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思宁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55-15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2.
金燕 《中外健康文摘》2012,(34):193-19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而饮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着重讨论饮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以及健康饮食对萎缩性胃炎的益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误差.方法诊断分析1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这135例中,有60例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75例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这75例中有20例有轻度的肠上皮化生,从而可以看出我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约为44%.结论我们应尽量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误差,从而能更准确地诊断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比较患者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86例患者中经过胃镜诊断结果显示结果全部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7.08%。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经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结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电子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胃窦大小弯侧与病变位置常规选取活检3~4块,采用75%酒精有效固定后进行送检.病理学方法如下:常规石蜡制片,HE染色.对胃标附近黏膜变化情况认真观察,根据病理诊断标准作为合理的诊断.结果:9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结果如下:4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轻度肠上皮化生,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中度肠上皮化生,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重度肠上皮化生,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轻度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52.17%.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和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胃镜检查价值有限,需要以病理检查作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根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莫沙比利联合胃炎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0例,并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后的腹胀消失时间、疼痛好转时间、痊愈时间和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后的腹胀消失时间、疼痛好转时间、痊愈时间和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P0.05)。结论:莫沙比利联合胃炎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观察浅表性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G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胃窦部粘膜68例,其中正常胃粘膜12例,浅表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G细胞数均比正常者减少,特别是后者。随着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的加重,G细胞数也随之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分布不均,肠化区无G细胞,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区G细胞明显减少。电镜观察详细地描述了正常胃粘膜和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的形态。讨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G细,胞数量减少和分布不均的原因,及其与胃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轮台县人民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胃镜检查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有18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22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诊断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4%。结论临床上可以联合应用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以此来将确诊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
魏玮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关键所在,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良好疗效。而且,魏玮教授非常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药后的生活调摄及日常的护理调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崔宝英  仲影 《大家健康》2013,(14):41-42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已经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以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前者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萎缩,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后者萎缩性改变主要在胃体,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胃炎发展而来[1]。属于中医学胄脘痛、胃痞、痞胀等范围。1发病原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西医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从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分析、治疗等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痰瘀内阻。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概括为脾胃气虚是本病之根本,气滞血瘀胃热乃病理关键,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五型,深入浅出的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胃宝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宝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胃宝胶囊进行治疗,并与另外64例服用维酶素、胃复安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对比。结果胃宝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疗效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宝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较优。  相似文献   

14.
季霞  蔡建庭 《浙江医学》2015,37(1):42-43
目的:探讨>70岁老年患者慢性胃炎中胃蛋白酶原(PG)Ⅰ、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胃镜和病理诊断的慢性胃炎240例,分为>70岁老年研究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和20~60岁的中青年对照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的PGⅠ、PGⅡ,计算PGⅠ/PGⅡ(PGR)。结果对照组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PGR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PGR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PGⅠ、PGR降低(P<0.05)。根据ROC曲线>70岁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和PGR的界值分别为97.25μg/L、6.75。结论血清PG检测对老年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筛查有意义,针对老年患者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结果差异性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6例,分别对患者实施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理检查发现4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浅表性胃炎,2例浅表性胃炎;经胃镜确诊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浅表性胃炎。胃镜与病理结果比较,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为85.11%。结论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存在一定的差距,胃镜检查能够对胃黏膜变薄、胃黏膜粗糙、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的患者,诊断效果明显,临床价值显著,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值得对其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 DNA 错配修复基因 hPMS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 RT-PCR 检测比较82例胃癌患者癌组织(胃癌组)、74例癌旁萎缩性胃炎组织(癌旁萎缩性胃炎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慢性浅表性胃炎组)中 hPMS2 mRNA 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癌旁萎缩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hPMS2 mRNA 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7.33±15.05、18.88±11.67、6.25±9.72和2.78±1.34.胃癌组 hPMS2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癌旁萎缩性胃炎组 hPMS2 mRNA 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hPMS2 mRNA 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PMS2 mRNA 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 >0.05).结论胃癌和癌旁萎缩性胃炎组织 hPMS2基因过度激活或表达增强,与胃癌发展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相关文献,制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患者调查表,调查分析1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患者,对其中医症状、电子胃镜、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查结果等数据进行采集.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归类分析,归纳出慢性萎缩性胃...  相似文献   

18.
王国斌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辨属本虚标实,治宜标本兼顾。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气(阳)虚,阴虚为本,气滞、痰湿、血瘀、食滞为标。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辨病用药的特点,其中包含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与幽门螺杆菌阳性两方面的用药特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也进行了介绍,认为舌苔的变化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着很大的指导价值,通过观察舌苔变化,可以审视疾病的转归与预后。所选病例反映了王国斌教授在临床上诊断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全过程,通过验案较详尽地介绍了其辨证疗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常见病之一。有人统计胃竇炎约占人羣的20-30%。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胃竇炎,常是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与自身免疫有关。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类型与红细胞参数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2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160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7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85例。对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测定,并抽取血液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测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分组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寻找可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红细胞参数指标。结果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H.pylori感染率为25.9%(22/85),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53.3%(4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P<0.0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红细胞参数RBC、Hb、HCT、MCV、MCH、MCHC、RDW均在参考范围;慢性萎缩性胃炎组RBC、MCV、MCH、RDW在参考范围,Hb、HCT、MCHC低于参考值下限。慢性萎缩性胃炎组RBC、Hb、HCT、MCV、MCH、MCHC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RDW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与H.pylori阴性患者RBC、Hb、HCT、MCV、MCH、MCHC、R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患者RBC、Hb、HCT低于H.pylori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与H.pylori阴性患者MCV、MCH、MCHC、R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分组为金标准,绘制RBC、Hb、HCT、MCV、MCH、MCHC、RDW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OC曲线,其中7个参数中只有RBC、Hb、HCT AUC值>0.8,当慢性胃炎患者外周红细胞参数RBC≤3.9×1012/L,Hb≤119.5 g/L,HCT≤36.2%时,提示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结论 慢性胃炎类型与红细胞参数异常密切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以出现轻度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及H.pylori感染与红细胞形态变化密切相关;H.pylori感染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形态学异常和轻度贫血的主要病因。慢性胃炎患者外周红细胞Hb≤119.5 g/L、HCT≤36.2%、RBC≤3.9×1012/L,提示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