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种群多样性是指在物种的分布区域内,存在2个以上不同的种群,且在同一个种群内也存在2种以上不同遗传类型的个体^[1]。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是由埃及伊蚊和自纹伊蚊引起的姑^[2]。传播登革热的虫媒存在着种群遗传多态性。研究登革热虫媒的遗传多态性现象,主要包括染色体多态、蛋白质多态、基因多态等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藏高原细粒棘球蚴的种群遗传结构,为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采自青藏高原来自不同地区(青海、西藏、四川)不同宿主(人、绵羊、牛)的58株细粒棘球蚴进行了线粒体12S基因的全序列测序,结合已报道的青海地区42个细粒棘球蚴绵羊株的12S全序列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本次研究56个分离株鉴定为Echino-coccus.granulosus sensu stricto(基因型G1–G3);分析98个青藏高原地区分离株12S序列,包含1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共检测出13个单倍型(ES1~ES13),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381、0.00092。3个地域种群中,四川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最高(0.001353),种群内遗传距离最大(0.00135)。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构建单倍型NJ树和贝叶斯树显示,ES10和ES11形成一个有别于其他单倍型的单倍型类群。单倍型网络显示,单倍型ES1是优势单倍型,其它单倍型围绕它成辐射状,未发现有地理聚类。基因流(Nm值)和遗传分化指数(FST值)显示各地域种群间未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结论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的基因型为G1-G3型;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种群内及种群间都存遗传多样性,其中四川种群的遗传变异性最大;青藏高原细粒棘球绦虫种群内变异是种群变异的主要来源;种群未形成地理聚类,遗传分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湖北钉螺种群内AFLP分子标记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湖北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及其程度。方法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9省(云南、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13种群湖北钉螺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钉螺种群内的遗传变异。结果湖北钉螺13种群AFLP扩增片段位点数为403~472,江西星子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频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93.2%、0.345和0.510,而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遗传多样性较低,以上3指标分别为55.8%、0.191和0.287;广西宜州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大,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904,而江苏丹徒钉螺种群内的相似性较低,相似系数(中位数)为0.748;13种群内的遗传变异差异显著(P<0.01)。结论 我国广泛分布的湖北钉螺,种群内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不同地区湖北钉螺种群内遗传变异程度不同,有的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浙江省不同地理区域白纹伊蚊种群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COⅠ)序列的多态性,探讨其遗传特征。方法采集登革热历史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白纹伊蚊雌性成蚊,PCR扩增COⅠ基因,测序后结合Genbank中获得的各地白纹伊蚊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基因特征和种群分化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用于分析的线粒体COⅠ基因长度为686bp,碱基A+T平均含量为67.8%,G+C平均含量为32.2%,变异位点中包括15个碱基转换位点和3个颠换位点。96个个体中存在20个单倍型,整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497,核酸多样性为0.717,核酸平均差异数为0.001 05。衢州、温州苍南和丽水的白纹伊蚊COⅠ序列多态性高于其它地区,且温州苍南和衢州白纹伊蚊种群与其它地区白纹伊蚊种群存在中等遗传分化。结论浙江省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COⅠ序列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态性和的遗传分化,可能由环境、气候和人文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广州市白纹伊蚊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系统发育关系。方法 本实验于2020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间,采集广州市11个行政区的共计15个白纹伊蚊种群。单只蚊虫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法扩增COI基因序列并测序,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上经过BLAST比对。BioEdit 7.2软件观察序列峰图。MEGA X软件对齐序列,分析碱基组成,构建系统发育树(NJ法)。DNAsp 6.12软件分析位点多态性,单倍型及其多样性,进行错配分布分析。Arlequin 3.5软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进行中性检验。DAMBE 7.2软件分析序列的系统发育信号。 PopART 1.7软件构建单倍型网络图(Median joining法)。结果 广州市15个白纹伊蚊种群共获得642条序列,其长度为603 bp。A碱基加T碱基平均含量是67.5%,符合线粒体DNA的AT偏向性。单倍型分析共检出45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1为优势单倍型。中性检验表明广州市部分种群不符合中性理论,但大部分种群都经历过种群扩张,而错配分布却表明仅有少部分种群经历过种群扩张。Mantel检验表明15个白纹伊蚊种群不存在地理隔离现象。种群遗传分化显示各种群间交流较频繁,且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很低,差异更多来自于个体间。结论 广州市的白纹伊蚊种群间基因交流较频繁,遗传分化小,遗传多样性偏低。这可能使不同地理种群的白纹伊蚊具有相似的媒介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对长江下游江西、 安徽和江苏3省湖北钉螺的不同地理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以探讨rDNA?ITS分 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方法 采集3省9个种群的钉螺样本, 提取基因组DNA, PCR特异性扩增rD? NA?ITS基因并克隆测序, 统计分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 (Fst )、 遗传距离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等参数, 利用单倍型构建家系 网络图。结果 结果 9个种群共获得有效序列93条, 检测到78个单倍型, 平均单倍型多样性、 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88和 0.012 88, 表明钉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其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 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01 6~0.002 3, 显示钉 螺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家系网络图显示所有单倍型虽可形成3个主要的家系分支, 但各地理种群在家系网络图中无 明显分化。结论 结论 长江下游江西、 安徽和江苏3省沿长江分布的湖北钉螺群体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个体间, 群体间未形成 明显的遗传分化。rDNA?ITS分子标记在钉螺扩散路径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疟疾流行区间日疟原虫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特征,积累我国间日疟原虫遗传相关数据.方法 收集云南、海南、河南流行区间日疟患者血样,血涂片鉴定间日疟原虫阳性者抽提血液基因组,采用巢式/半巢氏PCR方法扩增特异性2.21微卫星片段,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扫描检测,根据检测微卫星的重复序列进行STR分型,并应用GENALEX软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数目以及期望杂合度(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结果 间日疟原虫2.21微卫星在不同地区间日疟原虫样本中呈现高度的多态性,其等位基因数目变化范围为4~9,期望杂合度为0.613~0.853,比较不同地区,云南地区间日疟原虫等位基因数目为9,期望杂合度为0.853,变异度最高.结论我国不同地区间日疟原虫基因组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种群结构具有地区特征,这可能与各种群传疟媒介种类不同及地理环境差异等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不同地理种群棕脊足螨(Gohieria fusca)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方法 自安徽省芜湖市(WH)、蚌埠市(BB)、亳州市(BZ)和浙江省嘉兴市(JX)等4个地区采集螨虫标本并筛选出棕脊足螨,采用PCR技术扩增棕脊足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Cytb)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采用Chromas 2和DNASTAR 1.00软件进行序列校对和拼接,采用DnaSP 5.10.00软件计算各种群单倍型多样性(Hd)、核苷酸多态性(Pi),应用MEGA 10.2软件包计算遗传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采用Arlequin 3.1软件计算Tajima’s D和Fu’s FS值,并进行中性检验和分子方差分析;采用Network 10.2软件基于Median⁃joining法构建单倍型网络图。结果 棕脊足螨样本Cytb基因序列长度为372 bp、ITS基因序列长度为1 301 ~ 1 320 bp。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和核糖体ITS基因序列分析发现,4个棕脊足螨地理种群均表现出较高遗传多样性(Hd = 0.804,Pi = 0.006 91)。分子方差分析发现,4个棕脊足螨地理种群间存在遗传分化(Fst = 0.202 40, P < 0.05),且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79.76%)。基因流分析发现,4个棕脊足螨地理种群间局部存在高水平基因流(Nm > 1)。基于Cytb基因的中性检验发现,棕脊足螨WH种群Tajima’s D值和Fu’s FS值分别为-1.796 31和-3.293 98(P均< 0.05),表明WH种群可能发生过历史扩张。单倍型网络图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一致,均表明不同棕脊足螨地理种群无明显地理分布格局。基于ITS基因序列分析发现,4个棕脊足螨地理种群单倍型多样性(Hd)与核苷酸多态性(Pi)均较高,整体值分别为0.985和0.011 97,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发现,棕脊足螨Fst值为0.104 62(P < 0.05),种群间存在中等程度遗传分化。基于ITS基因的中性检验发现,棕脊足螨整体Tajima’s D值和Fu’s FS值分别为-6.088 20和-1.935 99(P均> 0.05),无明显历史扩张。结论 4个棕脊足螨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存在显著遗传分化。由于不同棕脊足螨地理种群间局部发生高水平基因流,未发现其明显地理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安徽省不同地区日本血吸虫种群的遗传进化关系。 方法 分别从安徽省山丘型流行区(池州市石台县)和湖沼型流行区(安庆市大观区、铜陵市枞阳县)采集钉螺,逸出尾蚴后感染小鼠,每只小鼠感染(50±3)条尾蚴。 35 d 后解剖小鼠,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提取成虫 DNA,PCR 扩增、克隆和测序成虫的线粒体 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 1(ND1)和细胞色素 C 氧化酶亚基Ⅰ( COⅠ)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 Dnasp6. 0 和 Mega X 分析所得序列基本特征并构建系统进化树作遗传进化分析。 结果 安徽省三个地区日本血吸虫样本的 ND1 基因序列存在 15 个变异位点,COⅠ序列存在 74 个变异位点;ND1 基因和 COⅠ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 0. 004 7、0. 017 3,样本间 COⅠ基因序列差异高于 ND1 基因;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样本 ND1 基因和 COⅠ 基因的变异位点数、核苷酸多样性(Pi)均高于来自山丘型流行区样本。 来自山丘型流行区的样本在 ND1 系统进化树中与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样本聚集在一起,而在 COⅠ基因系统进化树中单独成簇。 结论 来自湖沼型流行区的日本血吸虫样本群体的基因多样性高于来自山丘型流行区的样本。 安徽省三个地区日本血吸虫群体的 COⅠ基因存在遗传分化,而 ND1 基因尚未产生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0.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各个基因都是按一定次序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因此,对染色体的研究不但可以从本质上阐明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为系统分类、虫种鉴定提供依据,而且通过对染色体变异、特别是人工诱变的研究,以及染色体基因图的构建,也为寄生虫病的遗传防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 染色体技术在寄生虫分类方面的应用 大量的研究证明,染色体的数目不仅在同一种内,甚至在同一属内都基本上是恒定的。在并殖吸虫的两亚科三属内染色体的同一性尤其明显:在40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蓝氏贾第鞭毛虫种内系统发育及遗传多样性。 [方法 ]对不同来源虫株的磷酸丙糖异构酶(tim)基因进行 PCR扩增、序列测定后 ,用简约法和 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进行系统学分析。 [结果 ]在所测序列中共有 12 4个位点存在变异 (2 3% ) ,且大多数为发生在第三密码子的同义突变 ,两种构树方法所得两树的分枝结构相似 ,均将受试的 16株蓝氏贾第鞭毛虫分为明显的两组。 [结论 ]tim基因可作为研究蓝氏贾第鞭毛虫群体遗传结构一个有效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NA条形码技术在白蛉物种鉴定中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研究白蛉亚科3个属9个物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序列,以Kimura双参数模型进行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分析、使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8%)远远小于种间平均遗传距离(11.2%),同种个体聚为高支持度的单一分支。结论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可以将不同蛉种很好的区分开来,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白蛉物种鉴定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多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前期研究中运用ITS这一遗传标记未能区分的G2型人蛔虫和G2型猪蛔虫,进一步探讨其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方法 选用20个常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确定等位基因大小,使用软件CERVUS V2.0、ARLEQUIN V3.11、FSTAT V2.9.3和 GENETIX V4.05对69个G2型人蛔虫和猪蛔虫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G2型人蛔虫和猪蛔虫分别检出378和229个等位基因。20个基因位点中有14个位点在G2型人蛔虫和猪蛔虫中的优势等位基因一致。有18个位点中均存在G2型人、猪蛔虫各自的特有等位基因。G2型人蛔虫和猪蛔虫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802和0.777,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779和0.737。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遗传变异2.6%来自种群间,68.6%来自个体间,两蛔虫种群间FST值为0.0268,基因流(Nm)为9.08。结论 G2型人蛔虫和猪蛔虫均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两者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并存在基因交流。但两者特有等位基因的差异和不同的优势等位基因的存在,提示其遗传上的重要差异,似可部分解释其宿主寄生特异性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媒介蚊虫种内变异株的发现和选育,对蚊虫的遗传、生态和防治的研究有其重要价值。为今后开展蚊虫的遗传防制,选育出一些单因子遗传的形态变异标记品系非常必要。1990—1992年在山东中华按蚊室内种群中成功地分离出一个幼虫白纹和一个幼虫黑纹,并通过初步的杂交...  相似文献   

15.
蓝氏贾第鞭毛虫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氏贾第鞭毛虫是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性原虫之一。由于该虫宿主包括几乎所有脊椎动物,虫种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变异较大,因而其宿主特异性及人畜共患传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近年来,贾第鞭毛虫病的广泛流行已引起人们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关注。基于PCR的分子鉴定方法及多种分子标志的应用使得对贾第鞭毛虫种群的遗传结构有了更多了解。该文就蓝氏贾第鞭毛虫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巫协宁 《胃肠病学》1999,4(4):237-239
过去10年对炎症性肠病的研究十分深入,已超过了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和其他单基因疾病不同,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都是多基因相关性疾病,在易感基因和环境刺激方面有某些相似之处,且两种疾病都存在广泛的遗传异质性,不仅累及不同的等位基因.也有这些基因内等位基因的变异,还有种族在疾病易感性上的差异,其中以MHC基因最为重要,这在溃疡性结肠炎中比在Crohn病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湖南省蛇源裂头蚴种群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生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湖南省7株蛇源裂头蚴线粒体nad4基因和nad5基因部分序列(pnad4和pnad5),扩增产物测序后用DNAMAN 7.0、Meg Align、Dna SP 5.0和MEGA 5.0软件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湖南省7株蛇源裂头蚴pnad4和pnad5基因序列长度分别约为578 bp和484 bp,其碱基变异率分别为0~2.8%和0~0.8%;均检测到4个单倍型,总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810±0.016和0.905±0.011,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6±0.005和0.004±0.003,平均核苷酸差异为3.960和1.905。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7株裂头蚴分离株与来自不同地区或不同宿主的猬迭宫绦虫同在一个分支,属于猬迭宫绦虫;与阔节迭宫绦虫相隔较近,与其他绦虫相隔较远。结论湖南省蛇源猬迭宫绦虫遗传变异程度低,pnad4基因和pnad5基因均可作为检测猬迭宫绦虫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的空间分布特点.方法采集21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析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均与经度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P<0.01)和0.662(P<0.01),而与纬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当纬度>29°时,这两个指标都随着经度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经度为117°时达到高峰,以后又迅速下降.结论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的空间分布特点.方法采集21个现场螺点的钉螺种群标本,分析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形态多样性指数和钉螺种群内个体间的欧氏距离均与经度明显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P<0.01)和0.662(P<0.01),而与纬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当纬度>29°时,这两个指标都随着经度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当经度为117°时达到高峰,以后又迅速下降.结论中国大陆钉螺种群内螺壳形态数量性状变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纹伊蚊不同地理种群间的进化关系和遗传分化情况,为白纹伊蚊防制和蚊媒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在广泛采集样品的基础上,通过PCR扩增、测序获取线粒体基因COI片段,并从GenBank下载了部分序列,比对、剪切后的598bp用于后续分析。结果系统发育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白纹伊蚊的COI序列聚成一支,没有明显的遗传差异;60条COI序列分属于19个单倍型,其中4个为共享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37,核苷酸多样性(π)为0.20%;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与绝大部分地理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P0.05);H1和H6形成了2个辐射中心,是较为原始的单倍型。结论我国的白纹伊蚊种群正处于扩张的趋势,海南的白纹伊蚊种群与其它地理种群间出现了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