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影响着小儿健康,具有极高的病死率,抢救不及时多留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负担。自抗生素应用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若不及时治疗,幸存者会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细菌性脑膜炎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外周血和脑脊液中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或聚集,这些感染后的机体反应对清除细菌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免疫反应也诱导脑脊膜的炎症损伤。上皮嗜中性粒细胞激活肽(CXCL-5)是诱导中性粒细胞激活和移动的重要趋化因子。作者通过检测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CXCL-5水平变化,旨在探讨其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严重影响着小儿健康,具有极高的病死率,抢救不及时多留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负担[1,2]。自抗生素应用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若不及时治疗,幸存者会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细菌性脑膜炎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外周血和脑脊液中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或聚集,这些感染后的机体反应对清除细菌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免疫反应也诱导脑脊膜的炎症损伤[1,2]。上皮嗜中性粒细胞激活肽(CXCL-5)是诱导中性粒细胞激活和移动的…  相似文献   

3.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多项实验室检测指标在急性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及量化标准 ,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6例急性细菌性和 31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分别比较其临床症状、外周血像 ,血糖和脑脊液白细胞数、蛋白、糖的检测结果。结果 从临床症状和外周血像上很难鉴别急性细菌性和病毒性脑膜炎 ,但当脑脊液的糖 <1.7mm ol/ L、脑脊液白细胞总数 >2 0 0 0× 10 6/ L、中性粒细胞数 >10 0 0× 10 6/ L、蛋白 >2 .0 g/ L、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 <0 .35时应高度怀疑细菌性脑膜炎。上述指标鉴别两者的敏感性依序为 :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脑脊液糖、蛋白和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数、脑脊液白细胞总数。结论 上述量化标准有助于提高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小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探讨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方法 采集28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和18例健康儿童外周血和脑脊液标本,检测CRP浓度,评价临床价值.结果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外周血和脑脊液中CRP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P < 0.05).经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外周血和脑脊液中CRP水平显著下降(P < 0.05).结论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外周血和脑脊液中CRP明显升高,可用于判断疾病发展的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患者脑脊液一氧化氮含量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对39例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患者和18例对照组脑脊液(CSF)中的一氧化氮(NO)含量进行检测,并同时进行细胞学检查。结果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患者CSF中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菌性脑膜炎(菌脑)患者(13例)虽高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患者(26例),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菌脑CSF白细胞计数和炎性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明显增高;HSECSF细胞学检查则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患者的病理过程中确有过量的NO存在和参与,且与CSF中炎性嗜中性粒细胞和激活淋巴细胞的增多具有同步性;不同致病源NO含量的升高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测定对各型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88例不同病因的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发现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TNF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以化脓性脑膜炎升高最为显著,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TNF含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脑脊液TNF水平可作为鉴别细菌性与非细菌性脑膜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常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由于血-脑脊液屏障(BBB)可限制抗生素进入脑脊液,常可导致其疗效不佳。目前有研究显示冰片能可促进某些物质通过BBB。此文观察1例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使用冰片后对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商品名马斯平)透过BBB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Mg2+-依赖性蛋白磷酸酶1δ(Wip)在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颅脑术后颅内感染32例作为观察组,无感染61例作为对照组。术前1 d、术后1 d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Wip1阳性率。结果 术后1 d,观察组血清PCT、CRP、IL-6及TNF-α较术前均明显上升(P<0.01),而且血清PCT和IL-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 d,观察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Wip1阳性率[(4.33±0.32)%]明显低于对照组[(13.99±0.77)%;P<0.01]。观察组中性粒细胞Wip1阳性率与血清IL-6(r=-0.6419,P<0.01)和血清PCT(r=-0.6431,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Wip1、PCT及IL-6早期诊断术后颅内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95(95% CI 0.9064~0.9927;P<0.01)、0.9385(95% CI 0.8756~0.9936;P<0.01)、0.8947(95% CI 0.8036~0.9858;P<0.01)。结论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Wip1阳性率降低与颅脑术后颅内感染发生有关,可能是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3-08—2016-08我院收治的280例符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标准的送检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测量不同疾病脑脊液各类有核细胞的细胞直径、面积等,并对细胞大小特征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80份标本中,根据形态特征分类,63份为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中性粒细胞反应;186份为病毒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反应,也可见中性粒细胞;31份为结核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淋巴样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偶尔有中性粒细胞。3组脑病白细胞数、未激活单核细胞、未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3组脑病嗜酸性粒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中性粒细胞面积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且病毒性脑膜炎组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淋巴细胞面积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淋巴细胞直径大于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且结核性脑膜炎组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在单核细胞面积与直径方面,结核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均大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结论脑脊液细胞形态学特征改变可作为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CINC/IL-8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CINC/IL-8是强有力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剂和活化剂,在炎性反应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细胞因子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吸附剂(CINC)/白介素-8(IL-8)的研究概况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表达、产生CINC/IL-8的特点、CINC/IL-8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机制及干预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特点。方法运用玻片细胞沉淀(粟秀初教授研制)细胞学方法,对37例使用Bactec MGIT 960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分类特点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升高,但有4例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小于50×106/L。多数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呈混合型细胞反应,有33例(89.2%)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中性粒细胞,25例(67.6%)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浆细胞。但多数患者脑脊液(60%)以淋巴细胞为主,少量(1/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且几乎所有患者脑脊液内均可以检测到浆细胞的存在。结论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分类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为主型,少部分为中性粒细胞为主型。  相似文献   

12.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的特征性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玻片离心沉淀法制片收集脑脊液细胞,瑞-姬姆萨染色(MGG),光学显微镜分类计数。结果37例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呈以下改变:细胞学形态以斑片状聚集分布的激活型单核细胞、单核吞细胞和巨噬细胞,周围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为35.57±22.95%,类似于无反应性肉芽肿样改变。结论形似无反应性肉芽肿样的脑脊液细胞学改变以及中性粒细胞特征性的比率,可能是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干扰素-γ(INF-γ)含量的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第三0九医院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住院的患者,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组20例,病毒性脑膜炎组15例,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20例.用ELISA法检测3组患者脑脊液IL-8、MMP-9、INF-γ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L-8、MMP-9、INF-γ的含量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和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L-8、MMP-9含量高于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组(P<0.05).病毒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NF-γ含量与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脊液中IL-8、MMP-9、INF-γ含量的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IL-8、MMP-9在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和进展中亦起到一定作用.临床上若在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高水平的INF-γ,较之IL-8、MMP-9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在诊断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2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儿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病毒性脑膜炎的新生儿患者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儿的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蛋白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检测结果,同时对比2组患儿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脑脊液细胞数、脑脊液蛋白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规范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组患儿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诊疗过程中,监测其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能够对临床抗感染药物的选择、疗程的制定以及疾病预后判断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不同病原体感染脑膜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3例急性脑膜炎患者在抗生素治疗前行腰穿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成细菌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炎组。PCT、外周血CRP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在入院和治疗后分别测定,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103例急性脑膜炎患儿血清PCT及脑脊液PCT。结果治疗前细菌性脑膜炎组患者血清PCT浓度(15.36±7.25)ng/mL,脑脊液PCT浓度(0.91±0.32)ng/mL,病毒性脑膜炎组患者血清PCT浓度(0.88±0.42)ng/mL,脑脊液PCT浓度(0.23±0.11)ng/m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生素治疗后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清PCT浓度(6.78±3.45)ng/mL,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对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也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的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应用微型沉淀室法对3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5份标本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现主要特点为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细胞反应(74%)。多数标本见到淋巴样细胞(76.4%)和浆细胞(63.6%)。经抗结核治疗后的恢复期则见嗜中性粒细胞下降和免疫活性细胞上升。未经治疗者或不能治疗者嗜中性粒细胞不下降。提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鉴别诊断、病情转归以及疗效判断等有一定价值,同样也有助于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时脑脊液sCDl4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入院24h内腰穿取脑脊液,用ELISA法测sCDl4的浓度,同时记录Glasgow评分,记录距离取脑脊液3d内的一次脑电图异常程度评分。分析脑脊液sCDl4与Glasgow评分和脑电图异常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sCDl4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sCDl4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sCDl4浓度与脑0电图异常程度评分正相关,与Glasgow评分负相关。结论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时脑脊液sCDl4显著升高,并且与脑功能损害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冰片开放血-脑脊液屏障(BCB)对实验性细菌性脑膜炎治疗的影响。方法 采用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冰片组和脑膜炎组。经枕大池注入肺炎球菌悬液建立脑膜炎模型,以冰片作为开放BCB的制剂。以连续静脉注射丙戊酸钠后不同时间点的脑脊液中丙戊酸钠浓度变化作为判断BCB通透性的指标;硝酸镧示踪法观察脑组织表现作为BCB通透性的形态指标。给予脑膜炎动物头孢吡肟或冰片+头孢吡肟治疗,记录动物存亡情况;取脑脊液(CSF)进行细胞计数及生化检查。取脑组织作常规病理染色,以观察冰片开放BCB对实验性细菌性脑膜炎治疗的影响。结果 给药后对照组CSF中丙戊酸钠浓度基本保持稳定,冰片组CSF中丙戊酸钠浓度于给药后0.5h时即高于对照组并逐渐上升,至6h时达高峰,然后开始下降,14h时浓度仍高于对照组。脑组织超微结构显示,对照组无硝酸镧颗粒通过BCB,脑膜炎组硝酸镧颗粒分布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外,冰片组弥漫性分布于神经细胞间隙和轴突周围。给予头孢吡肟治疗后,脑膜炎+冰片组动物存活率(9/12,75%)明显高于脑膜炎组(6/18,66.7%)(P〈0.05),但两组间CSF细胞数及蛋白、葡萄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皮层脑组织HE染色显示,脑膜炎组可见脑组织大量炎症细胞渗出和软化坏死灶,血管“套袖”现象明显,而脑膜炎+冰片组脑组织内炎症细胞渗出较少,无血管“套袖”现象,无明显坏死软化灶。结论 冰片确实能明显增加BCB的通透性并具有可逆性特点,抗生素联合冰片能改善实验性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效果,为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表明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人脑脊液中的氨基酸浓度比无中枢神经感染的病人要高得多。同时也发现新生儿脑脊液中的氨基酸与年龄较大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类似。作者选择了33例婴儿及儿童的脑脊液标本,16例来自发热性惊厥组,9例来自细菌性脑膜炎组,8例来自疑有全身感染而脑脊液无WBC,无菌的新生儿组。发热性惊厥组平均年龄2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兔细菌性脑室炎模型的制作方法。方法 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正常组,每组12只。模型组侧脑室注入浓度为1×106 CFU/ml的表皮葡萄球菌混悬液0.5 ml;对照组侧脑室内注入0.5 ml生理盐水。结果 与造模前相比,模型组造模后肛温、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脑脊液蛋白含量、细胞总数、白细胞数均明显升高(P<0.05),而脑脊液糖含量、氯化物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及正常组肛温,血、脑脊液指标无明显改变。模型组血细菌培养阴性,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对照组及正常组血、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病理观察示模型组室管膜下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对照组所见正常。结论 接种0.5 ml浓度为1×106 CFU/ml的表皮葡萄球菌混悬液可成功建立兔细菌性脑室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