相关问题,为器官移植更广泛、有效地推广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9.
器官移植和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方法,然而移植后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容易导致感染和肿瘤的发生.另外,各类免疫抑制剂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甚至无效[1].如何控制排斥反应、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诱导免疫耐受逐渐成为移植领域血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器官移植是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移植受体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降低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独特的免疫学特性,有望在器官移植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MSC的免疫学特性,并就其在器官移植中减轻免疫排斥反应、诱导免疫耐受、促进组织修复、诱导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在异种器官移植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述,以期为MSC应用于器官移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